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殺出超級獨角獸:靠雲遊戲年入5.2億,全國第一

作者丨鉛筆道 直八
近日,安徽殺出一個超級獨角獸:海馬雲。
你可能沒聽過它的名字,但玩遊戲的人大機率享受過它的 “隱形服務”:比如用手機玩大型 3D 遊戲時不卡幀,用普通電腦跑專業 3D 軟體時很流暢,背後可能就是它在雲端 “幫忙”。
這家公司的老闆叫黨勁峰,是個典型的技術極客——不愛穿西裝,偏愛寬鬆短褲,一副黑框眼鏡,一撮性感的鬍鬚,辦公室裡擺滿了各種新鮮產品。

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不修邊幅的人,卻幹成了件挺創新的事:自己造伺服器、搭技術平臺,讓原本需要高階裝置才能執行的遊戲和軟體,在普通手機、電腦上也能順暢用起來。
這個行業還存在著諸多機會,值得創業者關注。
技術融合催生新體驗:依託 5G+AI+VR 技術,最佳化 VR 裝置渲染技術、降低延遲至 20 毫秒內,打造沉浸式雲遊戲體驗,突破傳統場景限制。
細分市場潛力待挖:針對女性玩家開發社交、換裝等 “雲原生” 遊戲,提升畫質滿足審美需求;聚焦老年及家庭場景,最佳化電視端適配,開發操作簡便的休閒類遊戲。
商業模式創新升級:探索 “雲遊戲 + 教育” 跨界服務,結合 3D 互動場景拓展 B2G 模式;與硬體廠商合作預裝服務,按銷量分成觸達使用者。
– 01 
海馬雲創始人叫黨勁峰,是一位80後創業者,屬於典型的創業極客,相較於西裝長褲,他更喜歡休閒的寬鬆短褲,辦公室裡擺滿了各種新鮮產品。
他2003 年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2006年6月取得重慶郵電大學通訊與資訊系統碩士學位。
畢業後,他任職於普天資訊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直至 2007 年 3 月。從 2007 年 5 月至 2014 年 6 月,他就職於北京網秦天下科技有限公司,擔任副總裁一職。2013 年,他帶領網秦老班底創立海馬雲的前身——北京海譽動想科技。
它自主設計研發伺服器、搭建 GPU 叢集,為企業提供雲渲染服務。
怎麼理解這個業務?大家玩大型遊戲或使用3D軟體時,需要高效能電腦/手機,但普通裝置跑不動。針對該需求,海馬雲自建“雲端機房”,裡面裝滿高效能顯示卡(GPU)伺服器,專門負責圖形渲染和計算。

