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竹西 · 主播 | 楊槍槍
來源 | 十點讀書(ID:duhaoshu)

代入一下這樣的經歷:
工作40年,你有33年都被排擠打壓,長期待在邊緣崗位;
不到30歲,父母和伴侶就撒手人寰,40多歲,兒子又意外過世;
坐過大牢,犯過重罪,大半生輾轉於各個偏僻荒涼之地,幾乎沒回過故鄉。
是不是光聽著,就覺得無比窒息?
可這,卻是北宋大文豪蘇軾的真實經歷。
蘇軾一生可謂命途多舛,仕途三起三落,半世四海飄零。
但他卻把這浸透苦難的人生,活得精彩紛呈。
生活困窘時,他開墾荒地,臨江賦詩;
仕途失意時,他自創美食,怡然自樂;
身處蠻荒時,他興辦學堂,造福一方……
無論境遇有多難,他都能從中淬鍊出對生活的熱望,把顛簸的日子,閃亮地過下去。
林語堂曾說:
“蘇軾最大的魅力,不是讓內心被環境吞噬,而是超出環境,以內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如果你感到生活黯淡無光,一定要讀讀蘇軾。
所有的困頓與迷茫,都能在他這裡,找到治癒的解藥。


關於苦難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九百多年前,一場震驚朝野的“烏臺詩案”,讓蘇軾從聲名顯赫的宰相,墜落雲端。
因為政敵誣陷,他以蔑視聖上的罪名被關入大牢,隨時都有砍頭的風險。
沒有人知道,蘇軾在監獄裡是如何度過的。
或許他在死亡的恐懼中備受煎熬,又或許,他早就想好了臨終的遺言。
好在三個多月後,天下大赦,朝廷免去了蘇軾的刑罰,將他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這是一個沒有實權的小官,也沒有任何俸祿。
但對蘇軾而言,已是最好的結果。
一天,蘇軾和朋友去黃州郊外看田宅,途中突然下起暴雨。
大家都沒帶雨具,一個個躲的躲、跑的跑,狼狽不堪。
唯獨蘇軾,一邊吟詠詩詞,一邊信步而行。
等他穿過暴雨,剛好看到落日在山頭灑下餘暉,回想起方才的狂風驟雨,也不過爾爾。
其實,人生路上的諸多苦難,不正如一場場風雨過境嗎?
沒有人能預知意外何時到來,但卻可以調整自己在低谷時的心態。
或許現在的你,也在經歷人生風雨交加的時刻。
也許是一次意外的失業,也許是病痛的突襲,也許是物質的困窘……
倘若就此一蹶不振,只會在生活的泥潭裡越陷越深。
賈平凹有句名言:
“人的一生,苦也罷,樂也罷,得也罷,失也罷,要緊的是心間的一泓清泉裡不能沒有月輝。”
人生沒有無法轉圜的困境,只有萎靡不振的心境。
只要還活著,一切都有希望,一切都能從頭再來。
所以,無論遇到什麼,都別輕易悲觀失望,也別讓自己長久沉溺在怨氣當中。
如同蘇軾一般,前行不輟,且行且歌,你終將穿過困境,找到和與現實和解的出口。


關於過往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
——《望江南·超然臺作》
熙寧七年,蘇軾被降職為密州太守,剛到任職地,他心裡就一陣發緊:
這裡盜賊橫生,蝗災肆虐,相比起他之前待過的江南,落差不是一星半點。
蘇軾心裡悒悒不樂,更讓他難受的是,因為工作繁忙,他已經很長時間沒回故鄉了。
一年春天,蘇軾登上密州超然臺散心。
看到滿城繁花映著柳樹,煙雨朦朧籠罩著流水人家。
他心情舒展了許多,不禁發出感慨:
“別沉浸在過去中了,不如烹一壺新茶,斟一杯美酒,趁這大好時光,縱飲開懷吧。”
那之後,蘇軾漸漸擺脫往日陰霾,開始融入當地生活。
他與民眾騎馬圍獵,與好友通宵暢飲。
往日的陰鬱一掃而空,他也迎來了創作的高峰期。
人一旦全心全意過好當下,再紛擾的往事,也會變得舉重若輕。
誠然,人生總有些難以邁過的坎。
或許是失之交臂的故人,或許是無可挽回的過錯,或許是悔不當初的遺憾。
可對往事耿耿於懷,只會將人生拖入死迴圈。
生活這趟長途列車,總要往前開,才能遇見下一站的風景。
從現在起,試著丟掉過往的負累,慢慢接納當下的處境。
當你清零過往,輕裝上陣,也將擺脫內耗,步履輕盈地奔赴遠方。


