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美國“亂成一鍋粥”——特朗普宣佈國家緊急狀態,美國全面對所有國家徵收10%的“基準關稅”(美國東部時間4月5日凌晨0時01分生效)之際,今天(4月4日),科技巨頭微軟悄無聲息地迎來了成立50週年的日子。
昨天,比爾·蓋茨發文回憶了和保羅·艾倫創立微軟的日子:
“那一切彷彿就在昨天,保羅和我彎腰坐在哈佛計算機實驗室的PDP-10面前編寫程式碼,而這也將是我們新公司的首款產品。”

■ 比爾·蓋茨和保羅在湖濱學校(Lakeside School)讀書時都愛上了電腦
從1975年至今,科技日新月異,從PC時代,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再到AI時代。近期,比爾·蓋茨在訪談節目The Tonight Show上的一段預言引起熱議。他認為,未來十年,AI將在醫學和教育領域掀起波瀾,大幅削減人類在其中的參與度。

在醫療領域,AI有望憑藉其強大的資料處理和分析能力,提供精準的診斷建議,甚至比人類醫生更全面和高效。而在教育領域,AI導師能依據每個學生的獨特學習節奏,量身定製個性化課程,打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困境。

可以預見,在這兩個職業中,AI的介入程度將逐漸超過人的參與。醫生和教師,向來是東亞家長眼中最理想的職業之一。然而,面對這樣的預言,未來的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專業時,是否會多一分猶豫?
不過,預言未必就會成真,而十年後的變局,也解不了當下育兒的燃眉之急。倒是今年年初,這位前首富出版的自傳《原始碼》,其中關於育兒和家庭教育的見解,或許比AI的未來,更值得當下的家長深思。

作為一名育有倆娃的家長,我從他的首部自傳中看到了真實、有力的家庭教育;看到了比爾.蓋茨能有今日成就的緣由——他的父母,“雞娃”別出心裁,實屬難得。


媽媽:大師級的“社交工程師”
雞娃、雞老公、更雞自己
首先,比爾·蓋茨的媽媽瑪麗·蓋茨——用今天的話來說——雞娃、雞老公、更雞自己,是全方位的“雞血”型家長。她對自己、丈夫和三個孩子都抱有極高的抱負追求。這與她自身的家庭背景有關。
蓋茨媽媽的家族背景確實比較顯赫。書裡有寫到,他媽媽的祖父是銀行家,後來當過市長、州議員,媽媽的父親也是銀行家,媽媽自己在多家大型企業的董事會任職,後來成為美國聯合勸募協會第一位女性主席,也擔任過華盛頓大學董事會成員。
書裡有講到,瑪麗一直渴望把肯尼迪家族當作自己這個家庭的模板。

■ 比爾·蓋茨一家五口
這樣一個優秀家庭背景的人,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比爾·蓋茨的媽媽是個“時間管理大師”,她把家裡的鐘調快8分鐘,讓全家活在“媽媽時間”裡,比別人快一步成了家訓。
她對當律師的老公期望是做個社群大V,不是數錢數到手軟那種,而是聲譽響亮、服務社會的狠角色。
對三個孩子來說,瑪麗的要求是學業、運動、社交三開花,一個都不能落下、並且要拼盡全力。比爾·蓋茨在書中說,在這樣的要求下做兒女的壓力大嗎?答案是:好像大家也習慣了。因為媽媽雖然要求高、但並不是嚴厲型的虎媽。
她從不直問比爾成績,而是用旁敲側擊的方式聊朋友家小孩成績崩盤或闖禍,用“他們爸媽得多失望”的語氣暗戳戳傳遞期望。那潛臺詞就是讓孩子們明白:別瞎混,要出息!
瑪麗也有一套完整的獎勵機制:考試一科得獎勵25美分,全A就能挑餐廳搓一頓。為了吃牛排,比爾·蓋茨經常苦讀。

■ 比爾·蓋茨和姐姐克里斯蒂
媽媽對子女教育的重視還體現在她與孩子老師們的緊密聯絡中。
在比爾·蓋茨讀書的年代,別的家長忙著接送孩子、在家長會時和老師聊聊孩子的情況。瑪麗則是直接邀請老師到自家做客,一邊吃家宴、一邊聊娃。
幾個娃簡直是“社死”,但媽媽覺得再正常不過——教育是頭等大事,當然要尊師重道和老師詳細聊。在比爾·蓋茨的印象中,只有一個老師因為擔心被“賄賂”的嫌疑沒有來,最後拖到學期末結束來參加宴會。
不過,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是蓋茨媽媽常人難比的社交能力,比爾·蓋茨直呼媽媽是“大師級的社交工程師”。
作為社交達人,媽媽舉辦的派對從不只是吃喝寒暄,每一次都是精心策劃的思想碰撞和人脈結識。開派對前,她會親手設計別出心裁的邀請函,往往藏著一道謎題,受邀者必須解開才能得知活動主題和地點,光是收到邀請就讓人充滿期待。

