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糧”之後,BBC叛變了?

點選
上方藍字
關注我們
BBC7日的一個影片以前所未有的“客觀態度”讚揚中國過去10年取得成功,有人認為,這是因為特朗普政府撤銷美國國際開發署,斷了BBC的第二大資金來源,BBC以一種對華新態度抗議華盛頓。
這種猜測無疑是誇大的,儘管它很讓人解氣。不過,特朗普團隊的確在以非傳統的美國方式攪動世界意識形態格局,美國的內鬥效應大規模溢位,形成全球性震盪,卻是真的。這對中國的利弊很難立即做出戰略性判斷,但是這當中的許多戰術性機會我們應高度重視,能抓住的要抓住。
BBC的這篇報道的確突破了以往世界廣泛熟知的“BBC標準”,他們的那些對華極度成見、絕對前置的立場,還有扭曲事實的“新聞濾鏡”在這篇報道中似乎都消失或者淡化了。它對中國過去10年的科技創新表現做了梳理和評估,影片中拍攝了中國現代化的製造業場景和城市面貌,解說詞有很多肯定和羨慕表達。但不能不說,這種“客觀”是中國真實進步逼出來的,DeepSeek等中國“硬核進步”帶動了一批西媒文章調門的變化。

BBC的片中說,“DeepSeek風靡全球,這只是更廣泛趨勢的一部分。中國應用程式正在全球排行榜上崛起,比如TikTok、CapCut、Shein、Temu等等。這不僅發生在我們的手機上,在其他許多科技領域,中國也逐漸成為主導者。”
它繼續說道,“以汽車為例,由於比亞迪等電動汽車製造商的出現,中國的汽車銷量已超越以往的汽車製造中心,銷量問鼎全球。這一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如今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池生產國。在太陽能行業,中國掌控著全球約80%-95%的供應鏈。”它還說,“無人機也是如此,中國統治了天空。下次當你聽到頭頂上的嗡嗡聲時,70%的可能性是深圳製造的大疆無人機。全球十大無人機制造商中有三家是中國企業。”
片中還說,“在未來科技領域,量子計算方面,中國科學家每年發表的量子研究論文數量超過任何其他國家。在某些量子計算開放領域,甚至領先於美國這一傳統科技強國。AI領域亦是如此。中國AI公司申請的專利數量已超越全球其他國家。DeepSeek的崛起表明,中國有能力在產品上挑戰美國科技巨頭的主導地位。”
2024年11月,中國首家量子計算公司——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本源量子)向海外首次銷售中國自主量子算力——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的計算機時。
說到中國為何能做到這些時,片中談到了中國的體制優勢:“政府設定了研究議程和資金投入方向,引進外國研究人員並吸引他們留在中國,或者至少讓他們的創新和想法流向中國企業。”
談及美國和西方盟友對中國的制約時,片中引用了英國卡迪夫大學一位教授的話說,“多年來,西方對中國在敏感技術方面實施了限制和制裁,這種巨大的外部威脅喚醒了中國人,並迫使他們在先進技術領域追求自給自足。在中國有句古話叫‘天無絕人之路’。” 
緊接著,片中講述華為:“華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約在2019年,它在全球5G裝置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手機市場份額也非常大。然而,美國以間諜活動引發的國家安全問題為由,對該公司實施了廣泛制裁,導致華為的市場份額大幅下滑,並且無法獲得創新所需的晶片,但華為轉而進入晶片製造領域,現在也是該領域的主要參與者。2023年,它推出了一款手機,其晶片遠遠超出了外界對華為或中國在該領域能力的預期。”

片子最後說,“中國並未在所有目標中取得成功。在晶片製造方面,中國仍然比其他國家落後數年,而由於進一步的制裁和控制,這一進展可能會變得更加困難。” “但毫無疑問,一個擁有遠大雄心、雄厚資金和足夠耐心的新高科技領導者已經崛起。
介紹了這部片子之後,老胡想說,整個外部世界其實是 “勢利眼”的,易變的,中國實力強大,除了在美國和西方政治精英中“招恨”,也會撬動很多社會板塊從自身利益出發,調整、重置對中國的態度。比如,中國實力逐漸接近美國,就越會讓某些死跟美國的力量考慮調整站位,從一邊倒跟著美國反華變成動心眼,在中美之間玩弄“平衡”,變著法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
中國的電影市場如果能夠穩定發展,最終超越北美市場,好萊塢高投入製作電影時,就要更多考慮中國觀眾的感受,中國其他每一個市場擴大,也都是改造世界相關領域對華態度的過程。意識形態堪稱是最頑固的,BBC出這樣一個報道,也不意味著它的整體對華態度就會很快改變,事實上,BBC近日對中國的整體報道基調沒多大變化。然而,世上沒有絕對的東西,意識形態說到底是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和態度。只要中國做到不斷成功,我們改造世界對中國的認知和態度就會擁有取之不竭的資源和動力。
熱文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