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把叔設為星標,就能第一時間看文
後臺回覆“晚安”,送你一張特別推送,好夢

文/ 拂蘇
來源:勵職派(ID:xzzhichang)


全網關注的羅布泊“神秘失蹤”案,終於迎來新進展。
7月28日,警方釋出通報稱,
發現失蹤車輛,3人無生命體徵,1人失蹤。

兩天後,最後1名失聯者也被發現不幸遇難。
而且死相十分悽慘:
“遇難者躺在黃沙裡,遺體已經碳化,全身油亮發黑。”
可以想象,生前遭受過何種煎熬。
隨著遇難者屍體的發現,一場驚心動魄的“死亡之旅”也展現在世人面前。

7月22日,一支自駕探險隊自敦煌市出發,駛向羅布泊。
這支探險隊是由幾位四川籍的越野車主臨時組織的,他們是一群90後富二代。
開著百萬級別的車,穿著時髦的休閒裝,體型也比較清瘦。
據瞭解,隨行的一共9輛車。
行駛在最末尾的一輛越野車,裡面坐了二男一女。
當車子行駛到半路時突然拋錨了,三人就這樣被困在了沙漠中。

獨自駕車的領隊率先發現有人落下了,於是返回救援。
當時羅布泊地表溫度超過七八十度,天氣異常炎熱,越野車帶的飲用水也不多。
所以當領隊找到這三人時,他們已經嚴重脫水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
就在這時,領隊駕駛的皮卡車也不幸拋錨了。
無奈之下,他只好下車步行,尋找其他人來救援。
萬萬沒想到,這一舉動不僅沒把被困者救出,反而把自己搭進去了。

很多人會疑惑:
現在科技這麼發達,一般探險車都會配備衛星電話,為何這次沒有呢?
事實是,車隊原本是有2部衛星電話的,分別放置在首尾兩輛車中。
但因為其中一臺故障損壞,導致前車和後車根本無法取得聯絡。
再加上車友們是臨時發帖召集的,彼此之間並不熟悉,更沒有所謂的團隊協作精神。
直至快駛出無人區,剩餘其他7輛車才發現有2輛車掉隊了,進而錯過了最佳救援時間。

如果要總結這樁悲劇發生的原因,清晰明瞭:
擅闖禁區,車輛無油,補給不足,衛星失聯,掉隊未察……
樁樁件件,全都有跡可循。
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缺乏對大自然最基本的敬畏。
這不僅是遇難者自身的認知缺乏,也少不了社會輿論的推波助瀾。

但車隊中途卻改道行駛“南線”前往彭加木碑。

彭加木碑是什麼地方?
它矗立在羅布泊的無人區,是為了紀念英雄“彭加木”而設的。
彭加木是一名科學家。
1980年,他率隊考察羅布泊,獨自走向沙漠深處尋找水源,不幸失蹤。
經過多方查詢,一直未發現任何蛛絲馬跡。
本來嘛,這是一樁意外失蹤事故。
但在一些好事網友的推動下,逐漸充滿了奇幻色彩。
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十大神秘詭異”事件之一。

越神秘的東西,往往越吸引人。
彭加木的失蹤為羅布泊增添了無窮魅力,吸引一大批探秘者來此一探究竟。
甚至還成為了很多短影片博主的“打卡地”。
從墓碑前散落的礦泉水瓶來看,來此打卡的人不計其數。

表面來看一片和諧景象,但實際這種行為是“違規”的。
整個羅布泊是嚴令禁止人員和車輛進入,除非因科學考察等原因提前申請,否則不可以進入無人區。
一經發現,就會被罰款和扣車。
之所以如此嚴格地要求,是因為羅布泊的危險性超乎想象。
羅布泊位於塔里木盆地東部,素有“死亡之海”的名頭。
其中有一片區域,更是很少有人進入的無人區。
這裡氣候惡劣,人跡罕至,最大的危險就是沙塵暴和高溫。

