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楊槍槍

腹有詩書氣自華。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楊槍槍,歡迎來到本期的精華版解讀。
今天我們要講的書,叫作《蘇軾的朋友圈》。
提起蘇軾,我們對他的印象,往往是生性灑脫、樂觀豁達、愛吃愛玩的大才子,即使處於困境,依然能自得其樂,悠然吟詠“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但實際上,蘇軾的一生遠非“曠達”二字可以概括。
他少年成名,意氣風發,備受追捧,卻也歷經坎坷,九死一生,嚐盡人情冷暖。
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他曾迷茫過,感慨“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也曾絕望過,悲嘆“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而《蘇軾的朋友圈》這本書,以新穎的視角切入蘇軾的人生,從親情、愛情、友情、仇敵等角度,構建起豐富的人際關係網路,展現蘇軾的性格與志趣、榮耀與落魄。
蘇軾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許多人愛他,願意終生追隨他,也有不少人恨他,甚至想要他的命。
這些豐富的愛恨情仇,共同構成蘇軾生命中的波瀾起伏,也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鮮活、立體、充滿矛盾與掙扎的大文豪。
這本書的作者郭瑞祥是著名文史作家,研究宋史多年,善於運用紮實的文史資料和有趣的語言講述歷史故事,著有《一看就停不下來的宋朝史》《辛棄疾傳》《李清照》等十幾部作品。
《蘇軾的朋友圈》是他的新作,出版後大受歡迎,獲得了2023年“全國古籍出版社百佳圖書普及讀物獎”。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開啟這本書,從蘇軾的朋友圈裡,看盡他的人生起落。


貴人扶持,才子登場
蘇軾出生於四川眉山的鄉紳家庭,祖上出過進士,但到他爺爺蘇序這一代,已經有三百多年沒有人走上仕途了。
而蘇軾之所以能夠從偏遠的四川走到繁華的京城,成長為聞名天下的大才子,和他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與扶持,以及在求仕路上遇到的貴人是分不開的。
蘇軾的父親蘇洵,年輕的時候熱愛行俠仗義,對仕途並不熱衷,直到二十多歲才幡然醒悟,發奮讀書,短短兩年時間就突飛猛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才子。
他不僅自己刻苦,對兒子蘇洵和蘇轍也寄予厚望,要求嚴格。
蘇軾七歲時進入學堂讀書,三年後回到家中,由母親和父親親自教導。
蘇軾的母親程夫人是大理寺丞的女兒,飽讀詩書,品性正直。
她嫁給蘇洵時,蘇洵還是個不著調的遊俠,經常不回家。
因此,她承擔起了照管家庭、養育兒女的重擔。
她和蘇洵成親之後就從大家庭搬了出去,自立門戶,經濟狀況不佳,頭三個孩子在幼年時不幸夭折,第四個女兒“蘇八娘”也在十八歲時被夫家冷落,抑鬱而死,她因此承受了許多痛苦,也對最小的兩個孩子更加悉心照料。
