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困擾的終極解決方案,或許是被愛

2018年,真理子33歲。那一年她辭了職,開始進行心理諮詢,直至現在。
“很少有人像我這樣接受超長期的心理諮詢,差不多有5年多了。早期的諮詢是在緩解我的焦慮和抑鬱的症狀,一兩年之後,我開始進入治癒的階段,現在則是進入了一個可以自愈和成長的狀態,我變得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好了。”
同樣在2018年,真理子開始學畫畫。用她自己的話說:“這時候我已經33歲,我的愛好等待了我23年。”
不久前,真理子以漫畫創作者的身份和我們聊了聊她心裡和筆下的世界。以下是她的講述。
“雖然崩潰了,
但我沒有放棄探索自己的內心”
2018年,我經歷了嚴重的失眠和情緒低落。常常徹夜不眠,腦子裡全是負面想法,幾乎每天都會不受控地哭泣,直到有一天,我的情緒爆發了。
我走在商場裡經過麥當勞,突然發現自己有個瘋狂的念頭:我想搶別人的薯條吃。
這種不可理喻的想法,讓我覺得自己是不是要瘋了?
我在原地站了10分鐘不敢動。這種快無法控制自己的感覺讓我接近崩潰,最終決定開始接受心理上的幫助。
在這之前,我不知道自己已經“狀態不好”了,自己從小時候起經歷的創傷,再加上其它各種各樣的東西,積累太久就會爆發。我辭了職,開始了治癒自己的旅程。
滑動檢視以下漫畫
當時,身邊只有兩個親近的朋友知道我真實的心理狀態。我從小特別要強,把這件事講出來我覺得丟人,辭職時也是和領導說是去學畫畫,但還有一部分沒說的真實原因是內心崩潰了。
辭職之後我也沒有立馬變得開心。雖然鬆了一口氣,但我的抑鬱要爆發了。我過著白天畫畫,晚上失眠的日子。
許多困擾的終極解決方案,
或許是被愛
做了這麼多年的心理諮詢後,我發覺成長不是一個節點,而像是海浪一樣,一波一波的。每次諮詢其實就是聊天,前N次諮詢,我都是在和諮詢師講童年,講過去的經歷。諮詢師好像也沒有給我什麼反饋。我也想過:四五個月過去了,我好像也沒什麼變化,這彷彿是在浪費時間和金錢。又過了幾個月,突然發現自己有了一些變化,甚至有時變化發生了但自己都沒發現,但有時候又會停滯。
諮詢近三年的時候,我在日記裡記錄了發生的變化:
對自己的討厭減少了、第一次真的相信自己可愛、有維護自己的利益和邊界的意識了、自責減少、自尊心沒那麼脆弱了、執行力強了、對自己的情緒感知能力變好了、不怎麼怕得罪人了、發掘了自己的恨和憤怒、對自己過往的經歷有了新的理解,人生第一次感到自己也有熱情……等等。
這些根深蒂固的狀態改變,比如“從不認為自己好”,變成了“認為自己好”,是很難用語言描述的,我之前習慣在舊的心理狀態中,甚至意識不到自己在否認和攻擊自己,但一旦對自己的肯定發生,我會明顯察覺到區別。這種新生長出來的愛,又會輻射到生活每分每秒,改變我的心理狀態,改變我的行為處事,那感覺簡直是重生。
多數的變化是不知道怎麼發生的,它是沒有我以為的那種因果的。就像如果想養育出一個自信的孩子,不是靠父母用道理和語言去告訴她/他,“你要自信”,而是用關愛、理解、接納去和他相處,孩子自然就會自信了。
滑動檢視以下漫畫
和父母的關係,也是當下許多人的心病。我和父母的關係,從小到大是有一個演變的,最後是心理諮詢最後把它推向了健康的方向。
小時候我對我爸很理想化,但是有點害怕他。到了30歲,我對他很憤怒,充滿否定,進而自己感覺很委屈,會對他發洩很大的情緒。現在我變成了接納他的狀態。
突然有一天,我不再希望他改變了,也不再對他有幻想中的要求了。我們怨恨父母,多數都是因為他們無法滿足我們理想中父母的樣子,比如希望父母能看到我、接受我、尊重、教我一些東西等等,但實際上他們可能不是這樣的。
我突然覺得自己解放了,我和父親的關係,也是沒有因果地變好了,沒有任何事件作為契機,我的父親也沒有任何改變,但我發現自己對他的看法改變了。
大概是因為,我先被接納了,然後接納了他們,後來才理解了他們。
變健康的表現,是可以接受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我仍然想要更完美的父母,但我可以接受現實。即使父母仍然有問題,但我不會極端地看待他們。此外,我還可以儘可能照顧好自己。
這樣短短的幾句話,我花了十多年才走完。對於別人來說,並不是讀過這幾句話就能解開和父母的心結,底層邏輯還是要被愛過後,才能接受不完美的現實。
