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轉型視窗期還剩3年。


文|金璵璠
編輯|魏佳
來源|定焦One(ID:dingjiaoone)
封面來源|視覺中國
就在幾天前(2月28日),奇瑞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準備衝刺IPO。
要知道,奇瑞是國內銷量前十的國產車企中唯一還沒上市的“獨苗”,這次如果成功敲鐘,意味著中國自主品牌車企集體步入資本市場。
透過600多頁招股書,我們摘取了幾組資料,勾勒出奇瑞的大致情況。
首先看基本面:
2024年前9個月收入1821億元, 淨利潤113億元,淨利潤率6%出頭。
平均賣一輛車的收入是10.7萬元、毛利是1.6萬元,淨利潤約為0.7萬元。
品牌格局:
旗下五個品牌(奇瑞、捷途、星途、iCAR、智界),其中奇瑞主品牌扛起六成銷量,第二品牌捷途增速最猛,對標豪華車的星途增速其次,這三個品牌基本以燃油車銷售為主,是公司的最重要的銷量和營收來源。而作為新勢力培育的純電品牌iCAR、與華為合作的智界,都還在發育期。
錢從哪來:
燃油車是現金奶牛,貢獻了3/4的收入,新能源汽車只佔1/4。
海外是高溢價市場,貢獻了44%左右的銷量和收入,奇瑞汽車在部分地區的售價比國內高出50%以上。
資金和債務情況:
流動資產1543億元,賬上躺著358億元現金,但流動負債1625億元,壓力不小,應付賬款及票據就佔1052億元,還有174億銀行貸款。
總體來看,奇瑞汽車和手機界的“非洲之王”傳音(TECNO)有點像——在國內不是頂流,但在海外市場悶聲發大財。不過,奇瑞的支柱還是燃油車生意,新能源版塊落後於比亞迪這些新能源車企。
過去,奇瑞在融資上很“吃虧”——不能像比亞迪、吉利這些上市車企搞百億定增,只能靠利潤滾雪球。如果此次港股IPO成功,未來三年的新能源轉型進度,將是資本市場關注的重點。

日賺四千萬,燃油車仍是“錢袋子”
把奇瑞28年的發家史捋下來,簡直就是一部“年少成名、中年失意、海外破局”的三部曲。
1999年造出第一輛轎車後,奇瑞連續9年霸榜自主品牌銷量榜,且連續22年蟬聯中國品牌出口冠軍,巔峰時期,全球每賣出3輛中國車,就有1輛是奇瑞。

但2015年以後,隨著SUV熱潮興起、新能源轉型加速,守著燃油車基本盤的奇瑞排名出現下滑。經過一系列調整,奇瑞近年在國內銷量排在5-8名之間,但憑藉出口優勢,總銷量殺進前五。2024年,奇瑞一共賣出260萬輛車,僅落後於比亞迪、上汽、一汽和長安。

近幾年,奇瑞的業績增速很快。2022年-2023年,收入從926億元飆升到1632億元,幾乎翻倍;淨利潤則從58億元增長80%至104億元。
2024年1-9月,收入為1821億,增速比前兩年慢了點,但淨利潤為113億,已經超過2023年全年,相當於每天賺4185萬元。
最讓人驚訝的是2024年第四季度。2025年1月,奇瑞官方公佈的“成績單”中提到,2024年全年收入衝到4800億元。如果按此計算,2024年第四季度單季收入直接衝到近3000億元,是前三個季度累計收入的1.6倍。
此前,外界以為奇瑞是“銷量高、利潤低”的車企,其實,它的賺錢能力在車企中算中等:利潤體量和吉利相當;近幾年的淨利潤率在6.2%-6.6%,低於吉利(7.8%)、長城(8.9%),高於比亞迪(5.2%)。吉利、長城因為旗下有高階品牌且有新能源溢價,利潤更高。
支援奇瑞利潤水平的是不斷增長的毛利。它的毛利從2022年的107.5億元增加到2024年1-9月的243.7億元。2024年1-9月,奇瑞汽車的全球銷量為154萬輛,也就是說,單車毛利約為1.6萬元。

