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安東尼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安東尼。
今天,我們正式開始共讀比爾·蓋茨的首部自傳:《原始碼》。
近期,比爾·蓋茨的這本自傳在中美兩國同步上市。
作為世界科技領域的傳奇人物,比爾·蓋茨13歲接觸計算機,19歲寫出首個個人計算機程式碼;
20歲從哈佛退學經營微軟,39歲成為世界首富,並連續13年霸佔這一位置。
他的一生常被神話為天才的傳奇一生,人們也總是對他耀眼的成就和顯赫的地位津津樂道。
但當我們跟著比爾·蓋茨回望他的“來時路”,才發現,這是一個家庭奮力託舉的成長故事,這份託舉不僅是金錢上的,還有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
比爾·蓋茨的父母相識於華盛頓大學,他們在畢業後結婚,又一起留在西雅圖尋求更好的生活。
他們經歷了美國“二戰”和經濟大蕭條的至暗時刻,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信心。
對於孩子,他們同樣抱有極大的期待。


母親:社交工程師
比爾·蓋茨的母親是含著金湯勺出生的,她出生於銀行世家,從小家境優渥,是名副其實的公主。
她活力四射、頭腦靈活,不但學習好,還活躍在各種體育運動和課外活動中。
她充滿自信,從不畏強,認定的事情總能做到最好,因此整個家族都對她充滿期許,希望她能夠出人頭地。
在那個女性並沒有太多機會施展才華的年代,她積極參與社群事務,充當各種志願團隊的領袖人物,轟轟烈烈地闖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有抱負的她,對丈夫充滿期許,希望丈夫可以功成名就,不只是金錢上,更多的是聲譽上。
她不斷為丈夫的事業營造人脈,助力丈夫事業不斷精進,成為律所的高階合夥人,讓家庭的經濟條件和社會關係都得到了長足發展。
而這也為比爾·蓋茨未來的自由探索,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條件。
雄心勃勃的母親,對孩子也有很高的期待。
在教育上,蓋茨母親也是個“卷王”媽媽。
她會將家裡的時間調快15分鐘,會在帶孩子去迪士尼時,要求他們寫下旅行日誌;
會在每年結束時讓孩子們寫下個人清單,列出各自的興趣點和最喜歡的科目;
寫下長大後想要成為的人,會給孩子們設定條條框框,要求他們按自己的想法長大。
當然,控制慾過強並不是什麼好事,她和蓋茨也因此產生了巨大的矛盾,一度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好在透過心理醫生的介入,蓋茨媽媽也懂得了放手,給了兒子自由的探索空間。
但蓋茨母親對他最大的幫助,是有意識地對他進行社交訓練。
蓋茨的媽媽是天生的社交能手,擁有輕而易舉與人產生深度聯絡的能力。
她喜歡在家裡舉行派對,邀請社群內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和專業人士到家中做客。
聚會開始前,她會給孩子們開個小會,向他們介紹來賓的資訊,這樣他們就能跟客人聊到一起了。
聚會開始後,她還會為孩子們分配任務,姐姐要為大家彈奏一曲,蓋茨則為客人們端茶送水。
這樣就可以聽到大人們的談話,有時候還可以插話提一兩個問題。
對蓋茨而言,這是很好的社交訓練。
在一次次的對話和家庭聚會中,蓋茨知曉了那些創業者的故事,那些從政者的願景,那些專業人士的人生,那些關於融資、專利、利潤、研發和商業的資訊,這讓他受益匪淺。
蓋茨家每年還會和其他家庭一起度假,某一天的晚上,孩子們需要參與一次抓鬮,抓到哪家的名字,就要和哪家的大人一起共用晚餐。
這個安排是蓋茨母親想出來的,目的是讓孩子們學會和並不熟悉的大人打交道。
雖然每次用餐時蓋茨都渾身不自在,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母親的計劃見效了,蓋茨已經可以和那些家庭像家人一樣自在相處。
蓋茨從母親那裡學到了社交的訣竅,從內向自卑變得樂觀開放。


