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阿成。
今天我們繼續共讀《蘇軾的朋友圈》。
在上一節我們說到,即使蘇軾是社交達人,也曾有過不少政敵和怨友,不過他心胸寬廣,願意主動化解恩怨,與不少結仇之人冰釋前嫌。
那麼,在本節中我們來看看,蘇軾都提攜了哪些弟子,又結交了哪些世外高人?

新一代文壇領袖
作為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蘇軾門下弟子眾多。
包括有“蘇門四學士”之稱的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還有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海南第一位舉人姜唐佐等,可謂是桃李滿天下。
黃庭堅只比蘇軾小八歲,是蘇軾的好友孫覺的女婿,也是蘇軾另一個好友李常的外甥。
所以,蘇軾在與黃庭堅正式結交之前,曾多次聽說過他的事蹟,也讀過他的詩文,對他的才華很是讚賞。
孫覺希望蘇軾提攜黃庭堅,幫他顯聲揚名,蘇軾卻說,即使不靠他來舉薦,黃庭堅也會很快出名。
黃庭堅主動給蘇軾寫信,表達了拜師願望。
能夠結交黃庭堅這樣的人才,蘇軾很高興,也有點擔心自己難以勝任老師的職責。
他認真給黃庭堅寫了回信,講起孫覺和李常的推薦,並真誠誇讚他的才華。
此後多年,蘇軾和黃庭堅輾轉各地,一直沒機會見面,但書信往來頻繁,詩詞唱和尤其多。
在蘇軾的推崇下,黃庭堅漸漸文名遠播。
兩人神交已久,師生情誼深厚,但他們真正見面,卻是在相識十五年之後了。
蘇軾在黃州被赦免後,入京擔任翰林學士,黃庭堅也進京任職,還在司馬光的推薦下參與了《資治通鑑》的校訂。
兩人在京城初次見面,卻感到十分親近。
蘇軾看重黃庭堅,在仕途上也是盡力提攜。
與黃庭堅同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拜蘇軾為師時別出心裁。
他得知蘇軾要經過揚州,便在其必經之路的一座山寺牆壁上,模仿蘇軾的筆跡和風格題詩,其文采引起了蘇軾的注意。
所以,當秦觀去拜見蘇軾並表達拜師意願時,蘇軾格外高興。
臨別之際,秦觀為蘇軾寫詩,對他極為崇敬,將他比作麒麟和北斗星。
蘇軾到徐州任職後,重修了唐代遺蹟黃樓,使其成為徐州的地標性建築。
為了紀念這個事件,蘇軾邀請文人才子為黃樓作賦,秦觀應邀寫了一篇《黃樓賦》,深得蘇軾喜歡。
蘇軾給秦觀回信,誇他“雄辭雜古今,中有屈宋姿”。
“屈宋”指屈原和宋玉,是戰國時期最傑出的辭賦家。
蘇軾的這句話,也成為後世文壇對秦觀的經典評價。
秦觀擅長詩詞歌賦,但王安石變法後,科舉考試注重實用文章,不考詩賦,秦觀因此屢試不中。
蘇軾去江寧拜會隱居的王安石時,向他推薦了秦觀,希望王安石藉助政壇影響力,幫助秦觀取得功名。
蘇軾告別王安石後,在江南見到秦觀,看到他自編的詩文集,立即派人給王安石送去一份。
王安石拿到之後手不釋卷,肯定了秦觀的才華。
就在次年,秦觀終於考中了進士。
蘇軾愛才、惜才,對門下弟子都不遺餘力地教導和提攜,張耒、晁補之、李格非等人能在文壇揚名、在政壇立足,也離不開蘇軾的幫助。
蘇軾被貶到宋朝的蠻荒之地海南儋州時,見當地教育落後,主動指導學子讀書。
家住海南瓊山縣的姜唐佐,藉著這個契機,帶著母親、揹著行囊到儋州拜蘇軾為師,得到了蘇軾的悉心教導,併成為了海南的第一位舉人。
在姜唐佐之後的一百七十多年中,海南出了進士和舉人數十名,到明清兩代更是人才輩出、文風鼎盛。
可以說,蘇軾的到來,對海南的文化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方外高人
蘇軾吸收了儒、釋、道的思想,顯達之時身負儒家的責任感,困厄之時則從佛、道之中尋求慰藉。
他的許多朋友是世外高人,如僧人參寥,道士吳復古等。
蘇軾佛緣深厚,無論走到哪裡都要探訪寺院、與僧人交遊,為人作詩也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
他兩次在杭州做官,因此與吳越一代的僧侶交往最多,其中關係最密切的就是僧人參寥。
參寥原本和孫覺、秦觀是朋友,從他們口中聽說了蘇軾的才學和趣事,對蘇軾非常欽佩。
在秦觀的推薦下,參寥前去徐州拜訪蘇軾。
參寥才學淵博,詩文出色,是宋代僧侶中的佼佼者。並且他心性澄澈,很對蘇軾的胃口,兩人一見如故,成為至交。
蘇軾居住在黃州時,處於人生的失意階段。
參寥牽掛蘇軾,特意從杭州趕到黃州,與蘇軾同吃同住、晨遊赤壁、夜讀佛經,直到一年多以後蘇軾被赦免,才和他一起離開黃州。
參寥的陪伴,對蘇軾來說意義非凡。
蘇軾接觸道家思想比佛家思想要早得多,他七歲時被送去天慶觀讀書,老師張易簡就是一位道士。
蘇軾崇奉道家哲學,尤其是莊子逍遙自由的思想,他少年時讀《莊子》,就感嘆莊子寫出了自己想說而未能說出的東西。
從本質上講,蘇軾是個自由主義者,渴望無拘無束、灑脫肆意的生活,這一點恰好與道家相契合。
蘇軾關係最親近的道士,名叫吳復古。
吳復古的父親在翰林院任職,他自己也曾進入仕途,感到厭倦之後就辭官而去,當了道士,雲遊四方。
蘇軾和吳復古都注重養生,但是並不追求煉丹服藥、長生不死,而是超脫生死、不受羈絆,他們一拍即合,時常探討如何得到精神自由。
蘇軾被貶到海南儋州後,很多朋友想去看望,蘇軾都回絕了。
九十多歲的吳復古,卻義無反顧地乘船渡海,到儋州陪伴蘇軾。
蘇軾在儋州三年,吳復古四次往返瓊州海峽。
蘇軾被赦免的訊息,也是最先由他帶去的。
蘇軾離開海南時,吳復古同行,在路途中,九十六歲的吳復古突發疾病,微笑著離開了塵世。
蘇軾為他寫了祭文,說他是乘舟遠遊,終於獲得了自由。
到了這個時候,蘇軾已經學會看淡生死了。


