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抗流感病毒藥物的使用,讓我們具備了及時治療和有效阻斷病毒傳播的能力
2025年3月20日中午,北京佑安醫院門診樓三樓,熙熙攘攘的就診患者匆忙地穿行於各個診室間。中午11:40,主任醫師李侗曾送走上午的最後一個就診患者。他所在的呼吸與感染性疾病科,是醫院的重點學科。
“這一季的流感季過去了,今天我這一個流感病例都沒有。”李侗曾略帶疲憊,從佑安醫院接診情況看,“高峰期在一月底就過去了,二月還有零散的案例,三月份完全沒有了。”
三月底的北京已是春暖花開,氣溫一度回升到接近30攝氏度。按往年慣例,流感季一般是從11月份到來年的二三月份。“這波流感季過峰比較快。”李侗曾如此形容。
距離北京佑安醫院約50公里的中國疾控中心,其官網3月20日釋出的“流感監測週報”顯示:本週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檢測陽性率下降;全國共報告13起流感樣病例暴發疫情。在2024年最後一週,這一數字曾經高達171。據國家疾控局釋出的資料,2024年12月,流行性感冒的發病數為1509750,死亡7人;今年1月,流感發病數則為2870849,死亡9人。
2023年與2024年流感季,單月發病數動輒上百萬。與新冠疫情前相比,流感病毒的殺傷面與殺傷力似乎都在加強。
在李侗曾看來,最近兩年流感季發病數居高,一方面與流感病毒株變異的有關,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後,核酸檢測越發便捷帶來流感檢出率的提升;此外,民眾對於呼吸道疾病的重視,也在催生流感檢出數的高企。
然而,在流感病毒面前,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秉持冷靜、科學的態度應對疫情,錯誤的認知、錯誤的經驗不經意間影響著人們的決策,進而延緩治療或錯誤用藥。有時,甚至會帶來致死的後果。

2024年12月28日早上,李侗曾起床後就開始咳嗽,但沒有發燒、咽痛、咳痰症狀,也沒有頭痛、肌肉痠痛、關節痛。這天是週六,李侗曾原本要去見朋友。彼時,正是流感季的高峰期,李侗曾所在的佑安醫院一天接診100多名流感患者。
根據經驗,李侗曾初步判斷自己得了流感,便果斷取消了行程,並從網上購買了核酸檢測產品。果然,甲流陽性。
按照說明書,李侗曾服用了兩盒、80毫克瑪巴洛沙韋。他體重90公斤、BMI超過30,屬於流感的重症高風險人群。第三天,便基本康復。李侗曾分析,得益於即時服用抗病毒藥物,且之前接種了流感疫苗,他的流感很快就能康復,全程也沒發燒、頭痛、咽痛。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即時、正確地應對流感。
2025年初,中國臺灣知名女星大S(徐熙媛)因流感併發肺炎不幸去世的訊息,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據報道,大S在發病初期出現低燒、咳嗽和輕微哮喘等症狀,起初被誤判為普通感冒,未得到有效治療。隨著病情惡化,在被緊急送醫後,才被診斷出患有甲型流感。儘管進行了緊急搶救,大S還是在2月2日不幸離世。
1月30日,年僅27歲的青年演員梁佑誠因流感引發的中樞神經感染離世;2月15日,多次登上央視舞臺的烏茲別克籍藝人詩琳,因感染了甲型流感後併發腦膜炎而離世。
有呼吸道疾病專家分析,演藝界人士常年在外出差,勞累過度時容易免疫力低下,得了流感時若得不到即時的治療,有可能發展成重症,再加上本身就有基礎疾病的話,甚至會有死亡風險。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上,一般要在48小時內進行抗病毒治療、服用抗病毒藥物,同時進行對症治療,緩解頭疼、肌肉痠痛、咳嗽等症狀。對於有基礎病的患者,如果基礎病因流感變得不穩定,要同步治療基礎病。
48小時內服用抗流感病毒藥物至關重要。
然而,對流感認知的誤區和盲目相信經驗,常常會延誤治療。“最大的誤區是濫用抗生素,患者不知道病毒和細菌的區別。”李侗曾說,很多人覺得嗓子疼、咳嗽,就要求開抗生素,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往往認為自己以前吃消炎藥就好了。事實上,抗生素並不能殺死流感病毒。
在今年的流感季中,有患者發現自己發燒後,就服用了新冠藥,等了三天後還不見好,才到醫院就診。錯過了48小時的最佳抗病毒時間後,這名患者的流感康復時間也相應拉長。
新冠疫情期間,北京佑安醫院接診過一名不到60歲的轉院患者,患者患有尿毒症,一直定期做透析。李侗曾在病房見到患者時,他已經嚴重肺炎,血氧已經到了90左右。或許因為常年做透析,患者耐受力比較強,儘管流感很嚴重,他沒意識到自己已經是重症,仍然覺得自己身體沒多大問題,只是有點喘。患者最終沒能挺過來。
“首診的醫院在轉院前,如果把抗病毒藥物先加上,更加符合我們的診療邏輯。”李侗曾回憶說,對於危重患者,延誤半天進行抗病毒治療,結局可能就不一樣,“及時服用抗病毒藥物,對於高危流感患者,必須要有這個意識。”

李侗曾在多個公開場合強調接種流感疫苗的重要性,包括在國家衛健委舉辦的釋出會上。
