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品牌人都經歷了什麼?
“蕉夏裁撤整個品牌部”
“京東裁撤整個品牌部”
“Intel裁撤整個市場部”
“周鴻禕聲稱未來要用AI替代市場部”
經濟低迷,利潤下降,花錢的大廠品牌部轉身成為“背鍋俠”,被打入冷宮。
但7月4日中央的發文《關於新時代中央企業高質量推進品牌建設的意見》,向行業釋放了一個新的訊號:品牌的春天,又回來了。

01.
唯有品牌
才能抵抗內卷
關於品牌的作用,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大衛·艾克在《管理品牌資產》中說到,品牌具能夠識別或保護自己;區分競爭對手;購買時降低價格的影響而轉向差異化的影響。
與做品牌積累長期價值相對應的是用促銷獲取短期收益,但根據大衛·艾克在書中的觀點:如果把成本和預測因素考慮在內,只有16%的促銷活動產生了真正的回報。
儘管品牌的長期價值和抵抗風險的能力在百年前就已經被證實。但近幾年大家仍然不自覺地被“流量至上和銷量至上”所裹挾。這會帶來兩大隱患:
◾ 價格成為影響銷量的關鍵因素,各品牌為了最大化流量收益,會捲入低價的內卷中,當價格低到一定程度後,勢必會影響商品的質量。或者只要抬高價格,就會立馬影響銷量。
◾ 企業將更多的利潤空間讓給了流量,為流量付費,從而忽視了對創新的投入。一個缺乏科技創新的企業是無法成為強勢品牌的。很多白牌倒於流量便是這個道理。

我們可以看到,中央這次的發文裡,特地強調了希望品牌可以構建高質量商品以及投入科技創新。
狂人曾看到一個 很好的觀點“產品和技術都不能穿越週期,只有品牌可以”。背後的道理很簡單,技術會被模仿,產品會被替代,但品牌對消費者的心智佔領是難被改變的。
1975年曾有一個經典測試:當抹去瓶身標籤進行盲測時,消費者對百事可樂的口感青睞度顯著高於可口可樂;但一旦露出可口可樂標誌性的紅色標識,消費者又會本能地選擇這個百年品牌。原因很簡單:當消費者無法透過自身經驗做出判斷時,品牌力就成為左右一切的力量。當然,隨著百事可樂持續50年的投入,如今的品牌力足已和可口可樂分庭抗禮。

02.
當前是做品牌的恰當時機
還記得在某次訪談中,蔣青雲教授總結了中國企業發展的三大階段:
◾ 第一階段:資源導向(1992年以前):依靠勞動力與低成本製造取勝。“我們靠的是資源,比如廉價勞動力,土地,原材料。這時候營銷根本不重要,生產出來就能賣掉。”
◾ 第二階段:能力導向(1992-2008):供應鏈與產能優勢成為競爭力。“中國製造崛起,企業靠供應商鏈,產能取勝,拼的是效率,營銷開始有了一席之地。”
◾ 第三階段:品牌導向(2008年後):全球品牌化浪潮興起,華為,海爾,比亞迪,小米等企業崛起,中國企業開始意識到,“產能”不能讓你成為行業王者,“品牌”才能。
顯然,我們正處於第三階段中,但可惜的是:大多數品牌並未意識到。

實際上,越是經濟低迷期,越需要做品牌。當我們去覆盤那些百年品牌案例時候,無一不是持續投入品牌,並且在增長乏力時加大品牌的投入。這就是兵法說的“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或教員說的“敵疲我打 敵退我追”策略。經濟環境好的時候,大家都在投入品牌,拼的是“財力”,但是當經濟環境遭遇挑戰,大家開始對品牌投入掉以輕心時,反而正是重構品牌的好時機。
阿迪達斯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鞋服賽道的競爭過於激烈,為了跟股東有所交代選擇了抄近路,斥資30億歐元投放“效果廣告”。但這種急功近利帶來的結果卻是,品牌力的下降和終端市場的持續低迷。
阿迪達斯全球媒體總監西蒙·皮爾(Simon Peel)直言:過於重視數字廣告有時會分散品牌的注意力,忽略了那些真正可以推動品牌發展的因素。
此後,儘管面對全球低迷的市場環境,阿迪達斯反而加重了品牌層面的投入。令人欣喜的結果是,2024全年營收同比增長12%,是近年來阿迪達斯至年營收首次超過2019年水平。

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隨著消費行為和躍遷,被青睞的品牌不再會是一個“空殼子”,而是需要品牌有真正的技術實力,甚至能夠在全球的舞臺上佔據一席之位。這也與當下科技創新,企業出海的勢能相吻合。
比如最近突然火起來的科技品牌:安客的研發投入,從2016年的1億多元持續增長至2024年的21億元,研發費用率從4.2%提升至8.5%以上,遠高於綠聯科技等競爭對手。

* 資料來源:wind
03.
企業如何做品牌?
大家放棄品牌轉向流量和價格戰的另一個關鍵原因是:做品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強投入,強耐心,強洞察,強執行。本次中央的發文給出了非常實際落地的操作,值得我們反覆學習。
❶ 提出了構建品牌的基本要求
品牌的外顯或許只是一個logo,一句slogan;但核心卻像一個“立體的豐富的有魅力的人”。
◾ 品牌要有一致性
正如我們說做人要“言行一致”,品牌也同樣。這意味著當品牌宣佈了自己定位,slogan之後的一言一行都要與其所主張的資訊一致。 反之將損害品牌力的構建。
儘管小米汽車的市場表現超出了我們的預期,股票也大漲進軍萬億市場。但幾次負面輿情皆是因為“一致性”出了問題,產品釋出時強調的主打安全與消費者實際體驗時出現了差距,使得小米汽車陷入被流量反噬的壓力中。

◾ 品牌需要在品類中找到差異化
即我們所熟知的“定位理論”和“USP理論”,透過差異化的核心定位,提升消費者的第一提及率,降低消費者的決策成本。
◾ 品牌需要有社會責任感
很多案例表明,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偏好,正如鴻星爾克在2021年河南大水期間“破產式捐贈”5000萬物資,使得不曬人被鴻星爾克:雖然鉅虧但不忘做慈善的情懷感動,稱其為“國貨之光”,因此大量湧入直播講購買公司產品,鴻星爾克抖音直播間一週內久完成了7700萬元的銷售額。

❷ 重視品牌投入和效果評估
做品牌需要有長期投入的耐心,也正因此大家在經營壓力面前容易忽視品牌的投入,從而形成惡迴圈。但本次發文中明確提出,品牌需要保持長期的,戰略性的投入,並將品牌投入與企業經營投入和利潤掛鉤,這有利於品牌方重新審視投入力度。
不僅如此,文中提及品牌需要建立品牌資產評估體系,尤其是央企,品牌資產的沉澱效果將成為企業組織的重要考核。這項如果真的落實,可以一定程度幫助行業解決品牌效果難衡量難量化的問題。

❸ 品牌部,是整個企業
品牌,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品牌部一個組織做到的。實際上消費者的每個觸點都是傳播品牌形象的渠道,包括公司內部的每一個員工,外部的每一次產品陳列,商品售賣,售後服務等等。真正的品牌部,應該是整個企業。
▼


每天中午11點半,不見不散 ▼
你說你喜歡雨,但是你在下雨的時候打傘
你說你喜歡太陽,但你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躲在陰涼的地方
你說你喜歡風,但是在颳風的時候你卻關上了窗戶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害怕你說你也喜歡廣告
因為你連“廣告狂人”都沒有關注…

快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啊魂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