在教育上,程夫人很有想法。
她給孩子們講述歷史故事,教他們做人的原則。
蘇軾最崇敬的是東漢名士範滂,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樣勇敢坦蕩、寧死不屈。
不過,她也不是個死板、嚴厲的母親,而是注意保護孩子們自然爛漫的本性,放任他們去市集看熱鬧,去山野踏青。
蘇軾浪漫主義的性格和文風,和母親的精心呵護是分不開的。
程夫人四十八歲時,蘇軾和蘇轍進京趕考,進士及第,然而還沒來得及將訊息送回眉山,程夫人就因病去世了。
後人對她多有讚譽,沒有以夫姓“蘇夫人”來稱呼她,而是保留了她本來的姓。
不過可惜的是,她的名字並沒有在史書中保留下來。
在蘇軾的生命中,除了母親程夫人,還有幾個女人對他而也言十分重要。
蘇軾十八歲時成親,妻子是當地鄉貢進士的女兒王弗。
王弗天性聰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且善於洞察人心。
蘇軾考取功名後,到鳳翔府擔任籤判,也就是當知府的副手,平時需要與不少人打交道。
並且,蘇軾名聲在外,也有很多人前去拜訪,意圖結交。
蘇軾在書齋中長大,社會經驗不足,又年少有為,難免狂傲,王弗時常提醒他小心行事。
此外,王弗還發揮識人之能,為他篩選可以信任的朋友。
然而不幸的是,王弗在二十七歲時因病過世,這讓蘇軾悲傷不已。
直到十年後,蘇軾依然夢見王弗,兩人在夢中“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在王弗之後,長期陪在蘇軾身邊的,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王閏之。
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她欽佩蘇軾的才華,全心支援他的事業。
儘管婚後不久,蘇軾就陷入政壇風雲,屢次被貶,甚至被逮捕和關押,王閏之卻始終站在蘇軾身邊,帶領全家人一起面對困境。
蘇軾被貶黃州後,生活極其貧困,不得不開荒種地。
王閏之也下地勞作,農閒時還養蠶織絲,以增加收入。
在蘇軾苦悶時,王閏之三言兩語就能讓他豁然開朗。
此外,王閏之還十分了解蘇軾。
蘇軾想和朋友到江上游玩,苦於沒錢買酒,王閏之聽到後,就拿出來一壺酒。
原來,她提前在家裡準備了一些酒,以備丈夫不時之需。
蘇軾感念於她的心意,在《後赤壁賦》中特意記下了這件事。
王閏之學問不高,心思卻玲瓏,個性也極為堅韌,在風雨飄搖的日子裡,她是蘇軾堅強的後盾。
王閏之過世後,蘇軾為她寫下祭文,盛讚她的才能,並保證死後與她合葬。
在蘇軾的時代,男子可以遊歷山河、吟詩作賦、求取功名,女子則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大多難以留下姓名。
但是,蘇軾看到了兩任妻子的付出,用文字記錄她們的功績,使她們在歷史中留下了痕跡。
蘇軾除了在家庭中得到了大量扶持,在政壇和文壇上也遇到了不少貴人。
在追求仕途的過程中,蘇軾遇到的第一位貴人是到成都做官的張方平。
張方平天縱奇才,有過目不忘的能力,善於管理財政稅收事務。
蘇洵對張方平早有耳聞,前去成都拜訪。
已經是天下名臣的張方平,在面對還是布衣的蘇洵時,絲毫不擺架子,熱情接待。
蘇洵的主要目的,是為蘇軾和蘇轍謀取前程。
張方平讀過蘇軾的文章後,認為他是百年不遇的曠世奇才,將來必定大有成就。
為了人才不被埋沒,張方平將蘇門父子舉薦給了當時的文壇領袖歐陽修,為他們開啟了走向榮耀的大門。
