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日本BNCT之父小野公二:揭秘腫瘤治療的第七駕馬車

點選上方藍字關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尹燁:
非常高興今天能跟小野公二先生進行交流,他是把BNCT硼中子俘獲治療真正帶入臨床的第一人。
早在上世紀30年代科學家就已經發現了中子,50年代曾有美國科學家嘗試用它來治療,但當時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
而這一系列的進展,將BNCT和對應的藥物(硼藥)真正用於臨床,實際上要感謝來自日本的研究者。
我們也非常高興地看到了在2020年開始,日本將BNCT正式批准用於臨床,同年就進入了醫保。
從目前已經公佈的700多名患者的治療效果來看,還是非常好的,它同時實現了生物靶向和放射靶向的雙靶向,這是一種先進甚至是神奇的治療方法。
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見到了發明人小野先生,我會跟他請教一下,他是怎樣進入到這個行業的。
小野公二:
正如您剛才所說,BNCT起源於1932年中子的發現,基於此,1936年首次提出了關於BNCT的構想,這就是最早期階段。之後各國專家提出了很多的建議和想法,讓這個技術和理念更加成熟。
然而,當時沒有投入臨床使用所需的可發射充足中子束流的中子裝置和可以較好地選擇性聚集於腫瘤內的硼化合物。由於這兩大問題的存在,投入臨床應用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隨後,1951開始的近十年間,美國進行了嘗試性的BNCT臨床研究,結果不如人意。因此,之後一段時間美國對BNCT的研究熱度就冷了下來。
當時美國是以惡性腦腫瘤為研究物件開展的臨床研究,但他們的試驗結果非常糟糕,沒有進行BNCT的患者生存期反而比接受了BNCT的受試者更長,同時出現了很多副作用。
因此,當時有兩個重要課題有待解決:一、如何產生出高質量的中子束流;二、如何找到可以高選擇性聚集在腫瘤內部的含硼化合物。
之後,雖然美國的研究者已經放棄了,但日本的研究者卻一直堅持不懈地研究這些課題,最終取得成功。
我認為,這期間日本取得最重大的進展是1987年,神戶大學皮膚科的三島教授在惡性黑色素瘤的試驗中,將硼結合到苯丙氨酸中形成了硼苯丙氨酸(Boronophenylalanine,BPA)。BPA在臨床中的應用及取得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可以說沒有這一步就不會有BNCT今天的發展。
當時三島教授主張BPA是僅對惡性黑色素瘤有效的含硼化合物,實際上我們現在已經發現它對大部分癌種都具有高選擇聚集性。
剛才你也問到我進入這個行業的契機。1987年我還在京都大學醫學部的臨床研究室從事臨床研究工作。當時為作準備,三島教授決定使用京都大學的核反應堆開展臨床試驗。我的教授對我說“你去加入他們團隊吧”(笑),這就是我進入BNCT領域最初的契機。
怎麼說呢?類似於接了一道公命,並不是出於我本人的動機才去的。
當然,我之前一直知道有BNCT的存在,包括京都大學有核反應堆,也有很多從事相關基礎研究的教授,但是直接參與進來,這是第一次。
從BNCT的試驗結果來看,包括首例惡性黑色素瘤病例在內的患者都呈現出了非常好的治療效果。
1991年,京都大學調任我擔任BNCT研究員團隊的正教授。當時,日本擁有正規核反應的大學只有京都大學,因此全國的研究者都聚集在京大,我的任務就是負責組織整合他們進行相關研究工作。
當時,連許多放射治療專家都完全不知曉BNCT這項治療技術,身邊有教授甚至直接勸我說“要不然你放棄好了”。
儘管如此,當深入研究三島教授的治療情況,以及此後同樣使用京大核反應堆進行的惡性腦腫瘤BNCT的試驗結果後,我充分意識到了BNCT是一項與我們熟悉的傳統放療完全不同的治療方法。
於是,不知不覺間,我專注投身於BNCT研究直到今天。
我被BNCT“俘獲”了(笑)。
在之後的10年,我們秘密進行了一些臨床,其餘全是基礎研究。
隨後來到了本世紀,2001年,我們使用BPA對複發性頭頸癌進行了BNCT治療,取得了顯著療效。這是全球首例頭頸癌BNCT,我們讓全世界第一次知道了BNCT除了惡性黑色素瘤、腦腫瘤之外,還能應用於頭頸癌。
所以當時也有很多人來關注這個事情,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一個動力。
這個病例是複發性腮腺癌患者,之前已經接受過常規放療,也做了手術,但還是復發了,大部分腫瘤已經衝破皮膚裸露出來,還有大量從皮膚流出的滲出液。
我當時也懷疑對這麼嚴重的病例實施BNCT真的會順利嗎?但有個醫生支援我說:“小野教授,反正也沒有其他更好的治療方案了,那不妨去嘗試一下。”於是,我們就去做了。
