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位,謀其政,不能糊弄事兒

文/老C

在其位,謀其政。只要還在這個位置上,不管多累多疲,還是得認真做事。要每個人都糊弄了事,這個社會一定會走向崩潰。受損害的是我們每一個人。我們還是要堅信兩句話:“團結就是力量,堅持就是勝利。”
1、
寫這篇文章的由來是這樣的。
3月30日晚上,在一個疫情討論群中,有人發了一篇題目是《如果開放國門:新增測算和經濟影響》的文章。作者是某券商的首席宏觀經濟學家,研究所副所長。當時我看了一眼結論,說結果不靠譜,就沒細看。
31日早上,微博某媒體官網號轉了這篇文章,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大號也轉了,於是,我一邊吃早飯一邊仔細看了這篇文章,然後大吃一驚。
文章的模型和計算不靠譜程度,實屬罕見,忍不住吐吐槽了。
文章中,列舉了一個“新加坡模式”得到的結論是我國開放扣期間累計確診人數是361萬。

這個計算方法:假設人口密度和感染率是線性關係。新加坡人口密度是我國的54.26倍,所以新加坡的感染率也是54.26倍。然後拿新加坡的感染率除以54.26,就得到了中國的感染率。
這個邏輯簡直無語。誰告訴你新冠感染率和人口密度是線性關係。美國的人口密度遠低於中國,感染率低於中國嗎?傳染病感染率要和人口密度是線性關係,大家還研究什麼流行病學?小學加減乘除誰不會。
第二個更愚蠢的錯誤是:用14億人/960萬平方公里來直接算人口密度。誰都知道,中國的人口密度分佈非常不均勻。並不是14億人均勻的分佈在960萬平方公里上。就算感染率和人口密度是線性關係,也應該分城市,按建成區面積計算人口密度呀?
第三個錯誤簡直史上最二。這個錯誤是,這個報告計算了中國全國,以及北京上海深圳採用新加坡模式的累計確診人數。
其中,全國累計確診361萬例。其中北京50.6萬例,上海172.6萬例,深圳270.7萬例。
北上深合計494萬例,比全國累計確診高133萬例。那麼,按這個測算,全國其他地方確診是負數?還是北上深哪個城市不屬於中國??
小學生都不至於犯這種錯誤吧……

2、
網際網路上混跡這麼多年,一個大券商宏觀研究機構官方發出的這麼二的報告,實屬罕見。
網際網路上資訊內容質量很差,流量驅動的自媒體滿嘴跑火車,這個很正常。
這個號不是網際網路的自媒體,是全國知名券商研究所官方訂閱號發的,第一作者是研究所副所長,首席宏觀經濟學家

官網號這麼滿嘴跑火車,不靠譜,犯小學生級別的錯誤,真的很罕見。
模型設計和模型計算也許都是實習生做的,但不靠譜的模型算出瞭如此荒謬的結果,首席自己花5分鐘時間讀一遍就能看出來呀。畢竟第一作者是首席自己,丟面子也不是實習生呀。
我在朋友圈中吐槽。一位在金融圈混跡多年的學長評論:“看研報的時候記住一點:賣方首席經濟學家一般不能認為是經濟圈的,他們屬於娛樂圈。”
好吧。不過娛樂圈的明星只代表自己,就算丟臉也只代表個人。賣方首席經濟學家代表的是機構的形象和公信力呀。
這篇文章被某媒體官網號轉發。

