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讀到一半,我的大學被炸了

作者:Yumi
轉載:知識分子
正文
6月23日,以色列與伊朗簽署停火協議,燃燒了12天的戰火暫時得以平息。這場驟然爆發的中東衝突,曾讓全球無數人懸心。連日來,國際媒體充斥著從百貨大樓到電視臺等目標被轟炸的訊息,而衝突雙方均具備核能力的現實,更讓這場對抗籠罩著令人窒息的陰雲。尤其當6月15日,著名的魏茨曼科學研究所遭遇空襲,訊息傳出,全球科研界為之震驚。
距作者家僅300米的樓房在戰火中被毀
本文作者Yumi,正是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結構生物學方向的博士生。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火中,她用日記記錄了自己的真實經歷:居所與實驗室在爆炸中受損、蜷縮在防空洞內修改論文、無奈錯過受邀的重要國際學術會議,痛失向學界展示成果的寶貴機會……
她的筆下,不僅有戰爭驟然降臨的驚惶,更有門窗盡碎的斷壁殘垣、戰火中驚恐的孩子與無助的寵物、趁亂而起的盜竊,也有那些分別來自伊朗或以色列的摯友與他們的親人。這場戰爭的每一方,都在經歷著命運被殘酷撕裂的日常圖景。
Yumi的日記,是宏大敘事下個體命運的切片,文字讓我們看到,在這個看似堅固的現代文明世界裡,人類悉心構建的秩序、理想與日常,竟如此脆弱,只需一點火星,便可能轟然崩塌,留下難以彌合的傷痕。這些文字,是對戰火無情最沉痛地控訴,更是對和平最深切的呼喚。願戰火永熄,願世界重歸安寧。
01
2025年6月13日
星期五
這次以色列伊朗衝突的第一天,在最開始,沒人覺得這會是什麼大事兒。
凌晨三點多,我的手機突然震動並亮起螢幕,伴隨著刺耳的“滋滋”聲,螢幕上顯示著“極度警報”。我的第一反應是裝置或軟體故障了,因為從未見過這樣的提示。迅速搜尋網路,確認以色列全國突然再一次進入緊急狀態,而這凌晨三點的警報,是為了喚醒所有人,預報戰爭即將到來。
我先生原定早上八點飛離以色列的航班,因此也充滿變數。行李已基本收拾妥當,我們一時有些無措,像往常一樣祈禱一切如常,同時檢視打車軟體能否正常運作,並緊張地重新整理新聞。奇怪的是,警報持續,卻沒有洲際導彈到來。不到一小時後,訊息確認:機場關閉,緊急疏散,所有航班取消。徹底無法離開,反而讓人定下心來。收拾好行李後,我們決定先休息,等天亮再想辦法購買新航班,因為一般這種情況領空和機場關幾個小時就開了。在以色列生活的人,對突發狀況已近麻木,心態也相對平穩。
過了沒多久,WhatsApp群組訊息不斷,我的本地好友在小群裡問:“沒明白。沒有導彈,卻拉‘極度警報’?所以他們凌晨三點叫醒所有人,就因為他們‘可能’等會兒要再叫醒我們一次?” 