相對應的,奇瑞去年1-9月的毛利率漲到14.8%,和吉利(15%)接近。通常情況下,傳統汽車製造企業的整車毛利率在10%-20%之間,比亞迪(規模大)、賽力斯(高階車型增長)的毛利率分別為20%、25%。
奇瑞的毛利率可以從賣車和賣零部件兩方面拆解。具體來看,賣車的毛利率是14.7%,賣零部件的毛利率是20.4%。零部件的毛利率高於整車業務,這符合行業現狀。
賣零部件確實更賺錢,但是是奇瑞的副業,對利潤的貢獻有限。賣車的毛利率雖低,但收入佔比達到75%,有規模效應,所以,賣車還是貢獻了主要利潤。
根據奇瑞去年前三季度的財報資料計算,它的單車淨利潤約為7345元,較2022年的4705元、2023年的5552元有明顯增長。不過,因為新能源車型營收偏低,它還是低於頭部車企比亞迪(約9185元)和吉利(約8763元)。

一半收入靠出口,加價賣給“中東土豪”
奇瑞的賺錢密碼是什麼?
答案是出口。同樣的車,換個市場身價就能漲50%。

奇瑞汽車近幾年銷量狂飆,主要靠海外市場。近五年來,它的國內銷量漲了1.4倍,出口銷量漲了9倍。
根據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資料,奇瑞排名第一。
從集團整體看,奇瑞去年在海外賣了114.5萬輛車,這當於中國全年汽車總出口量(586萬輛)的19.5%。換句話說,“中國每出口五輛車,就有一輛是奇瑞”。
從單一品牌表現看,奇瑞汽車品牌(不含旗下捷途、星途等子品牌)2024年單獨出口了88萬輛車,比第二名上汽名爵(46萬輛)和第三名比亞迪(41萬輛)的出口量總和還要多。
出口生意讓奇瑞2023年的海外收入直接飆到795億,同比暴漲140%,2024年前9個月,海外收入又漲到802億,幾乎扛起了集團收入的半壁江山。
奇瑞海外生意的賺錢密碼是,同樣的車賣到海外直接漲價。
奇瑞集團在歐洲、南美、中東及北非市場的銷量都位列中國自主品牌第一,尤其是在俄羅斯、巴西、中東等核心市場,價格比普遍國內高出50%以上。比如,瑞虎8在國內賣12萬,出口到俄羅斯能賣到18萬,到中東甚至衝到24萬。

注:歐萌達、Jaecoo是奇瑞品牌旗下面向海外市場的品牌
奇瑞為什麼能在海外賣高價?有關稅、物流費用疊加推高售價的因素,但更多是因為它出海早、重視本地化。
奇瑞雖然成立時間不算早,但第一輛轎車剛下線兩年,其他國產品牌還在國內摸爬滾打時,奇瑞就在2001年直接出口敘利亞,到第三年,已經在中東市場小有名氣,並順勢帶起了埃及、伊拉克等地的訂單潮。目前,奇瑞在中東市場有12%的市場份額。
奇瑞早在2005年就進入了俄羅斯市場,不過,真正讓奇瑞起飛的還是2022年之後,西方汽車品牌集體撤出俄羅斯,奇瑞趁機補位——2024年,三個品牌(奇瑞、歐萌達、捷途)都衝到銷量榜前十。

奇瑞在巴西也是常年霸榜,是當地的汽車銷量前十名、中國品牌第一名。面對大眾、豐田的競爭,瑞虎8 plus和瑞虎8 Pro靠高配置依然能賣出高價。
奇瑞目前是海外建廠最多、覆蓋最廣的中國車企。它不僅建廠,還針對不同市場調整配置。比如針對中東“土豪”,高階車型星途攬月直接賣到30萬以上,中東版瑞虎7加強空調系統,俄羅斯版增加防凍配件,歐洲版Omoda 5標配蘋果CarPlay。
整體來看,奇瑞集團汽車出口,是用燃油車打頭陣,先佔住容易啃的藍海市場(中東、南美),再靠本地化改造紮根,最後用“廣佈局”來分攤風險。
奇瑞在海外有2541家海外經銷商,這幾乎是中國車企裡最密集的海外網路,目前啟動IPO,它也計劃把一部分募資額用於擴大國際業務,比如在國外建廠,在歐洲、南美多開店。
但奇瑞的全球化戰略也有隱憂:其一,過於依賴俄羅斯市場,有地緣政治和當地政策收緊的風險;其二,歐盟2035年燃油車禁售令逼近,比亞迪、吉利等對手出口更側重新能源,奇瑞的“舒適區”正在縮水。

新能源轉型:插混扛大旗,增程、純電要“加油”
奇瑞的全球化佈局和新能源轉型,正處在一個微妙的十字路口——既要守住燃油車攢下的全球渠道家底,又得在新能源市場和對手賽跑,兩邊都得顧。

