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黨刊連續刊登紀念文章,闡述鄧公的政治遺產,高度評價他領導改革開放的歷史功績

      822日是鄧小平誕辰120週年,頂級黨刊連續刊登兩篇紀念文章,高度評價鄧小平領導改革開放的歷史功績,闡述了他的政治遺產。
      812日,求是網,發表了題為是《鄧小平科技思想的歷史貢獻》(下稱“科技貢獻”),文章來自最新一期《紅旗文稿》。
      816日,最新一期《求是》雜誌刊發文章《把鄧小平同志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下稱“前進”)。文章作者為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在此之前一週,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開始連載一本關於鄧小平在“文革”期間經歷的書。這本書於2014年首次出版,描述了文革十年政治動盪的後期,當時鄧小平在被降職和排擠後重新崛起。這本書透過描述鄧小平政治生涯的這段跌宕起伏,來凸顯他的政治堅韌和為國效力的堅定信念。
      如此紀念鄧公,向我們發出什麼樣的政治訊號?
      “科技貢獻”第一段就肯定,“鄧小平同志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
      “前進”也在第一段肯定鄧小平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跟“科技貢獻”的表述一字不差!
      “總設計師”再次出現在公眾面前,意義不一般啊。
      兩篇文章不僅強調鄧公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而且說他是“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意義更不一般。
進一步說,鄧公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 這實至名歸。正是鄧小平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走在這個道路上,並不是另外一條道路。
      “前進”詳細闡述了鄧公改革開放的一系列政治遺產
      ——旗幟鮮明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支援和領導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推動進行各方面的撥亂反正。
     ——重新確立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早在1958年鄧公就說過,“思想解放,破除迷信,後來者可以居上”,“要敢想、敢說、敢幹,富有創造性”,“要按照中國的情況寫中國的文章”。
      ——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提法,確定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實現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領導制定了“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條路線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概括。鄧公反覆強調,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能變!
       ——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在鄧小平同志看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關鍵要發展經濟。他深刻總結過去工作重點未能及時轉移到經濟建設或一有干擾就不能堅持的教訓,突出強調“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決不能干擾它,衝擊它”
      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鄧公反覆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硬道理,硬就硬在它是被實踐反覆證明的真理,是必須服從和服務的黨和國家工作大局。
——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鄧公對改革開放看得很遠、想得很深,強調“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紀的前五十年”,“改革開放要貫穿中國整個發展過程”。
      他甚至說了狠話,改革開放,死路一條!他大聲疾呼:“誰不改革開放,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
     改革開放是前人未走過的一條艱鉅的任務,鄧公提出“摸著石頭過河”,“膽子要大,步子要穩”,“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他在南巡時概括了判斷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個有利於”標準,即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強調“實踐這個標準最硬”。
       ——制定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
      第一步,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與1991年比再增長1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這是鄧公19874月在會見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副總書記、政府副首相格拉時,明確提出的戰略設想。這一戰略設想在黨的十三大上得到確認。
      鄧公親自把我們的現代化命名為“中國式的現代化”,並用“小康”這個富有傳統文化色彩的概念進行詮釋,非凡的膽略為我們設計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他指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
     他反覆要求,“利用機遇,把中國發展起來”;“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在今後的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若干個發展速度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階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夠辦到的”。
       ——不要爭論姓“資”姓“社”。鄧公認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會主義搞市場經濟,前無借鑑,後無經驗,姓“資”姓“社”與其空泛爭論,不如實踐證明。“不爭論”當然是唯一正確抉擇。不要爭論,並不是不要回答市場經濟姓“社”姓“資”的問題,而是在大膽嘗試的程序中,把姓“社”姓“資”的問題更多地留給社會發展本身去回答,這就是“發展才是硬道理”。
      鄧公說,“要用上百上千的事實來回答改革開放姓‘社’不姓‘資’,有利於社會主義”。
      這些都是方向上的,戰略上的。鄧公的貢獻遠不止這些,他力推在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和幫助後發展的地區;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不重視物質文明搞不好社會主義,不重視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會主義;用“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解決臺灣問題和香港問題、澳門問題,等等,都是劃時代的歷史貢獻。其中每一項改革舉措在當時都是振聾發聵、石破天驚!
      鄧公特別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是他非常重要的政治遺產。
      他高瞻遠矚地作出“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的重大判斷,強調“我們的對外政策,就本國來說,是要尋求一個和平的環境來實現四個現代化”。他指出,“中國永遠不會稱霸,永遠不會欺負別人”,“要維護我們獨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
      文章說,如果沒有鄧小平,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光明前景。
      文章指出,鄧小平同志對黨和人民的貢獻,是歷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不僅改變了中國人民的歷史命運,而且改變了世界的歷史程序。
再說說“科技貢獻”這篇文章,它在中美科技戰正酣之際發表,意義重大。
      文章詳細闡述了鄧公對中國科技的發展,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鄧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評價他為發展生產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鄧公指出,“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
。“經濟體制、科技體制,這兩方面的改革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新的經濟體制,應該是有利於技術進步的體制”,“新的科技體制,應該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體制”,“雙管齊下,長期存在的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有可能得到比較好的解決”。在他的推動下,中央作出的《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
      鄧公指出,“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發展生產力”。他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文章強調,改革開放後科技得以發展起來,有賴於鄧小平“撥亂反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鄧小平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最大貢獻,無人出其右。
      文章又提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鄧小平再次復出後,以科技和教育工作為重心,全面推動黨和國家思想路線和發展綱領的“撥亂反正”。在他的直接領導下,“黨和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知識分子政策和教育政策,使科教事業迎來嶄新春天,進入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新階段,全社會形成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
      正是鄧小平高度重視和肯定知識分子的系列政策,解開了廣大科學工作者的歷史心結,奏響了科學春天的序曲,為後來的真理標準大討論奠定了積極的輿論基礎。
      文章最後引用鄧小平1992年在南巡講話:“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對包括科技在內的人類一切文明成果,要採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吸取精華,棄其糟粕,洋為中用。學習外國文明成果要結合實際,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
       這就是科學技術的開放性、包容性。科學技術決不能搞封閉那一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