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副部長蘇波:製造強國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十五五”開啟第二個十年新徵程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
十年前,國務院釋出《中國製造2025》,提出力爭透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今年是《中國製造2025》收官之年,也是部署第二步戰略任務的關鍵之年。圍繞製造強國建設現狀以及“十五五”期間製造強國建設主要任務等話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資訊化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蘇波。
在接受每經記者的採訪中,蘇波高度評價了這十年來我國製造強國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坦言在外部環境複雜多變的背景下,我們的成就“超出預期”。而這些成就並非虛無縹緲,是來源於一組組靚麗的資料。
對於即將到來的“十五五”,蘇波表示,製造強國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十五五”是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將開啟製造強國建設第二個十年新徵程。建議要突出抓好六大重點任務,並一一分享了他的思考。
1
製造強國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
NBD:近期國內外對《中國製造2025》實施情況有許多評價和討論,您全程參與和組織了這一規劃的編制,對規劃實施情況您有怎樣的評價?
蘇波:從去年開始國內外對《中國製造2025》實施情況的評論就多了起來,國內近期網上討論更多,我在此僅談點個人的看法。2015年規劃釋出實施時,我國雖已是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但大而不強,製造業總體上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新技術革命的機遇,是出臺《中國製造2025》的動力和最好契機。
從總體情況來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英明決策和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產學研政共同努力,不畏外部勢力極端圍堵打壓,十年磨一劍,堅定不移推動製造強國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基本完成了《中國製造2025》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將成功實現從製造大國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的第一步目標。
2023年我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已接近德國和日本,中國製造業總體水平從中低端提升到不少重要領域進入中高階,與全球主要製造強國的差距逐漸縮小。製造大國的地位更加鞏固,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10年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國時的19.8%穩步提升到2023年佔全球31.1%,與排位靠前的美、德、日、韓、英五強之和相當。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41個大類、207箇中類、666個小類)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最為完整的產業鏈。在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門類中有220多種產品產量世界第一,生產了全球50%以上的鋼鐵和船舶,60%以上的新能源汽車和風電裝備,70%以上的高鐵裝備和無人機,80%以上的太陽能光伏裝備、家電、電腦等產品,我國製造業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製造強國建設促進我國資訊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高新技術產品不斷湧現,並跑和領跑領域逐步增多,5G通訊、DeepSeek大模型、人形機器人、鴻蒙作業系統、C919客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空間站、載人深潛、量子計算、新能源汽車、光伏發電等許多領域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技成果。
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升級,以智慧製造為主攻方向極大推動了我國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發展程序,培育建設421家國家級智慧製造示範工廠,帶動各地建設了萬餘家數字化車間和智慧工廠,企業智慧製造水平處於全球前列。開放發展水平大幅提升,外部勢力圍堵打壓更加激發企業自主創新動力,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不斷湧現。製造強國建設顯著促進了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程序,邁出了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新步伐。
2
“十大重點領域”取得豐碩成果
NBD:《中國製造2025》中提出大力推動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等十大重點領域突破發展,這十大重點領域發展成效如何?
蘇波:十大重點領域發展取得重大成效。
5G通訊方面:目前已建成5G機站425萬個,佔全球5G機站總數60%,在全國實現了“鄉鄉通5G”。
造船方面:造船交付量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的總和,在高技術船舶領域實現航空母艦、LNG船、大型豪華郵輪“三大明珠”的全面突破。
高鐵裝備方面:建成高鐵里程4.8萬公里,佔全球高鐵總里程的70%以上。
新能源汽車方面:產量由2015年34萬輛快速發展到2024年1316.8萬輛,多年產銷量超過全球市場60%,比亞迪以年銷427萬輛成為全球領軍企業。動力電池方面:我國動力電池佔全球市場65%以上,全球前10大動力電池企業中國佔6席,寧德時代以佔全球市場37.9%成為全球領軍企業。
電力裝備領域方面:我國電力裝備實現了自主創新的群體性突破,已成為全球技術和市場主導大國。
其中火電: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處於全球最高效最綠色水平,耗煤約264克/千瓦時;
核電:中國自主第三代百萬千瓦核電機組“華龍一號”在國內外核電站安全運營,全球首座第四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投入商業運營;
水電:全球唯一百萬千瓦水電機組16臺在白鶴灘水電站運營;
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到2024年底,我國太陽能和風能累計裝機14.1億千瓦,提前6年超過我國向全球宣示的2030年碳達峰時二者總裝機12億千瓦的目標,2024年我國太陽能和風能發電裝機均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總和,光伏和風電裝備產銷量分別佔全球市場80%和65%以上;
特高壓輸電裝備:中國建成全球電壓等級最高(正負110萬伏特)、輸送容量最大(1200萬千瓦)、輸送距離最遠(3300多公里)、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特高壓輸電工程,我國建成特高壓輸電線路已突破4萬公里,佔全球建成線路總長度75%以上。
