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脈處方》:相信人體潛能,強化血管訓練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安東尼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安東尼。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命脈處方》這本書。
在上一節,我們講到血管老化的機理,以及如何透過“五高一低”的得舒飲食法來調理身體,保持血管的年輕態、健康態。
醫學研究告訴我們,要想讓身體保持健康年輕態,光“管住嘴”是不夠的,還要“邁開腿”,即透過強化鍛鍊來促進新陳代謝,激發人體免疫力。
這套理論同樣適用於血管。
所以,接下來這節,我們就來聊聊怎麼科學訓練血管,激發它的自愈力。

好血管是能訓練出來的
前面我們講過,血管隱藏在我們的身體內部,即便出問題,早期也是在不痛不癢的沉默中進行。
但這並不意味著對此我們就無能為力。
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醫學界就開始研究人體的“預適應”機理,並試圖用於血管的強化訓練。
“預適應”理念是我國著名的神經生物學專家呂國蔚教授等人提出來的。
早在1963年,呂教授就透過研究發現:當人體處於低氧狀態時,器官組織為了維持體內環境的相對恆定,會發生一系列積極的反應。
基於這一研究,呂教授提出“預見性治療”的研究思路。
也就是在人體處於健康狀態時,透過一系列干預,使機體自身產生一定的抵禦疾病能力。
那麼當疾病真正到來時,人體就可以遊刃有餘地打有準備之仗,從而達到“治未病”的預防目的。
到了1990年,日本有些科學家進一步發現:
某些曾發生過短暫、輕微腦缺血癥狀的患者,在後期病情嚴重複發時,其腦損傷的程度要低於之前沒有發生過輕微腦缺血癥狀的患者。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呢?
我們可以把這一臨床現象上升到道家的哲學理念層面,那就是老子講的“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表面看生病是件壞事,但這件壞事往往能引發出好的結果,那就是會激發身體的抵抗力,讓自身更健康。
實際上,疫苗就是基於這套機理而研發的。
疫苗未發明前,像天花、小兒麻痺症、百日咳等疾病致死性極強,非常可怕。
但醫學界把病毒進行人工減活後再注入體內,就能刺激身體產生抗體,做好預適應,當真病毒侵入時,致死致殘率就能大幅降低。
那這一機理是否適用於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呢?
之前人們拼命地防止缺血缺氧情況,但就像環境太乾淨會降低人體抵抗力、不乾不淨反而吃了沒病一樣。
適當地缺血缺氧說不定會成為保護血管的靈丹妙藥,或成為血管自我修復的“演習場”。
儘管這套機理聽上去邏輯自洽,但一開始沒人敢用於臨床,尤其是腦卒中的預防治療,這是因為大腦作為人體的“司令部”極重要。
同時也極脆弱,一旦缺血缺氧達到五分鐘就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沒人敢直接拿“司令”來演習、來練兵。
直到三年後這一難題才得到突破。
這是因為有位美國學者發現了“心肌遠隔缺血適應”,也就是當心髒中某支血管的供血區域組織短暫缺血,會誘發另一支血管的供血區域組織產生缺血耐受。
比如說胳膊短暫缺血後,腦組織的抗缺血能力也會大幅增強。
這有點類似於中醫說的“上病下治”“頭疼醫腳”。
此後,醫學界開始研究如何把“遠隔”概念用於臨床。
很快吉訓明教授率領的團隊研發出一款鼻罩產品。
它能幫助使用者在吸氧時調控氧氣濃度,透過模仿低氧環境激發人體抗缺氧的潛能。
但這款鼻罩存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要求使用者必須來醫院,由醫生協助才能進行。
但大部分心腦血管疾病的慢性患者都是老年人,讓他們經常跑醫院不太現實。
有些患者想購買這款產品在家訓練,但病人一旦操作失誤有可能引發致命危險。
後來吉訓明團隊又借鑑血壓測量儀的機理,研發出一套用於胳膊上臂的血管訓練術。
簡單來說,使用者利用充氣袖帶在上臂加壓,完全阻斷血流;
幾分鐘後再放鬆袖帶,恢復血流。
透過多次的短暫缺血訓練,讓血管產生抗缺血缺氧因子。
這套裝置發明後,首先被用於訓練援藏幹部。
西藏的雪域高原上嚴重缺氧,內地人去了很容易患上高原高血壓,而且吃降壓藥的效果也不明顯。
因為這是人體為了適應缺氧環境做出的應激性生理反應。
但長期高血壓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
吉訓明團隊採用這套預適應方案對援藏幹部進行訓練。
結果表明它能大幅度降低幹部們的高原反應。
包括因急性高原反應和慢性高原反應引起的高血壓、氧飽和度下降、心臟不適、失眠等一系列問題。
這一初步成功,讓團隊成員歡欣鼓舞。
2012年,吉訓明團隊開始進行臨床比對實驗。
他們把68位顱內動脈狹窄的腦卒中患者分為兩組,A組每天使用雙側上肢血壓袖帶進行血管訓練術鍛鍊,連續進行300天。
結果,跟沒有經過訓練的B組相比,A組患者的腦卒中複發率大幅度降低。
2015年,這套血管訓練術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
2017年,吉訓明團隊又進行了更嚴格的臨床比對實驗,把189位嚴重頸動脈狹窄的腦卒中患者分為三組:
A組採用標準訓練方式;
B組不標準訓練方式;
C組完全沒有訓練。
實驗從患者頸動脈支架手術前兩週開始,之後每天給A、B兩組患者做兩次血管訓練術。
結果表明在支架手術後,患者腦梗死的發生率A組為15.87%,B組36.51%,C組41.27%。
這說明按照標準實施的血管訓練術,對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是有效的。

用好大腦的“保護欲”
那麼,血管訓練術究竟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呢?
