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對於“文化大革命”,很多人並不清楚到底是做什麼的?也不知道到底為何會發生這件事?
如果大家看一些“零星”的文章,或聽老人們的講述,就會知道“文化大革命”主要針對的是三種人:
第一種人,走資派。
所謂的“走資派”就是指想要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那一派。
當時,有兩個人被認為是最大的走資派,其中劉少奇被認為是黨內第一大走資派,鄧小平被認為是第二大走資派。
當時,劉少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席,鄧小平是中央書記處總書記,也就是毛主席所說的“司令部”。

毛主席認為他們兩個都想走資本主義道路,於是便寫了一篇文章《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


 大字報實際宣告,毛主席的目的就是要“炮打”劉少奇、鄧小平這個“資產階級司令部”。
第二種人,地主階級。
關於這個,大家應該不陌生,很多人肯定聽自己的父親或者爺爺說過。
為了推進土地改革,就必須要打掉地主階級。
在那個時期,地主階級是非常慘的,不僅僅要被抄家,而且要被拉到街上批鬥的。很多地主階級最終都活不下去了。
第三種人,知識分子。
文化大革命”期間,知識分子被排在地、富、反、壞、右、叛徒、特務、“走資派”這八種人之後,所以又被稱為“臭老九”。
“臭老九”這個詞不是毛主席提出來的,而是歷史形成的民間說法,主要來源於元朝的等級制度:元朝的時候,社會擁有嚴格的等級制度,按照等級高低分別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