以上細分領域產業技術水平和市場佔有率均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其中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光伏“新三樣”發展遠超預期。
航天裝備發展取得輝煌成就,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包括新一代運載火箭、火星登陸探測、月球背面著陸、空間站、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工業機器人快速發展,近幾年產銷量和裝機量均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總和,機器人保有量佔全球保有量的41%,萬名工人裝機量全球排名從2015年的第25位躍升至第3位。
高檔數控機床、航空裝備、農機裝備、生物醫藥與高效能醫療器械、積體電路及專用裝備等領域基本完成規劃任務,取得重大進展和成果,但還存在不少差距。
儘管這十年取得了令國人振奮的卓越成就,但我們與美國、德國、日本等主要製造強國還有一定差距,需要著力在高階技術裝備、重要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如高階晶片、基礎作業系統和工業軟體、一些關鍵核心技術等領域攻關突破、創新發展,不斷縮小差距。我們剛進入製造強國行列,要建成全球一流的製造強國還要奮鬥兩個十年,相信我們一定能甚至提前完成這一偉大的歷史任務。
3
“十五五”製造強國建設進入新階段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NBD: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變化莫測,您對“十五五”期間製造強國建設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和形勢怎麼看?
蘇波:國際形勢確實複雜多變,大國戰略競爭和博弈加劇;新一代人工智慧的衝擊和影響進一步擴大;製造強國建設進入新階段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具體而言,一是全球製造業競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大國戰略博弈日趨激烈,外部勢力對我國的圍堵打壓愈演愈烈,逆全球化嚴重割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各國大力推進製造業迴流,重塑產業競爭新優勢。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成為常態。
二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在雲計算、大資料、深度學習等關鍵技術的持續創新與深度應用推動下,人工智慧已進入以大模型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慧發展階段,前沿顛覆性技術層出不窮、快速迭代演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引領產業變革,將深度賦能千行百業,成為驅動產業變革的重要引擎,推動製造業生產方式、發展模式和企業形態發生根本性改變。ChatGPT4.0、DeepSeek等AI大模型突飛猛進,在汽車領域整合為智慧座艙和自動駕駛,在晶片設計領域大模型可以自動為工程師提供技術洞察等,新技術革命快速演進不斷催生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
三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建設製造強國和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著力點。“十五五”是開啟製造強國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二個十年新徵程,製造業整體水平到2035年要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我國製造業迫切需要加快建設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並塑造與其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促進製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4
“十五五”時期加快建設製造強國的主要任務
NBD:“十五五”將開啟製造強國建設第二個十年新徵程,您認為製造強國建設下一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
蘇波: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製造強國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工作任務千頭萬緒,“十五五”將開啟製造強國建設第二個十年新徵程,建議編制《中國製造2035》,一張藍圖幹到底,突出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主要任務:大力提升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能力;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深入推進數字化製造邁上新臺階;塑造發展新動能,加快發展智慧製造;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培育綠色增長新優勢,推進工業綠色低碳迴圈發展;建設培育新的產業生態,著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NBD:您提到,要大力提升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能力,能否請您具體談談?
蘇波:創新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製造業的核心是創新,就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
具體而言,首先要進一步強化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要大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深化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從制度上落實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其次,要把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放在重要位置。“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把立足點放在自主創新上,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一是基礎技術、通用技術,二是非對稱技術、殺手鐧技術,三是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瞄準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集中優質資源形成合力,加快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
另外,要以開放合作促進技術創新。提高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推進技術創新,增強引進外資、技術和人才的質量,提高企業對外投資和經營能力,融入全球創新網路,加快高階技術研發,以更加開放的態度推動全球技術創新協作。
NBD:在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方面,您認為應該把握哪些重點?