在文學上,歐陽修是個銳意進取的人,他接過了唐代韓愈、柳宗元的旗幟,反對自漢朝開始流行的句式工整、辭藻華麗的駢文,推崇先秦時期形式自由、氣勢磅薄的散文。
蘇洵恰好摒棄了駢文,專心寫散文,與歐陽修的文學主張不謀而合。
因此,當蘇洵帶著張方平的舉薦信拜訪歐陽修時,立刻得到了他的欣賞,在京城的文化圈子裡聲名鵲起。
在當年的科舉考試中,蘇軾也被主考官歐陽修發掘,成為了他的得意弟子。
歐陽修認為,蘇軾能夠繼承自己的衣缽,成為新的文壇領袖。
他還將蘇軾介紹給朝中大臣,使他一夜之間名聲大振。
母親和父親的教導,妻子的陪伴與奉獻,以及恩師的提攜,讓蘇軾得以充分發揮才華,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詩酒唱和,千古佳話
蘇軾這一生,不僅得遇貴人相助,也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知己。
而能夠被蘇軾視為知己的人,要麼和他在政治上主張相似,要麼和他在藝術上惺惺相惜。
在政治上同氣連枝的人,包括李常、王鞏等。
他們有勇有謀,心性堅定,在朝堂上敢於直言進諫,也常常因此被貶官。
其中,李常或許可以算是蘇軾在官場上最信任的知己。
李常初入官場時,就以性格剛烈、言辭犀利聞名。
他對王安石變法的許多措施不滿,經常上書勸諫皇帝,因此遭到貶謫,長期在地方做官。
蘇軾也到地方做官後,兩人見面的機會稍微多一些,但更多的時候,他們是透過書信交流,幾乎無話不談。
蘇軾因言獲罪被貶黃州後,給李常寫信時,除了談論生活瑣事,偶爾也會議論朝政,發發牢騷。
不過他信任李常,只是叮囑他看過信之後記得燒掉。
到這個時候,蘇軾還能對李常吐露心聲而不設防,這種情誼極為難得。
在蘇軾的朋友中,他感到最愧對的或許是王鞏。
王鞏長相俊美,出身世家,祖父和外祖父都曾做過宰相,岳父則是蘇軾的恩人張方平。
他和蘇軾相識得早,彼此互相欣賞,常常詩酒唱和。
王鞏的仕途之路不太順暢,他沒有參加科舉,靠恩蔭入仕,官職並不高,卻又受一樁謀反案波及,被迫停職。
得益於家族積累,他才能留在京城,過著閒適的生活。
蘇軾在湖州做官時,給朝廷上了一個奏章,裡面提到百姓生活困苦,隱含對王安石變法的不滿,這引起了當權派的不悅。
於是,御史臺趁機蒐羅蘇軾以往詩作中的敏感句子,對他進行彈劾,蘇軾因此被捕入獄,在被關押一百多天後貶到黃州。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王鞏身在京城,訊息靈通,在得知蘇軾即將被逮捕時,立刻將這一訊息告訴蘇轍,讓他轉告蘇軾。
後來蘇軾被定罪,有二十多人受到牽連,其中就有王鞏。
王鞏原本就是罪人,又有洩露朝廷訊息的罪名,因此被貶到了嶺南。
嶺南環境溼熱,瘴氣重,在當時被視為荒蠻之地,許多官員被貶到那裡之後都是有去無回。
也就是說,王鞏比蘇軾這個當事人受到的懲罰更重。
對此,蘇軾愧疚不已,王鞏卻心胸坦蕩,並不責怪他,反而寫信安慰。
幸運的是,王鞏最終活著回到京城,兩人的友情一直持續,直到蘇軾死去,相知了四十多年。
除了政治上的至交,蘇軾還有許多藝術上的知己。
他精通詩詞、文章、書法、繪畫,幾乎算是全才。
他也因此交遊廣泛,與友人詩酒唱和、互相切磋,留下了無數佳話。
蘇軾性格外向,灑脫不羈,結交的朋友卻是風格各異。
其中,文同是最為內向的一個。
文同是西漢蜀郡太守文翁的後代,為人淡泊,不喜熱鬧,朋友極少,卻偏偏被蘇軾吸引,主動登門拜訪,從此兩人結下深厚友誼。
