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楊槍槍
腹有詩書氣自華。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楊槍槍,歡迎來到本期精華版解讀。
今天我們要講的書,是比爾·蓋茨的首部自傳,書名叫作《原始碼》。
在當代社會,比爾·蓋茨的名字可以說是如雷貫耳,他是科技界的傳奇人物,是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是霸佔世界富豪榜多年的前世界首富。
多少人兒時的夢想,就是成為像比爾·蓋茨一樣的人物;
多少人透過他創立的Windows系統,第一次領略到計算機的神奇;
多少時代弄潮兒以他的事蹟為藍本,在科技的浪潮中迎流激盪。
雖然如今的比爾·蓋茨早已淡出大眾的視野,但用一句網路流行語來說,就是“哥已不在江湖,江湖仍有哥的傳說”。
有時候,他被貼上了計算機天才的標籤,似乎他的成功不過是一種順理成章,是天才妙思的自然落地。
有時候,他又被貼上富二代的標籤,不少人認為他的成功得益於富裕家庭提供的人脈資源,比如媒體總是反覆渲染比爾·蓋茨母親向他引薦了投資大神巴菲特。
有時候,他又成了“知識無用論”的註腳,哈佛輟學卻走向巔峰的獨特經歷,讓他的成功充滿了戲劇性。
然而,當我們讀完《原始碼》這本書就會明白:
比爾·蓋茨的成功,既不是成功學的範本,也不是精英家庭“雞娃”成果的勝利宣言,而是一個普通人如何在時代浪潮中尋找人生座標的啟示錄。
《原始碼》這本書猶如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了比爾·蓋茨成長經歷的大門。
書中既展現了他如何從一個並不算出眾耀眼的孩子,成長為舉世聞名的“比爾·蓋茨”,也講述了他如何從一個迷茫的孩子,成長為堅定的人,並最終尋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而這一點,對於所有人都很重要。
當年近70歲的比爾·蓋茨平靜訴說著那些成長的瞬間時,我們才發現,偉大從來都不是天賦與運氣的簡單疊加,而是對自我的清醒認知,對時代的精準把握。
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充滿了變化與不確定性。
在科技革命的引領下,我們見證著人工智慧的快速崛起,見證著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見證著科技對我們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改變。
毫不誇張地說,技術的迭代速度早已超過了大眾的認知,所以我們充滿惶恐,擔心不一留神,未來的自己就會被科技產品所替代。
身處這個充滿了巨大不確定性的時代,個體如何在時代浪潮中把握自己的命運,是很多人不斷思考的問題。
而比爾·蓋茨的成長軌跡,對於每一個在人生道路上徘徊、探索的人來說,都有著重要的啟發與借鑑價值。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解鎖比爾·蓋茨的“原始碼”。


與世界格格不入的差生
1955年10月28日,比爾·蓋茨出生在美國西雅圖一箇中產之家,屬於“二戰”嬰兒潮一代。
那時的美國,正處於“二戰”後最繁榮富足、積極樂觀的時期,整個國家洋溢著昂揚向上的氛圍,民眾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與期待。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社會為個人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機會。
同時,美蘇“冷戰”這一特殊的國際局勢,促使美國政府引進了大量科技人才,投入了大量科研經費。
這加速了晶片等新一代高科技技術和產品的蓬勃發展,在國家意志的推動下,計算機行業高歌猛進,迎來了迅猛的發展。
這一切,都悄然發生在比爾·蓋茨的成長之中。這個時代,正等待著比爾·蓋茨的扣門。
但童年的比爾·蓋茨,還想象不到自己的非凡人生,生活也和計算機毫無關聯。
那時的他,家庭條件雖然還不錯,但也只是衣食無憂、買書自由而已。
他的父親靠著自己的努力,從小鎮紮根到大城市西雅圖,成為一名律所的律師。
母親雖然家境優渥,但那個時代女性沒有太多的發展空間,她一開始也只是一名初中老師,之後則熱心於各種社群事務和公益事業。
他們居住在西雅圖一個新建社群,並很快生下了女兒克里斯蒂和兒子比爾·蓋茨。
比爾·蓋茨的父母從小就對孩子的教育十分上心,不遺餘力地關注著孩子的成長。
但有一些不一樣的是,姐姐克里斯蒂從小就很讓人省心,她很聽話,和別的孩子很容易玩到一起,上學後成績也很優異,總是按時完成作業,是典型的“好學生”。
但比爾·蓋茨可不是這樣,他性情暴躁、亢奮多動,對成績排名毫不在意,還時常擾亂課堂秩序,是學校裡出了名的問題學生。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比爾·蓋茨很可能就是一個“孤獨症譜系障礙患者”,內心和思維封閉在一個小圈子內。
行為和思維的差異,還使他一度被學校語音矯治師鑑定為“智力發育遲緩”。
哪怕在家裡,比爾·蓋茨也因為過分叛逆,與父母一度關係緊張。
事情的走向是不是和我們預想地有點不一樣呢?