蘇波:當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進入普及擴充套件的新階段,到2027年,規上企業數字化轉型基本完成,數字化製造在全國工業企業基本普及。今後五年,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是推進智慧製造、實現製造業創新發展的主戰場。
具體而言,一是加快推動數字技術創新突破。加快構建自立自強的數字技術創新體系,深化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完善資料產業生態,打造資料產業叢集。
二是深入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深化製造業“數轉智改網聯”,大力推動數字化轉型規模化普及,營造數字化轉型新生態。
三是最佳化資料要素創新性配置。加快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全面發展資料基礎設施,推動資訊通訊網路建設。
四是建立健全資料基礎制度。推動完善資料經濟治理體系,全面築牢數字安全屏障。
5
製造強國建設要始終堅持將智慧製造作為主攻方向不動搖
NBD:智慧製造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在塑造發展新動能,加快發展智慧製造方面,您認為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
蘇波:智慧製造作為新技術革命的核心技術和製造業創新發展的主要技術路徑,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十五五”是AI和智慧製造創新應用高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將進入由前期的示範推廣到重要行業骨幹企業普及發展的新階段,到2035年,規上企業基本實現智慧化升級,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製造在全國工業企業基本普及,我國智慧製造技術和應用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下一步的主要任務:一是要建立自立自強的智慧製造創新體系。加快發展AI大模型、智慧終端、智慧網聯汽車、智慧機器人等智慧產品,攻克“卡脖子”難題。
二是擴充套件智慧製造試點示範的廣度和深度,打造一批世界級智慧工廠和智慧產業鏈。
三是加快發展智慧製造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智慧工業母機、協作機器人、智慧檢測等智慧製造裝備,推動建設智慧製造產業叢集。
四是大力支援有實力的行業龍頭企業和工業園區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帶動上下游大量中小企業依託平臺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發展。
五是適度超前部署智慧製造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新一代網路、全國一體化資料中心、國家產業網際網路等智慧化綜合性基礎設施,推動數字資源的開發利用。
NBD: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您認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有哪些抓手?
蘇波: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先進生產力,這裡主要講新質生產力中的產業發展。
一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要積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叢集發展,形成新的增長極,構築現代化產業體系新支柱。要持續推動新一代資訊通訊、高鐵、航天、高技術船舶、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和可再生能源裝備等產業創新發展,繼續保持全球技術領先和先進水平;大力推進大飛機和航空發動機、生物技術、高階工業母機、晶片等“四基”產品,高效能醫療器械、工業機器人等產業發展,不斷縮小與製造強國的差距。
二是前瞻佈局未來產業。未來產業是開闢新領域、制勝新賽道的前沿技術領域,要超前佈局,加快培育未來產業新優勢,推動未來產業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量。要大力推動量子技術、生命科學、基因技術、6G等未來網路、生成式人工智慧、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未來能源等產業的創新發展,在前沿技術領域引領未來。
三是以數智技術賦能提升傳統產業。傳統制造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佔製造業比重超過80%。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決不能把傳統產業當成“低端產業”而打入另冊。要用數智技術賦能機械、鋼鐵、石化、輕工、紡織、醫藥等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向高階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形成先進生產力。
NBD:“雙碳”目標下,工業綠色發展是大勢所趨。在推進工業綠色低碳迴圈發展方面,您認為具體應該做好哪些工作?
蘇波: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我國綠色低碳發展走在全球前列,截至2024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累計18.89億千瓦,同比增長25%,約佔我國發電總裝機33.5億千瓦的56%,近幾年我國新能源裝機超過全球其他國家總和。我國是全球綠色產業發展的最大貢獻者。
工業能源消費佔我國能源消費總量的三分之二,工業碳排放量佔總排放量70%,工業戰線肩負著推進綠色發展、實現“雙碳”目標的重大任務。“十五五”期間建議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積極穩妥推進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推進鋼鐵、石化等重點高能耗行業綠色改造升級,打造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典型標杆。
二是推進資源高效集約利用。推進節能、節水、節材等,加大對廢金屬、廢塑膠等再生資源綜合利用。
三是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支援光伏、風電、水電等可再生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建材、綠色家電等產業發展,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全方位綠色轉型。
四是加快工業綠色低碳技術變革。加強節能減碳、捕碳集利用與封存,高效儲能等關鍵技術開發,支援先進技術示範應用與推廣。
五是完善綠色政策和市場機制。
NBD: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局勢變幻莫測。對於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您有哪些思考?
蘇波:“十五五”產業鏈國際競爭會更加激烈,必須進行積極應對。
一是要持續梳理我國製造業產業鏈現狀,推動短板產業鏈補鏈、優勢產業鏈延鏈、傳統產業鏈升級、新興產業鏈建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自主可控能力。
二是圍繞重點產業鏈,集中優勢資源全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攻關,以自主研發技術替代被斷供的海外技術,保證產業體系完整。
三是對向國外佈局的國內企業,鼓勵以抱團方式“走出去”,把核心技術和產業的根留在國內,支援在投資地建立上下游協同的中國產業生態圈,合作拓展國際市場。
四是要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域性性產業鏈。聚焦關係國計民生、國家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重點領域,建設培育新的產業生態,著力增強重要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能力。
五是要擴大高水平開放合作。系統研究建立產業救濟機制和相關政策保障,更大力度吸引外資投向先進製造業,加強國際互利合作。
記者|張蕊
編輯|廖丹 孫志成 易啟江 杜波
視覺|劉青彥
排版|廖丹

◆ 往期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