文同一生痴迷畫竹,曾經在房屋周邊種滿竹子,每日觀察其神韻,然後揮筆作畫,蘇軾形容其為“成竹於胸中”,這就是“成竹在胸”這個成語的由來。
蘇軾同樣善於畫竹,但也對文同的繪畫技藝甘拜下風,還多次撰文闡釋文同的繪畫理論。
文同坦言,當世之人中只有蘇軾是知己。
文同比蘇軾年長十九歲,他在陳州去世時,蘇軾悲痛到三天三夜無法入眠。
由於文同長期在貧困地區任職,又罷官近一年,家人窮困,無法將他的靈柩送回故鄉。
蘇軾不忍,在去往黃州的途中,先繞道去了陳州,為文同的家人提供幫助,最終使文同的遺體順利落葉歸根。
文同的墨竹畫是當時一絕,他也十分慷慨,只要有人相求,就欣然提筆作畫,只是要求他們讓蘇軾題詩。
後來的一些年月裡,常常有人拿著文同的墨竹圖請蘇軾題詩。
蘇軾每每睹物思人,傷懷不已。
據統計,蘇軾與文同交往十五年,相關詩文多達七十九篇,在文同過世後的題詩數量也很可觀。
除了文同之外,在蘇軾的朋友中,還有一個特別的人,就是被稱作“米顛”的米芾。
米芾性情豪放、行為怪異,他不穿當時的服裝樣式,而是穿唐朝服飾;
他埋葬父親時不起墳墓、不立墓碑,以至於後來自己都找不到父親埋在哪裡;
他有嚴重潔癖,身邊常常跟著一名小廝,帶著水壺供他洗手。
蘇軾包容性很強,他不覺得米芾是個怪人,反而認可他的特立獨行,並指點他學習魏晉時期自然瀟灑的書畫風格,使他在書法和繪畫上突飛猛進。
米芾信任蘇軾,每當有作品,都要請蘇軾過目。
蘇軾起初還能給出意見,後來就只是讚不絕口。
蘇軾要去定州做官,路過米芾的任所,前去他府中做客。
吃飯時,兩人面前擺著一套筆墨和三百張紙,約定每喝一輪酒,就鋪開紙寫一張字。
等到酒喝得差不多時,三百張紙也寫完了。他們都覺得,這比自己平時寫得更好。
這樣的相互切磋,能夠激發出他們更多的潛力,創造出更精彩的藝術作品。
蘇軾既能入世,也能出世,他除了世俗中的朋友,還與許多世俗之外的高人關係親密。
在他們的影響下,蘇軾變得更為超然、豁達,得以應對人生困境。
在杭州做官期間,蘇軾與僧人參寥相識,曾一起品茶吟詩,探討禪宗哲理。
蘇軾欣賞參寥的才學,也喜歡他的性格,稱讚他篤誠而純粹,多才而淡泊。
參寥也很喜歡蘇軾,樂於與他相處。
蘇軾到黃州後,參寥登門拜訪,在黃州居住了一年之久。
後來蘇軾輾轉各地,晚年到了海南儋州,參寥要渡海前去看望,蘇軾卻不忍他奔波勞碌,勸阻了他。
與蘇軾的友情,也讓參寥吃了不少苦頭。
朝中看不慣蘇軾的人,控告參寥依附蘇軾。
參寥被治罪,被迫還俗,流放到了山東兗州。
直到宋徽宗登基後,蘇軾得到赦免,參寥也重新落髮為僧。
參寥給蘇軾寫信詢問情況,當時蘇軾已經病重,強撐著寫了回信,這是蘇軾給參寥的遺筆。
除了僧人朋友,蘇軾還有不少道士朋友,其中關係最親密的是吳復古。
吳復古原本在朝中做官,後來心生厭倦,辭官歸隱。
蘇軾被貶黃州後,吳復古在家守孝,不便前往,就派人送去許多食物。
後來蘇軾被貶嶺南,吳復古第一時間寫信慰問,勸他不要陷入悲慼絕望之中,併到嶺南陪伴蘇軾三個多月,他是除了參寥外,陪伴蘇軾最久的方外之人。
因為有好友相伴,困苦生活中也有不少趣味,被蘇軾寫在了詩中。
比如窮得買不起酒,想用米釀酒,結果發現米也沒有了。
蘇軾十分尷尬,只好寫首詩送給吳復古作為補償。
後來蘇軾被貶海南儋州,年過九旬的吳復古義無反顧前去陪伴。
蘇軾在儋州三年,吳復古四次往返瓊州海峽,可謂是不離不棄。
除了當代患難與共的至交好友,蘇軾還有一位跨越時空的知己,那就是東晉詩人陶淵明。
蘇軾在朝堂上見多了勾心鬥角,在幾度貶官、嚐盡世事無常後,他更加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希望能夠像陶淵明一樣歸隱田園、超然物外。
