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8

本文字數:5069,閱讀時長大約8分鐘
導讀:京、滬在四大產業均居第一梯隊,深圳在生物製造、具身智慧和6G領域領先,天津、合肥、杭州、南京分別在一個領域表現突出。
作者 | 第一財經 何濤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慧、6G等未來產業。
去年1月,工業和資訊化部等七部門釋出《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重點推進未來製造、未來資訊、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發展。隨後,“未來產業”首次進入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
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對於一個城市而言,押注未來產業,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無疑也是提升自身競爭力、制勝未來之道。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公開資訊發現,國內已經有多個城市在未來產業領域先行佈局,甚至形成一定規模。那麼,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四大未來產業領域,目前的城市競爭格局如何?哪些城市已初佔先機,充當領跑者?
綜合多方觀點,目前,在生物製造領域,京、滬、深、津領跑;在量子科技領域,合肥與京、滬鼎立;在具身智慧領域,京、深、滬、杭比肩;在6G領域,京、深、寧、滬並立。
可以發現,北京、上海在四大未來產業中均處於第一梯隊;深圳作為唯一的“國家創新型城市”,三次出現在未來產業領軍者陣營;天津、合肥、杭州、南京則分別在一個領域表現突出。

生物製造是以生物質或二氧化碳等為原料,利用菌種、細胞、酶等生命體生理代謝機能或催化功能,透過工業發酵工藝規模化生產目標產物的製造過程,是典型的顛覆性技術創新。
根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釋出的報告,中國生物製造市場規模2023年已達4200億元,預計未來十年保持每年近17%的增長。
根據公開資訊,截至目前,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或其他檔案中明確提出發展生物製造的城市已超過10個,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合肥、天津、濟南、常州等。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地已出臺專項政策或量化目標。
北京在生物製造領域擁有深厚產業積累和豐富科研人才,目前已突破一批前沿技術,集聚80餘家合成生物製造領域創新企業。
去年9月出臺的《北京市加快合成生物製造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北京將在重點應用領域落地一批創新產品,新增3家合成生物製造上市企業,引育5-10傢俱有國內外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培育百家以上優秀初創硬科技企業,初步形成1-2個百億級產業集聚區。
上海市於2023年9月印發《加快合成生物創新策源 打造高階生物製造產業叢集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培育10個以上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創新引領型企業、1至2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的優勢企業;到203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階生物製造產業叢集。
生物醫藥是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2023年產業規模即已突破9000億元,今年的發展目標是突破1萬億元,生物製造在其中佔據重要地位。
深圳市早在2017年就前瞻佈局合成生物賽道,2022年將合成生物列為“20+8”產業(重點發展20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8大未來產業)中的八大未來產業之首。
近年來,深圳接連斬獲全國首個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國首個國家生物製造產業創新中心等,已初步構建起合成生物產業全過程創新鏈。近三年,全國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業近一半落戶深圳。
據第一財經記者瞭解,深圳近期正推動制定市級合成生物產業培育政策。
天津將生物製造列為重點培育發展的未來產業之一。去年8月出臺的《天津市加快合成生物創新策源推動生物製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6年,佈局一批具有明顯經濟效益的生物製造產業化專案。
由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等聯合釋出的《中國工業生物技術發展白皮書2024》顯示,上海、北京、深圳、天津共同位居國內城市生物製造產業第一梯隊。
據第三方機構睿獸分析統計,去年上海、北京、蘇州、杭州等地的生物製造相關投融資活躍度較高。其中,上海以47個融資事件、34.09億元融資總額位居第一。

