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編號 241017
全文共有 42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個比較複雜的話題:決策。
決策可大可小。大到選擇自己的職業生涯,選擇在哪個城市發展,選擇買什麼樣的房子,和誰組建家庭……小,則充斥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晚上吃什麼,週末如何度過,穿什麼衣服出門,買哪個牌子的家電……諸如此類。
可以說,我們的一生,其實就是由許多個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決策,累加起來形成的。
從這個角度說,想讓我們的一生過得更好,其實就等同於:如何在面臨這些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決策時,能儘量做出更好的選擇。
但其實,做出更好的決策,是一件複雜的事情。它不但高度依賴於我們內心的主觀效用和價值判斷,還依賴於我們的「決斷力」—— 也就是不被紛紜複雜的內在和外在因素所幹擾,能夠清晰聽到內心的聲音,做出明晰判斷的能力。
這也就是我今天想跟你分享的話題:如何提高我們的決斷力?
它未必能夠幫你做出「更正確」的決策,但一定能幫你減少不必要的內耗,撥開眼前的迷霧,更果斷地採取行動。

我想先請你一起來做一個思想實驗。
假設你現在有兩份工作可以選擇,經過一番思索,你選擇了其中一份。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你發現這份工作並不像你一開始想的那麼好:公司表面光鮮但背後有很多潛藏的問題和矛盾,日常的工作並不像你理解的那麼有意思,而且這條業務線可能很快會被砍掉。總而言之,跟你一開始看到的有較大的落差。
這時,你會有什麼樣的想法?你會不會非常後悔,覺得自己選錯了,總是在想「如果當時選了另一份工作就好了」?
如果你不會,那麼恭喜你,你是一個相當理性的人。
但是,許多人很容易陷入這個陷阱裡。他們會覺得:這是自己的錯,是自己沒有選到「正確的選項」,才導致了這一系列的問題發生,遭遇到這樣的困境。
這種思維對不對呢?其實是不對的。
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後面發生的這一系列壞的因素,都不是你一開始能夠預見到的。它們既不是你在進入這家公司之前能夠了解的,也不是你能夠控制和干預的。
也就是說:你在一開始做出判斷和選擇的時候,並沒有犯任何錯誤。你之所以覺得這個選項不夠好,並不是它一開始就不夠好,而是它後面自己變差了。
你既然從兩個選項裡「經過一番思索」選擇了它,就必然有你的理由。即使這個理由在事後被發現是錯誤的,但在選擇的當下它就是合理的。即使重來一次,給你同等的資訊,你依然有很大的可能會繼續選擇它。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呢?
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現象:我們總會在潛意識裡,把太多的東西新增到當前的決策上。包括做出選擇之後後續發生的所有一切,我們都會歸因於這個決策。
這種心態,正是阻礙我們做出良好決策的關鍵。