比爾·蓋茨的爸爸是當地的律師、媽媽活躍於地方非營利組織,結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家中聚會頻繁,賓客們非富即貴,多是政府官員、企業高管、法律界精英,甚至連州長都是常客。
每場派對都是一次有目的的集會,可能是為年輕律師爭取更多權利、或是為華盛頓大學的黑人學生籌集獎學金。
書中提到:
這種場合從來不只是大人的活動,瑪麗會“逼著”三個孩子也深度參與其中。
-
年長几歲、外向的姐姐會和大人聊天、展示自己的才藝;
-
內向的比爾.蓋茨的任務是在大人們玩橋牌時負責倒咖啡。
雖然只是端茶倒水,但對當時還是孩子的比爾·蓋茨意義非凡,讓他“感覺自己很重要,是成年人生活的一份子,是他們歡樂時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966年,蓋茨與學校橄欖球隊合影,蓋茨站在最後一行中間
在這樣的氛圍下,讀小學的比爾·蓋茨耳濡目染了當時很多社會議題、專業術語、讀到了大人做事的規則和想法——最重要的是,讓這些重要人物記住了蓋茨家的孩子們,讓孩子們從小就能吸收所處圈層的優質養料。
即使以今天的標準來看,瑪麗對孩子不僅雞得狠、還雞得很聰明、一生影響著比爾·蓋茨。正如他說的:

■ 比爾·蓋茨一家四口

爸爸:不缺席孩子的教育,
展現專業人士的價值
比爾·蓋茨的父親威廉不是“缺席的父親”、更沒有“喪偶式育兒”,而是身體力行參與到幾個孩子的撫養和教育中。
相較於媽媽優秀的家族背景,比爾·蓋茨的父親家庭要平凡得多,威廉的爸爸只是個賣傢俱的小生意人,家境一直普通。威廉後來在二戰期間成為陸軍少尉,退役後成為家族裡第一個大學生,在華盛頓大學拿到法學學位,後來從事律師工作,成為多家大型公司的法律顧問、律所高階合夥人。
與母親強大的社交技能相比,父親的沉著、理智和高度專業性給比爾·蓋茨留下了深刻印象。

■ 比爾·蓋茨與家人
書中提到一個故事,讀中學時,比爾·蓋茨和朋友與ISI公司有業務合作,他們負責給公司編寫程式,ISI則給孩子們提供免費的計算機使用時長來作為報酬(那個時代使用計算機的費用很昂貴)。結果,ISI違約、拒絕按承諾提供計算機使用時間。
威廉毫不猶豫地介入。他沒有急於發火,先是聽完孩子們的解釋、然後又打電話冷靜地傾聽了對方的解釋,最後只和對方說了一句“我明白了”——當時父親說這句話的沉著冷靜和擲地有聲,讓比爾·蓋茨至今回憶起來記憶猶新。
通話結束後,老蓋茨即刻協助孩子們起草了協議,明確要求ISI公司兌現先前的承諾,並在協議上以委託律師的身份簽署自己的姓名。不出兩週,孩子們便拿回了價值5000美元的計算機使用時間。同時,老蓋茨向孩子們收取了55分鐘長途電話費11.20美元(當時也算價錢不菲了)。
在傳記中,比爾·蓋茨說:
什麼“經驗”呢?我認為是“專業有償、有價值”的原則。父親用行動告訴孩子們,作為專業人士,工作與承諾都應認真對待,這樣你才能贏得公平和尊重。