背後的機理又是什麼呢?
有位患者曾做出樸素的理解,說血管被壓住就像河流被大壩阻斷,會存很多的血;
等到突然一放鬆,這些血會突然湧出,帶著勢能一下子衝到腦部,所以腦部就不缺血了。
這一理解方式乍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其實並不符合醫學原理。
我們的血管系統要比河道複雜得多,其背後的訓練機理同樣更復雜。
簡單來說,它會從三個方面發力,即刺激機體產生保護因子、刺激器官周圍神經,並且增強人體免疫力。
首先,缺血缺氧預適應訓練會讓機體產生很多的保護因子,進而讓機體更好地適應缺血缺氧環境。
其中,第一種因子叫作低氧誘導因子-1,可以增強缺血組織的氧合能力,降低細胞的耗氧量,從而緩解氧氣的供需矛盾,維持身體對缺氧狀態的耐受力。
與此同時機體還會生成很多體液因子。
比如生成促紅細胞生成素,造出更多紅細胞來供氧;
再比如生成神經生長因子誘導A和腺苷來保護大腦神經;
還有一氧化氮合酶來擴張血管;
最後生成緩激肽、阿片類物質,增強細胞抗缺血缺氧的能力。
其次,血管訓練術還能激發大腦的“保護欲”。
在人體做血管訓練時,訊號會隨神經纖維傳遞到大腦,使其發出指令啟用人體的迷走神經,釋放腺苷等體液因子。
並且血管訓練產生的刺激可以減弱交感神經興奮,進一步避免組織器官缺血缺氧。
最後,血管訓練術還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把炎症消滅在搖籃裡。
簡單來說,這種訓練可以顯著增加外周血中的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數量。
它們能極好地保護大腦免受缺血損傷,對腦血管疾病尤其是腦卒中的預防和修復十分有效。
這三個效應共同發揮出來,就能幫助人體打通潛在的備份通路。
就像某個大血管堵塞了,主迴圈通道失效;
這條血管周邊會長出很多小微血管,打通一個側支迴圈;
在缺血缺氧的環境待久了,人體組織也會提升相應的適應力。
這種適應惡劣環境的潛能,往往會超出人們的想象。
比如有位患者在40多歲時被診斷出患有風溼性心臟病,嚴重到多位醫生宣判了她的“死刑”。
但這位老人竟然多活了40多年,連當年作診斷的醫生都嚇了一跳,讚歎老人家強大的求生慾望。
要知道,我們正常人的血氧飽和度在98%以上,低於這個數值就會感覺不舒服,低於95%就需要急救,但這位患者到晚年時血氧飽和度只有90%。
儘管如此,她仍然可以正常思考、聊天,可以說把常人難以適應的缺血缺氧活成了人生的常態。
對於這一現象,2019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的研究或許能做出解釋。
這一年的獎項頒給了三位科學家,正是他們發現了我們前面講過的低氧誘導因子-1,闡明瞭一條對人類生存來說至關重要的氧氣感知通路。
眾所周知,氧氣對地球上的生物體而言至為重要,而且人體細胞能感受到氧氣的濃度並隨之產生預適應行為變化,但具體的作用機理之前科學界不清楚。
三位科學家發現,細胞是透過調節低氧誘導因子-1的數量,來應對機體氧含量變化的。
簡單來說,低氧誘導因子-1會在氧氣濃度變低時積累,而在氧氣濃度變高時降解。
而它的數量變化就會影響我們的血管生成。
在氧氣濃度變低時,我們機體就會長出更多的血管來增加血供,促進氧氣的傳遞。
而氧氣濃度變高,血管就停止生長。
這就是那條神奇的氧氣感知通路,類似於我們常說的“以收定支”,錢多了多花,錢少了少花。
氧氣能滿足機體需要時,這條感知通路就暫不啟動;
等到氧氣不夠了,這個備選通道才被提上日程,從而讓細胞代謝適應不同的氧氣水平。
再比如,人體在劇烈運動時肌肉需要大量氧氣,此時其他組織細胞的耗氧量就會相對降低;
再比如某些組織處於缺氧狀態,周邊就會生成新血管,或出現紅細胞增多的現象。
這些人體進化出的自發的智慧,也進一步證明血管訓練術的科學性。
好,本節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
在這裡,我們系統地講述“血管訓練術”的研發過程、背後機理及一系列的臨床比對實驗。
那麼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該怎麼用這套方案進行訓練呢?
它的療效有那麼神奇嗎?
讓我們下節繼續來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