凌晨四點出頭,我們循著指令在防空洞前等待。樓道里響起腳步聲和行李箱輪聲,原來是樓裡的預備役鄰居已換上軍裝,帶著行李準備出發前往軍營。上一次看到這種快速反應的景象,還是2023年10月7日。那一刻,我也隱約感到這次情況可能不同尋常。
晚上,局勢逐漸明確,以色列與伊朗正式升級衝突。晚9點起,防空警報斷續響起。大家拿起早已備好的各自的應急包有序進入地下防空洞。
第一天,我尚帶著一絲慣常感,沒有太多害怕的感覺,因為這已經是我經歷的第三次伊朗襲擊和第無數次洲際導彈警報了。防空洞內大多數位置都完全沒有訊號,我便整理起之前未修完的旅行照片,並開始清理手機裡積壓的八萬多張照片。照片清理完我們依然在防空洞內,我便從應急包裡拿出了我的銀鷺八寶粥和夾心餅乾,開始嚼吧嚼吧放鬆心情,並給周圍鄰居介紹我們大中華的美食。鄰居們尤為好奇的是蠔油到底是什麼味道,我們(中國人)燒飯都用些什麼調味料,怎麼煮好吃的拉麵等等。開戰第一天,時間就這樣打發掉了。
02
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又是警報、防空洞的一天。
中東夏日的熱浪和防空洞內擁擠的氣息令人不適,加上防空洞是常年沒有人呆的陰森地下室,我感到皮膚瘙癢,彷彿身上不停有小蟲子跳來跳去。站在角落裡,不停地抓自己的腿,祈禱可以趕緊結束回去睡覺。過了一會兒,還在上小學的鄰居妹妹穿過人群向我走來,輕輕拍了拍我的手臂。她從小揹包裡拿出驅蚊水,指指我的腿,示意我塗上。原來隔著一個房間的距離,雖然我把自己藏在了角落裡,妹妹也早就看到我的不適並且努力想要幫助我。這份無聲的善意,在壓抑環境中格外清晰。
回到家,決定為她做點東西送給她當小禮物,我想讓她知道善良是會被回應的。我從我剩餘帶回的婚禮物料中找到一把好看的蒲扇,用彩色扭扭棒拼出她的希伯來名字貼在了上面,並裝飾上各種愛心和和花朵,希望這把她的專屬扇子能在下次風扇沒電時派上用場。同時,我想起她應該最喜歡粉色和紫色,因為她經常穿這兩個顏色衣服,就連她爸爸揹著的她的應急包也是粉紫色的,於是我又用一些粉紫色和銀色珠子串了條手鍊。敲開了她家的門,她爸爸把她喊過來,我親手給她遞上小禮物,看到她收到禮物時驚喜的笑容,那一刻我心中也感觸複雜。
這笑容給我帶來沉重思考:在警報和防空洞中長大的孩子,未來會如何?很多科學研究表明,小孩在小時候遇到的心理創傷是會刻在腦子裡跟隨著一輩子的,我先生都要經常和我講他小時候觸電差點丟掉小命的故事,這些孩子又怎麼可能不記得從小長大窩在防空洞裡的恐懼感。我家小貓三個月大的時候第一次經歷防空警報,那時候貓什麼都不懂,只管自己睡大覺,直到現在貓一聽到警報就衝向它自己的“防空洞”—我給他在床底下搭的一個小窩。連小貓都在過程中學會了恐懼和尋求安全感,這些孩子長大後又會怎麼樣呢。
每次我在網上分享這裡的生活,評論裡總不乏“加沙的孩子呢?”“加沙的孩子沒有未來”的聲音。我無法進入加沙,但是去過約旦河西岸(West Bank)很多次,每次都努力接觸和幫助那裡的巴勒斯坦兒童和家庭。近年疫情疊加衝突,太多家庭生計艱難,去年有一位來自伯利恆的4個孩子的爸爸告訴我,西岸政府不管他們,在疫情期間起碼以色列政府允許他們去耶路撒冷打工討生活,而現在打仗,口岸一關是真的什麼機會都沒有了,吃飽都困難。的確,伯利恆這個靠旅遊業生存的城市,毫不誇張地說,街上的店鋪已經關掉了80%,沒有遊客就是沒有收入,就是一家人捱餓。他告訴我,他們大多數普通人,比起政治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家庭,這種情況下寧願以色列政府直接接管他們,起碼不會讓他們餓死在大街上。