姥姥:用橋牌啟蒙智力
教會比爾蓋茨“聰明地思考”
比爾·蓋茨在書中寫道,自己的傳記會分為三部,《原始碼》作為第一部,主要講述自己年幼時的經歷、家庭教育、湖濱中學的故事、以及微軟創辦前的故事。
在第一部傳記中,除了看到父母給予比爾.蓋茨優秀的家庭教育外,他還在開頭用很長篇幅回憶了姥姥加米帶給自己優質的隔代教育。
可以說,姥姥加米是比爾·蓋茨的智力啟蒙者。
加米出生在一個偏僻小鎮的普通家庭,父親是鐵路電報操作員,母親靠著烘焙蛋糕以及在當地鋸木廠販賣戰爭債券,賺取不多的收入。加米遺傳了母親橋牌高手的特質。
比爾·蓋茨5歲起,姥姥加米就教孩子們玩各種紙牌遊戲,對此頗有興趣的比爾.蓋茨把每一次都當成學習機會,兒時的目標只有一個——打敗常勝將軍姥姥。

■ 比爾·蓋茨、克里斯蒂和外祖母
橋牌是一種需要策略和邏輯思維的複雜紙牌遊戲,與姥姥打橋牌的經歷對他意義非凡,因為透過學習橋牌的規則和技巧,比爾·蓋茨逐漸認識到,即使面對看似複雜或神秘的問題,只要用心思考,總能找到解決之道。
在打牌時,姥姥經常對比爾·蓋茨說的一句話是:“要聰明地思考”。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如果一個人能運用他的大腦、保持專注,就會想出如何打出正確的牌。他就能贏。
大概花了五年時間,進入青春期的比爾.蓋茨終於可以穩定地贏了姥姥,成為家裡的橋牌高手。
他與姥姥關係親密,但姥姥從不把自己視為父母的代理人。在比爾·蓋茨眼中,姥姥是他的朋友、是充滿耐心的老師。她給予比爾·蓋茨的父母足夠的空間,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養育我們;她總是在比爾·蓋茨的父親結束工作返家前,跟孩子們道晚安、然後返回自己的家。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姥姥尊重不同角色之間的明確界限。

■ 成年後的比爾·蓋茨和外祖母
雖然,這幾年比爾·蓋茨自己的婚姻家庭遭受過諸多非議,但他的原生家庭始終是他溫暖、豐富的“基地”。父母、長輩帶給他優秀的家庭教育,讓比爾.蓋茨與父母感情密切,至今他同兩個姐妹關係依舊融洽。書中提到的一個故事就是最好的佐證。
比爾·蓋茨的母親和姥姥一直希望能在胡德運河邊有一個住處,等到蓋茨兄弟姐妹長大、擁有自己的家庭時,可以在這裡團聚。但在姥姥去世前,這個願望也沒能實現。
後來,功成名就的比爾·蓋茨買下了姥姥和媽媽當初看重的一塊地,用了幾年的時間陸續建了幾棟小屋,這個家族莊園被母親命名為“蓋茲園道”。這裡也成為他一生的避風港,每年的獨立日和感恩節,蓋茨家族的人都會來此團聚;還有他著名的“思考周”也是在此地完成。

說到“思考周”指的是,一年之中有一、兩次,比爾·蓋茨會來到蓋茲園道連續7天不受干擾的讀書、讀文章與論文,密集學習他認為需要學習的領域,寫下長篇的策略備忘錄。在這裡,他去思考微軟如何保持領先、如何探索和迎接世界的新變化。
毫無疑問,比爾·蓋茨的成功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時代機遇、天賦和資源優勢,但家庭教育的作用最為關鍵。
他在《原始碼》中提到,自己出生在富裕的美國、趕上了計算機技術迅猛發展的黃金時期、以及作為男性生在一個家庭條件不錯的白人家庭——這些都是不需努力便獲得的特權。然而,真正塑造他性格和能力、並助推他成功的,我認為是因為比爾·蓋茨那個不可複製的原生家庭所帶來的教育。

蓋茨父母的家庭教育是既給予孩子自由發展空間、又適時施加壓力。
-
他們引導比爾.蓋茨培養社交能力和廣泛的興趣,鼓勵他加入棒球隊、童子軍,並與不同家庭接觸,以拓展視野;
-
他們還讓孩子與成年人交流,使他熟悉社會運作方式,激發對世界的好奇心。
這種教育方式不僅避免了天才兒童可能面臨的社交障礙,還幫助他建立自信和安全感,為未來的領導能力和企業家精神奠定了基礎。
一個人的成功要倚仗時代紅利和個人天賦,但如果沒有家庭的精心雕琢,也終究是璞玉混金、難顯光芒。
本期福利
👇👇文末留言區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或感想,我們將為留言區點贊前3名讀者每人贈送一本《原始碼》,下週五開獎,包郵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