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破殼記(ID:pokeji-pd)
螢幕前的你也許正焦心刷著朋友圈,遮蔽著小紅書內扎眼的喜報,遊離在崩潰與擺爛的邊緣。
“歷史上最難的申請季” 又一次重演, 看著周圍同學閃閃發光的履歷,強烈的自我懷疑感和焦慮讓你對於自己的未知的將來越發搖擺不定。
此刻的你,不知未來走向哪裡, 滿是質疑和焦慮。呼,深呼吸, 你從來都不是隻身一人。

「去年今日」
叮,電腦記憶體容量滿格的彈窗再次蹦出,提醒我應該整理這一年來的經歷與故事。想著假期空閒時間刪除些檔案,卻猝不及防點進一年前還未出申請結果時的各類截圖。
看著記錄下的一所所學校完成申請的規劃表,高中三年活動的回顧目錄與成績單影印件,腦海中又浮現出那位對於興趣人生迷茫不解, 看著周圍人成績斐然,想要走出一條自己的個性道路但也不免被別的聲音影響的身影。
還未出結果時的心情,就像是過山車般起伏不定。時而一往無前相信 有個人發明和特色的profile 一定會擊中招生官的紅心!
哪怕知道這所學校從來沒有在當地錄取過學生;有時又覺得在這個內捲到極致的池子裡,近乎完美的績點,五花八門的活動,高含金量的競賽和論文,哪怕付出一切都不夠闡釋能力與個性,從中脫穎而出。

這一切在點開admission decision的那一刻都畫上了終止符。出結果的那幾天,照常去舞室,去攝影館講解,和好友聚餐,好似這樣的自我暗示可以在失望來臨時當作只是生活的小插曲,假裝的毫不在意。
但當我登陸進portal,那一張張縮略的方格當中的黑字在瞳孔中無限放大, 針刺般不容拒絕得向我宣佈著那個單方面通知的結果。
ED rejected, ED II deferred,RD waitlisted,一次又一次失望,讓我的忐忑不安到心情墜入谷底。每次都是這樣, 告訴自己往前走著走著就會好起來的, 早申請沒有中那就RD全力以赴,RD拿到waitlist那就寫love letter。
但是千篇一律的重複麻木安慰,根本看不到希望。
「我仍不甘心」
社交媒體上的聲音是屬於幸運兒的, 他們黑馬逆襲, 順利出圈,ED 下車,或者waitlist轉正,一個個光鮮亮麗的故事背後有無數的人,只能悻悻撓頭退場。
普通人的故事,是無數模擬比賽和研究辯論賽場上的第二名, 是耗費了無數個日夜,挑燈夜戰到天明仍然突破不了的SAT, 是看待每一次考試都至關重要,死磕GPA 那後面的小數點卻突破不了4.0 的成績單。
我相信,這個那些無法投稿在錄取故事的夥伴們來說,最常見也是最好的結局。
我無法釋然,哪怕我嘗試說服自己,可能真的和school research的夢校真的沒有那麼匹配;哪怕我知道申請季只是漫長人生中的一個階段, 今後會經歷的迷茫焦慮和自我懷疑的時刻會遠遠大於一張錄取通知書的焦慮。

我要怎麼釋然,在高中三年,周圍的老師,同學甚至自己,在踏入國際部的那一刻就在告訴我:我現在做的每一步都要步步為營,提前規劃,為了申請。
在這樣的語境下,我出於熱愛與人文情懷所做的活動,我為了自我探索應對的學科挑戰,我為了豐富生活經歷而參與的活動, 我在文字裡在辯論中討論的宏大命題和哲學思想, 都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而這樣持續三年的表達又如何讓本身目的性極強的初心,在嗅到事情“失敗”時坦然接受呢?
這種不甘心延續到了大學,讓我在新的學校生活好像是為了證明著什麼忙碌著。我迫切的參與學生會來自證自己的領導力,冒進選擇200 level 的課程來體現更強的學習能力,成立興趣社團來體現超強組織能力與知識運用能力,申請領導力專案利用寒假時間提前尋找學習狀態。
不管不顧的奔跑著,恨不得把時間的每一分每一秒填滿,好似這樣就能對得起過去三年的耕耘,以至於分不清選擇裡有多少成分是為了自我探索,又有多少成分是出於賭氣和自我證明。

「步子走得太急,會迷路的」
是不甘心嗎?我重複問自己,那什麼樣的學校才算足夠好,才算值得過去三年的付出和大學四年的背井離鄉。
是排名嗎?是教育資源嗎?是就業機會和薪資嗎?還是別人眼光當中的自己。我不清楚自己去向哪裡, 甚至也不太記得起當時出發的原因。
如果這般想用盡一切資源提升自己叫做勇敢面對,那這勇敢好像沒有辦法止住一年前內心失落仍在流血的傷口。
就好像我們一直在拼命的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告訴我們,在跌倒時,在膝蓋破得血肉模糊的時候,如何清洗傷口和包紮;在內心失望得像是玻璃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好像沒有學習過, 在跌倒時,怎麼樣的勇敢才真正有用?究竟如何,在保持真誠的同時,將挫折變成足以支援我們遠行的力量?

圖源:Pexels
「就當是命運的玩笑」
紐約迎來了30年來最大的暴風雪, 偌大的學校顯得更加空蕩。頃刻之間, 白雪覆蓋大地,本是帶些美感的景色卻因內心不甘和隻身一人徒添些孤寂。十幾天的空窗期和漫天飛舞的大雪,讓躁動不安的心強制休眠。
我慢慢覆盤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知識體系,嘗試清晰瞭解自己的弱勢與不足。嘗試把自己打造的日臻完善, 從而自如的去應對今後幾十年的人生挑戰。 我還有很多未完成的願望要去實現, 人生的前方還有很多目標和希望。
也許, 比起僥倖進入夢校,沾沾自喜躺平和被卷的死去活來, 更紮實的積累自身實力和專注於自我的提升聽起來像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我還是留下了那個扎眼的黑字截圖。不甘心又怎麼樣, 命運的玩笑,就讓我將來以玩笑的形式還給它吧。
「最後的最後」
螢幕前的你,如果仍然對於申請充滿迷茫,摸摸頭,你要相信,你不是一個人在經歷。只是,你在青春中最美的年紀, 你的高中最後一年,不僅僅是申請季, 是走向成人禮的一年, 也更是在熟悉的城市街道生活的最後一年。
別忘了,去擁抱你的摯友,和閨蜜好好壓馬路,好好感受這個生活了三年的一畝三分地, 去看太陽昇起, 看月光鋪滿大地。你應該享受你的青春啊。別在焦慮上消耗了自己。
這個故事送給你,送給我們。

圖源:Pexels
作者 | Jena Mei
部分圖片源於網路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破殼記。「破殼記」是一個留學生共享聯動平臺,是留學生自己來講留學生的經歷和思考、學習經驗、留學乾貨、成長蛻變。並且會幫助學生孵化個人專案。目前已有普林斯頓、斯坦福、賓大、芝加哥、杜克、阿默斯特、康奈爾等名校錄取者入駐,歡迎你關注「破殼記」。

-End-
更多留學教育資訊點選關注Finding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