由於流感病毒不斷變異,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都會根據監測結果,為各國推薦適合作為疫苗的流感病毒株,一般為三價或四價疫苗。2019年,中國規定的流感疫苗組分包括2個甲型流感病毒毒株和1個乙型流感病毒毒株。WHO建議以下人群每年接種流感疫苗:孕婦、6個月至5歲的兒童、65歲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衛生工作者。
中國的流感疫苗接種率遠低於發達國家。國家疾控中心資料顯示,我國2022年至2023年流感季疫苗接種率為3.84%。美國CDC釋出的資料顯示,美國成年人流感疫苗接種率為45.0%,其中65歲及以上人群接種率為69.6%。
在現實中,有不少慢阻肺、哮喘等慢性肺病的人不敢打流感疫苗,不乏有醫務工作者對此也有錯誤認知。“這些重症高風險人群,是疫苗接種的優先人群。”李侗曾說,為了更好應對下一個流感季,除了孕婦、老人、兒童、慢病患者需要提前接種流感疫苗,他們的家人最好也接種,“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易感人群。”
由於流感病毒的變異,疫苗每年是提前預測的,準確率不穩定,可能在30%至50%間波動。接種流感疫苗雖無法保證100%不得流感,但是可以降低感染風險,降低重症風險。
疫苗,是對抗傳染性疾病的第一道屏障。
1933年,英國病毒學家帕特里克·萊德勞等三名科學家首次從人體分離出流感病毒,證實流感病原體為病毒而非細菌。同一年,美國研製出第一種流感疫苗,但療效不佳。直到20世紀70年代,研究人員開始使用分離的流感病毒蛋白製備疫苗,這種疫苗可以預防多種不同的流感病毒。
在此之前,全球經歷過多次流感疫情的浩劫。
始於1918年春天的西班牙流感,在短短兩年內掀起了三次感染和死亡的高潮,席捲全球各大洲。據估計,當時被感染的人數超過5億人,約佔全球總人口的1/3,至少5000萬人死於此次流感。
1957年,甲型流感H2N2在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出現,隨後在全球流行,最後造成全球約110萬人死亡;1968年,甲型流感H3N2在美國出現,最終造成全球100萬人死亡。
流感病毒的變異程度不同,可分為抗原性漂移和抗原性轉換。其中,甲型流感病毒為人與雞、鴨、豬、馬等共患,人和動物流感病毒之間的抗原性轉換,更促發了甲型流感病毒的變異。2009年全球範圍內暴發的甲型H1N1流感,便是人、豬、禽三種流感病毒基因片段的重配病毒引發的。到2010年WHO宣佈疫情結束時,約造成全球6000萬人感染、數十萬人死亡。
如今,每年提前預測、更新的流感疫苗,快速、靈敏的核酸檢測工具,多種抗病毒藥物,其他對症治療的輔助藥物,再加上精細化運營的現代醫療系統,現代社會應對流感病毒有了足夠多的工具。
其中,抗流感病毒藥物算是第二道防線。
金剛烷胺是第一款抗流感病毒藥物,1976年開始用於流感治療,但隨著流感病毒的不斷變異,對其耐藥性不斷增加,該藥已不再被推薦用於流感治療。
《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25)年版》顯示:中國目前上市的對流感病毒敏感的藥物有神經氨酸酶抑制劑、RNA聚合酶抑制劑和血凝素抑制劑三種。其中,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包括奧司他韋、帕拉米韋、扎那米韋;RNA聚合酶抑制劑中,推薦了瑪巴洛沙韋和法維拉韋兩種。
對比2020年版方案,瑪巴洛沙韋是新版方案的新增藥物。
新冠疫情後的兩個流感季,全球都在還免疫債,流感病發例數遠遠大於2020年以前。在中國,瑪巴洛沙韋和奧司他韋兩款藥在近兩次流感季中被搶購,瑪巴洛沙韋一度被民眾稱為抗流感病毒“神藥”。

奧司他韋於1996年首次合成,1999年前後在美國、歐洲等市場上市銷售,2002年首度進入中國。
奧司他韋是一款神經氨酸酶抑制劑,透過抑制成熟的流感病毒脫離宿主細胞,從而抑制病毒在人體內的傳播,起到治療流感的作用,可用於甲型和乙型流感治療,曾被稱為“流感藥物之王”。
2005年,奧司他韋的擁有者羅氏製藥,在專利未到期的情況下授予部分國家和地區自行生產權。據工業和資訊化部消費品工業司釋出的訊息,截至目前,中國已經有超過100個品規的磷酸奧司他韋通用名藥通過了一致性評價;共有30多家企業實際生產該藥。
奧司他韋首次獲批上市近20年後,抗流感病毒領域迎來另一款重磅創新藥。2018年2月和10月,由羅氏製藥與鹽野義合作研發的瑪巴洛沙韋,先後在日本和美國獲批上市。三年後,羅氏製藥的瑪巴洛沙韋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正式在中國上市。
2024年1月,瑪巴洛沙韋幹混懸劑在中國獲批上市,用於治療5歲-12歲單純性甲型和乙型流感兒童患者。
瑪巴洛沙韋是一款RNA聚合酶抑制劑,透過阻斷聚合酶酸性蛋白的核酸內切酶活性,阻止病毒在人體內的複製和增殖。由於直接作用於病毒複製的早期階段,瑪巴洛沙韋的作用更接近病毒複製的源頭,能夠快速降低病毒滴度,縮短病毒排毒時間,從而更快緩解流感症狀。
兩款藥物的療效有何區別?流感患者該作何選擇?