治療結束三天後,我去醫院看望了這位患者。令我震驚的是BNCT治療前從患者皮膚流出的滲出液顯著減少了,並且當我拍打腫瘤部位時患者幾乎沒有痛感。
這著實讓我非常震驚,比起震驚更應該說,雖然理論上講可能會發展成那樣,但我認為在實際臨床中能按照預想順利推進,實在是了不起的成果。
當時,有人建議如果一次大量照射,即只實施1次治療的話,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就很麻煩了,暫且先照射一半吧。因此,我們只用了50%的中子量實施了照射。
1個月後,我們用剩餘的50%實施了第2次照射。從結果來看,腫瘤逐漸縮小,受損皮膚完全被健康的新皮膚覆蓋掉了。療效非常好,令我十分震驚。現在也是得到了大幅緩解。
當時我們在做照射的時候,也擔心有別的不好的副作用,所以說照射量只用了50%,但就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這也是讓我們比較吃驚的。
我還記得2002年,我們就把這個研究結果在德國的一個醫療國際大會上進行彙報,獲得了很大的反響。很多研究人員一開始用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我們,這個研究發表後,大家的眼神變得越來越犀利和認真了。
當時有很多參會的研究人員到我身邊,說想要這個PPT。我就問他們,你們要這個資料幹什麼。他們說要申請研究基金。
那之前BNCT的治療還僅限於皮膚癌、腦腫瘤,但從此它的範圍進一步擴大,我認為BNCT的歷史真正開始轉動,或者說獲得巨大的邁進,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那之後病例數也獲得了持續的增加,包括腦腫瘤、頭頸部腫瘤。最多的時候,我們一年治療過差不多90個病人。
當時用的是京都大學的原子爐,裝置還沒有那麼好,隨著病例數不斷增加,很多研究人員也發出聲音,說不僅僅把它作為一項研究,能不能運用到臨床當中去。
很多人就向日本厚生勞動省提出建議,我也找了人來商討這個事,但因為裝置還不是很健全,使用原子能還是有很多的不安因素,政府覺得你放在大學或研究機構長期這樣使用,是不是也有別的不好的影響。所以之後大家就提了一個方案,看我們能不能一起開發加速器。
當時以京都大學為中心,包括日本的住友,在2007年的時候就開始做相關的研發工作,並做了第一個加速器,然後就進行了各種嘗試。
2012年末的時候,我們針對復發的惡性腦腫瘤進行了實驗。2013年,因為我要從京都大學退休了,所以想在退休之前完成這個事情。
我覺得非常高興,頭頸部的癌症透過BNCT的治療不僅取得很好的效果,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腫瘤縮小甚至消失,這個是顯而易見的,而且也有一定的客觀性,所以說可能會得到更多的認可。
但是針對這個腦腫瘤,雖然說治療的效果還有真空期的效果是好的,但是可能影像上沒有頭頸部那麼好。所以說我們接下來想透過更好的研究,獲得更多的認可,看能不能將來進入保險。
之後在2020年6月,針對復發的頭頸部癌症,BNCT也得到了保險的承認。
當時在日本真正有BNCT設施的,只有兩家,第一家是在福島縣的南東北醫療研究中心,第二家就是我們大阪的醫科藥科大學,治療的病例數達到780個左右,針對復發的癌症治療效果也很好,完全緩解率達到了40%,完全加上部分,客觀緩解達到了80%。我們覺得這個結果非常讓人震驚。
我想表達就是說,日本目前頭頸癌的患者有3萬人,其中有將近30%的人可以適用於BNCT的治療,但我們現在只治療了800例左右,所以說我覺得這個還有很大潛力。
中國人口是日本的十倍,所以我想有更多的患者需要BNCT治療技術,所以接下來,我們也想致力於在腦腫瘤取得很好的效果,也希望得到保險的認可。另外我們也在準備其他惡性腫瘤相關的臨床實驗。
尹燁:
非常感謝。所以我們總結一下,因為剛才小野教授基本上是講了一個BNCT的活歷史。
那麼我們也看到了,第一個就是“第一性原理”,就是中子一定是可以治療的,第二個就是堅持不懈,長達數十年的久久為功,最後一個是要加強合作,他用到了原子能機構、醫療機構、醫療器械,包括政府的支援。歸根結底呢,集合這三個要素就造就了今天BNCT的成功。
我們也希望BNCT能有更多的適應症,能有更加親民的價格,也能夠惠及全球更多的人類。
小野公二:
今後要想BNCT的適應症獲得擴大化和發展的話,就像您作為基因方面研究的專家,怎麼樣能把開發藥物更精準地送到腫瘤這邊,然後進行更精細化的治療,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讓人期待的結果。
尹燁:
我們很高興能夠合作起來,讓我們的基因技術可以做更好的評價,以及新的藥物的開發,也再次感謝您願意把這樣一個好的技術帶到中國來。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