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朋友圈》:政敵過招,亦敵亦友

文 |有書君 · 主播 | 阿成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阿成。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蘇軾的朋友圈》。
在上一節我們說到,蘇軾在文藝領域知己眾多,他們惺惺相惜,情義深重。
那麼,在本節中我們來看看,身為社交達人的蘇軾,曾經的那些政敵和怨友。
化敵為友的王安石
王安石比蘇軾年長十幾歲,兩人都受到歐陽修提攜,算是師出同門。
歐陽修注意到王安石時,他還是東南沿海的一個小縣令。
他常常不梳頭、不洗臉,學問造詣卻很高。
他在仕途上我行我素,別人都擠破腦袋往京城去,以便快速升官,他卻主動到了地方任職。
歐陽修欣賞王安石,認為他不修邊幅是真性情,不在京城做官是淡泊名利,有意重用他。
恃才傲物的王安石也被歐陽修折服,留在了京城。
蘇洵帶著蘇軾和蘇轍進京後,前去拜會歐陽修,成為了他的座上賓。
歐陽修有意將王安石介紹給蘇洵,蘇洵卻斷然拒絕,認為王安石將來會蠱惑君主,禍亂天下,還勸歐陽修不要與他往來。
幾年後,蘇軾和蘇轍參加朝廷特別開設的制科考試,蘇轍在殿試時抨擊政治弊端,言辭尖銳,導致考官們不願錄用。
在司馬光的堅持下,他才勉強進入末等,被授予了一個九品官。
然而,擔任知制誥的王安石卻拒絕為蘇轍寫敕書,也就是皇帝要發的人事任命書。
王安石主張學以致用,推崇實用文風,不喜歡蘇門父子汪洋恣肆的風格,批評他們耍嘴皮子,空談誤國。
宋朝的知制誥有拒寫聖旨的權力,宋仁宗無奈,只好換人寫。
雖然王安石的行為沒有真正影響蘇轍的仕途,但對他造成的精神打擊卻很大。
後來蘇轍以照顧年老父親為由拒絕赴任,留在了京城。
兩年後,王安石的母親過世,朝中大臣紛紛前去弔唁,蘇洵卻沒有露面,兩家人的隔閡日漸加深。
蘇洵去世後,蘇軾和蘇轍回鄉守孝,再回到京城時,年輕的宋神宗已經重用王安石,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
當時北宋政府面臨財政危機、冗官冗兵和外敵威脅,急需富國強兵。
因此,變法的許多舉措非常激進,沒有照顧到百姓的利益。
蘇軾和蘇轍預料到變法會影響民生,激起民怨,不斷上書勸諫,宋神宗卻置若罔聞。
在王安石的建議下,蘇轍被下放到地方做官,蘇軾雖然還留在京城,卻與王安石水火不容,屢次受到打壓。
蘇軾主動請求調任地方,遠離紛爭。
變法持續幾年後,恰逢天下大旱,莊稼絕收,百姓流離失所,鐵腕手段的王安石被視為罪魁禍首,朝臣彈劾他的做法引起天怒,惹來災禍。
王安石被迫辭去相位,改任江寧知府。
後來王安石短暫復位,但他與宋神宗之間已經不再相互信任,再加上兒子病逝,他心灰意冷,很快就辭去官職、隱居江寧了。
在之後的那些年,蘇軾遭遇災禍無數,一貶再貶,逐漸看淡世事,放下執著。
他途徑江寧時,決定前去拜訪曾經的政敵王安石。
不過,蘇軾不知道王安石是否願意相見,就給他寫了一封信,並附上自己的數十篇詩文。
他打算,如果王安石做出正面回應就正式拜謁,反之則悄悄離開江寧。
其實,王安石和蘇軾在政治上不對付,文學上卻互相欣賞,只是迫於形勢無法結交。
因此,收到蘇軾的信,王安石大喜,第二天一早就騎著一頭毛驢,到江邊迎接蘇軾。
由於蘇軾事先沒有得到訊息,王安石到達時,他還衣冠不整。
王安石卻毫不介意,將他帶回了自己家。
蘇軾在江寧待了半個月,整天與王安石探討學問、遊覽山水,兩人都有相見恨晚之感。
王安石甚至邀請蘇軾在江寧買房置地,在此定居。
然而,蘇軾離開江寧不到一年,王安石就離開了人世。
他是北宋最有作為的宰相,卻也在改革過程中有過不少失誤,也給舊黨人士帶去了不少災禍。
如何評價他的是非功過,成了一個非常微妙的問題。
當時蘇軾擔任中書舍人,奉命為王安石撰寫悼詞。
他沒有趁機貶損譏諷,而是高度評價王安石的節操與風骨,對其政治功過則稱略去不提,整篇悼詞言辭溫厚。
反目成仇的章惇
章惇是繼王安石之後北宋最有建樹的宰相之一。
他手段強硬,處事果斷,對內推進變法、促進生產,對外平定叛亂、鞏固國防,政治才能出色。
在人際關係上,他恩怨分明,對待仇人手段尤其狠辣。
蘇軾在和他的交往中,深刻領會到了這一點。
章惇和蘇軾年齡相仿,差不多同時入朝為官。
章惇意志堅定,無所畏懼,在二人交往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
南宋曾慥在《高齋漫錄》中記載,蘇軾和章惇同遊秦嶺時,傳聞山中寺廟鬧鬼,客人們不敢留宿,章惇卻毫不在乎,堅持與蘇軾住在寺廟,結果一夜風平浪靜。
寺廟不遠處有個仙遊潭,據說喝了潭水就能飛黃騰達。
蘇軾和章惇前去遊覽時,發現要到達潭邊,需要走過一座獨木橋。
那座橋狹窄而老舊,橋下則是萬丈深淵,稍有不慎跌落懸崖,必定屍骨無存。
蘇軾心生退意,不敢過橋,章惇卻雲淡風輕,獨自走過木橋。
然後取出一根繩索,一段系在懸崖邊的一棵小樹上,另一段則系在自己腰間,墜到半空中,拿著蘸著黑漆的大筆,在崖壁上寫下“章惇、蘇軾來遊”幾個大字。
隨後,他回到蘇軾身邊,依然神色自若,蘇軾目瞪口呆,好一會兒才回過神來,說道:
“你將來能殺人。”
章惇不解,蘇軾解釋說:
“連自己性命都不愛惜的人,還能在乎別人的性命嗎?”
