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阿成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阿成。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蘇軾的朋友圈》。
在上一節我們說到,蘇軾在政壇上遇到了許多志同道合的知己,與他們同行,讓蘇軾不必孤軍奮戰。
那麼,在本節中我們來看看,蘇軾在文藝領域都結識了哪些惺惺相惜的才子。

竹痴文同
縱觀整個中國文化史,像蘇軾一樣堪稱全才的人不多。
他寫詩兼具唐人風骨與宋人理趣,題材廣博,意境高遠,被譽為“宋詩之冠”;
他填詞開豪放派詞風先河,將細膩婉約的詞拓展為縱橫奔放的精神表達;
他的散文豁達縱橫、情理兼備,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書法揮灑自如,氣韻生動,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詩帖》,至今仍為藝術瑰寶;
他在繪畫上與好友文同提倡寫意精神,奠定了“文人畫”的審美基調。
蘇軾喜歡鑽研技藝,也樂於與人交流,文同是他交流最多的知己之一。
文同是西漢蜀郡太守文翁的後人,家族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他比蘇軾年長十九歲,二十多歲考中進士時,蘇軾還是個在眉山四處撒歡的十歲小孩。
不過,文同十分謙遜,他聽聞蘇軾的才名,在途經鳳翔時,拜訪了正在鳳翔做官的蘇軾。
兩人惺惺相惜,相見恨晚。
其實,文同性格內向,情感內斂,習慣獨處,朋友並不多。
能邁出主動結交這一步,足見他對蘇軾的欣賞。
文同才華出眾,尤其善於畫竹,被譽為“墨竹鼻祖”。
在傳統文化中,竹子是文人風骨的象徵,無論是《詩經》中對竹的吟詠,還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風雅往事,都賦予了竹子詩意的色彩。
文同欣賞竹的風骨,他特意在住所周圍種上竹子,每天待在竹林中觀察竹子的形態。
他的畫竹技藝也不斷精進,最終成為了畫壇翹楚。
文同被貶到偏遠地區做官時,新任所漫山遍野長滿了竹子,他對此滿意極了,常常在竹林邊的小亭子裡作畫、寫詩。
他在這裡寫了三十首詩寄給蘇軾,蘇軾每一首都認真唱和,回了他三十首。
蘇軾欣賞文同的隨性超然和潔身自好,評價他“觀其竹,如見其人”。
蘇軾也有繪畫天分,還向文同學習過畫竹,當時人們將他倆並稱,但蘇軾承認,自己的墨竹達不到文同的水平。
不過,蘇軾善於從實踐中提煉理論,加以精妙詮釋。
他提出“雖無常形,而有常理”之說,意思是,竹子的外形千變萬化,其內在的生長規律卻是恆定不變的,畫竹者應該在把握常理的基礎上,靈活表現形態。
他還提出“畫竹必先成竹於胸中”,強調畫家在動筆之前,需要在心中構建出完整的形態,這也是成語“成竹在胸”的由來。
這種繪畫技法和理念,對後世影響極大,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文徵明,清代的鄭板橋,都是善於畫竹的人,他們的技法繼承、借鑑了文同,是文同、蘇軾一脈的忠實踐行者。
從唐代開始,不少文人開始畫竹,墨竹畫屬於“花鳥畫”的範疇,發展到宋徽宗時期,墨竹畫獨立出來成為單獨一類。
它之所以發展得如此之快,文同和蘇軾貢獻巨大。
因為互為知己,彼此看重,文同作畫時,常常在畫中留下大面積的空白,交給蘇軾題詩。
有一次,文同為道士王執中畫墨竹,特意叮囑王執中要請蘇軾在畫上題詩。
可惜,蘇軾看見這幅畫時,文同已經去世八年了。
對蘇軾來說,失去文同就如同伯牙失去了子期,這樣志趣相投的知己,一輩子也遇不到幾個。
在交往的十五年時間裡,蘇軾為文同寫下的相關詩文多達七十九篇,足見兩人交情之深。