比爾·蓋茨童年時期的樣子,看起來和“好學生”、“好孩子”根本沾不上邊。


父母與蓋茨的破局之旅
不過,面對外部世界的這些惡意,面對兒子的與眾不同,比爾·蓋茨的父母表現出了巨大的包容性。
知道蓋茨不善社交,父母就對他進行社交訓練,比如在家庭晚宴和聚會中,請他擔負起“端茶送水”的職責,從而贏得和那些專業人士和成功人士交流一二的機會;
比如在幾個家庭的例行度假日中,每個孩子都要抽紙條,然後獨自和別的家長共進晚餐;
再比如支援他參加社群的賣堅果比賽,甚至開車陪著他一家一家敲開陌生人的大門。
這些社交活動讓比爾·蓋茨不再畏懼和人打交道,也在和成人世界的接觸中,瞭解到商業的基本規則、瞭解到形形色色成功人士的過往經歷,這些都成為他日後創業的隱形助力。
除了父母的引導,比爾·蓋茨自己也在進行努力的破局。
蓋茨很清醒,面對自己和別的男孩的不同,面對自己被人群的孤立,他沒有陷入內耗和迎合,也沒有在迷茫中沉淪,而是認真客觀地分析和看待自己。
他熱愛閱讀,享受理性思考,特別是喜歡數學這種確定性的事物。
幼年時,他喜歡與外祖母一起玩牌,簡單的遊戲卻讓他體驗到了心智較量的樂趣,也敏銳地察覺到自己在數學方面的天賦以及掌握新技能所帶來的滿足感。
這次經歷成為了他自我認知的重要開端,讓他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新的認識。
此後,在小學的數學測試中,他再次展現出了在數學領域的優勢,這不僅進一步增強了他的自信心,也讓他迎來了自己的“覺醒時刻”。
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在數學和理性思考上有著獨特的天賦和潛力,不應被傳統的教育評價標準所束縛。
從那以後,蓋茨便踏上了尋找自己職業方向的征程。
轉機是從初中開始的。
考慮到比爾·蓋茨與公立教育的格格不入,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私立學校——湖濱中學,這裡沒有固定的排課時間,也不拘泥於傳統的學習方式,看起來更適合蓋茨當時的狀態。
幸運的是,湖濱中學剛好迎來了一位新校長,大刀闊斧地對學校進行了改革。
這位校長主張教育應該無為而治,給學生們充分的自由去探索自己,一旦他們找到學習的動力,就能“不待揚鞭自奮蹄”。
為了讓學生們能充分挖掘自我,湖濱中學還花重金租來了計算機的使用權。
要知道,當時的計算機可是個稀罕物,一臺計算機價值數千,甚至上萬美元,這個數字換算成今天的美元,可能後面還得再加一個零。
作為當時的新興物,比爾·蓋茨原先只在世博會上遠遠看見過一次。
可現在,學校裡竟然可以遠端接入計算機的終端,讓他們這群毛頭小子親手操作計算機,這簡直太酷了!
