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理·芒格曾在哈佛高中畢業典禮上做過一次非常經典的演講,演講的主題是:“如何獲得痛苦?”
這個演講題目出人意料,當大家都在想著如何才能獲得幸福、快樂、成功的時候,芒格卻在跟我們講“如何獲得痛苦?”
為什麼?
因為只有知道了自己不想過怎樣的生活,才能想盡辦法避免它。同樣,也只有知道了做哪些事會讓我們走向痛苦,我們才能成功的繞開它。
那麼現在,就讓我們一同在新年伊始逆向思考:想一想,荒廢2025年的最好方法都有哪些?
從而,更有效地避免它。

第1種荒廢之法
“我不行”
很多人,什麼事都沒開始做呢,就已經被頭腦裡發出的“我不行”的聲音弄得走不了路了。
一方面,他們很想突破現在的狀態,因為現狀讓他痛苦,或沒有價值感。然而,另一方面,從他們的頭腦又會時不時的傳來“我不行”的聲音。
於是,每次到了需要邁出關鍵一步或“臨門一腳”的時候,他們就退縮了。
“我不行”的聲音,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來自頭腦的思維邊界。
思維邊界的意思是:它不是真實的邊界,它是存在於頭腦中的,但它感覺起來卻跟真的邊界一樣。
彷彿你只要邁出一步,就會被它絆倒,狠狠的摔上一跤。
那麼,這種“我不行”的聲音和思維邊界,如果一直存在於你的頭腦中,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一方面,它會嚴重阻礙你的個人成長。
你雖然無法肉眼看見這些思維邊界,但實際上,它們就是把你困在原地的無形繩索。
當你認定“我不行”的時候,你會很自然的放棄嘗試新事物的機會,哪怕這個機會非常適合你。與此同時,你的潛力也失去了綻放的可能。
另一方面,這種“我不行”的聲音也會逐步消磨你的自信心,帶你進入負向迴圈。
在每次面對挑戰或做出決策前,你首先會被這個念頭嚇住,即便硬著頭皮去做,只要你在過程中稍微遇到一點兒不順,就會進一步印證你的“我不行”的想法,長此以往,你越來越不敢展現自我,做決策也越來越畏畏縮縮。
但其實,從頭腦中傳來的“我不行”的聲音,並不能代表你的真實情況,為什麼這樣說?
1)它忽視了人的可塑性
曾經的失敗或“不行”,只是在那個具體情境下,那個具體時間裡的結果,它可能是多個因素造成的,並不僅僅是你的緣故。
相反,每個人都擁有巨大的成長和改變潛力。
當你說 “我不行”的時候,就等於是給自我發展上了一把鎖,把自己的當下以及未來的可能鎖在了過去,把你在過去某個時刻或某幾個時刻的失敗等同於當下以及未來的可能。
2)它會讓你受困於消極的自我預言
當你相信“我不行”時,你就等於是給自己製造了一個消極的自我實現預言。
當你的大腦接收到這個訊號後,就會不自覺的降低渴望程度、努力程度、自信程度,因為內心已經預設了失敗的結局,就算再努力也是沒有希望的。
3)它會讓你忽略自己過往成功的經驗
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在挫敗與困難上,卻忘記了自己也曾經攻克過不少的難題,跨越過不少的困難,達成過不少的成就。
那麼,每次當你想要做點什麼的時候,如果總有“我不行”的念頭湧現,你又可以做點什麼呢?
當你被思維邊界限制牢牢困住的時候,直接突破是有一定難度的,這時,你可以透過藉助系統性力量(比如:家人、朋友、老師、優質陪跑類課程、長期教練等),重塑自己的信心,透過一步步的具體行動與努力,拿到一點一點的成果,之後就能把“我不行”的根深蒂固的信念,轉化為“我可以”。