駙馬王詵
在蘇軾的朋友圈裡,還有一位皇親國戚,那就是駙馬王詵。
王詵的先祖是北宋的開國大將,功勳卓著。
作為大功臣的後人,王詵從出生起就養尊處優。
他娶了宋神宗的妹妹寶安公主,按照宋朝傳統,駙馬不許參政,只享受尊崇和富貴,因此王詵風光無限,但沒有什麼職權。
王詵是個有錢有閒的文藝青年,在詩文和書畫上都有一定造詣。
他和蘇軾相識得早,蘇軾在京城做官時,兩人時常一起探討詩賦和佛學。
王詵對蘇軾推崇備至,時常為他提供幫助,送錢送物。
無論是價格昂貴的酒食、茶葉,還是貴族才能得到的鯊魚皮、紫茸氈等奢侈品,都樂於和蘇軾分享。
蘇軾經濟困難時,也會向王詵借錢,據說從來沒還過。
不僅如此,蘇軾的朋友們遇到困難時,王詵也會看在他的面子上盡力幫忙。
王詵做這些事情不求什麼回報,他唯一的執念就是蘇軾的作品。
他不僅從蘇軾手裡討得許多詩詞和書畫,民間流傳的蘇軾作品,他也會想辦法弄到手。
“烏臺詩案”中蘇軾因言獲罪,王詵與蘇軾關係親密,還收藏了大量蘇軾的作品,其中難免有些詩文談論時政,他也因此受到牽連,遭到了停職的處罰。
宋神宗去世後,舊黨得勢,蘇軾、王詵等一大批文人回到京城。
王詵官復原職,又開始了歌舞昇平、詩酒唱和的生活。
王詵的駙馬宅第中,有座風景如畫的園林,名叫“西園”。
他時常邀請名士到西園飲酒品茶、談詩論藝。
蘇軾、蘇轍、黃庭堅、秦觀、米芾等人都是常客。
聚會盛況空前,令世人嚮往不已。
同樣出席聚會的畫家李公麟,作了《西園雅集圖》以記錄這場文化盛宴。
這幅畫影響甚遠,後世畫家如南宋的劉松年、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唐寅與仇英,乃至近現代的張大千,紛紛臨摹重繪。
北宋文人的瀟灑風度,也因此流傳千載。
在蘇軾與王詵的交集中,還有個人值得一提,那就是高俅。
在《水滸傳》中,高俅是個市井無賴,幸運地被蘇軾收留。
蘇軾離京之前,將他轉託給駙馬王詵。
他擅長蹴鞠,被端王看中,從此發跡。
蹴鞠在當時非常流行,是現代足球的前身。
端王后來做了皇帝,就是宋徽宗,高俅也被提拔為太尉。
他壞事做盡,逼走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又殘酷鎮壓梁山泊的起義軍,是《水滸傳》中典型的佞臣。
不過,這些情節大多是小說演繹。
在歷史上,高俅確有其人,但沒有這麼囂張跋扈。
他原本是蘇軾手下的一名小吏,蘇軾赴外地任職前,意識到短期內難以返回京城,就將府中下屬一一做了安排,高俅就此到了王詵府中。
王詵是端王趙佶的姑父,兩人志趣相投。
一次,高俅奉命去端王府送東西,恰好看到端王在玩蹴鞠,受邀一起踢了一場。
高俅技藝出色,受到端王欣賞,留在了端王府。
端王登基後,高俅確實受到提拔,官至正三品的殿前指揮使,但是在真實歷史中沒有什麼特殊的貢獻或破壞。
並且,高俅官位比較高時,蘇軾已經去世,他不忘舊恩,對蘇軾的後人多有照顧。


書痴米芾
蘇軾、黃庭堅、蔡襄和米芾並稱“宋四家”,其中黃庭堅是蘇軾的弟子,米芾早年也受蘇軾指點,兩人的關係亦師亦友。
米芾對書畫痴迷,並且個性古怪,放縱不羈,被稱作“米顛”。
蘇軾被貶黃州後,米芾前去拜訪,向他請教繪畫技法。
雖然兩人初次見面,蘇軾卻願意傾囊相授,邊提筆作畫,邊講解筆法。
畫完之後,他們把這些畫貼在牆上,喝著酒,邊觀摩邊探討,這讓米芾受益匪淺。
更重要的是,蘇軾還給米芾指明瞭學習方向。
當時米芾三十出頭,在藝術上名氣不算大,他主要學習唐人書法,還未能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蘇軾告訴他,唐人書法工整而不夠靈活,而他天性灑脫,更適合自由靈動的晉風。
在那之後,米芾轉而學習王羲之和王獻之的書法,逐漸擺脫拘束,自成一家。
幾年後,蘇軾回到京城,出任禮部侍郎,不久後升任翰林學士。
米芾當時擔任太常博士,與蘇軾同在京城。
他們交往更加頻繁,米芾每逢有詩、文、書、畫,一定要讓蘇軾過目,請他提出批評意見。
米芾悟性極高,成長迅速,蘇軾倍感欣慰,斷言米芾的書法未來將價同珍寶。
後來,蘇軾和米芾都外放到了地方,只能偶爾見面。
一起出遊時,有人請蘇軾題字,蘇軾就直接讓米芾來寫,說他已經超越自己了。
蘇軾從海南儋州被赦免後,決定去江蘇常州生活,途中路過米芾的任所江蘇儀徵,兩人得以相見。
不過,那個時候的蘇軾已經六十多歲,經過多年的艱苦生活,他身體虛弱,不適應氣候,感到身體不適,只好臥床休息。
蘇軾到了常州,過了一個多月就病逝了,他和米芾在儀徵一別就成了永別。
米芾聽到這個訊息後悲傷不已,一口氣寫了五首輓詩,將蘇軾比作韓愈和歐陽修,感激他對自己的幫助。
好,關於與蘇軾惺惺相惜的才俊我們就先講到這。
下一節我們將會說到,身為社交達人的蘇軾,曾經的那些怨友與政敵。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