量子科技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又一前沿領域。目前,量子技術在密碼學、材料模擬、量子通訊、最佳化問題和人工智慧等領域已實現突破,展現出極大的產業潛力。
根據2025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等公開資訊,國內至少已有20個城市提出發展量子科技。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其中,北京、合肥、上海、深圳、濟南等處於領先地位。
綜合科研實力、產業規模和商業化進展來看,北京的頂尖科研機構和人才集聚,政策支援與資本投入力度大;合肥的量子企業數量龐大,專利數量、全產業鏈佈局全國領先;上海的量子金融、醫療等高階應用場景豐富,國際化程度高;深圳的市場化創新生態完善,量子晶片和量子云平臺技術等突破顯著;濟南的量子通訊示範應用成熟,核心部件研發能力突出。
量子資訊是北京重點發展的未來資訊產業細分領域之一。北京市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推動北京率先建成國家量子科技與產業高地。為了培育量子科技企業,北京專門在中關村建設量子科技孵化器和量子科技未來產業園。海淀區設立了全國首隻量子產業專項基金(2億元),用於孵化初創企業。
近日,由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朱曉波、彭承志等科學家領銜研發的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三號”,再次打破超導體系量子計算優越性世界紀錄。而在一年多以前,合肥成為中國首個向全球提供可用量子算力服務的城市。
依託中國科技大學等帶來的科研優勢,合肥成為全球量子科技重鎮。早在2020年11月,合肥就釋出《量子資訊產業發展規劃(2020—2030年)》,提出“世界量子中心”的戰略目標。
截至2024年底,合肥已擁有量子產業鏈企業超70家,其中量子核心企業超30家,產業鏈企業實現營收近40億元。在量子資訊科技應用和產業發展上,合肥處於國內領跑、與世界領先水平整體並跑的地位。
上海在量子通訊、量子計算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研發實力和市場影響力,量子科技也是上海重點打造的未來智慧產業叢集之一。上海注重推動量子技術在金融、大資料計算、醫療健康、資源環境等領域的應用,並藉助長三角區位優勢,與合肥、南京等地形成協同效應。
量子資訊也是深圳重點發展的八大未來產業之一。深圳提出打造“南方量子高地”,重點發展量子計算、量子測量等。據當地媒體報道,近三年新成立的量子企業有約四成選擇落戶深圳。
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創始人俞大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深圳是幹活的好地方”,研究院成果豐富,有研究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年度十大進展”。
“祖沖之三號”的部分核心部件處理器是在濟南製備的。2010年以來,濟南深耕量子產業,已在量子計算、量子通訊、量子精密測量三大領域佈局了全產業鏈條,匯聚了一批骨幹企業。根據《濟南量子資訊科學中心建設發展規劃(2019-2025)》,今年濟南市量子資訊產業規模力爭突破百億元,到2035年達到千億級。

杭州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登上央視春晚舞臺,讓具身智慧機器人一夜之間幾乎婦孺皆知。具身智慧是指基於物理身體進行感知和行動的智慧系統,它透過智慧體與環境的互動獲取資訊、理解問題、作出決策並實現行動,從而產生智慧行為和適應性。當前最常見的具身智慧體即人形機器人。
記者梳理公開資訊發現,目前國內明確提出發展具身智慧的城市已超過20個。綜合多方觀點來看,北京、深圳、上海、杭州憑藉技術、產業和生態綜合優勢,整體上領先全國。
此外,合肥、鄭州、天津、南京等地也已在一些細分賽道佈局,廣州、成都、蘇州將具身智慧納入戰略先導產業或未來產業培育計劃。
北京在人形機器人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方面優勢明顯,2023年11月成立了國內首家省級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今年2月,又在中關村揭牌全國首個具身智慧創新產業園。
從上個月釋出的《北京具身智慧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可一窺北京在該領域的綜合實力——到2027年,北京要突破不少於100項關鍵技術,產出不少於10項國際領先的軟硬體產品;培育產業鏈上下游核心企業不少於50家,產業叢集達千億級。
3月6日,宇樹科技落子深圳的訊息在科技愛好者群體中刷了屏。而在三天前,深圳市委書記孟凡利走訪調研企業時表示,要採取超常規政策舉措支援發展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加快打造全國乃至全球產業發展高地。
市委書記表態當天,兩大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應聲出臺。其中,在具身智慧機器人產業,深圳提出,到2027年,產業叢集相關企業要超過1200家,新增培育估值過百億企業10家以上、營收超十億企業20家以上,關聯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
憑藉超強的產業鏈供應鏈基礎,深圳在具身智慧體的製造上優勢明顯。企查查資料顯示,目前深圳共有5.11萬家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穩居全國首位,產業鏈總產值超過1700億元。
另據深圳官方資料,目前深圳已匯聚機器人上市企業34家(含9家獨角獸企業),有7家深圳企業入選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機器人上市公司百強名單,佔中國大陸上榜企業近1/4。
上海發展智慧機器人的目標不僅是技術突破,更致力於構建“從實驗室到工廠再到生活場景”的完整生態。
2023年10月出臺的《上海市促進智慧機器人產業高質量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上海到2025年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實現“十百千”突破目標(打造10家行業頭部品牌、100個標杆應用場景、1000億元關聯產業規模)。
目前,上海張江已建成全國首個異構人形機器人訓練場,計劃2025年形成1000萬條高質量具身資料集,加速技術落地。臨港新片區集聚近40家產業鏈相關企業,形成智慧製造與研發協同的產業底座。
杭州無疑也是國內具身智慧領域的強者,2023年機器人產業鏈工業產值即已達150億元。“杭州六小龍”中的兩家——宇樹科技和雲深處,便屬於具身智慧領域。從產業鏈條看,杭州在機器人減速器、伺服驅動、智慧感知、控制系統等核心部件及機器人“大腦”領域,擁有一批先發企業。
去年12月釋出的《杭州市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24—2029年)》提出,到2029年實現整機年產量2萬臺、核心產業規模200億元,打造全球人形機器人創新高地。