異代知己陶淵明
除了同時代的至交好友,蘇軾還有個前代知己,他就是東晉的田園詩人陶淵明。
在唐朝之前,陶淵明的名氣不算大,他的詩歌被提及得也比較少。
到了中唐時期,白居易官場失意,逐漸與陶淵明的隱逸精神產生共鳴,還效仿陶淵明寫了不少詩歌。
北宋時期,陶淵明逐漸被更多人知曉,在擴大陶淵明知名度這件事情上,蘇軾居功至偉。
蘇軾貶謫嶺南時,在給蘇轍的信中提及陶淵明的詩作,說它看似樸實,實則華麗,看似清瘦,實則豐滿。
他還認為,自己和陶淵明的性情和境遇相似,可以效仿他的人生哲學。
蘇軾少年成名,意氣風發,創作風格也是氣勢磅礴。
“烏臺詩案”帶來的巨大打擊,讓他的心境發生了變化,治國平天下的責任感逐漸淡化,更專注於追求平淡自在的生活。
正因為如此,他被陶淵明詩歌中的平和沖淡、自在率真深深地打動了。
在黃州期間,他的詩歌風格和題材都向陶淵明靠攏,在人生態度上也向陶淵明學習。
他漫步山野,親近自然;
他在東坡勞作,感受躬耕之苦樂;
他親手搭建房屋,在簡陋的居所中生活。
這種種體驗,都讓蘇軾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內心,不受外在規則的束縛。
有個名叫董鉞的官員,被罷免之後路過黃州,見蘇軾過著窮困潦倒的日子,卻能怡然自樂,感到羨慕不已,甚至想要留在黃州,與蘇軾當鄰居。
蘇軾將董鉞視作知己,把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譜上曲,讓書童吟唱,兩人一起欣賞。
在蘇軾的影響下,蘇門弟子幾乎個個都崇拜陶淵明,也寫了不少跟陶淵明有關的詩文。


書寫詩意人生
蘇軾一生的足跡遍佈大江南北,人際關係網路也極為豐富。
他成長於溫暖、美好的家庭,從親人那裡獲得了源源不斷的愛;
他遇到了獨具慧眼的老師和前輩,得到了無數的幫助和指點;
他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知己,即使身陷囹圄,也能互相扶持;
他成為了一個盡責的老師,不遺餘力地教導、提攜弟子和晚輩;
他還親歷了北宋朝廷的風雲變化,曾與政敵針鋒相對,也曾放下仇怨、化敵為友。
透過蘇軾的朋友圈,我們可以看到他與人交往時的熱誠;
對個人立場的堅守,對藝術的無限痴迷,對仇敵的寬容大度;
以及最為重要的,對自我始終如一的忠誠。
他天性灑脫,嚮往自由,無論高居廟堂還是流落江湖,都保持著難得一見的天真與通透,不隨波逐流,不委曲求全。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有風光無限,也有身陷泥濘。
唯有守住一顆赤子之心,對芸芸眾生、世間萬物懷有愛和憐憫,才能做到達觀、寬容,在有限的生命裡,書寫屬於自己的精彩故事。
好了,講到這裡,《蘇軾的朋友圈》這本書的共讀就全部結束了。
每本書都是一場值得期待的旅程。
我是阿成,期待在下一本書中與你相遇,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