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下方“有書”,關注【影片號】
專屬直播好禮等你來拿


文 | 遠山近水 · 主播 | 阿成
來源 | 樊登讀書(ID: readingclub_btfx)

世人皆知蘇軾。
大概沒有誰,比他的人生更尷尬,不是被貶謫,就是在被貶謫的路上。
大概也沒有誰,比他的命運更漂泊,多少次夢迴故里,現實中卻離家鄉越來越遠。
可他在最低的境遇裡,卻活出了多少人,可望不可即的最高境界。
有人歸因於他的才華和豪情,有人羨慕他的豁達和堅韌。
但他苦難綿長的生命,更得益於堪稱完美的愛情與婚姻。
蘇軾的一生,有三個女人。
這三個女人,守護和滋養著他的風雨人生。
這三段婚姻,才是命運給他最大的溫柔和憐憫。

年少輕狂時的愛情,放得下身段
年輕的蘇軾才華橫溢,遇見生命中第一個女人,堪為佳話。
蘇軾的第一位妻子王弗是進士之女,聰慧謙謹,知書達理。
走入婚姻後,蘇軾更發現王弗身上,有一種超凡的品質。
每當蘇軾讀書的時候,她在旁虔誠聆聽、虛心學習。
蘇軾偶有遺忘的地方,她會適時地提醒;問其它書裡的問題,她也皆有應對。
擁有如此才氣,卻低調、內斂,頓時讓蘇軾又驚又喜,刮目相看。
蘇軾初入職場時,身為地方官,免不得和各色人等打交道。
很多時候,蘇軾把工作中遇到的難事,也拿來問她,她對答如流。
有人到他家拜訪、交流時,蘇軾在前廳接待、攀談,王弗會輕輕站在屏風後,仔細傾聽夫君和客人談話。
當時的蘇軾,灑脫豪邁,總以為“天下無一不好人”,毫不設防。
而王弗總能聽出玄機,等客人走後,便根據剛發生的談話細節,為夫君分析對方的性情,剖析其人用意和其中利害。
王弗看人很準,比如蘇軾有一個好友章惇,此人發跡之前,經常找蘇軾喝酒聊天。
王弗從章惇的言行判斷,他不是什麼好人,日後必大奸大惡。
後來,果真應驗。
在那個男尊女卑、夫權至上的年代,蘇軾卻敢於放下身段,虛心聽取妻子的建議。
且日後一一驗證了妻子的判斷,使蘇軾對妻子更加欽佩和讚賞。
初涉愛河的兩個人,一個俯首傾聽,一個悅納良言,為共同的人生穩穩拉開序幕。
人生而孤獨,而婚姻則是對抗孤獨、豐富自我的溫暖港灣。
剛剛涉入婚姻的人,大多年輕氣盛、豪情萬丈,為人處世相信自己的直覺,擁有自己的主見。
多少人也因此一意孤行或過於自負,讓美好的感情毀於一旦。
然而,如果能放下身段,冷靜聽取對方的意見,則能給彼此留下成長的空間。
婚姻裡,能尊重彼此的觀點,而不是互相發難,往往能取長補短,讓感情歷久彌堅。


人到中年時的婚姻,受得了苦難
好景不常在,佳人不常伴。
智慧而圓通的妻子王弗,陪伴了蘇軾11年的光陰,在他最意氣風發的時候,永遠地離開了他。
蘇軾肝腸寸斷,在她的墓邊種下3千株青松為伴。
十年以後,更因思念而在夢裡相逢,遂寫下千古第一悼亡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或許,姻緣自有天註定,三年以後,另一位佳人走進了蘇軾的生命。
她就是王弗的堂妹王閏之,也許是為姐姐再續前緣,走上了陪伴蘇軾的旅程。
與姐姐相比,王閏之的婚姻生活,卻是貧困交加。
蘇軾因為直言諍行得罪了朝廷權貴,宦途生涯一再受挫,遭到不斷的貶謫。
而在這段苦悶的日子裡,幸好有閏之常伴在側。
公元1075年,蘇軾擔任密州太守,恰逢密州遭遇旱災、蝗災。
是她,陪蘇軾奮戰在救災第一線。
公元1079年,震驚天下的“烏臺詩案”爆發,蘇軾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打入監牢,九死一生。
是她,陪在他身邊。
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至苦寒黃州,衣食無著。
在荒蕪的土地上,也是她與蘇軾一起赤腳耕作、喂畜養蠶。
夫妻本應共患難,閏之陪著蘇軾受苦,蘇軾更體諒閏之的艱難。
那一天,當聽說蘇軾要被抓去坐牢,全家哭聲一片。
而此時的蘇軾,心裡也非常難過,卻想著如何安慰妻子。
於是,他反而和妻子開起玩笑,讓她回想曾經念過的一句詩:
“今日捉將官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
果然,閏之笑了。
這一笑,是悽然一笑,明知凶多吉少,可對方忘情的安撫,讓她不忍辜負。
苦難的歲月總會過去,夫妻兩人收穫著充實和甜蜜。
由於閏之的悉心照顧,蘇軾最終扛過風暴,涅槃重生。
從此,中華文化史有了《前後赤壁賦》、《寒食帖》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傳世名篇。
有人說,最好的婚姻,永遠是一場雙向奔赴。
能夠共患難的夫妻,往往不是熬過了身體的勞累、物質的困頓,而是艱辛條件下,彼此的同舟共濟、不離不棄。
而對於所謂的“貧賤夫妻百事哀”,真正的悲哀,不在物質條件,而是兩顆心越來越冷、越走越遠。