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從西岸人口中聽到這樣彷彿很割裂的敘述,傾聽他們的困境,我深感無力,而加沙所面對的,比這要艱難百倍,也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講清楚的。伊朗問題也一樣,沒有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無論是以色列,巴勒斯坦還是伊朗的孩子,都值得一個不必在恐懼和匱乏中掙扎的未來。那些被政治和衝突強行置於對立面的孩子,本質上又有多少不同?他們都是這場漫長悲劇中最無辜的承受者
03
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
週日是以色列的工作日第一天。凌晨,我還在修改論文,計劃白天居家辦公、參加組會。還沒來得及休息,防空警報再次拉響。這下不知要多久,我下意識抓起筆記型電腦,隨人流進入防空洞。洞內一直悶熱嘈雜。我在角落坐下,將電腦放在膝上。手指開始敲擊鍵盤修改論文時,身體的燥熱感似乎減輕了些,周圍的交談聲也模糊成背景音。專注於文字和邏輯,等待導彈的恍惚感被一種奇異的平靜替代。“心靜自然涼”的古語,在此刻竟有幾分體會。而我沉浸在工作裡,恐懼感也暫時退卻。
作者在防空洞修改論文的電腦螢幕
凌晨三點左右,更劇烈的警報伴隨巨大的轟鳴聲襲來。這次的震動完全不同,整個防空洞劇烈搖晃,頭頂燈光晃動,牆灰簌簌落下。緊接著是數聲震耳欲聾的爆炸。“砰!——轟隆!!!” 洞內瞬間死寂,後便是大家發出“oy vavoy”的驚歎聲(希伯來語裡的“哦,天吶!”)。所有人都明白,應該是我們的城市被擊中了。我的住處距離本市唯一購物中心僅三百米。人們低聲議論:“是商場嗎?” 很快,手機上的一些圖片和影片證實了猜測:那座熟悉的建築旁濃煙滾滾。
警報解除後,我們走出防空洞,想去樓後檢視因爆炸衝擊波震開了的防空洞窗。繞到樓後,卻看到地上散落著幾隻翠綠色鸚鵡的屍體,鮮豔羽毛在灰暗地面格外刺眼。朋友解釋道這些鸚鵡是被爆炸聲瞬間嚇死的,心臟驟停。生命的脆弱令人心驚。過去三年,這座城市已被擊中數次,但此次伊朗高超音速導彈的破壞力,遠超以往想象。
作者家背後商場邊的街道,玻璃窗已經全被震碎了
回到家,面對的便是一片狼藉:冰箱門被震開,高處的物品和盆栽摔落一地。萬幸的是,白天已將窗戶做了加固,玻璃沒有碎,但多位朋友家中窗戶盡碎。我的小貓驚恐地躲在床底深處,對最愛的零食也毫無反應,只是在角落裡發抖。輕輕安撫完它並清理完地面後我剛想休息,工作群訊息卻瘋狂彈出。俄羅斯同事發來訊息:“我們單位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好像被導彈直接擊中了,他家陽臺上清楚看到多棟樓在起火!“
我的第一反應是難以置信,覺得應該只是導彈碎片擊中了空地吧,畢竟商場這邊確認被擊中了。然而,圖片和影片不斷湧入:癌症研究中心半側樓體被烈焰吞噬,連線廊橋斷裂燃燒,火光映紅夜空。說實話,視覺上非常壯觀。越來越多的照片讓我意識到,我熟悉的建築幾乎都受損,未起火的葉門窗盡碎。我們實驗室儘管沒有被直接擊中,樓內的冰箱門全被震開,警報聲此起彼伏。精密儀器系統也都受到了嚴重損壞。
癌症研究中心半側樓體被烈焰吞噬,連線廊橋斷裂燃燒,火光映紅夜空
巨大的無力感和對未來的失控感襲來。許多教授數十年的心血毀於一旦。動物房的實驗動物即使倖存,也難逃衝擊波影響。瞬間被燒成灰的果蠅、細胞培養物更是不計其數。在我看來,最令人痛惜的是那些由絕症患者捐獻的樣本。許多腫瘤患者、罕見病患者在生命終點,懷著對科學和未來的信念,將遺體或組織捐獻給威茲曼,他們相信威茲曼科學研究所能去推動科學前沿製出一些新藥,也希望能給世界上其他病人一絲生的希望。幾十年來積累的這些獨一無二的生物樣本庫,連同那份沉重的寄託,在火光中都化為了烏有。這遠非幾篇博士論文的損失,這是人類對抗癌症以及其他疾病研究的一次重大挫折,是共享知識寶庫的巨大缺口。