就如漫畫《你不用對父母的苦難負責,你只需自我負責》:
有人說,心理諮詢是二次養育自己。雖然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可能消失,但透過心理諮詢,能幫助解開很多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困擾。
之所以堅持做心理諮詢,是因為我對諮詢師有著莫名的信任。我當時的狀態不好,像即將沉入水中的人抓住了一根水草。在開始做諮詢的前兩年,我每週都在盼著做諮詢的那一天。
後來看了專業書,才知道我的信任和堅持竟然大大地助力了“諮詢效果”。原來心理諮詢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諮詢”,是透過建立關係達到療愈的目的,並不像大家想象的是要透過談論問題、提出建議等,而是要同諮詢師建立一段牢固的諮訪關係,對話是這個關係的表現形式,你在其中無數次的體驗接納、理解、愛……當然也有痛苦和恨。 這樣達到人格重組、解決無意識衝突、提高領悟能力等目的。
我心裡沒有概念告訴自己說「已經被治好了」,就像有句話說“所有人其實都有心理問題”一樣,它不是非黑即白的。我覺得一切都是生活中的變化,但我能感覺到自己從被幫助,到自己成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節點。 
我在全職工作時,感覺是在配合別人,會很累。相信很多人也有同樣的感覺,上學時是在配合老師,畢業後是在配合社會的節奏……我們都在被動地活著。
如果換一下視角,變成“我選擇做什麼,我想要什麼”,那個感受就不一樣了。這本質上是自我在形成,也就是我漫畫裡說的“有了主體性”。
滑動檢視以下漫畫
我在漫畫中畫的很多內容,其實是我沒有做到,但想做到的。
兩年前,我覺得自己「討好」和沒關係,但後來發現自己其實無時無刻都在「討好」,只是太習慣就意識不到了,這真的很可怕。
從小,我就在討好家長。像很多家長擁有權威的中國家庭一樣,在我們家,家庭聚會時孩子是插不上話的,孩子能敏感地察覺到自己和家長是不平等的關係。於是我養成了默默吃飯不說話的習慣,直到工作之後,我發現自己在酒桌上也不說話,而且會自動降低身份去示弱,因為我覺得這樣能讓對方高興。
可能這一代人身上多少都有這個特點:小時候透過「討好」獲得家長喜歡,把自己塑造成了討好型人格,即使家長不在時,也會這樣,無意識地討好所有人。但我真的是這樣嗎,憑什麼我不變成我原本的樣子?
我可以不用討好來獲得別人的愛,我可以給我自己無條件的愛。
滑動檢視以下漫畫
我是逐漸意識到要愛自己(不過現在依舊在努力的路上)。先要覺察到不愛自己的時刻,還要一次次地去實踐和練習。
我發現自己習慣性地總想進步,這其實是建立在自我否定上的。抱著想治癒自己的目的,我去學瑜伽,但每當老師說“觀察你的呼吸”時,我的呼吸就會有改變,我希望它變成更長更深更好一點,好像把老師的一個提醒轉化成一個嚴厲的要求,變成“我一定要做到位”。外界世界或許是包容的,但我把包容轉化成了苛刻。我這才意識到真的太不愛自己了,連自己的呼吸都不能接納。
愛自己,先覺察,再接納,後改變,這是一段很長的路。
滑動檢視以下漫畫
我曾經轉行3次,做了不同行業的工作:大學學了生物,研究生去讀了經濟,畢業之後和朋友做了環保領域的創業,再後來去了央企…..這背後的原因也和恐懼有關,我大學時查出心臟病,我想讓生命更豐富一點,我以為這樣就不怕死了。
不過,這後來被證明不是一個好的方式,因為我是帶著恐懼,把生命塞得滿滿的。生命雖滿,但沒有活力,變得優秀,但不幸福。所以,我們做的一切,底層是恐懼還是愛?這真的很重要。
滑動檢視以下漫畫
在經歷很多變化之後,我最終選擇了畫畫,這是我的愛好,是我想做並且愛做的,也是我潛意識裡知道自己需要做的是這個吧。
畫心理漫畫,
是看清自己和他人關係的過程
把自己經歷的心理歷程用漫畫分享出來其實很難,需要克服心理障礙,比如自我暴露的恐懼和羞恥感。
我每天腦子裡都會冒出無數的想法,都記在手機上,然後選擇一些自己最有感觸的想法畫出來。狀態好時,情感和理智會被揉成一個自然的球,畫出來的東西也很喜歡。但當我被恐懼戰勝,害怕自己的感情沒有人回應,就會在漫畫中把情感收起來,像是一種自我保護。
當我把漫畫發在網路上後,我發現社交媒體跟真實世界很像,它對於我們這種“喜歡縮起來”的人是一個特別好的體驗世界的環境。
比如,當有人批評甚至攻擊你時,我們應該用什麼心態面對?