從統計資料看,據李侗曾介紹,在療效上,瑪巴洛沙韋治療乙型流感會優於奧司他韋。“從降低病毒量載量方面,瑪巴洛沙韋更快一點,說明在降低傳染性上,更有優勢。”李侗曾分析,從理論上來講,降低病毒載量,應該病人會好的更快一些,重症風險更低。
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副主任曹彬教授,援引三項研究結果表示:在兒童及成人流感患者,瑪巴洛沙韋在流感患者用藥後24小時內可以快速降低病毒滴度,抗病毒效果顯著優於奧司他韋。
根據一項日本真實世界資料顯示,5-11歲流感患兒使用瑪巴洛沙韋較奧司他韋等神經氨酸酶抑制劑可降低53%的重症住院風險[1],且兒童胃腸道不良反應發生率僅為奧司他韋的1/5(2.38% vs. 12.13%)[2]。
除了療效,患者的依從性,也是患者選擇藥物時的重要考量。
按照藥品說明書,奧司他韋用於治療流感時,成年人和15歲以上青少年需要每次服用75毫克,每天兩次,連續吃滿5天。瑪巴洛沙韋,則在出現流感症狀後,48小時內服用一次即可,體重在20公斤到80公斤之間服用40毫克,超過80公斤服用80毫克。
流感不只是一種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還屬於屬於呼吸道傳染病範疇。有研究顯示,流感患者發病3天左右,其家庭成員流感感染率為38%;發病10天內,家庭成員感染率高達50%。
上述兩款抗病毒能否達到降低將病毒傳播給家庭成員的風險?
《柳葉刀-感染病學》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觀察流感患者的4694例家庭成員7天內流感發病情況,結果顯示:流感患者發病48小時內給予奧司他韋或安慰劑後,家庭成員有流感樣疾病、核酸確診流感的人數佔比均無顯著差別。
2024年9月,由曹彬等中國科學家參與的一項全球多中心、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在澳大利亞舉辦的OPTIONS XII會議上,公佈了研究結果。這項名為“Center Stone”的研究顯示:與安慰劑相比,瑪巴洛沙韋可顯著降低29%的家庭內流感傳播風險;其中,亞洲流感患者應用瑪巴洛沙韋,家庭內流感傳播風險降低42%。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馮錄召,對該研究的點評是:我國每年報告的流感暴發疫情中,90%以上發生在學校和托幼機構。CENTERSTONE是首次在全球多中心III 期RCT研究中,證實抗呼吸道病毒感染藥物可以顯著減少流感病毒的家庭內傳播。
藥物治療是流感防控的最後一道關卡。在曹彬看來,新型抗流感病毒藥物的使用,讓我們具備了及時治療和有效阻斷病毒傳播的能力,“我期望在2025年,我們能對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早期治療抱有更大的信心”。
最重要的是,在確診感染流感病毒後,患者能把握好 48 小時的抗病毒治療時間視窗:科學合理使用藥物,快速、有效地縮短病程、避免重症。
如此,我們才能更加從容地迎戰下一個流感季。
【參考文獻】
1. Miyairi, I., et al. (2025).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baloxavir and neuraminidase inhibitors in preventing severe influenza outcomes: Analysis of Japanese health insurance claims database.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2. Ge, L., et al. (2024). Real-world tolerance and efficacy of baloxavir in pediatric influenza patients: A cohort study at Children's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