初步估算下來,有將近50個實驗室受到影響,光是修復損毀的建築和更換儀器等,耗資就要高達40億人民幣——這筆本該用於探索未知、推動進步的經費,被迫投入戰爭的深坑。這再次印證我一直以來都堅信不移的想法:文明的倒退絕非去比較誰更悲慘。我們共享同一個星球,面對共同挑戰,在戰爭面前都是命運共同體。悲傷讓我難以入眠,不知明日研究所將如何,工作如何繼續。但今天是週日,是以色列的工作日。這裡的生活在戰爭陰影下仍維持著某種秩序。於是,強迫自己休息,幾小時後還有組會。
損失慘重的實驗室
睡了一會兒後,我決定先趁著超市都還開門去街上買些食物,以免往後情況會更糟糕。走到大街上,映入眼簾的就是滿街的碎玻璃渣子。街上很多店鋪的門窗全都碎得一點不剩了,大家都只能緊急用木板擋住或扯一片布遮住。這個場面也不禁讓我想起了上個月我家被入室搶劫的慘況,小偷趁我不在家撬開了大鐵門的鎖,把裡面上了鎖的木門砸了個稀巴爛,硬生生砸進了我家。整個家裡被砸得一團糟,小偷把能翻的東西都翻了個遍,看不上的都弄壞直接丟在地上,還在我婚禮前兩週偷走了我的訂婚戒指。幸好我的貓慫,躲得快,除了受驚以外沒有受到過多的傷害。我很生氣,但是也沒有特別難過,一滴眼淚也沒掉,畢竟鑽戒沒了以後還可以努努力再買,人貓平安就好。在戰亂的地方,社會也必然是更加動盪的。以色列起碼也是社會福利還不錯的發達國家,都有人在戰爭期間要靠偷砸搶,就更不用談飽受多年戰爭的那些第三世界國家了。
被小偷光顧之後的家
04
2025年6月17日
星期二
凌晨,與好友羅女士通話,不到一個月前,她曾作為伴娘參加我的婚禮。羅出生在伊朗聖城馬什哈德,幼年隨父母去往加拿大,後赴美。我們在牛津大學讀本科時相識,她當時一襲紅裙令人印象深刻,我們的友誼也從那天開始。後來畢業後,我來以色列讀博,她去了布朗大學攻讀法語文學博士。
我們正聊著近況,她突然停頓,聲音變了調:“等等,突發新聞!” 她快速讀出標題:“以色列空襲德黑蘭,目標擊中伊朗國家電視臺直播中的電視塔,主播直播中斷……” 訊息令人震驚。羅立刻變得焦慮,因為她的親人都在伊朗,父親那邊的親戚都在德黑蘭,而母親的家人都在馬什哈德。 她開始嘗試聯絡父親,過了一會兒,告知我聯絡上了,家人暫時安全,但她父親說最擔憂的是德黑蘭地質結構易發地震,而這樣的劇烈爆炸很可能會誘發大地震。
誰也沒想到,這成為了羅與伊朗家人休戰前的最後一次直接聯絡。隨後,伊朗全國通訊中斷。我們只能透過國際新聞了解德黑蘭、馬什哈德等地遭受空襲、爆炸以及馬什哈德地震的訊息。連日來,我們每天保持聯絡,互相陪伴,也盡力安撫她幾近崩潰、不斷哭泣的母親,共同期盼戰事結束。戰爭如此切近地撕裂著我最好的朋友的家庭,此刻我們不再是旁觀者,必須成為彼此和家人的支撐,即使自身也身處漩渦。
05
2025年6月18日
星期三
這天我起了個大早準備前往特拉維夫德國大使館,希望能取回五月遞交的申根簽證護照,因為至今都沒有訊息。這場戰爭可能即將毀掉我博士階段裡最重要的一個月份。
被襲擊後的特拉維夫市中心
接下來的一個月裡,我被邀請去我領域內最厲害的兩個頂會做報告,還爭取到了和我業內頂尖大佬/我的未來審稿人一起就餐的機會。我被邀請去參加林道諾貝爾獎會議,這是年輕科學家一輩子只能參加一次的會議,而化學主題也是三年才有一次。我成為了全世界幸運的1/600被選中,也成為了以色列代表團裡唯一的外國人。更可貴的是,我的摘要被參會者投票選中,這意味著我將在35位諾獎得主和將近千人面前展示我的科研成果,也是“化學前沿高光”板塊裡唯一的中國人。除此以外,我還受邀將前往默克(默沙東)的德國大本營參加今年的創新杯,我入選了競爭最激烈的藥物發現組,今年全球有6個名額。這些機會說來好像很簡單,但是背後是我無數個日夜比別人多付出的百倍努力。在以色列,爭取資源的隱形壁壘始終存在且與其他國家相比非常誇張,而大多數的獎項與機會,我連入場券都拿不到,因為我是外國人。現在我的努力得到了響應,我的導師也全力以赴支援我,投入了太多的錢和心血。萬沒想到,目前阻擋我職業生涯前進一步的,會是那一紙簽證,今天如果拿不到這張簽證,我將失去這些全部機會。