所有的學生都為之瘋狂,大家排著長隊等待著自己的上機時間,編輯一些有意思的小程式,為計算機找到應用的場景,這其實就是最初的計算機“軟體”了。
為此,他們各顯神通,靠著自己鑽研,成為程式設計方面的能手。
蓋茨喜歡數學,也喜歡鑽研新事物,最重要的是,計算機強迫他進行思考,每一次思考的結果都有明確的對錯反饋,這正是蓋茨喜歡的理性思維。
從此,他對計算機變得如痴如醉,還找到了三個志同道合的同學,成為湖濱中學的四人程式設計小組。
與此同時,比爾·蓋茨也迎來了教育上的“覺醒時刻”,他發現湖濱中學只給那些最優異的學生提供自由空間,讓他們可以不受課時限制自由地去做想做的事,比如自由使用計算機。
為此,他開始廢寢忘食地學習,成績也變得出類拔萃。


計算機開啟人生新機遇
不過,因為分時租賃使用計算機太過昂貴,學校很快和第一家租賃公司結束了合作。
此時,另一家創業公司“C的立方”(即計算機中心公司)向學校伸出了橄欖枝,承諾學校可以免費使用該公司計算機的訪問許可權。
唯一的要求是,小程式設計師們發現系統異常時要及時報備,因為這可以為公司降低運營成本。
小小的比爾·蓋茨知道,這種免費使用的情況不會維持太久,總有一天,系統漏洞會被修復完全,他們必須趕在失去“利用價值”前,充分地學習。
得益於湖濱中學開放的學習環境,當別的學生在自習、運動、娛樂和休息時,蓋茨和他的三個好朋友日復一日地待在“C的立方”公司,編寫程式碼、除錯程式、起草程式錯誤報告。
有一段時間,他們甚至夜裡偷偷溜出家門跑去公司,在計算機上進行著自由探索。
這段免費使用計算機的時光,對比爾·蓋茨而言極其珍貴。
《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一書將比爾·蓋茨視為“一萬小時定律”的楷模。
書中認為要想在一個領域取得突出成績或達到高超水平,必須要經歷10000個小時的刻苦練習。
比爾·蓋茨自己十分認同這個觀點。
他在回憶錄裡寫道:
“倘若沒有那段幸運的免費上機時間,也就是我最初的500個小時,那麼接下來的9500個小時或許根本就不會存在。”
正是在“C的立方”自由探索計算機的500個小時,激發了比爾·蓋茨對計算機的興趣和熱愛。
透過那段艱苦而專注的付出,他將興趣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技能。那段時間雖然只有四個月,但卻塑造了他幾十年的工作風格。
之後“C的立方”公司因為資金問題倒閉,但學校為他們聯絡了新的租賃公司。
他們對計算機的探索依舊在繼續,並已經小有所成。
這期間蓋茨和他學校的程式設計小夥伴幹成了幾件重要的事:
一是開始在湖濱中學教授計算機程式設計;
二是為資訊科技公司編寫薪酬程式;
三是為西雅圖地區街道的交通流量進行程式設計統計;
四是幫助湖濱中學編寫電腦排課表;
五是為美國西北地區電網做自動電力調配系統。
這些專案的難度越來越高,尤其是最後一個專案,需要達到99.99%的穩定性。
為此,蓋茨和他的夥伴保羅沒日沒夜地待在專案處。
當他看到自己透過程式設計讓那些複雜難題變得迎刃而解、並因此獲得商業回報時,蓋茨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微軟的橫空出世
後來,他申請了以商業和法律著稱的哈佛大學,開始了對自己人生的盡情探索。
剛到哈佛大學時,自信心爆棚的他,總是選修那些最難的課程。
但在一群天之驕子面前,蓋茨很快認清現實,發現自己並不是最聰明最有天賦的那一個,自己只是在計算機領域很厲害而已。
這個事實很重要,也讓他的人生方向逐漸清晰起來,最終確立以計算機作為職業方向。
當時的計算機體積龐大、造價高昂,主要被政府和一些大型企業壟斷,想要使用必須向他們支付高昂的使用費,大眾因此呼喚計算機的平民化。
此時,牛郎星個人計算機橫空出世,這臺只需要400美元的小型計算機,迅速衝擊了整個行業。
比爾·蓋茨和四人程式設計小組裡的保羅嗅到了機會,他們爭分奪秒,為這臺機器編寫了軟體程式,讓這臺機器有了靈魂,讓普通大眾也可以輕鬆操作計算機。
這款軟體跟著牛郎星計算機風靡全美,一炮而紅。
之後,比爾·蓋茨和保羅決定成立一家公司,為個人計算機開發出一整套作業系統,而這家公司就是之後赫赫有名的“微軟公司”。
也正是由於比爾·蓋茨和保羅當初的這個構想,讓我們擁有了現在的Windows作業系統和office軟體。
在創業的道路上,他們面臨著無數的困難與挑戰,但憑藉著堅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蓋茨帶領微軟不斷發展壯大,甚至因此放棄了哈佛的求學。
當時,有人問比爾·蓋茨他們的目標是什麼,他說:
“我們希望讓自己的軟體運行於全球每一臺個人計算機。”
這是年輕的他為自己許下的心願,儘管當時不少人對此嗤之以鼻,但後來的故事,我們早已知曉。
在書裡結尾,比爾·蓋茨帶著“微軟”賓士在5號洲際公路上,他寫道:
“我的路徑已經確定,很難想象它將把我帶到多遠的地方。”
從出生到求學、再到創立微軟,比爾·蓋茨首部自傳的故事結束於此。
按照計劃,比爾·蓋茨接下來還會繼續書寫他的故事,讓我們也一起期待自傳三部曲中的後兩部。


我們可以向蓋茨學什麼
好,到這裡,《原始碼》這本書的內容我們就介紹得差不多了。
透過書中的內容,我們發現這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個人自傳,書中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對於個人而言,深刻認識自己非常重要。