2016 年,海馬雲成功研發第一代 arm 列陣伺服器,成為全球 arm 架構垂直雲計算業務的開創者,開始進入雲遊戲計算領域。
當然,這離不開黨勁峰的果斷決策。
2016 年,當行業普遍採用 X86 架構執行安卓遊戲時,黨勁峰提出用 ARM 架構重構底層技術。這一決定在內部引發激烈爭議,因為當時 ARM 伺服器的相容性和效能被認為無法滿足雲遊戲需求。但他力排眾議。
2017年,其產品開始商用,與中國移動咪咕互娛、360 遊戲、閱文集團等企業達成合作,率先實現雲遊戲商用。
到現在為止,在海馬雲的營收構成中,雲遊戲 GPUaaS 佔比最大。2022年至2024年,公司來自雲遊戲 GPUaaS 的收入分別為 2.48 億元、2.2 億元、4.58 億元,佔比總收入的 85.4%、65.4%、88.1%。
其中,咪咕文化又是其最大客戶。咪咕公司是中國移動在移動網際網路領域的專業子公司,專注於音樂、影片、閱讀、遊戲、動漫等數字內容的聚合、運營與服務。
自2017年雙方建立合作關係以來,咪咕文化在 2022 – 2024 年分別為公司貢獻營收 1.23 億元、1.56 億元、1.85 億元,佔比公司總營收的 42.5%、46.4%、35.7%。
– 02 
雲遊戲行業發展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是概念提出階段,當時網際網路技術和硬體水平有限,雲遊戲僅停留在設想層面。
隨著網際網路頻寬提升以及硬體效能增強,進入技術探索階段,部分企業開始嘗試研發雲遊戲技術,但受限於成本和技術成熟度,未能大規模商用。
直到近幾年,隨著 5G 網路普及、雲計算技術飛速發展,雲遊戲快速發展。
據灼識諮詢資料,中國雲遊戲場景的即時雲渲染服務的市場規模預期於 2029 年達到 116 億元,2024 年至 2029 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 35.4% 。
在國際上,雲遊戲行業競爭激烈,國外一些科技巨頭份額較有優勢,如谷歌的 Stadia、微軟的 xCloud 等。國內雲遊戲企業與國外相比,在技術研發能力和全球市場佈局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在本地化服務、對國內市場需求的理解以及政策支援等方面具有優勢。
海馬雲的競爭對手包括網易雲遊戲、騰訊即玩等。與競品相比,海馬雲在業務定位上最大的區別在於其全棧自研的技術路線。海馬雲向企業客戶提供從 iaas 層硬體基礎設施到 paas 層軟體核心技術的全棧式服務。這種全棧自研能力,使得海馬雲在技術的穩定性、定製化服務以及成本控制方面,具有一定優勢。
按2024年收入計算,海馬雲在中國雲遊戲場景即時雲渲染服務提供商中市場份額為 17.9% ,排名第一。在營收方面,2022年至2024年,海馬雲的營收分別為 2.90 億元、3.37 億元和 5.20 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 33.8% ,呈現出良好的增長態勢。然而,在利潤方面,海馬雲卻持續虧損,淨虧損分別達 2.45 億元、2.17 億元、1.85 億元。
未來幾年,行業機會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5G+AI+VR 技術融合:沉浸式體驗新市場。
VR + 雲遊戲的沉浸式體驗:傳統雲遊戲解決了 “裝置限制” 問題,但 VR 技術能進一步突破 “場景限制”。
例如,玩家戴上 VR 眼鏡即可進入遊戲中的虛擬世界,透過肢體動作直接操控角色。目前,海馬雲等頭部企業已在平臺上承載超過 28000 款遊戲,其中不乏支援 VR 適配的 3A 大作。新玩家若聚焦這一領域,可針對 VR 裝置最佳化渲染技術,降低延遲至 20 毫秒以內(行業公認的 “無感延遲” 標準),打造差異化體驗。
二、垂直細分市場:女性玩家+老年群體。
女性玩家市場:據行業調研,女性佔雲遊戲使用者的比例已從 2022 年的 28% 升至 2024 年的 35%,但現有遊戲中,針對女性偏好的社交、換裝、輕度解謎類內容佔比不足 20%。新玩家可開發 “雲原生” 女性向遊戲,無需下載即可在手機、平板上流暢執行,同時透過雲渲染技術提升角色服飾、場景細節的畫質,滿足審美需求。
老年群體與家庭場景:隨著智慧電視普及,家庭雲遊戲場景興起。資料顯示,2024 年透過電視端訪問雲遊戲的使用者同比增長 120%,其中 50 歲以上使用者佔比達 15%。這類使用者更偏好棋牌、休閒益智類遊戲,且對操作簡便性要求高。新玩家可最佳化電視端適配,開發語音操控、簡化介面的專屬版本,搶佔這一藍海市場。
三、商業模式創新:從 “按時長收費” 到 “場景化服務”。
“雲遊戲 + 教育” 跨界服務:例如,將歷史、科學知識融入遊戲劇情,學校或家長可按課程包購買服務,透過雲渲染技術實現 3D 場景互動(如 “虛擬博物館” 遊覽)。這類 B2G(企業對政府)模式受政策支援,且競爭較少。
硬體捆綁合作:與智慧電視、VR 裝置廠商合作,預裝定製化雲遊戲服務,按裝置銷量分成。這種模式能快速觸達使用者,尤其適合缺乏流量資源的新玩家。
綜上,新玩家無需與海馬雲等頭部企業比拼 “全品類覆蓋”,而是可依託技術融合打造沉浸式體驗,或聚焦細分人群需求。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你是熱愛股權投資的人士嗎?鉛筆道發起【獨角獸投資俱樂部】。我們希望:搭建一個公共的獨角獸投資者俱樂部,聚集一群以成就獨角獸為使命的投資者,一起發現+培育獨角獸。點選圖片瞭解詳情。


歡|迎|聯|系
想獲得調研,請聯絡:pencil-news
想商務合作,請聯絡:renguozhou2019
想加入創業社群,請聯絡:Pencil-news
想進行市場合作,請聯絡:Pencil-news
文章轉載,請聯絡:Pencil-news

推|薦|閱|讀
關|注|我|們
喜歡的話,記得分享、點贊和在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