在大使館焦急等待一個多小時後,還是得到了壞訊息:簽證申請尚未開始處理。鑑於目前局勢,使館已經對公眾關閉,僅服務德國公民緊急事務。走出使館,坐在路邊石階上,失望、不甘和委屈讓淚水無法抑制。我的導師也來電安慰,並商討替代方案。我當然非常清楚世界上正發生更嚴重千百倍的苦難,個人際遇相較之下有多渺小,但這也的確是對我職業生涯的沉重打擊。我需要時間消化並與現實和解,重尋希望,好好計劃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既然已經在特拉維夫,那就乾脆去吃點好吃的吧。昨日盛傳國防部大樓被炸,但街上多數店鋪仍在營業。嘗試了著名以色列來自加利利湖Buza冰淇淋的黑咖啡豆蔻味,濃郁醇厚的風味我超愛,也帶來了些許慰藉。又吃了一碗拉麵,拉麵是典型的中東風味,不好吃,不過梅子酒味道還可以。吃飽喝足準備回家,步行去車站時,正好經過以色列國防部大樓。與想象中殘破的景象截然不同,大樓完好無損,玻璃幕牆在陽光下反光。市中心高樓林立,除大型商場關閉,公共交通和上班人群如常,彷彿昨日的空襲只是幻象。我從包裡掏出我的一次性膠片機,記錄下這以後將會被載入史冊的時光。回程公交車上,刷到伊朗官方釋出的影片:其領導人正輕撫一枚巨大的核彈頭,配以威脅性解說。一股寒意頓時升起,這可能是自兩年前哈馬斯街頭無差別襲擊事件後,令我最不安的時刻。髒彈?核武器攻擊?無人知曉伊朗會否在絕望中動用終極手段。看著窗外,我的內心紛亂。
06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又到了週日。凌晨工作群裡,同事們還在安排白天的會議,試圖在混亂中維持工作秩序。但現實是,過去十天我幾乎都熬到凌晨五點最後一波導彈結束才睡,作息晝夜顛倒。更準確地說,幾乎是只要沒有導彈的時候我都在睡覺,保持體力。凌晨三點多,我準備休息時,本地好友撒女士發來一連串資訊,英文全大寫:“我們可能要進入三戰了!!!”點開一看,原來是特朗普發推,美軍已摧毀伊朗核設施。
撒是我本地最親密的朋友,土生土長的巴勒斯坦人,虔誠的穆斯林。她的家族世代生活於此,直到1948年後成為被佔領、被壓迫的一方。我們常自嘲我們深厚的友誼源於共同的“夾縫”處境:在以色列,我們是“二等公民”和“非公民”。撒曾多次在邊境為我與用“ching chong”羞辱我計程車兵爭執。我家遭劫報警前,她第一反應也是提醒我收起家中諷刺以色列的海報,以免被當地警察找麻煩。在阿拉伯世界,她因出生在這裡擁有以色列國籍,被同胞視為“叛徒”。我也因座標以色列,天天在網上被罵“精神魷魚”,甚至經常收到“叛徒去死”的私信。撒雖然出生於一個穆斯林家庭,她身為家裡唯一的女兒,父親開店都以她的名字命名,支援她接受教育到現在讀到博士。在家裡人的支援和託舉之下,她也相當爭氣,成績一向數一數二,說著完全沒有口音的阿拉伯語,希伯來語,英語和土耳其語。
那晚,我們在電話中宣洩對這個瘋狂世界的困惑與無力,我們最擔心的問題是萬一核洩漏,當地無辜的百姓又將何去何從?後來我給羅女士打電話,她聲音疲憊:“仍聯絡不上德黑蘭和馬什哈德的親戚。媽媽一直在哭。” 她的平靜比哭訴更令人揪心。此時此刻,幾家歡喜幾家愁,在我們為核災難憂懼時,以色列社交媒體卻瀰漫著鬆口氣甚至慶祝的氛圍。很多人發帖:“考慮給未來孩子取名‘Donald’或‘Trump’了”,“Trump是我的新摯友”。站在他們的角度,我彷彿也可以理解:伊朗核威脅的解除,意味著猶太民族未來數十年最大的生存危機暫時化解。他們期盼一個無需恐懼核毀滅的未來。那一刻,我的感受也越發複雜。一方面我對這種“慶祝”倍感不適,但另一方面,我的心底不可否認地升起一絲隱秘的慶幸:也許,我25歲死於核彈的威脅暫時解除了?這念頭帶著些許自私的羞恥感,但是人性就是這樣,在這種生死存亡關頭,大多是自私的。
07
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美軍介入後,停火已成必然,唯一疑問是時間。很多人斷言“就在今天”,我半信半疑。但美軍行動後,伊朗對以襲擊頻率的確銳減,日均警報下降到了僅僅一兩次,這已經讓我感到非常寬慰甚至有些感激。