圖源 / 奇瑞汽車招股書
有意思的是,奇瑞在招股書中提到一組資料:2023年,歐洲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是19.5%,其他市場均不到10%。翻譯一下就是,海外市場還是以燃油車為主。
這也難怪,奇瑞早期的戰略重心是出口,資源就不得不向燃油車傾斜,導致新能源佈局相對滯後。但問題是,燃油車的老本還能吃多久?
奇瑞在新能源時代最出名的故事就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曾坦言,奇瑞早在2009年就推出過一款新能源車,但因技術路線搖擺(純電、混動、氫能多線試水)和市場判斷失誤錯失先機。
2023年以前,奇瑞的新能源銷量長期在行業10名以外。直到2023年,喊出“新能源不客氣了”的口號後,才加速轉型。
奇瑞的新能源佈局主要分三部分:奇瑞主品牌的風雲混動系列、純電動品牌iCAR、主打技術牌的智界。iCAR、智界都是2023年推出來的,但頭一年的表現比較平淡。
2024年,iCAR全年銷量6.6萬輛,智界第二款車R7月銷破萬,奇瑞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58萬輛,同比漲了一倍多,但新能源佔比只有22%,總量仍排不進前三名。而國內新能源車滲透率已接近50%。

收入結構也暴露了它的短板。2022年、2023年,奇瑞新能源汽車在總收入中的佔比分別是13.2%、4.9%。2024年1-9月,這部分收入為291億元,佔比16%,遠低於比亞迪(100%新能源)和吉利(新能源佔比約41%)。
今年情況或許有所好轉,2025年1月,奇瑞總銷量22.4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5.7萬輛,佔比提升到25%。

關注新能源汽車的投資人鄭隆總結,奇瑞強調“油電協同”,新能源轉型的現狀是,插混扛大旗(技術核心是鯤鵬C-DM系統)、增程在試水期(推出的鯤鵬黃金增程系統剛起步)、純電相對滯後(產品線少、銷量佔比低)。
相比比亞迪、吉利,奇瑞的核心短板在於,技術依賴外部,與華為合作有短期好處,但利潤率還不清楚。

奇瑞要想加快新能源轉型,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從2022年到2024年1-9月近三年,奇瑞在技術研發上累計砸了近170億元(分別是36.5億元、66.6億元、65.5億元),不過,研發費用佔收入的比例一直在3.5%-4.1%區間。
反觀上市車企長城、比亞迪的研發營收佔比都超過6%。
這次衝擊港股上市,奇瑞準備把融資的錢,拿出一部分研發新車(比如電動車、混動車或者現有車型的升級版),並重點投資下一代汽車技術(比如電池、自動駕駛系統)。

結語
很多人看到奇瑞汽車衝擊港股IPO,可能會心生疑問:這個老牌車企為什麼選在這個時候上市?
其實奇瑞汽車從20年前就開始謀劃上市,但屢屢受挫,例如,2024年第一次啟動上市,因股權糾紛擱淺,2016年借殼海螺新材上市,因業績波動未果。
現在衝擊上市,既是因為業績好了,政策“東風”來了,國家鼓勵新能源車企兼併重組,安徽省也出臺政策支援併購上市。更是因為,同行比亞迪、吉利早已在資本市場“圈地跑馬”,奇瑞上市補血迫在眉睫,海外擴張、新能源轉型、智駕技術研發、品牌高階化(如星途、智界)種種動作都需要錢。
翻看奇瑞的“賬本”發現,截至今年1月底,它的短期債務壓力不小:流動負債1625億元,其中應付賬款及票據就佔1052億元,週轉天數是143天,另外,還有174億銀行貸款。
再看資產端,賬上流動資產有1543億元,其中現金和定期存款加起來是468億元,剩下的資產大部分是存貨(352億元)和客戶還沒結的應收款(180億元)。
總的來說,奇瑞的資金鍊繃得很緊,如果上市成功或許能有所緩和。
奇瑞全球化的最大底牌是燃油車渠道,但未來三年的新能源轉型進度,才是資本市場關注的重點。鄭隆對「定焦One」表示,目前資本市場對傳統車企轉型的態度普遍是,如果不能在2025年-2027年實現新能源業務實質性突破,奇瑞的估值體系可能面臨比較大的壓力,將從科技成長股迴歸製造業標準。
奇瑞的故事像極了“中年轉型的理工男”——燃油車時代靠技術積累和出海悶聲發財,新能源初期因戰略猶豫錯失先機,現在就看能否借港股IPO的資本助力,加速換掉“燃油車舊引擎”,裝上“新能源新電池”了。
鄭隆補充道,靠混動技術突破、華為合作和出口渠道,奇瑞或許能小勝,但要想進入第一梯隊,還需要補足高階產品和智慧化自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