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安東尼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安東尼。
今天,我們開始正式共讀《命脈處方:訓練血管,喚醒你的自愈力》這本書。
本書的作者吉訓明教授,是我國著名的腦卒中專家,主任醫師,202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25年任職首都醫科大學校長,是我國腦部疾病領域的頂級專家之一。
所謂“腦卒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風”,分為出血性腦卒中,俗稱“腦出血”和缺血性腦卒中,也就是“腦梗死”,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疾病。
據統計,我國每21秒就有一人死於腦卒中,每5名死亡者中,至少有一人死於腦卒中。
除了高致死率以外,在我國,腦卒中還呈現高發病率、高複發率、高致殘率、低齡化的特點,同時讓患者家庭承受較高的經濟負擔。
可以說,腦卒中的“五高一低”特點不僅是醫學界的難題,也會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
吉訓明教授發現,腦卒中疾病的根源往往是血管老化,因此最好的預防手段就是透過針對性訓練,讓血管保持年輕態。
經過多年研究,他總結出一套簡潔可行的“五高一低一加強”預防方案,用以減緩血管老化,保持身體健康,降低腦卒中的發生。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這套血管訓練術,以及其背後的故事。


一個腦卒中醫生的困惑與痛苦
吉訓明教授剛參加工作時,曾比對過中美兩國腦卒中患者的情況,發現了很多問題。
比如,研究表明腦卒中與肥胖指數密切相關,但當時中國的肥胖率僅為12%,而美國的肥胖率高達40%。
可是美國的腦卒中風險卻比中國低,這是為什麼呢?
還有,中國患者的發病年齡普遍更早,但致死率、致殘率更高。
我國40%-50%的腦卒中患者處於50-60歲,但美國腦卒中患者集中於70-80歲。
按道理來說,低年齡段人群的體質會更好,恢復力更強,但國內的致死、致殘率卻是美國的4-5倍。
最後,上世紀初中美採用同一套臨床指南,但治療效果卻是天差地別。
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發腦卒中患者350萬,而且以8.7%的年增長速度發展,腦卒中患者的年複發率也高達17%。
這兩個資料都是遠遠超過美國。
為什麼會這樣呢?
帶著這些疑惑,2005年吉訓明到美國麻省總醫院作訪問學者,親身體會到了中美醫生在臨床治療方面的差異。
剛上班沒多久,專家老師就拿出一張腦卒中患者的CT片子,問他該如何診療。
這位患者已經70多歲了,CT顯示大面積腦梗死。
吉訓明稍加思索,給出了國內常規的治療方案,簡單來說就是脫水、擴容,然後讓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藥、降血脂藥、神經營養藥等七八種藥物。
美國老師卻追問道:
“為什麼用這些藥?有循證依據嗎?臨床指南推薦你這麼用嗎?”
專家的追問讓吉訓明感到面部發燙。
不得不承認,之前他對這些問題缺少深入系統的思考,可以說是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為在常規的臨床治療中,國內醫學界早就習慣了給患者這套標準治療方案,遇到腦卒中直接拿來用就可以了。
這位美國專家診斷說,鑑於患者的檢查結果並沒有發現其它危險元素,因此按照臨床推薦指南,吃片阿司匹林就可以了。
吉訓明大開眼界,但結合之前國內接診情況,他意識到在國內這樣治療是不行的,必須要考慮不同國家的患者情況差異。
從美國訪問歸來後,吉訓明就牽頭成立中美神經科學研究所。
一方是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一方是麻省總醫院,專門從事腦卒中的基礎研究、臨床轉化研究及臨床研究。
經多年研究,他發現中美兩國患者腦卒中的高發位置存在明顯不同。
美國腦卒中患者的病因主要來自於頭顱外動脈和心臟,而中國腦卒中患者的病因則以頭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為主。
並且,中國50%以上的腦卒中患者的病因是顱內小血管發生粥樣硬化,而在美國這一疾病的發生率只有中國患者的二分之一。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顱內小血管發生病變,光做CT是不行的,得靠核磁共振才能發現。
這些細節決定了同樣是腦卒中,中美臨床診療思路有著極大的區別。
中國不能生搬硬套“國際臨床指南推薦”,因為那是美國醫生針對美國患者制定的。
還有一種導致腦卒中的病因,靠目前的檢查手段根本無法確診。
比如有些患者晚上會失眠,白天迷迷糊糊;
後腦勺和頸部總覺得不舒服,頭暈暈沉沉的,記憶力下降,經常耳鳴;
但無論是做腦動脈檢查還是腦核磁共振,都沒發現任何問題。
很多人看到檢查結果正常,會覺得自己可能是得了抑鬱症、神經衰弱,或者是更年期綜合徵。
其實他們大多是患上了腦靜脈梗阻,進而引發長期腦供血不良,才會出現上面的病情。
吉訓明有位好友,就是為患上了這種疾病而走向了不歸路。
那是2018年,這位朋友和吉訓明聊天時訴苦,說自己的眼睛出了問題,檔案都看不清楚,配眼鏡也配不到合適的,而且整晚失眠,頭疼劇烈,腦袋裡還總是有雜音。
吉訓明意識到這些症狀八成是因為腦靜脈梗阻,要他儘快來醫院做檢查。
但大家的工作很忙,朋友沒來醫院檢查,吉訓明也忘記再次提醒。
幾個月後,他突然收到簡訊,說這位朋友承受不住疾病的痛苦,竟然跳樓自殺了。
