



2024年11月,中央推出了近年來力度最大的化債舉措。本期報告透過梳理地方政府年度工作、財政預算執行等報告,瞭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化解進展,以及哪些地區已經實現隱性債務“清零”。
各省化債成效大致包括隱債規模下降(包括清零)、融資平臺數量壓降、債務成本下降。隱債規模下降方面,新疆、內蒙古、吉林都明確表示已有區域隱性債務清零。特別是新疆,披露“自治區本級和13個地州市本級、95個縣市區提前完成存量隱性債務化解。276家融資平臺存量隱性債務全部化解完畢”。寧夏、廣西隱性債務化解成效也較為顯著,指出隱性債務規模均減少70%以上。融資平臺數量壓降方面,寧夏、內蒙古、吉林、遼寧、江蘇披露融資平臺數量壓降均在50%以上,壓降比例較高。河南、天津也明確表示分別有118、75家融資平臺主體退出或者轉型。債務成本下降方面,天津表示有息隱性債務平均利率較上年降低100bp;江蘇綜合融資成本下降約60bp;廣西新發行債券加權平均利率同比下降超303bp。部分重點省份化債成效更為顯著,特別是內蒙古、寧夏均提到“有望率先退出高風險省份”。
債務置換是各省取得上述化債成效最主要的政策支援;部分重點省份也透過債務重組、展期、降息等手段緩釋風險。天津、河北、內蒙古、江蘇、河南、湖南、海南、重慶、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都提到利用置換債券政策壓降隱性債務。盤活資產也是化債舉措之一,重慶、雲南明確表示推動盤活資產籌集資金支援化債。天津、廣西、貴州、內蒙古等重點省份提到利用債務重組、展期、降息等手段緩釋融資平臺風險。除此之外,陝西透過設立債務風險化解基金,推動融資平臺分類轉型;遼寧用好償債應急週轉資金,堅決防止地方債務“爆雷”。
化債是各省2025年政府重點工作之一,各地基本從隱性債務遏增化存、全口徑債務監管、融資平臺改革這三個維度佈置後續化債計劃。首先,隱性債務遏增化存方面,大部分省份都提到“落實置換存量隱性債務政策,加大隱性債務化解力度”、“防止前清後欠”、“遏制化債不實和新增隱性債務”等相關表述。與之前有所變化的是,“發展”一詞出現在眾多省份的報告表述中,遼寧、重慶、貴州、甘肅、寧夏等都披露要“堅持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這也表明地方政府化債的思路向主動防風險、促發展並重轉變。其次,各省普遍披露要建立健全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天津、河北、吉林、江蘇、福建、山東、湖南、西藏等大部分省都提到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實行全口徑債務監管。江蘇明確表示,要將各級政府及其部門、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債務全部納入統計監測範圍。最後,絕大部分省份都在工作計劃中提到繼續推進融資平臺的轉型,退平臺有望加速。
對於隱性債務清零區域,經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2025年2月19日),共有48個市區縣披露在2024年實現隱性債務“清零”。從層級來看,地市級區域有4個,區縣級區域有44個。從區域分佈來看,共涉及15個省,江蘇、遼寧、內蒙古、吉林均有5個及以上地區。
請登入興業研究APP檢視完整研報
獲取更多許可權,聯絡文末銷售人員。
★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