關於釋懷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
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
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行香子·述懷》
這是一個月夜,蘇軾給自己滿上了十分的酒,對著月光,靜靜獨酌。
回首前半生,他也曾躊躇滿志,渴望加官進爵;
誰料一場烏臺詩案,讓他從位高權重的宰相淪為罪臣,四處輾轉流離。
既如此,大半生的汲汲營營,又是何苦?
虛名俗利,不過人世的一場幻夢。
倒不如歸隱田園,彈琴煮酒,自在逍遙。
博主@意公子曾對這首詩的最後一句話做過解讀:
一張琴,說的是藝術;
一壺酒,說的是生活;
一溪雲,說的是自然。
在藝術、生活與自然的世界裡,蘇軾想做的,不過是個天真的閒人。
人活得越久越會發現,世間得與失、名與利,終歸是虛無。
唯有遵循自己的意願而活,才能得到長久的安寧和自在。
快節奏的當下,很多人都被生活的巨輪裹挾著走,有錢了還想賺更多的錢,有名了還想掙更大的名。
結果無意間揹負了沉重的精神壓力,活得愈發緊繃和焦慮。
真正清醒的人生,不在於外在光環有多耀眼,而在於能否認清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看淡功名利祿,給內心留一方棲息的空間;
釋懷無謂得失,為熱愛尋一處生長的淨土。
當你把靈魂安頓好,才能修出一份超然物外的豁達,任憑繁華過眼,我自寵辱不驚。


關於知足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
人間有味是清歡。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寫下這首詩時,蘇軾剛從黃州調任到汝州。
雖然不是升遷,但汝州離京城更近一步,蘇軾已經十分滿足。
赴任期間,蘇軾和朋友相約去登山。
兩人一同欣賞山間美景,累了就席地而坐,開始野餐起來。
乳白色的好茶,搭配青綠色的蔬菜和新鮮爽口的春筍。
雖然簡單,但蘇軾卻吃得津津有味。
他說:
“人間最有味道的,還要數這清淡的歡愉呀。”
人若保有知足常樂的心態,即便布衣蔬食,也別有一番風味。
見過不少人,總對當下的現狀感到不滿意。
不是羨慕他人光鮮亮麗的生活,就是抱怨自己坎坷不順的際遇。
可事事比較,滿腹牢騷,只會離幸福越來越遠。
那些真正快樂的人,即便身居陋室,也自得其樂;
即便粗茶淡飯,也甘之如飴。
原因正在於,他們能在與世界的相處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期待閾值,讓自己始終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想起林清玄的一句很治癒的話:
“生命如果減到極簡,一隻蝴蝶就能找到無限的花園,一棵樹裡就有美麗的江山,一朵雲裡就是無限的天空。”
越是樂天安命的人,越能在細枝末節處,發現生活的歡喜。
從現在起,好好感受人間煙火,認真感恩三餐四季,一切美好都會與你不期而遇。


關於格局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
在蘇軾眾多詩詞中,很多人認為最有哲理意味的,莫過於這一首《題西林壁》。
這是蘇軾遊廬山所作,記錄的是他登山時,觀察到的一個細節:
從正面看廬山,山谷連綿起伏;
從側面看廬山,則山峰高聳入雲。
而從其他角度看廬山,也是形態各異。
人身在廬山時,往往認不清它的真正面目。
只有以旁觀者的視角審視,才能看清它的全貌。
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只有跳出狹隘的視野,在更高維的角度回顧某段經歷,才能明白它對自己的意義。
回想一下,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年輕時失戀,覺得撕心裂肺,天都要塌下來;
但多年後再回顧,你卻發現正是那段經歷,教會了你更好地識人愛人。
中年時意外失去工作,覺得前路渺茫,再也看不到希望;
可多年後再回想,你卻發現正是待業期的漫長蟄伏,讓自己的心性更沉穩、也更有力量。
很多事情,拉長目光來看,都是命運賦予你的歷練機會。
正如餘秋雨說的:
“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會在瑣碎裝飾上沉陷。”
如果當下的你,正在經歷人生的低谷,千萬別因為一時的不如意,而頹靡不前。
要相信,凡所經歷,都有意義。
凡事看開些,格局大一點,你所有的經歷,都會把你渡往更遼闊明亮的遠方。

關於蘇軾,看到過一則有趣的熱評:
“蘇軾大半生,不是被貶官就是在被貶的路上,每貶一次,當代的語文課本就要厚上一頁。但與其說他著作頗豐,不如說他每到一個地方,人生的厚度也更深一層。”
蘇軾的詩詞,不僅是他生活智慧的投射,更是他心性歷練的見證。
這份通透和灑脫,即便穿越近千年時空,也在影響著後來人。
人活一世,難免遭遇命運的錘打,意外的波折。
如果你覺得喘不過氣來,不妨去讀一讀蘇軾。
去感受他超然物外的胸襟,去學習他知足常樂的智慧,去汲取他絕境逢生的力量。
當你從蘇軾的詩詞裡,找到對抗內耗的勇氣,所有愁苦自會煙消雲散,而你也能撥開生活的陰霾,遇見清風與陽光。
點個

,與大家共勉。
作者:竹西。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有書經授權釋出,轉載請聯絡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