比爾·蓋茨從小就展現出了對自我的高度重視,在成長過程中,在和世界的接觸中,在對新事物的嘗試中,他始終保持著對自我的關注,不斷發現自己的長處和優勢,並尋找可以匹配的人生方向。
蓋茨是一個愛思考、愛琢磨事兒的人,他非常善於從生活的點滴中汲取經驗,不斷印證和完善對自身的認知。
比如與外祖母玩牌和小學的數學測試本是平平無奇的瑣事,卻成為他認識自己的重要契機。
我們常說“順勢而為”,對於個人的成長而言,順勢而為同樣很重要。
我們每個人也應該學會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積極探索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潛在能力,透過不斷地嘗試與反思,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方向。
其次,在職業選擇方面,時機的把握至關重要。
比爾·蓋茨所處的時代,計算機技術正處於蓬勃發展的初期,是很多人看好卻不敢輕易涉足的新興行業。
蓋茨很幸運地接觸到了計算機,並想方設法精進自己的程式設計技能。
從13歲起,他和夥伴就開始對計算機行業保持密切關注,他們不斷探討,尋求著可能的創業方向。
在哈佛求學,儘管他熱愛哈佛的求學機會,但面對個人計算機的時代風口,他毅然決然從哈佛退學,全身心投入到微軟的運營發展之中,從而成就了一番偉大的事業。
如今,我們正處在人工智慧蓬勃發展的前夜,這與蓋茨所處的計算機興起時代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我們也應當像蓋茨一樣,積極關注新興技術和行業動態,抓住時代賦予我們的機遇。
同時也要認識到,機遇總是與挑戰並存,當我們憂慮未來會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時,不妨主動擁抱機遇,主動學習新事物,適應時代的發展。
再者,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可以從蓋茨的成長中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
在家庭教育中,他的父母給予了他充分的自由和支援,讓他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節奏去探索世界。
父母鼓勵他獨立思考、勇於嘗試,培養了他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學校教育中,儘管蓋茨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曾遭遇過一些挫折,但學校仍然為他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環境,讓他有機會接觸到不同領域的知識。
此外,社會教育也對蓋茨的成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當時的社會昂揚進取、鼓勵創新,各種科技展覽、前沿雜誌,讓他能夠及時瞭解計算機領域的最新動態,在廣泛地涉獵中拓寬了視野和思維。
這啟示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應當注重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
既要關注他們的學業成績,也要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同時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他們適應社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原始碼》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比爾·蓋茨,也讓我們從中汲取到了寶貴的人生經驗和力量,激勵著我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成為“比爾·蓋茨”,並不是要簡單地複製他的成功路徑,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身處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也各不相同。
我們應該學習的,是他對自我的深刻認知,對時代機遇的敏銳把握,對夢想的勇敢追求。
人生不是寫好的程式,而是一場需要即時除錯的冒險。
在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裡,希望大家能不懼人生的困難,直麵人生的bug,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串“人生原始碼”。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
從明天開始,我們將開啟《原始碼》為期一週的深度共讀。
我是楊槍槍,下週我們不見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