以前的我會立即暴怒,覺得對方不對,並採取行動。現在,我先轉向內部,對自己被攻擊後的感受進行覺察,之後我會發現憤怒背後是期望所有人能如我所願,我會從心裡破解掉幻想,降低怒意。最後,會採取行動,堅定但不是暴怒地反擊回去。這就是我透過多方面的努力,積累下來的新習慣,是在日常中每時每刻的自我療愈。
內心的狀態常常是不能如自己所願的,真實世界也經常是這樣。當我明白自己需要接受一切的無常後,就被治癒了一些。
滑動檢視以下漫畫
在我的漫畫裡,有一個頂著鋼絲頭髮的小女孩,她是我在紙上塗鴉時隨手用左手畫的,因為我想要這種不受控制的感覺,於是她有著奇怪的眼睛和五官,身子也是用紅色膠帶貼的。她變成了我自己,如今也成為了許多閱讀漫畫的人。
很多的讀者都會給我留言,說謝謝我理解了他們,我也覺得被安慰到。因為我們一樣面臨同樣的問題,我不孤獨。這種流動的愛,是互相治癒。
透過漫畫裡的小女孩,我試著接納自己過去的一切,無論是無知、痛苦還是彎路。如今我覺得20多歲的時光是在心理不健康的狀態下走過來,有些遺憾,錯過了很多東西,沒有充分地施展自己和享受這個世界,但持續成長就是最幸福的,我覺得只要在持續體驗和進步,不論多大都是很開心的一件事。
滑動檢視以下漫畫
「症狀和痛苦」或許是讓我發現問題去做改變的契機,否則按照原本的經驗繼續下去,雖然時間會過去,記憶會變淡,但未被解決的問題會積累。這就像蓋樓,雖然你想越蓋越高,但是地基的缺失永遠在那裡。也許遇到一個新的撞擊,這個樓就塌了。但是塌了也許更好,崩潰是讓人發現問題的絕佳時機,它最終帶來的不僅僅是解決崩潰,更是整個人的更新。這是價效比最高的一趟旅程。

☎️

在完成採訪的當天,真理子在晚上給編輯發來了這段文字:
“我想跟小時候的自己說:你太不容易了。媽媽去世時,你12歲,第二天面不改色去上學,沒有同學發現。20歲發現自己有心臟病,大二就完成畢業論文,然後跨專業考研也能名列前茅。你跟爺爺奶奶住,感覺像是獨自長大。
即使是這樣,你不僅沒有一天在擺爛,還努力和優秀。竟然撐到30多歲才倒下,而且只倒下一下,再站起來還能開拓新事業。這雖然不是今天採訪的主要話題,但這些是我人生中最難最重要的課題。它促成了我和我的作品。於是突然想穿越回去告訴懵懂的自己,你很厲害。”
(注:本文內容基於個人經驗分享,所涉及的觀點僅為受訪者個人見解,並不構成心理學專業知識或建議。如您需要幫助,建議諮詢專業的心理健康從業人員,獲取專業的輔導和支援 ❤️)
漫畫/口述:真理子;採訪/編輯:yidan ;營:小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