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填鴨式教育養不出世界首富,但愛可以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安東尼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安東尼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比爾·蓋茨自傳原始碼》
上一節,我們講述了蓋茨家人對他的影響和託舉,這種託舉更多是一種人格上的影響、精神上的塑造、價值上的指引。
這些東西無形無影,卻是蓋茨從家庭獲得的最珍貴的財富。
這一節我們繼續教育這個話題,看看比爾·蓋茨如何從一個令人頭痛的差生,成長蛻變為天之驕子”的
那在開啟這一節的講述前,我們先來聊聊當下的教育現狀。
網際網路上流傳著一句話:
“壓垮一個成年人,只需要一個‘雞娃群’就夠了。”
現如今,家長們被焦慮無限裹挾,被迫走上“雞娃”的道路。
只要是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家長便不遺餘力,甚至一歲多就開始讓孩子伏案桌前。
在這種高強度的教育之下,很多孩子成績是上去了,心理問題也跟著來了
很多家長也開始反思,到底這樣的雞娃有沒有必要到底怎樣才是適合自己孩子的成長之路。
那麼,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來看看比爾·蓋茨的人生經歷

令人頭痛的課堂表現
比爾·蓋茨出生於1955年,在家中三個孩子排名老二。
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小學低年級時就已經能夠獨立閱讀大量圖書。
外祖母家的地下室是他最愛的地方,那裡有一滿牆的雜誌可以翻閱。
大部頭的《世界百科全書》也讓他愛不釋手,九歲時他已經一字不落地讀完
每週,他還會從圖書館借來一大摞新書,作為一週的精神食糧。
讀書讓他迅速地掌握了大量新知識,系統地認知某一個領域。
他享受這種迅速掌握新知識的感覺,享受自己摸索探尋知識的旅程。
但正因為愛讀書,他反而變得不喜歡學校。
那種“填鴨式”、“漫灌式”、“平鋪直敘式”的教育方式,滿足不了蓋茨的探索欲,也很難讓他產生興趣。
他經常走神。
偶爾碰到喜歡的知識,他又表現得“不守規矩”。
比如他會興奮地從椅子上跳起來,誇張地舉手,大聲地喊出答案。
他並不是有意擾亂課堂秩序,而是他的大腦面對感興趣的事情時就是那樣的不受控制。
他好奇心很強,總在課堂上無所顧忌地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佔用老師大量的時間
他不喜歡遵規守紀,對練字這樣的事覺得毫無意義,脾氣也十分暴躁,會跟其他孩子打架,儘管瘦小的他根本不是別人的對手。
他喜歡標新立異,顯示自己其實很獨特、很聰明。
當別人在課堂展示環節吹長笛、講旅行時,他選擇帶一葉牛肺來展示器官的構造,因為這樣很酷。
很顯然,蓋茨有自己的思考節奏,也習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這種與傳統教育相悖的表現,無疑會讓許多家長感到焦慮。
如果是在“雞娃”的教育模式下,很可能會遭受打壓和批判。
但蓋茨的父母沒有這樣做。
當他提出想在課堂展示人體器官時,父親沒有嘲笑、沒有指責,只是建議他換成動物器官。
還主動幫他聯絡屠宰場,搞到了牛肺。

認知的覺醒
在幼年時,比爾·蓋茨就開始了對自己的探索。
和外祖母玩牌的經歷,讓他發現自己在數字推理和邏輯判斷方面有些天賦。
在學校的數學課堂上,他再次印證了自己的判斷。
他發現每次數學運算測試,他都是最早起筆、最早完成的那個。
甚至計算完畢還能悠然自得地觀察下別人的窘迫之狀。
這是他第一次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同齡人強。
對於他而言,數學簡單又有趣,只需要遵循基本的運演算法則就可以了就像5乘以5,永遠是25
這雷打不動的確定性,可比與人社交容易多了,蓋茨喜歡這種確定性。
比爾·蓋茨愈發感覺到,這個世界是理性的,和數學一樣,很多事物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紙牌遊戲、橋樑、人體器官,以及其它的複雜問題,都是有答案可尋的。
只要他動腦筋,收集資訊,任何事物都可以被理解、被掌握。
認知的變動,讓蓋茨對自己的智力越來越自信了,甚至覺得大人們的智力也不過如此。
比如自己遇到的很多問題,大人都不知道,即使知道給出的答案也不能讓人滿意。
小小的蓋茨覺得,大人也沒厲害到哪裡去,很多事情他自己透過思考和探尋也可以解決。
如果他自己就能替自己拿主意的話,為什麼還要聽父母的建議
甚至為什麼還需要父母呢?