他在黃州的東坡開墾荒地、親手種菜,在赤壁泛舟、把酒賞月,把黯淡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浮沉人生,恩怨交錯
蘇軾的知己好友遍天下,仇敵卻也不少,比如王安石就在朝堂上與他針鋒相對,甚至多次加害他。
蘇軾和王安石,都是歐陽修的得意弟子,不過兩人的政治理念截然不同。
王安石希望實現富國強兵,在制定變法措施時比較激進。
蘇軾則認為變法會損害百姓的根本利益,不應該操之過急。
王安石屬於支援變法“新黨”,蘇軾、歐陽修等人則屬於反對變法的“舊黨”,兩黨之爭持續了幾十年。
由於蘇軾堅持批評變法政策,王安石多次對他進行打壓,甚至安排人蒐集蘇軾的罪證。
宋神宗支援王安石,對蘇軾心生厭惡,蘇軾只好自請離京,長期在地方做官。
不過,蘇軾和王安石沒有做一輩子的仇敵。
王安石主持的變法最終夭折,辭官歸隱,蘇軾卻不計前嫌,主動登門拜訪。
其實,除了政治立場的差異,兩人在文學、藝術上有許多共鳴。
他們相處了半個月,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臨別時,蘇軾感慨萬分,遺憾自己沒能早點與王安石結交。
如果說王安石與蘇軾的關係是“亦敵亦友”,那麼章惇的存在,則讓蘇軾嚐盡了政治鬥爭的苦楚。
章惇與蘇軾早年同為文壇俊傑,惺惺相惜,蘇軾遭遇災禍時,章惇曾不顧自身安危施以援手。
然而,立場的不同最終讓兩人走向了對立。
章惇屬於支援變法的新黨,在宋神宗去世後,宣仁太后垂簾聽政,任用屬於舊黨的司馬光,蘇軾也被召回朝廷加以重用。
司馬光意圖全面推翻新黨的變法,章惇作為新黨領袖,受到舊黨圍攻,最終被趕出權力中心。
蘇軾雖然沒有參與對章惇的討伐,卻在整個過程中冷眼旁觀,這讓章惇心生恨意。
宣仁太后過世後,宋哲宗親政,決定恢復變法。
章惇被召回京城擔任宰相,蘇軾及舊黨人士遭到了嚴厲打壓。
蘇軾晚年被貶嶺南和海南,都是章惇的手筆。
不過,後來章惇再次失勢,蘇軾卻沒有趁機報復。
他不記恨章惇,認為兩人雖有齟齬,卻也有四十年的情義。
蘇軾是豁達而超然的,他可以與王安石握手言和,也可以對章惇的迫害一笑置之。
世事浮沉,人情冷暖,都未曾改變他那顆寬厚的心。
蘇軾少年時,崇拜剛正不阿的範滂,立志為國效忠、為民請命。
歷經滄桑後,他的偶像變成了陶淵明,希望以淡泊瀟灑的態度面對人生。
不過,瀟灑並不意味著孤獨和了無牽掛,蘇軾有家人、有恩師、有盟友、有知己,就連仇敵也可能會成為朋友。
所以,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愛著、關懷著許多人,也被許多人愛著。
那些愛滋養了他,即使被打壓、被背叛,被流放,他依然堅守本心,活得精彩萬分。
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更為貼近世俗、更為真性情的蘇軾,看到他的痛苦與掙扎,也看到他的樂觀與堅韌。
他豐富的人生智慧,能夠幫助我們更加從容地面對世事變幻,在顛簸和陰霾中依然看到光明與希望。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
從明天開始,我們將開啟《蘇軾的朋友圈》為期一週的深度共讀。
我是楊槍槍,下週我們不見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