父親:人生不要設限
和富二代的母親相比,比爾·蓋茨的父親是名副其實的小鎮青年。
但他邏輯縝密、思路清晰,談吐不凡,比同齡人更加老成持重,這一切並不是家庭教育的結果,而是蓋茨父親的“破繭重生”。
蓋茨的父親出身普通,家裡的生計全來自於一間小傢俱店。
蓋茨的祖父因為太窮八年級就退學了,他在冰天雪地的街頭賣報紙、打零工,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
雖然後來家裡的條件有所改善,但從小為生計奔波忙碌的經歷,讓他的思維變得僵化不堪、狹隘短視。
他總是緊緊抓著那些刻板的規矩,不允許女兒考駕照和讀大學,讓兒子接受教育也只是為了學點賺錢的招數。
可以說他的思維的典型的“窮人思維”,固守著眼前利益,不主動學習、也不尋求改變,是個名副其實的“窮爸爸”。
幸運的是,隔壁的好鄰居成了蓋茨父親的“富爸爸”。
他叫多爾姆,也是高中沒上完就退學了,但他思維靈活,認為只要足夠堅持和努力,人生就可以無限寬廣。
於是,他參軍、經商甚至從政,人生之路越走越寬,從一位學歷不高的普通青年,成長為跨領域的成功人士。
這給了蓋茨父親巨大的震撼,“發展不設限”的信條,也深深影響了他。
蓋茨父親不願守著家裡的傢俱店,將一輩子都困在這裡,並努力尋求一切可以突圍的機會。
當時,恰逢美國加入“二戰”,蓋茨父親參軍入伍。
在軍營,他接觸到了不同階層、不同膚色、不同背景的人,極大拓寬了人生視野。
同時,他也在不斷挑戰自己。
剛入伍時,他在體能考核上表現不佳,他告訴自己:
“如果我放棄了,我知道我永遠不可能原諒自己;如果我扛下來了,我相信我能更自信、更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我確定,這段經歷會造就我。在心理層面之外,我的體格從未像現在這樣健壯過。”
蓋茨父親的確扛下來了,還成為了陸軍少尉。
他也很幸運,還未上戰場戰爭就結束了,他也因為服役的經歷進入到華盛頓大學,學習法律的專業知識。
畢業後,他從普通律師,一步步成長為合夥人,甚至成為聯邦法官的提名人選。
父親的人生觀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蓋茨,父親對自我的挑戰和超越,父親的沉穩和堅毅,都成為蓋茨的精神底色。
父親信奉“人生不應設限”的人生信條。
當他發現比爾·蓋茨不是那種遵規守矩的普通孩子,便努力說服妻子,放棄對兒子的控制,給他自由探索的空間。
為了給兒子更加適合的教育,他頂著巨大的經濟壓力,把蓋茨送到湖濱中學,正是這一關鍵舉動,讓蓋茨的人生迎來關鍵轉折。
當蓋茨選擇放棄哈佛大學、在新興領域探索時,父親也報以包容和理解。
正是他的包容和“人生不設限”的理念,為比爾·蓋茨創造了大膽嘗試、自由摸索的環境,幫助蓋茨尋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


外祖母:潤物無聲的陪伴與指引
除了父母,外祖母也是比爾·蓋茨的良師益友,是對蓋茨影響極深的人。
她總是戴著珍珠項鍊,頭髮一絲不亂,打扮得得體大方。
她從不亂髮脾氣,從不搬弄是非,從不品頭論足,也從不偷奸耍滑。
她低調內斂,擁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自信和淡定自若的氣質,她是屋子裡最聰明的那個,卻總是小心翼翼地讓別人展現光彩。
她把所有的愛和關注都傾注在了孩子們身上。
比爾·蓋茨在書中寫道:
“在我們的青少年時期,她始終陪伴在左右,對我們的人格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早在蓋茨能捧起書本之前,外祖母就給他讀了一系列經典作品。
是她教會了蓋茨自主閱讀,是她經常帶著蓋茨到讀書館,借閱一沓又一沓的圖書。
放學時,外祖母會在家門口等著他和姐姐,帶領他們一起讀書或玩遊戲。
週末時,他們更是可以到外祖母家過夜。
蓋茨的外祖母擅長一切遊戲,在玩紙牌上更是高手,晚餐後她常常發起牌局,殺得孩子們屁滾尿流。
蓋茨至今記得8歲時,他坐在餐桌上等著外祖母發牌的場景。
他在一次次的訓練中察覺到,紙牌遊戲本質上是一種記憶遊戲和數學遊戲,只要開動腦筋、保持專注,就能打出正確的牌從而贏得勝利。
在外祖母的引導和鼓勵下,蓋茨進步很快,已經可以贏過外祖母。
五年之後,他甚至能一直贏過外祖母。他非常享受這種心智的較量,也享受學會新技能帶來的強烈滿足感。
玩紙牌遊戲教會他,無論某些事情看起來多複雜、多神奇,我們都能用心琢磨出它的本質,這個世界是可以被理解的。
正是在與外祖母的接觸中,比爾·蓋茨感知到數學的有趣,感知到思考的重要性,最為關鍵的是,破解外祖母牌技謎題時的高度專注,被他投入到了一切感興趣的事情上。
正是這種高度的專注力,讓他在計算機前聚精會神、不知疲倦,快速成為了程式設計領域的佼佼者。
即使長大之後,外祖母也時刻關注著蓋茨的成長。
在哈佛大學時,比爾·蓋茨為了贏得個人計算機公司的軟體應用權,將沒有機房進出許可權的朋友帶到機房,用學校計算機進行個人商業創業。
這一舉動嚴重觸犯了校規,他也差點因此被學校開除。好在老師們的幫助下,比爾·蓋茨最終只是被警告。
外祖母知道這件事後,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
“我相信你已經意識到自己擁有驚人的天賦,而且我們都為你的創造力和對每個想法孜孜以求的勤勉態度深感自豪。但請你務必堅守最高的倫理道德準則……你在哈佛大學經歷的那些事依然是一個警告,提醒你在採取每一步行動時都應光明正大。我曾見過太多人毀了自己的一生,只因其相信為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我希望你保持警醒,讓你的工作堂堂正正,從各個角度都無可指摘。”
這封信看似簡單,卻反映出外祖母對蓋茨的關愛與期望。
從牙牙學語的幼童,到獨當一面的創業新銳,外祖母始終關注著蓋茨的成長,用自己的方式,為他注入力量。
而外祖母和父母的這些努力、關愛、教育、包容,正是構成比爾·蓋茨輝煌人生的第一抹底色。
好,本節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
下一節,讓我們來看看比爾·蓋茨是如何從一個“問題兒童”實現逆襲的,這其中,蓋茨的父母又做對了什麼?
下一節我們不見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