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上聽到一個家長數落孩子,真讓人窒息啊….

文|黛西
開頭必須先感謝姐妹們昨晚的深夜陪伴,我知道你們看到後半夜又困又餓,但我是真的吃撐了!
今天下午坐高鐵來上海,聽鄰座大哥跟王總、張總、鄭總談了一個鐘頭的生意後,前排傳來了一個小男孩的聲音。
他說我想吃xx脆!
我沒聽清楚,應該說的是一個零食的名字。
男孩七八歲吧,半戴著耳機打遊戲,他奶奶還是姥姥坐旁邊。
老人說,那玩意兒有啥好吃的!還不如吃桃子!
她從包裡掏出一個塑膠袋,塑膠袋裡裝了兩個桃,拿了一個遞給男孩。
我不愛吃帶毛的桃子,和你說多少遍了!
都給你洗乾淨了!拿刷子刷的,沒毛!你看看,哪有毛?
老人把桃子塞給男孩,男孩躲開沒接。
拿著!別讓我當這麼多人罵你!
我不愛吃桃!
這個桃好吃!甜的!你嚐嚐!
我不吃!
不吃你早說啊!我都給你帶來了!給你背了一路,死沉死沉的!這孩子一點都不懂事!

男孩不說話了,戴上耳機繼續打遊戲。
我默默打開了筆記本,記下了上面的寫作素材。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帖子,標題叫“女兒的反應為什麼那麼激烈?”
發帖的是一個媽媽,我直接把原帖搬過來吧:
我女兒高三,生病在家休息。
中午商量要吃什麼,女兒說已經吃膩了外面的飯菜,讓我做飯吃。
沉默了一下,她又說餓了等不及了,不如吃泡麵。
我說行,我給你泡。
後來我想了下,覺得煮的更健康,還可以加雞蛋,於是給她煮了一袋。
面剛熟,女兒過來一看是煮的,就崩潰了,問我為什麼又是煮的。
我說煮的更快,不就是一碗麵嗎?
她涕淚橫流地吼,這怎麼會是一碗麵的問題?這只是煮的和泡的、時間長短的問題嗎?
昨天你問我吃什麼,我給你發了肥牛飯的做法,我說你按著那個做就行。
你就是不聽,你非要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不好吃!!它就是不好吃!!
甚至我問你是用的肥牛還是肥羊,你也不說。
家裡沒有肥牛,那你讓爸爸去買啊,你總是什麼事情都按著你的想法來,那件事之後,我才知道你“騙”了我。
這是一件小事嗎?是小事嗎?
她哭了很久。
最近女兒總是因為各種小事,莫名地發脾氣,她的心理是什麼?
這個帖子有7000多個回答,其中兩個高贊簡直是我的網際網路嘴替:
題主真的不理解自己的女兒嗎?
她不是為了一袋泡麵發脾氣。
她是為了以前、以後許許多多的“泡麵”在抗爭。
真絕望啊。
一個生病在家的高中生,連煮麵還是泡麵都做不了主。
你不聽她的,你問她幹嘛?
當時刷到這個帖子,我還覺得有一點兒故事演繹在裡面,感覺像是編出來的情節。
但現在看來,即便是編的,創作靈感也是源於生活。
“還不都是為了你好”,這種自我感動式付出太常見了。

人這一輩子無非追求三件事,我被看見,我有價值,我很重要。
最基本的訴求恐怕就是“我被看見”。
怎麼叫“被看見”?
我的需求被在乎,我的聲音被聽到,我的想法被尊重。
你既然問了我的想法,就應該認真對待,如果你有別的想法,可以再跟我商量,而不是直接自作主張,把我當小透明。
當父母的都覺得,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這份“好”,經常只是源於父母自身的經驗和判斷,而不是孩子真正的訴求。
一個小學生,連吃不吃桃子都決定不了,一個生病的高中生,連泡麵是煮還是泡都做不了主,你覺得他們真的能“好”了嗎?
就像你來山東旅遊,讓我帶你去淄博吃燒烤,我說好。
然後我又想了想,把你拉去了山東美術館看畫展。
因為我覺得燒烤不健康,看展可以讓你接受下藝術薰陶,都是為了你好。
你是會感謝我,還是給我個大嘴巴子?
再打個比方。
就像你給客戶訂貨,客戶要一萬個A型號零件,你說好。
然後你又想了想,覺得B型號的價效比更高,花一樣錢還能多訂一些,於是自作主張訂了一萬兩千個B零件。
你猜人家客戶會稱讚你人美心善,還是讓你帶著你的破零件法院見?
所以孩子的崩潰,真的很難理解嗎?
“我還不都是為了你好”,默認了一種不平等的關係——
我的經驗高於你的經驗,我的決定比你的決定更聰明。
你不知道什麼叫“好”,所以必須由我來告訴你。
小到每天的餐桌選擇,大到人生重大抉擇,成年人傲慢地站在高處俯視孩子,替孩子做決定,暗示孩子的無能。
他們可能“好”嗎?

我們經常分不清“愛”“控制”的邊界。
給你把面煮了,還能加個蛋,是為了你吃得更健康。
給你帶桃子,是怕你路上餓,為了你身體好。
但你有沒有想過,他的人生,缺的真是那個桃子,那個雞蛋嗎?
不是的。
他缺的是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和自主權。
我們的目標是養出內心富足,對未來有打算有自信的人。
你不可能一邊事無鉅細決定他的人生,一邊又讓他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尤其是現在的環境下,為什麼孩子們情緒不穩定,容易崩潰?
因為生活無法被自己掌控。
他們不得不接住學校的所有壓力,來自同學、老師、父母、排名,他們長期處在一種沒有自主權的“無力感”中。
你說這是大環境決定的,你改變不了。
好,我們也不去談改變大環境。
我們至少可以改變家庭的小環境,在一些事情上,儘量給他們自主選擇決定的權利。
決定吃什麼,吃多吃少,決定空閒時間幹什麼,甚至是決定在沙發上看電視的姿勢。
這是一個人對自己生活的“最小掌控單位”,也是家庭能給孩子做的“兜底”之一。
人不能要求全世界都看見我,但如果連家庭都看不見我,那會是很孤獨的。

我們80後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習慣了替你做決定,越過你的想法,做“為了你好”的事。
也不用怪他們,因為他們也是這麼長大的。
一個人無法給予ta自己從未有過的東西。
但人可以做的是自我覺察。
覺察到這不是真正的愛,這是一種“自戀型控制”。
人活得沒有覺察,就會覺得全世界都欠我的,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怎麼養出了一個白眼狼。
感動了自己,推遠了孩子。
你們覺得呢?
黛西
📍📖 你可能還喜歡讀
📍📹 你可能還喜歡看
來影片號圍觀真人黛西
謝謝你們點的小紅心❤️
📍🛒 西好物推薦,即將截團

不開打賞,喜歡請轉發+在看+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