章惇開懷大笑,沒有否認蘇軾的話。
章惇在仕途上升遷比蘇軾更快,他受到王安石的賞識,參與變法事務,政治上隸屬於新黨。
不過他經常被派往外地處理棘手問題,所以與蘇軾仍然保持著相對密切的私人友誼。
蘇軾遭遇“烏臺詩案”時,章惇是翰林學士,他在宋神宗面前為蘇軾求情,甚至想和給蘇軾定重罪的宰相當場展開辯論,其情感毫不作偽。
然而,共患難的朋友,在面對立場差異時也難免走向反目。
宋神宗去世後,舊黨的司馬光、蘇軾等人都被重用,許多新黨官員被罷免。
章惇作為新黨的代表人物,難免遭到攻擊。
身為諫官的蘇轍,是攻擊新黨火力最猛的人之一,他和舊黨眾人一心彈劾章惇,甚至於罔顧事實。
章惇被圍困時,與他關係最好、知曉內情的蘇軾卻一言不發,這讓章惇對他十分怨恨。
宣仁太后病逝後,宋哲宗親政,意圖恢復王安石變法,新黨重新得勢,章惇也得以返回朝廷,出任宰相。
在他的運作下,蘇軾先後被貶到了嶺南和海南。
可以說,蘇軾晚年所受的苦難,與章惇脫不了關係。
宋徽宗即位後,章惇由於在擁立新皇時站錯隊,被貶到了廣東雷州。
蘇軾得知訊息,給章惇的外甥寫信,讓他轉告章惇,在雷州生活並沒有太大的風險,不必擔心。
蘇軾回到京城,擔任當年的科舉考官,見到了章惇的兒子章援。
他是那年的進士第一名,算是蘇軾的門生。
他知道蘇軾與父親的恩怨,擔心他報復,於是寫了一封信,請求蘇軾放過章惇。
蘇軾看過章援的信,連連誇讚他的文采,並回信說,我與你父親有四十餘年的交情,中間雖然有些矛盾,但情義並沒有減少。
這對怨友至此冰釋前嫌。
不死不休的仇敵
然而,在北宋朝堂,蘇軾還有不少政敵,終生未能化解干戈。
著有《夢溪筆談》的沈括,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也屬於新黨陣營。
蘇軾在杭州做官期間,沈括受命巡查,到杭州見到蘇軾,並討要了他的近作。
沈括回京之後,將蘇軾的手抄詩集呈給神宗,打算以此陷害蘇軾,這就是“烏臺詩案”的起源。
也就是說,沈括是“烏臺詩案”的始作俑者。
不過這個時候,蘇軾的“罪證”尚且不多,對付他的時機還不成熟。
幾年後,蘇軾在徐州任滿,到湖州任職,按慣例向朝廷上書謝恩。
朝廷中看不慣蘇軾的官員抓住這個機會,從蘇軾的奏章中挑錯,攻擊他諷刺朝政、批評新法。
監察御史何正臣還去市場上買來蘇軾的詩集,逐字逐句尋找他不滿朝廷的證據。
御史臺的官員舒亶、李定也很快上書,列舉蘇軾罪狀。
宋神宗早就對蘇軾不滿,立刻讓御史臺立案調查。
於是,蘇軾在湖州被捕,隨後關進京城大牢。
經過漫長的關押和審訊,蘇軾被貶黃州,“烏臺詩案”塵埃落定。
這次的事件,對蘇軾的打擊很大。
宣仁太后垂簾聽政時,舊黨雖然受到重用,朝廷中的黨爭卻從未斷絕。
其中以蘇軾為代表的“蜀黨”和以程頤為代表的“洛黨”長期紛爭不休。
兩黨爭端的起源,其實是蘇軾和程頤之間的個人恩怨。
程頤是北宋著名的儒學大師,他因學問高深、品行端正而受到士人尊崇,“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是發生在他的門前。
司馬光做宰相後,將程頤請進朝廷,教年幼的宋哲宗禮儀道德。
不久後,蘇軾也被任命為侍讀,成為哲宗的另一位老師。
程頤為人刻板,做事遵循教條,不願變通。
蘇軾則瀟灑靈活,不拘一格。
兩人在共事時經常起爭執。
蘇軾能言善辯,常常諷刺程頤,因此得罪了他。
程頤的弟子對蘇軾意見很大,一有機會就群起而攻之。蘇軾的朋友和門人也不甘示弱,奮起反擊。
雙方的矛盾越來越大,最終蘇軾選擇離開朝廷,以平息紛爭。
好,關於蘇軾的政敵和怨友,我們就先介紹到這。
下一節我們將會說到,蘇軾提攜了哪些弟子,又結交了哪些世外高人。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