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陽了,怎麼辦?”鍾南山最新發聲,請收好這份《新冠感染者居家指南》

回覆【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有書子不語 · 主播 | 一凡

最近,隨著“新十條”的釋出,疫情防控出現新形勢。
除了特殊場所,不再查驗健康碼和核酸,行程卡也正式下線。
我們見證了歷史,也即將面臨一場防疫大考。
這兩天,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很多人不小心中招,確診新冠。
症狀大都是,咽喉痛,發高燒,渾身疼,接下來是流鼻涕和咳嗽。
有網友調侃道:
“如果你一個陽性患者都不認識,請檢討一下你的社交能力。”
由此可知,病毒真的離我們很近,甚至就在你周邊。
面對如此情況,為什麼我們還調整原有的防疫政策呢?
因為這波疫情中,90%以上都表現為無症狀感染和輕型,很少發展成肺炎,重症肺炎更少。
張文宏團隊說:
“99.5% 的人可能不需要去醫院,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就能解決。”
鍾南山院士也說:
“感染不可怕,99%的人可以在7-10天內完全恢復。”
過去的三年,讓我們不願意接觸新冠,甚至談“陽”色變。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這個病毒的認知逐漸提升。
未來兩三個月裡或將是人群感染的高峰期,但不必擔心,只要科學防控,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今天,有書君為大家盤點這份新冠應急指南,關鍵時候很重要。
前期防護,阻斷病源
網上有一種聲音說,改變防疫方式後,早晚都要陽,感染一次新冠病毒相當於打了一次疫苗,認為早陽早好。
真的是這樣嗎?
北京小湯山方艙醫院醫療專家李侗曾接受採訪時說:
“儘管感染新冠病毒後,在一定時間內會獲得針對該毒株的免疫力,但並不代表不會再次感染。”
儘量讓自己和身邊人晚感染、少感染,從最開始切斷病原,做好個人防護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我們要在生活習慣上做出改變:
正確佩戴口罩不超過8小時;出門回家勤洗手;每天通風半小時,多曬太陽少聚會。
時時保持家庭環境整潔,及時接種全程疫苗,做好自身健康監測。
另外還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加強身體鍛鍊,堅持規律作息,睡足8小時,提高免疫力。
2.健康膳食,保證各種維生素和蛋白質攝入。
飲食清淡為主,少吃油膩辛辣食物,飲食營養均衡。
如有食慾不振、腹脹、便秘等症狀可在醫師指導下進行藥食兩用食品輔助治療,如蘿蔔、山藥、薏米、藿香、菊花、荷葉、絲瓜、冬瓜等。
3.平時多喝水,尤其要喝白開水或電解質水,補充身體機能所需。

4.病毒主要在上呼吸道,早晚淡鹽水漱口能起到一定的預防效果。

5.避免過度勞累和焦慮情緒。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保持冷靜,不恐慌,穩定情緒,科學應對疫情。
物資準備好,“陽”了不恐慌
最近,網上也出現了囤藥、搶購藥物現象。

其實沒必要大量地、非理性地搶購藥品,長時間存放也會過期,浪費資源。

“囤”不可取,“備”是必要的。
家庭藥箱可以主要準備以下四類藥物,注意相同功效類別的藥物選擇一種即可(@新週刊)
(1)退熱藥:對乙醯氨基酚(即撲熱息痛)、布洛芬等。
(2)止咳藥:惠菲寧、阿斯美、橘紅痰咳口服液等。
(3)緩解咽乾、咽痛的藥物:咽立爽、克感利咽口服液、柑桔冰梅片等。
(4)止瀉藥:腹可安、蒙脫石散等。
在服用藥物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說明書,按照相應用法用量的標準服用。
普通人用藥的原則應當是“能少吃一個藥就不要多吃一個藥,能用一種藥解決的問題就不要用兩種藥”。
有孩子的家庭備兒童服用的小兒柴桂退熱顆粒、小兒風熱清口服液等藥物。
患有基礎病的日常一定要規律用藥,控制好病情,家中儲備一個月左右的基礎用藥。
按需適當儲備抗原自測試劑和消毒液,酒精、口罩等防疫物資。
另外,冰箱裡備好一週左右的食物。
以水和主食為主,買一些儲存時間比較長的,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
例如:胡蘿蔔、白菜,南瓜、紅薯、檸檬、橙子等。
儘量減少外出,即便外出也要做好防護,降低感染率。
感染新冠,會有啥症狀?
據身邊感染者分享的經歷來看,大部分人都是覺得症狀比感冒、重感冒,還要輕的,所以大家不要有任何慌張的情緒。
對於無症狀,或症狀較輕的,可自行居家治療,把醫療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輕症患者感染初期會有輕微乾咳、乏力,發病2~3天,會反覆發燒;
發病4~7天,隨著吃退燒藥,大量飲水病情會緩解,身體略微不適;