昨日(23日)是小貓兩歲生日。我去寵物店為他買生日禮物玩具和零食時,順便給自己買了兩塊小蛋糕。將近凌晨為他簡單慶生後,我突然感慨這隻兩歲小貓已歷經“喵生”的大風大浪,我唯願它餘生安安穩穩幸福度過。收拾完已近凌晨,我邊吃蛋糕邊看劇,試圖醞釀睡意。好不容易等到睏意襲來時,撒女士資訊又至——特朗普發推宣佈停火協議達成!我瞬間激動了起來,對平民的懲罰是時候該停止了。好景不長,不到五分鐘,撒女士又轉發了阿語新聞,伊朗兩大通訊社否認休戰。隨後以方確認停火,卻再遭伊方高層否認。二十分鐘內,訊息反覆,真偽難辨。我們也只能苦笑著說,等天亮看有沒有導彈就知道了。凌晨四五點,伊朗官方開始“感謝軍隊”,我預感這下應該塵埃落定了。停火時間定於清晨七點。根據過往與哈馬斯、真主黨、胡塞等停戰經驗,停火時間前必有一輪猛烈轟炸,所以我乾脆決定不睡了。
小貓的兩歲生日
凌晨五點,警報聲如期而至。伊朗導彈密集發射,持續了兩小時以上。我移至窗邊尋找微弱3G訊號,乾脆在小紅書上當起了“戰地記者”,以文字形式即時更新狀況,網友也調侃“比新華社快”。清晨七點零三分,最後一次警報解除。我走出防空洞,拍下對面樓宇晨光中的景象,照片中彷彿一切都歲月靜好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我感念這短暫的寧靜,12日戰爭暫時結束,這12天彷彿被偷走了一樣,而我現在我只想回家上床睡個好覺。
然而,這是終點嗎?答案不言自明。生活在以色列,意味著接受明日的不確定性。自2023年10月7日以來近兩年,沒有人知道導彈將於哪個夜晚降臨。我在十八歲初至此地,在希伯來大學學習《衝突解決》等課程。當時與來自埃克塞特大學的義大利教授同住,她教我阿拉伯字母,引我首赴約旦河西岸。此後,耶路撒冷成為生命驛站,我的每年夏天都在這裡度過,一直到2022年我決定徹底搬來這裡生活。七年前,小小的我在中東第一次看到炸彈爆炸的景象,彼時我年輕的靈魂,曾堅信這是一場因信仰而生的無解困局。七年過去,困局依舊,只是我早已不再相信這僅是信仰之爭。人性的幽微與權力的傾軋,早已將其浸染得面目全非。而我,也漸漸習慣了與戰爭共存。
停戰當日早上7點作者出家門時拍攝的對面樓棟
最後,感謝這十二天防空洞的隔絕,讓我得以靜心完成手頭論文的最後修訂,題為“Systematic DNA nicking reveals the structural logic of protein recognition”。本週,我們將把它投往《自然》期刊,預印本也將上線於biorxiv,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們閱讀交流!這是我讀博以來最大的願望,希望文章能被順利接收,不能的話就當作是這兩年送給自己的戰爭紀念品吧。祈願知識之光能穿透戰火的陰霾,世界也能早日迎來和平的那一天。
(本文作者Yumi為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化學與結構生物學博士在讀,之前本碩曾在牛津大學化學系就讀,輔修聖經希伯來語和古敘利亞語,文章圖片均為作者提供,作者日常還會用小紅書賬號yumiyiu分享日常生活。)
點選以下連結即可檢視美國頂級高校中國學生錄取資訊:
活動預告
點選以下圖片,即刻掃碼預約翠鹿升學榜最新線下活動:
相關閱讀:

巴以戰火蔓延至美國頂級名校!確保安全,中國學生需要做好這6點!

特朗普宣佈空襲伊朗核設施,曾嘗試美伊高層會晤未果

戰火中的烏克蘭,中國留學生的逃離與留守


作者:Yumi,轉載:知識分子,本文經授權轉載,版權歸屬作者/原載媒體

喜歡本文?歡迎掃碼加入視角&翠鹿公益交流社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