當一個習慣了這種心態的人,面對一項比較重要的決策時,他會有什麼反應呢?
他會產生一種恐懼:對「我會不會選錯?」的恐懼。
這就會導致一系列的結果,比如:
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手頭的決策上,導致拖延和延誤,白白浪費時間,讓別人都不得不等他,甚至錯過最佳的時機。
特別容易鑽牛角尖,反反覆覆思考不同選項之間的區別,拼命想從中找出優劣勢,導致佔用大量的認知資源,以至於影響日常生活。
對自己高度不自信,即使做出了選擇,也經常自我懷疑:另一個選擇會不會更好?我的選擇究竟是不是對的?從而陷入無意義的內耗之中……
這種現象,往輕裡說,就叫「選擇困難症」。如果只是關於日常生活小事的決策,那影響也不大;但是,當一連串的決策紛至沓來,每一件都需要這樣仔仔細細、反反覆覆去分析和思考時,問題就來了:
你特別容易被這些決策和選項所擊垮,應對和處理的速度跟不上它們到來的速度,大腦被海量的資訊佔滿,從而導致「決策癱瘓」。
隨之而來的結果就是:特別容易感到疲憊不堪,總覺得有非常多的事情需要處理,但大腦轉動又特別凝澀,很多時候只能草草做出一個選擇,但之後又容易感到後悔,批評自己「要是當時再謹慎些就好了」……
這就構成了一個惡性迴圈。你的狀態越差,就越難以應對新的決策;而決策的結果越不滿意,又會進一步加劇自己的無力感和挫敗感,從而愈加害怕決策的失敗。
這可能就是許多人遇到的問題:我們並不是沒有能力去做出好的選擇,而是出於對決策失敗的恐懼,自己限制了自己做出決策的能力。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最首要的一點,就是從前面說的心態入手。
也就是:不要過度擔憂不確定的結果。
我們特別容易犯線性的毛病:正是因為我選擇了A,所以導致了B;因為發生了B,所以導致了C……像這樣一連串下去,最終發生的一切負面的結果,都會歸因到最初的原因 —— 也就是「我選擇了A」上面。
但實際上,真實的世界不是這樣的。真實的世界是一個多元的、非線性的模型。它更可能的情況是什麼樣呢?是:我選擇了A,於是導致了B。然後發生了CDEF,它們跟B一起共同導致了最終的結果。
在這個例子裡,我能控制的只有A到B,至於CDEF,它們是跟我無關的,是外部世界發生的事件,既無法被預見,也無法被幹預。
簡而言之,請記住一個結論:
這個世界是一個多元的模型。很多時候,一個結果是由諸多外部的因素共同決定的,包括運氣和機率。在這些因素裡面,我們能控制的往往只有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是我們無法知道、也無法控制的。
它的作用是什麼呢?是幫助你減少對於決策失敗的恐懼。
一個決策,最終帶來了好的結果,不一定是因為我「選對了」,而是由諸多外部因素機緣巧合所共同形成的。
同樣,一個決策,最終帶來了不好的結果,也不一定是因為我「選錯了」,更不是說它「失敗了」,而同樣是由諸多外部因素共同構成的。
所以,下一次,當你面對一項決策的時候,如果你依然感到猶豫,擔心自己會犯錯,那麼不妨對自己說:
跟隨自己的內心就可以。做好當前所能做的,不要對結果抱有過高的期待和要求,因為有許多因素是我們無法確定的。
這可以幫你輕裝上陣,降低心理負擔,減少在決策面前無謂的思考和內耗。

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同樣非常重要:不要美化未選擇的道路。
我們總是容易犯一個錯誤:把沒有選擇的選項不斷地進行美化,給它添磚加瓦,幻想自己在另一種可能性上一切順利、滿載而歸,然後把它跟現實做對比,愈加感覺到跟現實的差距,從而活在自怨自艾和後悔嗟嘆之中。
但這種想法是真實的嗎?當然不是。
一個簡單的道理:為什麼當我們選擇了一條路之後,我們會接受它有各種各樣的波折和變化,但卻要幻想沒有選擇的另一條路一馬平川,沒有任何阻礙和坎坷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實際上,這只是一種移情罷了。我們總是可以給它加上各種各樣的期待和想象,賦予種種意義,不斷地把自己對生活的不滿、厭倦和沮喪,新增在那個沒有發生過的「另一種可能」上。
它不但會不斷告訴你:你錯失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並且還會不斷提醒你:你的現狀不夠好,而你原本可以更好。
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你相當於是在做什麼呢?你相當於為自己構造出了一個「另一種可能發生的未來」,另一個美好的、理想的世界。
在那個世界裡的「我們自己」,總是會顯得更加理智,更加英明,更加敏銳,更加果斷,更加無懈可擊。在那個「可能的未來」裡面,我們總是會做出更好的選擇,清楚地權衡風險,遇到問題時能冷靜思考,處理手段乾淨利落,一切都踩在最正確的點上。
然而,這只是在用一個虛假的幻象,為自己構築一個安全屋,把自己藏進去,企圖逃避現實中可能存在的衝擊和威脅罷了。
所以,一個更好的思路是:不要美化未選擇的另一種可能性,它同樣可能發生種種變化,同樣可能帶來不好的結果。
堅定地相信一點:對於你所作出的每一個決定,只要你在作出決定時認真地考慮過了,那麼這個決定就是當時的你所能夠做到的「最好」。

