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裡裡:一個人的「主體性」是殺不死的,它生機勃勃


大家新年好,我是簡裡裡。
今天,我來講一講「怎麼找回主體性」這個話題。
01
一個人的「主體性」是與生俱來的
對於「主體性」這個詞,我的理解是:一個人能夠為自己做主、也為自己負責。
一些心理流派認為,一個人自然的成長和發展就是實現「分離個體化」的過程。也就是:一個人從原有的家庭中離開,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擁有自己的感受、想法和生活,逐漸獨立成為一個個體的過程。於是,你開始擁有自己的「主體性」:你是個成年人了,你為你自己的感受和行為負責。
但是這個過程總不是如意和順利。人的主體性是可以被影響,甚至被剝奪的。假使你在一個非常控制或者爹味兒的文化或家庭之中,你的長輩和家庭、或是所處文化恐懼你的離開(或背叛),則會從各處閹割你的願望和行動,不肯讓你長大。
比如他們為你承擔各種職責:幫你安排工作、為你買房買車、為你安排相親。他們為你安排你的人生道路、告訴你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為你無原則地兜底。他們「對你好」的方式,就好像在對待一個無法清楚表達自己想法和意願、無法為自己做判斷和負責的嬰幼兒。
如果你在其中認同了這些,掉入這樣的陷阱,你就失去了擁有「主體性」的籌碼。你不再能夠為自己發聲,你的願望和需求也都變得不再合理——我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都不知感恩嗎?
我舉一個非常極端的例子。
美國有一個紀錄片《Mom Dead and Dearest》,講的是一個人的主體性如何被剝奪,又如何獲得的。這是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單親媽媽,帶著一個從小身患重病的女兒,女兒有各種病症,吃飯要插胃管,走路要坐輪椅。媽媽一直盡心盡力地照顧女兒,無微不至。直到女兒成年後的有一天,人們發現這個媽媽被殺死了,女兒失蹤了。警方破案才發現,女兒是兇手。她實際是個身體健康的孩子,但是她的媽媽不能允許她自理和長大。女兒一直在配合媽媽演一個病人,直到她無法忍耐。
▷《Mom Dead and Dearest》
這是個非常極端的例子。但你從中可以看到女兒的主體性是如何被剝奪的。
我們並不處在這樣強烈地控制之中,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爹味兒」文化是這個母親的泛象。
因為在東亞的集體主義文化下,集體有更宏大、比個體感受更重要的目標。小我的「主體性」原本不應被重視和表達。反而是隨著社會有所變化和發展,這些年關於自我的討論、個體感受重要性的討論才變得多了起來。
說個輕微相關的題外話:我因為做了媽媽,才真的開始瞭解教育這件事。我當然和所有媽媽一樣,對於把自己孩子放入什麼樣的教育的體系下,有各種各樣的顧慮。但我逐漸理解一個真相:所有的教育目標都是為了服務其所在社會整體和文化目標而設立的。個體的幸福感和願望在其中不值一提,任何地方都是。
我們只能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努力地照看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在我們所處文化之下,為自己撐出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中探索自我,找一個與這個社會和文化相處的方式。
所以,我也並不贊成因為當我們有機會開始反思「我是誰」,開始覺察自己的感受,並開始照顧自己的感受;而覺得世界、文化、家庭全都虧欠我們。在不完美中為自己創造和選擇道路,併為此付出代價,本來正是「主體性」的完美表達。
如果你看《Mom Dead and Dearest》,就會知道一個人的主體性是與生俱來,殺不死的。無論環境多麼壓抑,它都生機勃勃。
02
不要標準化「做自己」的樣貌
最近幾年有一句流行詞是「做自己」,這可能意味著,大家在探索不同生活方式的主張和表達。但似乎總有一些特別正確的說法,在標準化和模版化「做自己」的樣貌。
比如:必須擺脫主流敘事才能做自己;甚至結婚生育也會變成對於女性獨立的背叛。
事實上,人不止要了解自己所謂「真正的」需求,也還要了解自己身處怎樣的處境,自己選擇會指向怎樣的代價;這些代價是否能夠承受、如何承受。它絕非標準答案,非黑即白。
比如一個來自於個人主義至上文化、優渥家庭的孩子,當他/她在面對個人選擇的時候,自然更容易做出看起來更加「做自己」的選擇,他/她有無盡選項,代價儘可承受,結果無非是非常好和一般好的差別。
但一個來自於東亞傳統文化的鄉村女孩,當她在日常生活中,哪怕僅僅是今天不想做家務活兒都會非常困難;更別提我們今日所討論的「主體性」、自我的需求、自我主張的表達、為自己發聲和抗爭。
但是這個處境艱難的鄉村女孩,就沒有主體性嗎?當然不是。她們的主體性恰恰在於每日的勞動、我們看不見的爭取。我記得《那不勒斯四部曲》中, 1940 年代義大利小鎮上的莉拉,為了爭取自己上學的機會,被父親從二樓窗戶裡面扔了出來。

《我的天才女友》

我們會不會去苛責莉拉最終沒有走出這個小鎮,沒有一以貫之去做那些驚世駭俗的、符合改變傳統時代思潮的事情嗎?我們會去強行改變身處暗處、缺少支援的女性的想法和觀念嗎?善意之下,我們不會的。我們會認同甚至敬佩她們。
我想表達的是,一個人的主體性永恆存在,不需刻意地重建或尋找。我們每個人,身處任何環境下,我們都會為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為自己爭取和努力。這些就足夠了。
03
照看自己的感受,為自我承擔責任
關於構建自己的「主體感」,讀到過一個母親給女兒的禮物:讓女兒會拒絕他人,且無需給予任何解釋。
女性這個性別角色總被期待「像寬容溫柔的母親一般粘合關係」。這種期待從一個女孩子出生到老去的每分每秒都如影隨形,所以女性更容易陷入「主體感被剝奪」的境地之中。事實上,在自己的世界裡面,你的任何感覺都不應當被你自己質疑和懷疑。
《短劇開始啦》
當然,允許自己有感受、允許自己的感受和主流價值觀所期待的不同,這是第一步,但絕不意味著你就必須依此而行動。從“主體性”的脈絡上去看:如果「你的感受」被自己支援了,你就不必花時間在「內耗」之上——比如我的感受合理嗎/我這麼做別人怎麼看待我——這樣你就有多餘的心理空間來為自己思考:我身處什麼樣的環境?我將為我的選擇付出什麼樣的代價?現實中我是否能夠獲得支援?什麼是我想要的、有利於我的選擇?
為自己做選擇,你獲得到自己想要的、也必然要為自己的選擇支付代價。主體感不止強調照顧自我的感受,也意味著承擔責任。
所以我在養育女兒的時候,非常保護她表達需求的空間。她能非常清楚、毫無情感負擔地向我表達她喜歡什麼、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我也能清楚地告訴她,哪些時候我能夠滿足她,什麼時候不能滿足她,為什麼。
她如今是個很高興的小孩兒,每天有很多想法咕嚕嚕地冒出來,有創造力,也有安全感。我也很高興。
簡裡裡的往期文章
編輯:江湖邊
責編:羅文
封面:《哈利波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