吉訓明非常後悔,自己明明發現了疾病訊號,如果當初多叮囑幾句,說不定悲劇就能避免。
從吉訓明好友的悲劇中,我們也能意識到腦卒中帶來的痛苦之劇。
但這種疾病剛開始時症狀不明顯,往往被誤診為其它疾病。
比如患者肢體麻木、走路搖晃,會被誤診為頸椎病;
頭暈噁心被誤診為低血壓、低血糖或腸胃炎;
甚至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比如嗜睡、昏睡,也往往被認為是“春困秋乏夏打盹”。


把健康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像腦卒中這樣的疾病,往往發病時就已經非常危險了,所以預防的作用要遠大於治療。
儘管這一疾病通常是在老年時才會發生,但失去健康可並不是從變老才開始的,而是源自年輕時的生活習慣,如飲食不科學、熬夜、缺乏鍛鍊、持續承受壓力,等等。
這些壞習慣日積月累、積少成多,就會讓我們的身體從健康到亞健康。
從亞健康到亞臨床,從亞臨床到確診疾病,從小病變成大病,最後在生命的最後幾年,或最後數月痛苦不堪,並且花掉一輩子的醫療資源。
這無疑是一場人生悲劇。
所以吉教授呼籲我們,不要輕易走到患重病乃至面對生死大關這一步。
而是要把疾病的苗頭扼殺在搖籃中,其中的辦法就是從改善生活方式入手,防患於未然。
畢竟醫學界已經基本達成共識,心腦血管疾病是可防可控的,血管老化是可以延緩的。
在這一領域,加拿大科學家曾開展一項針對600萬研究物件的跟蹤調查,發現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讓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發病率減少50%。
比如,科學地進行運動鍛鍊就能有效地控制70%~80%的慢性病。
再比如科學飲食,我們國家出臺了多個版本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成年人每人每天各類食物的攝入量。
其中涉及到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魚蛋奶類、大豆和堅果類以及烹呼叫油用鹽等五大類食物,目的就是透過科學飲食來改善健康狀況。
而國際上也有很多關於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飲食研究。
比如我們後面要講的“得舒飲食法則”,就是1997年國外衛生健康研究院為控制高血壓,按照“富含水果、蔬菜、蛋白質,低脂、低糖、低鹽”原則設計的飲食模式。
除了透過改變生活方式做預防性調理,吉教授還建議“預見性治療”。
比如腦卒中有一種病因是顱內動脈狹窄,傳統治療手段有兩種,要麼放支架疏通堵死的血管;
要麼作搭橋手術,選條新血管,在被堵住的血管上搭條橋讓血液流通。
但臨床研究表明,這兩類手術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因為這是典型的治標不治本,即便這條血管疏通了,病根不解決那條血管很快又會堵住。
所以吉教授想換個思路,看有沒有一種辦法可以激發人體抗缺血缺氧的潛能,進而徹底解決問題呢?
這其實就是接種疫苗的原理,也就是把減活後的病毒注入體內,然後身體內部舉行了一場演習性的“大練兵”,從而刺激人體產生抵抗病毒的抗體。
這樣就可以提前形成內源性保護,遇到致命病毒入侵時,人體相當於有了準備預案,就能打有準備之仗了。
實際上,這種激發身體自身潛能的理論,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早在60年前就開始研究。
結果表明,如果人體重複多次遭受低氧刺激,那麼就能提高對低氧刺激的耐受力。
根據類似的原理,吉教授的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血管訓練術。
操作方法很簡單,讓患者在上臂戴一個充氣袖帶,阻斷對小臂、手掌的血液供應,阻斷5分鐘後再放開5分鐘,每次這樣迴圈4-5次,每天兩次。
多輪刺激後,人體就能產生天然的抗缺氧缺血的抗體。
這些抗體能促進血管側支迴圈的形成和微血管數量的增加,從而預防或治療腦卒中。
我們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這就相當於在一條河流的主幹道被堵塞後,沖刷出一些小河道,最後還是能順利地百川入海,而不會因為主河道被堵而發生潰堤事件。
人體自帶備份通道功能的強大適應性,遠超我們的想象。
吉教授曾接診過一位中年患者,發現他通往腦部的四條大動脈,有三條已經嚴重地粥樣硬化了。
這意味著他的大腦長期處於嚴重的缺血缺氧狀態,但多年來他竟然沒有任何症狀。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大腦中的血管側支迴圈異常發達。
可以說為了讓大腦供血正常,他的身體窮盡了所有招數,大路不通走小路,舊路堵死挖新路,殫精竭慮地讓血液走完身體迴圈的“最後一公里”,直到最後一刻才不得不罷工。
因為患者重建的血管結構已不同於常人,手術風險很大。
所以吉訓明教授制定了“藥物+血管訓練術”的治療方案,要求患者按時服藥,同時堅持每天兩次血管訓練。
經過治療後,患者大腦缺血缺氧的狀態得以改善,不再眩暈,也不再走路無力了。
好,本節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
吉訓明教授建議我們多瞭解自己的身體,多瞭解一些醫學常識,這樣才能科學地調理和預見性治療,才能避免病痛的折磨。
那麼,在下一節中,我們就來了解人體內那條綿延不斷的血液之河,以及由血管和它的盟友構成的血液大迴圈系統。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