第三點:不要停留在過度分析上。
許多人總是覺得,我再多花一點時間、再思前想後,興許就能發現一些之前沒注意到的漏洞和問題,得到一個更全面、更審慎的結論,從而做出更好的選擇。
但不妨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在你的經歷裡,當你這樣做的時候,有多少次是能夠發現「哎呀,我遺漏了這個要點」,從而對結果更有把握的?又有多少次,當你殫精竭慮、反覆思量之後,最終跟一開始的結果並無不同,只是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
絕大多數情況,應該都是後者。
大多數時候,我們等待的其實是什麼呢?是一個決定性的資訊,要麼能夠幫助我們直接選擇一方,要麼能夠幫助我們把問題「解決掉」,不需要再進行選擇。
但這本質上是一種逃避,你只是在害怕做出選擇,而在不斷地拖延罷了。
更好的思路,是帶著機率的心態去看待事物:距離當下更近的,我們對它擁有更多的資訊,因此會有更高的確定性;而距離當下更遠的,我們對它擁有的資訊更少,它可能受到的干擾因素也更多,因此我們對它的確定性會更低。
我們只能對高確定性的事情負責,沒有辦法對低確定性的事情負責。
因此,無論任何時候,當我們做出決策時,我們要確保的是:在這個時間點的當下,我們擁有充分的資訊,瞭解在做出決策後的一段時間內會發生的後果,並基於這個資訊和理解去判斷。
能夠做到這一點,其實就已經很好了。

最後,分享幾個簡單的小技巧,幫你更好地採取行動。
1)將行動設為預設模式
如果你在「做」和「不做」之間猶豫,那麼,除非有非常明確的理由不去做,否則都請優先考慮去做。
原因很簡單:正如我之前在文章裡提到過的,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作「後悔的時間模型」。它指的是:隨著時間推移,會令我們感到後悔的,往往是「沒做的事情」,而不是「做錯的事情」。
生命的一大意義,就在於行動和體驗。如果一切都畏頭畏尾,不敢放手去做,那麼生命也勢必會失去許多樂趣和價值。
2)為決策設定截止期限
我有一個小技巧,那就是在面臨決策的時候,先判斷這個決策是否重要、是否值得我花心思去思考;然後,再判斷不同選項之間的差距有多大,根據差距設定一個截止期限。差距越大,期限越長;差距越小,期限越短。
一個簡單的道理是:如果兩個選項都差不多,那麼有必要斤斤計較嗎?沒必要,隨便選一個就行了,反正結果都差不多。
沒必要對任何決策都追求完美,追求一定要得到最優的結果,這會使得我們殫精竭慮。很多時候,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騰出來,用在其他地方,會比耗費在相差無幾的選項上、硬要選出一個「最優解」,效益高得多。
3)跟隨內心的聲音就好
對於喜歡過度思考的人來說,有時候想得少一點,反而會更好。
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摒棄過度的思考,而更多地遵從自己內心的選擇。你喜歡什麼,排斥什麼,抗拒什麼,想要什麼,願意接受什麼,不能接受什麼……你的思考未必能給你一個滿意的回答,但你的內心一定能。
很多時候,當我們面臨一個決策時,我們的內心其實已經給出了選擇。我們的思考以及獲取資訊的奔走和忙碌,其實只是為了印證這個選擇,或者給自己更多選擇它的理由。
那麼,讓自己聽從內心的聲音,跟隨內心的決定就好。
你真正想要的,只能從內心找到。

—— 閒聊時刻 ——
簡單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吧。
要做出更好的決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決斷力。
而影響我們決斷力的是什麼呢?是對於決策失敗的恐懼,它會反過來作用於每一次做決策之前,導致我們陷入決策癱瘓。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建立三種良好的心態:
1)避免過度擔憂不確定的結果,要理解世界是一個多元模型。
2)避免美化未選擇的道路,要分清幻想和現實的差別。
3)避免陷入無休止的過度分析裡,要自己設定好決策的邊界。
以及其他三個小技巧:
-
將行動設定為預設選項
-
給決策設一個截止期限
-
多跟隨自己內心的聲音
希望今天的內容,能給你一些啟發和幫助。
國慶發了一個日常鍛鍊小妙招,沒看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喔:
歡迎你分享,留言,在看
以及,歡迎將我星標
這樣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推送喔
————
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THE END
– 晚 安 –
關鍵詞
資訊
資訊
時間
結果
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