發病8天以後就會逐漸好轉。

以上症狀的發展,常見於普通中青年患者。
注射過新冠疫苗和加強針的年輕人,病程較短、症狀較輕。
而部分老年人,尤其70歲以上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發熱過程更為複雜,需要格外注意,嚴重時要及時就醫。
如果陽了,怎麼辦?
如果抗原自測呈陽性,我們需要:
保持冷靜不慌張;自我隔離要及時。
回憶一下自己的活動軌跡,及時提醒和自己有過密接的朋友家人,讓他們做好防護和抗原檢測。
無症狀感染者無需藥物治療。
輕症患者居家隔離期間要做到:
1.根據自身症狀服藥,注意藥物不要疊加服用,對症用藥即可。
網友@莊無邪分享自己曾經因為數小時內連吃了三種感冒藥,導致被送醫搶救的經歷。
一種症狀吃多種藥,不僅不能加快病情好轉,反而可能會導致藥物過量,甚至引起不良反應。
一般來說,體溫在38.5度以下的可以進行物理降溫,超過38.5度可服用藥物,緩解症狀。
2.不外出,謝絕探訪,單獨居住在通風良好的房間。
衣物、床單、毛巾等用品與他人分開存放、分開洗滌,單獨使用餐具。
3.提前配備好體溫計、紙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劑等個人防護用品以及帶蓋的垃圾桶等防疫物資。
4.家庭做好日常清潔和消毒,生活垃圾要妥善處理。
5.感染者和家人吃飯分桌、洗漱上廁所錯開時空,每日監測體溫和病情變化。
自己感染了,一定要和家人保持距離,儘可能保護好還沒感染的親人。
陽性感染者出現呼吸困難,服用退燒藥後仍然發燒超過38.5度並持續2天,不能飲食,感到頭暈目眩等症狀時,需要急診就醫。
居家治療期間,除了做好防護,還要保持心理健康,減少焦慮、緊張。
自測抗原陰性且兩次核酸檢測正常,可結束居家隔離。
新冠輕症痊癒後,要注意多休息,一段時間內避免劇烈運動。

新冠後續發展趨勢

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感染新冠會有嚴重後遺症嗎?
對此,鍾南山院士在接受採訪時有了最新研判:
醫學上對後遺症有嚴格的定義,指的是疾病造成的損害終身存在。
現在大家所說的全身疲勞、抑鬱壓抑、思想不集中,記憶力下降這些“新冠後遺症”是比較主觀的。

這些都是隨著一段時間的推移,可以改善和消失的。

所以這個不叫後遺症,目前還沒看到特別明顯的對器官引起長期功能不全的案例。
下一步防控的關鍵之一是加強疫苗接種,重點加強老年人及脆弱人群的免疫接種。
防控政策的重心,應該由防控感染轉移至防控重症,輕症不必恐慌。
我們什麼時候能恢復到2019年以前的狀態?
鍾南山院士說:
“根據團隊模型測算,廣州這波疫情三月份中上旬進入平穩階段,樂觀估計在明年上半年可恢復到疫情前的生活狀態。”
但這一切還要取決於,我們在這波大感染中的實際承受力和具體做法。
現在,我們需要坦然面對現實,開啟新的防控形式。
按照要求,理性防控,科學治療,不跟風,不信謠。
正如主持人白巖松所說:
“疫情防控新十條出臺、防控措施的疊加最佳化,意味著我們正式邁向了結束疫情生活的道路。
但是,邁向結束疫情生活的道路和結束疫情並不是一回事。
想要真正結束疫情,無論社會還是個體都還要做很多事。
比如醫療機構的相關準備,個人防護措施,科普的重要性、讓人們減少內心的恐慌。”
大家一起做好防護,熬過這個寒冬,終將春暖花開!
保護好自己,照顧好家人,是我們當前最需要做的。
轉發周知!疫情並未結束!人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參考資料:
1.新週刊:《盲目吃藥,比“陽”了更可怕》https://mp.weixin.qq.com/s/g2KfMHWlquUVfHCMFFZoFw
2.人民日報:《就疫情防控新形勢,鍾南山最新研判》https://mp.weixin.qq.com/s/-hz4Swjl9SecRyQyjkBq8Q
3.人民日報:《做好個人防護,這8個小貼士請收好》https://mp.weixin.qq.com/s/qJ0HZ5U487ynwYwVpLhzxQ
4.人民日報:《收好!全天候多場景防疫攻略來了》https://mp.weixin.qq.com/s/dZomli3dokJY6gXnBDWI6Q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