6G(第六代移動通訊技術)將使得網路速度從毫秒級飛躍至微秒級,對通訊、計算、感知等多個領域產生深遠影響,成為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驅動力。
公開資訊顯示,國內明確提出發展6G產業的城市超過10個,包括北京、南京、上海、杭州、重慶、廣州、深圳、成都、西安等。綜合相關專家觀點,北京、南京以強大的科研優勢,深圳、上海以突出的產業生態,共同處於競爭力第一梯隊。
北京是佈局6G產業的先鋒。去年9月,北京在全國率先出臺《6G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方案》。在產業超前佈局方面,北京將攻關特色智慧基站和核心網路裝置,充分結合北京車聯網、低空經濟等豐富的應用場景,吸引全球優勢科技資源及產業資源向北京集聚。
202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6G實驗室和6G創新產業集聚區等專案建設。今年1月,北京昌平區釋出6G創新產業集聚區行動計劃,提出到2027年率先產出一系列創新成果,推動6G關鍵技術納入國際標準體系;2030年率先落地6G產業化和商用部署,形成300億元左右的6G關聯產業規模。
下月中旬,2025全球6G技術與產業生態大會將在南京召開。這一業界盛會之所以落地南京,跟背後的南京紫金山實驗室密不可分。早在2022年初,紫金山實驗室就完成世界上首個6G光子太赫茲即時無線傳輸通訊實驗,並於2023年底實現再次突破,傳輸能力比5G整整提升了100倍。
今年是6G發展的關鍵之年,技術標準研究將在6月啟動。據南京日報報道,眼下紫金山實驗室正全力攻關6G通道模型相關標準,力爭將“南京成果”寫進全球6G標準。
6G也是深圳主攻的八大未來產業之一。在6G賽道,深圳最引人注目的優勢無疑是擁有一批頗具競爭力的通訊企業。其中,華為、中興在全球5G、6G專利數量排名中長期位居前列,為中國企業在相關領域贏得話語權作出了突出貢獻。
深圳擁有全球最完整的通訊產業鏈,覆蓋6G所需的晶片、射頻器件、衛星通訊等多個環節。今年,深圳提出了“ICT+行動”,推動電子資訊、人工智慧與6G融合,並計劃建設全球首個全市域級低空通感網路,為6G提供試驗場。這些綜合優勢有望讓深圳成為中國6G戰略落地的關鍵樞紐。
近年來,上海按照國家部署要求,啟動實施了6G戰略前沿任務專項,加快推進6G技術研發與創新,並積極參與測試驗證和國際標準化研究等工作。在2025年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中,6G被列入強化研究佈局的重點領域。
接下來,上海將瞄準晶片器件、模組系統、衛星互聯、儀器儀表、新型終端等方向,透過深化6G與AI融合,將上海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6G未來產業創新中心。
除了上述四地,杭州、重慶、成都、西安等城市也把6G作為發展未來產業的重點。
微信編輯 | 生產隊的驢(base上海版)
推薦閱讀
個稅起徵點可適度提高,但不宜過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