閱盡千帆後的伴侶,讀得懂心靈
賢惠的王閏之,陪伴了蘇軾整整25年,終因染病而香消玉殞。
此時,從年少輕狂到半生漂泊的蘇軾,已經是58歲的老齡。
很多事,很多人,已經看淡。
然而,朝夕相伴的賢妻離去,蘇軾失聲痛哭,發出刻骨的哀鳴: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但冥冥中,似乎閏之早有慧心。
為安慰孤苦的蘇軾,她已提前安排好自己的“接班人”。
她就是王朝雲,閏之早年收養的一個侍妾。
那年她才12歲,就開始跟在閏之後面,一起照顧蘇軾的飲食起居。
多年以後,夫人病逝,她擔當起同樣的重任。
那是蘇軾人生最晦暗的日子,流離轉徙,又被貶謫到了蠻荒之地惠州。
所有的家僕皆散去。
朝雲卻不肯離去,面對蘇軾的苦勸,反而責怪道:
“王夫人已經去世了,我不跟隨你去,你這個孤獨的老翁誰來照顧?”
的確,以她當時的豆蔻芳齡,她更能理解,年近花甲的蘇軾的難處。
於是,一頭青絲的朝雲,牽手兩鬢白髮的蘇軾。
別人眼裡的老夫少妻,於他們卻是心靈相通的紅顏知己、情感知音。
因為早已相伴多年,即便一舉手、一投足,二人都知道對方的用意。
當鬱郁不得志的蘇軾,挺著自己的小肚腩,問身邊人:
“我這裡裝的是什麼?”
有人回答:“學問”,有人說是:“見識”。
輪到朝雲,她一語驚人:
“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
只這一句,就讓蘇軾百感交集。
不錯,他這一輩子,就是因為自己的不合時宜,才走上陰差陽錯般的人生。
可當時,又有誰能讀懂,這顆滾燙又不甘的心呢?
又有一日,朝雲給蘇軾唱詞,當唱到其中一句時,竟哽咽難耐,掩面而泣。
原來這句唱詞是: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這是蘇軾寫的詞,出自一句懷念故國的古詩。
可唱到此處的朝雲,卻聯想到蘇軾有家難回、一再被貶、一再受難的境地。
與此同時,被此情此景擊中的蘇軾,卻更想撫慰愛人的心。
他強作笑容,戲謔地說:
“我正悲秋,而你卻又傷春了!”
天地無言,兩個在逆境中相守的愛人,彼此珍惜,彼此慰藉。
時光似乎也定格在,這世間最溫存的一刻。
一句“我愛你”能輕易說出,而一句“我懂你”,又有誰能真正踐行。
還記得,他初見朝雲時那似曾相識的感受,化為筆下最美的詩: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世間相遇,最難知心。
而這份懂得,更是一種不事雕琢、恰到火候。
然而,人生易老,總有一個人要先走。
即使最懂你的人,最後也終將分離。
後來,朝雲因水土不服染病逝世,蘇軾從此鰥居,再未婚娶。
在她墓前,他刻下永遠的紀念:
“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
蘇軾一生坎坷,但是無論在什麼樣的逆境中,他總能“一蓑煙雨任平生”,讓人覺得他彷彿不屬於這人間。
而在親情與愛情上,蘇軾又總是那麼的執著和深情,讓他寫下無數感動人心的作品。
也正是這些作品,給他平添了人間的煙火氣。
也正是這一身的煙火氣,讓蘇軾成為千年以來,人們永遠羨慕而懷念的男神。
讀懂了他的詩詞,就讀懂了他的深情。
因為,這一生的豁達,離不開他遇見的幾位知心愛人。
點個「在看」,這一世的詩意,更得益於在不同的年齡,那甘願雙向奔赴的婚姻。


作者:遠山近水。來源公眾號:樊登讀書(ID:readingclub_btfx),讀書點亮生活。有書經授權釋出,轉載請聯絡作者。

關鍵詞
蘇軾
王弗
朝雲
王閏之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