從此,成人世界的權威不復存在,蓋茨進入了叛逆期。
她覺得為什麼總是父母說了算,為什麼他們總是手握大權、專橫跋扈”。
於是他選擇負隅頑抗,用故意拌嘴、咄咄逼人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用父親的話說:一夜之間,蓋茨變成了一個特別難以相處的大人了。
可那時他其實只有9歲,比一般孩子的青春期叛逆要早得多。
家中叛逆引發雞飛狗跳
當蓋茨開始變得叛逆時,愛控制的母親受到的打擊最大。
為此兩個人時常爭吵,場面一度失控。
使得當律師的父親白天在外斷別人的官司,晚上回家斷家裡的官司,每天忙個沒完。
有一段時間,蓋茨會連續好多天不說一句話,也很少在家人面前露面。
只有吃飯和上學時,他才從自己的房間裡出來。
叫他吃飯?
他不理你。
讓他把衣服撿起來?
沒門兒。
讓他清理桌子?
想都別想。
催促他趕快上車參加晚宴?
你催得有多急,他就有多拖拉……
當時的小蓋茨真的是把父母折騰得夠嗆,他們在蓋茨身上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至於對大女兒都無暇顧及。
很多年後,當記者採訪蓋茨的父母時,他們還能繪聲繪色講述蓋茨當時的暴躁狀態。
這種親子間的衝突,對於任何家庭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可能會採取強硬的手段來壓制孩子的叛逆,試圖維護家長的權威。
然而,蓋茨父母並沒有這麼簡單粗暴地處理問題。
他們意識到,如果孩子出現這樣的狀況,一定不是孩子單方面的問題,而是整個家庭關係出現了偏差。
這種自我反思的態度,是他們愛的重要體現。
為了改善與孩子的關係,幫助蓋茨健康成長,父母做出了令人欽佩的努力。
他們甚至去上課學習,參加教會組織的家庭教育課程,試圖從中找到與孩子有效溝通和相處的方法。
這些課程教授如何傾聽子女需求,平等接納子女,這與當時家長專制的育兒方式截然不同。
不僅如此,夫婦倆還帶著蓋茨去諮詢心理醫生,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蓋茨認識到,他終究會長大,也一定會贏過父母,但認為他們做錯了是個荒謬的想法。
與其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與父母的對抗上,不如專注於獲取一些專業技能,為踏入社會、贏得獨立積聚力量。
最重要的,心理醫生讓蓋茨意識到,父母會永遠愛他,他們是他的盟友而非敵人。
蓋茨父母也做了心理輔導,並在心理醫生的建議下,開始改變強硬的態度,做出必要的讓步。
給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尊重、鼓勵以及無條件的愛與支援。
儘管這對他們來說很艱難,但是他們依舊照做了。
9歲起,他們便不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蓋茨,而是嘗試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
其實,不止是蓋茨,所有孩子的成長都需要空間,而不是被各種條條框框所束縛。
蓋茨父母這種為了孩子願意自我改變、積極學習的態度,值得我們借鑑與學習
為孩子找到合適的環境
父母充分了解蓋茨的個性特點,深知他在公立教育刻板僵化的環境中可能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
於是,他們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
幫他轉學到更適合個性的湖濱中學,儘管這會讓家裡承受巨大的經濟負擔。
但湖濱中學裡豐富多樣的協會和興趣班,為孩子們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讓他們能夠盡情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愛好。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比爾·蓋茨接觸到了當時尚是稀罕物的計算機。
並在湖濱中學包容的環境中自由探索,尋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父母在行動上也給予比爾·蓋茨最大的支援與包容。
他們儘可能地鼓勵蓋茨參加各種活動,為他提供增長見識、豐富生活經驗的機會。
比如鼓勵他參加童子軍的野外活動,讓他在大自然中鍛鍊自己的意志和能力。
在蓋茨痴迷於計算機時,父母沒有“不務正業”,而是選擇尊重他的興趣愛好,支援他在這條道路上探索。
這種對孩子興趣的尊重和支援,為蓋茨日後在計算機領域的巨大成就埋下了伏筆。
默默陪伴與適時支援
蓋茨的父母還有一個非常值得稱讚的地方,那就是他們從不對他的行為妄加干預。
他們給予了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間,讓他能夠自由地探索世界、嘗試新事物,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孩子的成長漠不關心。
相反,當蓋茨需要他們的時候,父母一定在他身後,給予他堅實的支援。
當蓋茨在程式設計專案上遭遇不公和官司時,父親會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人脈為他提供法律支援,用自己的能力為他的事業保駕護航。
從蓋茨的成長曆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才是成就一個孩子的關鍵因素。
“雞娃”或許能在短期內取得成績,卻無法給予孩子真正的動力和熱愛。
真正的愛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支援,是在孩子迷茫時給予引導,在孩子需要時給予幫助,在孩子犯錯時給予寬容。
比爾・蓋茨的父母用他們的行動為我們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沒有壓力,卻有著無窮的力量,推動著孩子走向成功的彼岸。
如今“雞娃”盛行的時代,我們或許應該停下匆忙的腳步。
重新審視我們對孩子的愛,用更溫暖、更包容的方式陪伴他們成長。
因為只有愛,才能真正培養出像比爾・蓋茨這樣傑出的人才。
好,本節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
下一節,讓我們走進蓋茨自身,看看他是如何看待自己幼年的“不普通”,又是如何進行破局的?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