某媒體作為一家提供高質量訂閱內容的嚴肅媒體,用官方號轉發的時候編輯難道不應該檢查一下。專欄作者無所謂不代表媒體的官方意見,官方號轉發還是應該謹慎一點吧。官方號轉發,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官方認可其文章質量的。
這家媒體我訂閱應該十幾年了,從紙質版到網路版,是忠實的老訂戶,這個官方轉發讓我很失望,有失水準。
3、
在網際網路上發文章,有些人匿名發,有些人使用真實世界的官方身份發。
匿名發無所謂,我自己發文章從來不代表真實世界的身份。大家讀我的文章,也不需要關心螢幕對面是誰。
微博上非常有名的“來去之間”這個賬號,大家都知道他是誰,但他不會承認自己是誰。
如果來總用真實官方身份發微博,說話限制就多得多,沒法暢所欲言了。
但匿名發,樹立公信力就難得多,一個屏幕後都不知道是誰的傢伙,誰願意聽你嘰嘰歪歪,誰願意信你呢?
用真實世界的閃閃發光的身份發,可以樹人設,吸流量,有利於樹立自己的公信力。
上面這篇文章的作者介紹是這麼寫的。
XX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經濟學家,研究所副所長,早稻田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財政部金融人才庫專家,中國金融四十人青年論壇會員,中國證券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委員會委員。曾任職於中國財政部中美經濟對話領導小組辦公室、OECD經濟部、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專注全球和中國宏觀經濟與金融市場研究。
這些閃閃發光的頭銜,都可以替作者增信,讓大家相信作者,讓大家可以直接相信作者的結論,不去看原始資料和推導邏輯。
但用這些頭銜增信時,當作者犯了明顯錯誤時,傷害的就不僅僅是作者本人,而是傷害機構的公信力,以及這些頭銜背後的公信力。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用機構身份發文,用閃閃發光的頭銜增信時,也要為這些機構和頭銜的公信力負責。如果只是表達自己的觀點,隨手而寫,最好別用機構的名義發。
上海張文宏醫生也是同樣,張醫生髮表觀點,也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匿名發,註冊一個比如叫“XX之間”的賬號,認證一個傳染病學家,匿名發。
也可以用官方身份實名發。但用官方身份實名發的時候,就不僅僅代表張醫生本人,而是代表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的身份,張醫生的觀點,就有一定的官方宣告的含義。因此,用實名發,需要比匿名發要審慎一些。
媒體也是同樣,媒體有自己的觀點很正常。但媒體第一基本事實上不能說瞎話,第二基本的邏輯不應該犯錯誤。媒體應該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公信力。
所有官方的藍V,代表的都不是新媒體編輯這個個人,而是機構,是機構的公信力。地方政府也一樣,地方政府不僅僅代表自己,也代表整個國家體系的公信力。發聲應該謹慎一些。
4、
朋友圈另一個有趣的評論是:“大家都越來越敷衍了。大環境這麼影響心緒的麼?哈哈哈。”
這也是我最近看到的一個現象。最近經濟不好,大環境不好,大家都躺平了,敷衍塞責,糊弄了事。
也許這位首席也是這個心態。反正經濟不好,資料難看,就隨便寫,隨便發吧,愛咋地咋地。360萬,3600萬,3.6億,有那麼大區別嗎?
現在,很多人的心態都不好,感到無力,我也不例外。躺平心態瀰漫在整個社會。從官員到老闆,從打工人到個體戶。
記得我曾經寫過這麼一句話“時代的車輪開始轉動時,碾壓眾生如齏粉”。沒有人有能力阻礙時代車輪的轉動。大時代來臨,有無力感正常。
現在,這個世界一天天的在變壞。大家的心情不好,情有可原。
平民百姓感到無力很正常。腰纏萬貫的億萬富翁,同樣會感到無力,無法改變什麼。即使是大國的政治領袖也會感到無力。
疫情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很多人都累了,疲憊了。很多人希望放開躺平,並不是因為真的認為放開躺平會更好,而是覺得一波波疫情太累了,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明。還不如放開來一波全民感染,長痛不如短痛。
之前看一本寫一戰的書籍,裡面有一句話印象深刻“開戰後,各國的青年對戰爭充滿熱情。他們把戰爭視為擺脫日常無聊乏味的,看不到一點希望一成不變痛苦生活的最佳途徑。”
這些青年完全不知道未來四年對他們意味著什麼。他們試圖擺脫無聊乏味,他們得到的是人間地獄。
今天的上海抗疫,很多人也很疲憊。微博上看到一個上海基層居委會工作人員的抱怨 “太累了太疲了,還不如放開算了。”
動態清零最大的痛苦就是,你知道這一波不會是最後一波疫情,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最後一波疫情。
我能理解大家的心態,但我想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你既然還是和尚,就得撞鐘。
在其位,謀其政。只要還在這個位置上,不管多累多疲,還是得認真做事。要每個人都糊弄了事,這個社會一定會走向崩潰。受損害的是我們每一個人。
想想發生在烏克蘭的事情吧,和平並不是人類歷史的主旋律。生存本來就是一種幸運,並不是一件唾手可得的東西。不能犬儒,不能糊弄。
現在大家覺得艱難,覺得世界越變越糟。想想冷戰時期,美蘇兩國6萬多枚核彈頭隨時準備毀滅世界,氫彈一億度的高溫,隨時都可以把我們燒成灰燼。現在總比那時好些吧。
我們還是要堅信兩句話:“團結就是力量,堅持就是勝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