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朋友圈》:家族傳承與親情羈絆

 | 有書君· 主播 | 阿成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阿成。
從今天起,我們將正式開啟《蘇軾的朋友圈》這本書為期一週的共讀時光。
這本書是著名文史作家郭瑞祥的新作。
他藉助豐富的史料與生動的語言,選取蘇軾與大宋數十位文化精英的人生糾葛,帶我們近距離了解蘇軾“朋友圈”的生動與精彩,重新認識這位才華橫溢又歷盡坎坷的文學巨匠。
蘇軾一生輾轉於江湖和廟堂,結交了各色人物,也留下了無數動人的往事。
從這些往事中,我們可以看到蘇軾的性格與志趣,也能夠一窺北宋文壇的風氣,瞭解北宋文人的精神世界。
那接下來,就讓我們循著蘇軾的朋友圈,走近一個才華橫溢、悲喜交織的詩意靈魂。
蘇軾的家族
蘇軾的家族中人才輩出,在他之前有名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蘇味道。
蘇味道生活在唐高宗、武則天時期,二十歲就考中了進士,這在當時可以說是天賦卓絕。
唐朝的科舉考試製度已經較為完善,讀書人需要經過重重考核才能取得功名,三十歲前考中進士,就是鳳毛麟角了。
著名詩人白居易高中進士後,意氣風發地寫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但那時他也已經是二十九歲了。
蘇味道不僅才華出眾,能力也很強,他一路青雲直上,在武周時期官至宰相。
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曾經是蘇味道的下屬。
杜審言恃才傲物,偶爾對蘇味道出言冒犯。
蘇味道心胸開闊,有容人之量,並不與他計較。
武則天去世後,朝廷政局動盪,蘇味道被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到了蜀地的眉州擔任刺史,也就是現在四川眉山的地方長官。
後來,蘇味道因病去世,他的次子選擇留在眉山。
至此,蘇家在眉山紮根,也造就了後來名揚天下的“三蘇”,也就是蘇洵、蘇軾和蘇轍。
不過,在蘇味道之後三百多年的時間裡,蘇家一直沒有人透過科舉步入仕途。
直到宋仁宗時期,蘇軾的伯父蘇渙考中進士,成為蘇家三百年來第一人。
蘇渙在歷史上留下的痕跡不多,他的弟弟卻為我們所熟知,那就是蘇軾的父親蘇洵。
蘇洵年少時不愛讀書,沉迷於行俠仗義,時常因此惹是生非。
他的父親蘇序卻對此頗為寬容,因為蘇序本身就是個古道熱腸、樂善好施的人,在眉山當地很受人敬重。
他相信蘇洵心性不壞,自然有覺悟的一天。
事實證明,蘇序是明智的。
蘇洵二十五歲時幡然醒悟,疏遠了狐朋狗友,開始潛心讀書。
到了二十七歲,已經在當地小有名氣了。
不過,蘇洵的科舉之路並不順利,甚至沒有透過地方舉行的鄉試。
仕途上的挫折,讓蘇洵尤其重視對孩子們的教育。
蘇軾七歲時就被送到學堂讀書,三年之後才回到家,由父親和母親親自教導。
蘇洵的妻子程夫人,出生於當地的官員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
她教子有方,不僅注重詩書禮儀的薰陶,還重視品行與氣節的培養。
蘇軾十歲時,程夫人給他講了東漢名士範滂的故事。
範滂為人剛正不阿,因為直言進諫得到了宦官集團,被判處死刑。
在訣別之際,他的母親強忍悲傷,鼓勵他堅守正義。
蘇軾被範滂的故事深深觸動,他問母親,如果自己長大後做範滂那樣的人,母親是否願意?
程夫人聽了之後非常高興,回答說:
“你能做範滂,我難道就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嗎?”