夏季氣溫高達70℃,一旦汽車發生故障,沒有空調支援,內部鐵製品會受到嚴重損壞,曬得滾燙變形。
“如果車壞了,就是鐵棺材。”
正因如此,羅布泊無人區才不允許任何人私自前往,甚至還有人定期巡邏。
但一些網紅為了追求更高的影片點選量,或者是為了拍照、打卡、在朋友圈炫耀……不惜鋌而走險。
在他們的美化下,羅布泊成為了“致敬英雄”的打卡勝地。

而一些缺乏實戰經驗的探險者,就很容易被這些假象所蠱惑。
再加上“虛榮心”作祟——征服大自然,彷佛就征服了全世界。
於是越來越多的探險者,在”未經許可“的前提下,繞過自然保護區和景區的檢查站,私自進入羅布泊。
他們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一意孤行,完全是將生命置於險境。
當然,就算是想要“作死”,也是他們的自由,外人無從置喙。
但前提是不要影響到別人。
為了滿足好奇心,這些人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探險。
卻沒有考慮到一旦發生危險,被拖累的是無辜的救援人員。

如果用關鍵詞搜尋“驢友 搜救隊員”,會出現相關資訊多達26325條。

這些數字的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承擔著某些未知的風險。
2020年8月,95年小夥李某洋,獨自一人騎單車進入青海可可西里。
他原以為這裡“青山綠水,遍地野驢”,沒成想,竟成為了讓他命喪於此的生命禁區。

進入可可西里無人區之後,很快他就失聯了。
經過救援人員連續兩天的搜救,最終在一處積水潭裡發現了他的遺骸。
在搜救現場,有這樣一個細節:
在一個看似不深的水潭中探查時,搜救隊員緊緊綁著牽引繩。
因為在無人區,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是平地還是“無底深淵”。

而且可可西里無人區屬於荒野地帶,氣候變幻莫測,可能前一秒還是晴空萬里,下一秒就會雷雨交加!
無人區海拔也高,晝夜溫差巨大,一般人的身體根本承受不了…
就像搜救隊員所說的那樣:
“哪怕是經驗豐富的救援隊員,只要聽說有人在可可西里走失,大家都捏一把冷汗。”
他們這是用“生命”在救援啊!
“這個世界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罷了。”
即便前路艱難,他們還是咬牙堅持,為的就是不辜負每一條生命。
令人心寒的是,有些人不僅忽略了這些替我們負重前行的人,甚至還可能恩將仇報。
大家還記得“復旦18驢”事件嗎?
2010年12月13日,以復旦大學學生為主的18名上海驢友,相約夜爬黃山。
為了尋求刺激和所謂的“挑戰”,他們避開景區管理區域並刻意走偏,導致被困山上。
接到報警資訊後,大批救援人員深夜冒雨進入山中救援。
而年僅24歲的民警張寧海,更是在這場救援中不慎墜亡。

令人氣憤的是,這些復旦大學生們脫險後不談哀悼殉職民警,反而對此一片冷漠,更是不停推卸責任:
“警察就該為納稅人服務”“張寧海自己身體素質不好”……
當張寧海烈士的遺體被抬出後,他們的反應更是稱得上“冷血無情”。
與一旁張寧海父母的悲痛欲絕,形成了鮮明對比。

左:默哀時18人中有人雙手插兜漠不關心
右:張寧海父母泣不成聲癱倒在地
人性的高貴與卑劣,在這一刻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其實我說這些,並不是想將那些愛好探險的人,一竿子打死。
無可否認,大自然的魅力是無限的,有些人對大自然的熱愛發自肺腑。
而且從某種角度來說,探險也是具有社會意義的。
不僅能讓大眾更好地認識大自然,也會讓我們學會如何與其和諧相處。
說到底,“探險”這項運動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濫用它的人。
如果你沒有探險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也沒有配備好專業的裝置。
只是憑著一腔孤勇盲目跟風,那必然是害人害己。
還是那句話——挑戰有風險,探險需謹慎。
別再讓無辜之人,用生命來替你們的任性買單!

作者簡介:大家好,我是拂蘇,一個時而清醒、時而糾結的文藝女青年。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勵職派”(ID:xzzhichang),轉載請聯絡公眾號。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關注莫問大叔(ID:mowends),一起做個有風度有溫度有深度的人。



關鍵詞
羅布泊
無人區
7月
彭加木
輛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