第2種荒廢之法
害怕決策/停留在猶豫中
害怕做決策,一直停留在猶豫中,會讓人長時間的處在內耗中。
因為,反覆糾結、權衡各種選項,大腦會不停運轉,精神也會長時間處於緊繃狀態。小到晚餐吃什麼,大到職業轉型怎麼選,大量的猶豫會把一個人的心力切碎,讓人疲憊不堪,還沒付諸行動,就已身心俱疲,於是,做其他事也難以集中精力。
當一個人長期處於內耗糾結,就很難在行動上有所作為,從而就變成了“活在頭腦中的人”。
事實上,我們的成長往往需要在實踐中糾錯,而不是在頭腦中糾錯。
持續的猶豫、難以做決策,都會讓你無法進入實踐去糾錯,於是就會錯過很多寶貴的機會。
同時,當一個人長時間處在猶豫狀態,也很容易催生焦慮、懊惱、自我懷疑等情緒。看著身邊人果敢行動、收穫成果,自己卻困在選擇困境,會不斷質疑自身能力,情緒愈發低落消極,陷入惡性迴圈,生活幸福感也大打折扣。
可是,為什麼有人總是害怕決策,或停留在猶豫中呢?
可能的原因1:低自尊與自我懷疑
內心深處不相信自己具備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習慣自我貶低,依賴他人意見。覺得自己見識、經驗、智慧都不足,獨立決策時充滿不安,更傾向聽從他人安排,逃避自主抉擇的責任,把可能出現的負面結果歸咎於他人,以此維護脆弱的自我價值感。
就像學生選專業,自己興趣明確,卻因他人幾句質疑,就不敢堅持想法。
可能的原因2:判斷力比較弱
當下資訊爆炸時代,做決策前能蒐集海量資料,本意是輔助判斷,卻適得其反。過多資訊湧入大腦,讓人難以釐清關鍵要素,在繁雜資料、觀點裡迷失,越發覺得每個決策都危機四伏,愈發難以抉擇。
看似是資訊過載,其本質還是自己的判斷力比較弱,因此無法抓住判斷的關鍵與核心,也就無法做出決策與選擇。
可能的原因3:完美主義的傾向
如果你渴求做出毫無瑕疵的選擇,那麼你所做的每一個決策選項都被放在放大鏡下審視。
其實是想多了,因為沒有哪個選擇是完美的。
可能的原因4:對不確定性的畏懼
決策意味著踏入未知,因為結果模糊不清,會極大刺激那些對不確定性畏懼明顯的人。為了驅散自己的焦慮感,於是就不斷推遲決定時間,陷入長久的糾結迴圈,試圖從不確定中撈出一絲確定才敢行動。
害怕決策,本質是把人生的主動權拱手讓人。
那麼,如果你是這種情況,又該如何改變呢?
1、接納不確定性
因為不確定性也代表著可能性,人生就是要去活出更豐富、更高階的可能性的,一旦你畏懼不確定性,就等於失去了活出可能性的機會。
2、改變思維模式
摒棄過度求全的觀念,不要預設一個決策必須十全十美。採用成長型思維,視決策為成長契機,即便結果不理想,也能收穫成長。
比如:雖然選擇了不適合的健身課,卻藉此認識了一項新的運動,拓展了興趣。
更何況,即使做出的選擇不是最理想的,你也可以在行動中不斷調整和改進。
3、限時決策
為避免無休止糾結,要給自己的決策設定時間範圍,鬧鐘一響,必須做出選擇。
比如:求職面試收到多個offer,規定自己一週之內綜合考量確定,倒逼思維快速運轉。
4、提升自己的能力、見識和判斷力
當你的能力、見識和判斷力達到一定程度後,你會發現決策也會變得容易很多。
最後,對於這一類讀者,我想送一句雷軍的話給你:“有機會一定一定要去嘗試。因為試錯的成本並不高,而錯過的成本非常高!”

第3種荒廢之法
害怕自己的夢想
之前,我遇到了一位來找我做教練的客戶,每當我們的話題觸及她的“未來願景”時,她就開始閃躲起來。
她並不是第一個閃躲自己夢想的人,因為夢想對有些人而言,不僅承載著她們心底最深切的渴望,也承載著她們內心同等重量的恐懼。
對她而言,過往失敗的經歷、外界質疑的聲音,或是對自身能力的隱憂,都藏在願景的暗影裡,一旦靠近,焦慮便洶湧襲來。
在我看來,害怕夢想,從本質來說其實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
什麼是自我防禦機制?
這是精神分析學派的一個關鍵概念,由弗洛伊德最早提出,後經其女兒安娜·弗洛伊德進一步完善,指的是個體在面對挫折、衝突、焦慮等心理困境時,無意識地採用的一系列心理調適手段,目的是保護自我、減輕痛苦,維持心理平衡。
於是,不看自己的夢想,就等於是啟用了自我防禦機制,透過這種防禦,她獲得了一種表面的安寧與自洽。
但是,對自己夢想的害怕,會給你帶來很多你不想要的結果。
-
首當其衝的後果是:你的內耗會比較嚴重。
-
而最大的後果則是:你失去了活出自己原本可能很精彩的人生的可能性。
打個比方,原本你的人生可能是航空母艦級別的,但是因為你對自己夢想的害怕,硬生生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手推車級別的 – 這個現象,是我觀察到的大多數人的人生現象。
同時,也只有極少數人,活出了航空母艦級別,甚至是宇宙飛船級別的人生。但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潛力都是無限大的,我常常感覺,直到現在我也只開發了自己潛力的一小部分。
所以,在這裡,我只想問你一個問題:當你來到生命的終點,當你在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刻回首往事的時候,你看到了自己怎樣的一生?那時,你的感受是什麼?
請你身臨其境的感知這個問題,並給予誠實的回答。
當你回答完這個問題後,我想你會想要去看看自己的夢想,然後鼓足勇氣的把它活出來。

最後的話
當我們用逆向思考,找到了荒廢2025年的三個方法後,相信你已離充滿收穫的2025年又近了一步。
第1種荒廢之法:“我不行”
第2種荒廢之法:害怕決策,或持久的猶豫
第3種荒廢之法:害怕自己的夢想
說到底,這三種都是“害怕”。但是,你要知道,當你害怕的時候,你的身體和心靈就已經僵住了,而當你僵住的時候,你是不可能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的,你能做的僅僅是維持這樣的生活,讓它儘量不再變差。
但其實,你完全可以去活出一個跟現在完全不同的人生。
是的,每個人,都可以!

作者:艾菲
來源:艾菲的理想
編輯:KK

點個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