進入仕途之後,蘇軾經歷了無數的政治風波,但他始終保持風骨,這離不開他母親的教誨。
靈魂伴侶
除了受到父母的影響,蘇軾也得到了伴侶的幫助。
蘇軾十八歲那年,娶了當地鄉貢進士的女兒王弗。
王弗自幼跟隨父親學習,能夠識文斷字。
蘇軾在家讀書時,她常常陪在身邊。後來蘇軾考取功名,在鳳翔府做官,王弗也一同前往。
蘇軾少年得志,受到朝廷重用,許多人想要和他結交,時常登門拜訪。
這時的蘇軾還沒見過人性的陰暗面,往往來者不拒,言談之間也少有顧忌。
然而,王弗卻頭腦清醒,時常提醒蘇軾謹言慎行。
在蘇軾結交朋友時,王弗也會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給出中肯的建議。
然而,王弗在二十七歲時不幸病逝,這讓蘇軾悲痛至極。
直到多年後,他還在夢中見到王弗對鏡梳妝,只可惜“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王弗過世四年後,蘇軾續娶了王閏之。
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她欽佩蘇軾的才華,與蘇軾風雨同舟,共同走過了二十五年。
成婚之初,蘇軾是文壇和政壇冉冉升起的新星,前途無量。
但不久之後,朝廷風雲變幻,蘇軾屢遭貶謫,帶著全家人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王閏之讀書不多,卻堅韌而明理。她將家庭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讓蘇軾沒有後顧之憂。
在黃州時,全家生活困頓,甚至需要開荒種地,王閏之也下地勞作,毫無怨言。
蘇軾曾經承諾與王閏之歸隱山林,卻被世事牽絆,始終未能實現。
王閏之因病過世後,蘇軾深感遺憾,決心不再娶妻,死後與王閏之葬在一起。
八年之後蘇軾去世,弟弟蘇轍按照他的遺願,將他與王閏之合葬。
在蘇軾生命中,還有個重要的女子,名叫朝雲。
朝雲原本是歌女,出身卑微卻善解人意。
蘇軾晚年被貶嶺南時,王閏之已經去世,朝雲一直陪在身邊,給他了許多慰藉。
親情的羈絆
蘇軾的詩詞作品數量很多,其中《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成為後世人們的美好願望。
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佳節時,寫給弟弟蘇轍的思念之作。
這個時候,他和蘇轍已經七年未見了。
蘇軾比蘇轍年長三歲,在成長過程中,兩人大部分時間形影不離,感情深厚。
科舉及第後,蘇軾去鳳翔府做官,蘇轍留在了京城,兄弟倆開始了分隔兩地的生活。
在後來的仕途生涯中,兩人時常在不同的地方任職,很長時間都無法見面,但對彼此極為掛念,通訊往來非常頻繁。
蘇軾遭遇“烏臺詩案”時,可以說是命懸一線。
蘇轍挺身而出,不僅將蘇軾的家眷都接到家裡,靠借錢養活兩家人,還越級上書,請求以官職贖蘇軾的罪。
在蘇轍等人的營救下,宋神宗終於回心轉意,沒有判蘇軾的死罪,而是將他貶到黃州,蘇轍也被貶官。
蘇軾個性灑脫、不拘小節,蘇轍性格沉穩、理智內斂,兩人性格互補,在一生中始終相互扶持。
蘇軾去世後,蘇轍主持了葬禮,將他安葬在河南的郟城。
之所以選擇郟城,是因為兩人曾經路過這裡,發現這裡的山酷似四川的峨眉山,也算是和家鄉有點關聯了。
蘇軾一生四處漂泊,不在意是否能落葉歸根,也不希望家人為處理自己的後事興師動眾,因此要求死後薄葬。
十一年後蘇轍去世,也被安葬在了這裡。
除了蘇轍,陪伴蘇軾的人還有他的兒子們。
蘇軾總共有四個兒子,長子蘇邁是王弗所生,次子蘇迨和三子蘇過是王閏之所生。
最小的兒子蘇遯則是侍妾朝雲的孩子,沒滿週歲時就夭折了。
對於這幾個孩子,蘇軾傾注了很多的愛。
他自己歷經仕途坎坷,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因此不求他們才高八斗、鋒芒畢露,只願他們平安順遂。
然而世事難料,這幾個孩子終究沒能避開風雨。
蘇邁是長子,在家庭中承擔的責任多一些。
蘇軾因“烏臺詩案”在湖州被捕時,二十一歲的蘇邁為了照顧父親也一同進京,每天四處奔走,給監獄裡的蘇軾送飯、傳遞訊息。
全家到了黃州後,為了維持生計而開荒種地,年輕力壯的蘇邁也是主要勞動者。
後來蘇軾處境好轉,蘇邁得以出仕。
在地方做官時,蘇邁心繫百姓,勤政為民,蘇軾深感欣慰,認為他有自己的風骨。
蘇軾的次子蘇迨自幼聰慧,卻體弱多病、相貌不佳。
蘇軾為他遍尋名醫,使他順利長大。
同時,蘇軾擔心他因自身條件不佳而心生自卑,常常對他加以鼓勵。
蘇迨長到十七歲,蘇軾為他謀了一個官職,還為他娶了歐陽修的孫女為妻。
他的一生,算是比較平穩安定的。
蘇軾的第三子蘇過,陪伴他最久,文學成就也最高。
蘇軾晚年被貶嶺南時,身邊只有蘇過相伴。
他年輕而開朗,想方設法安慰深受打擊的蘇軾。
面對貶謫之苦,他樂觀地調侃說,來到大海邊,更靠近神仙居住的蓬萊,好過被朝廷中的豺狼盯著。
蘇過能作詩,會畫畫,廚藝也不錯,蘇軾欣賞他的性格與才情,稱他為“小東坡”。
在家庭關係中,蘇軾的父母、伴侶、兄弟和孩子,都給了他許多的支援和愛。
那麼,除了家人之外,在生活和仕途中,還有哪些人為蘇軾提供了巨大幫助呢?
讓我們下節繼續來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