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看客inSight】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pic163
“我不想回家面對這兩個小孩”
35歲那年,小章成為了一名母親。生育是她的人生目標之一,就像她作為圖書編輯,渴望做出暢銷書一樣,她理想中的幸福家庭就該這樣。為此,她做了一年多試管,捱過了艱難的孕期,剖腹產生下一對龍鳳胎。
隨之而來的感受非常微妙。疼痛比當媽的喜悅先一步到來,打縮宮素時她“痛得嗷嗷叫”;乳腺炎發作,乳房脹的像石塊一樣硬;還有餵奶,孩子把乳暈咬出一個豁口,她需要深吸一口氣,才敢把胸迎上去。當媽的人都是這樣過來的,可生育究竟要遭受多少折磨,就連母親也不曾告訴她。

產後一整年,小章無法睡一個整覺。好幾次通完宵,第二天還要帶著昏沉的大腦上班。可養小孩就像開盲盒,老大睡覺很容易,輪到老二,念5遍繪本都哄不著。有時怒火上來了,一個念頭從她腦海裡飛速閃過——這能說嗎?她後悔成為一個母親。
她自己先被這個想法嚇了一跳。
“這不符合社會期望,卻是真實的母親情感。”小章想把這些經歷都說出來,因為“作為媽媽,你的苦難值得一提。”


沒人告訴我餵奶這麼痛
2019年11月5日,剖腹產術中,隔著擋板我看到一陣輕煙冒起。沒多久就聽醫生說:“出來了,是個弟弟。”麻藥作用下,我直犯惡心,還有點透不過氣,在一陣努力地吸氣吐氣後,老二妹妹也出來了。
剖腹產手術結束回到病房,護士開始給我打吊針。其中有一種是促進子宮收縮的縮宮素,非常痛。我痛得在那兒嗷嗷叫,拉住我媽的手,有次直接掐出一道青印子。
怎麼來形容這種痛感呢?大概就是你能想到的各種痛,加上痛經的好幾倍吧。並且延續了一個多禮拜。好,所有人都跟你說這是正常的,都是這樣過來的。

剖腹產前一天
最大的挫敗來自餵奶。孩子出牙那陣子,乳暈被咬得豁了個口,一想到餵奶就頭皮發麻。看到娃張開小嘴,我需要深吸一口氣鼓起勇氣,才能把胸迎上去。如果實在太痛,我就拔出來緩一會會兒,但孩子馬上會湊上來,只能自己咬咬牙、捏捏手這麼喂下去。
吸奶吸不出來的時候,就是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奶量往往只有100多毫升,剛夠一個嬰兒,老大和老二輪著吃。不能純母乳餵養讓我很內疚,就一直在想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喂兩個小孩,為什麼我不行?我媽也會抱怨說,怎麼只有這麼點點奶?
整個哺乳期不能吃辣、不能喝酒、不能喝咖啡,所有人預設你是照顧小孩的第一責任人,有什麼問題都會問你。有次我去吃了海底撈,第二天乳腺炎就發作了,乳房脹起來像石塊那麼硬,碰都不能碰。整個哺乳期我發作過5次,有一次還發起高燒,只能花好幾百請通乳師上門。

2020年1月18日凌晨,我一邊吸奶,一邊用pad看育兒的電子書
我其實還算好了,我媽說我小時候直接把她咬出血了。全世界都在宣傳母乳餵養的好處,但從沒有人跟我提過哺乳的痛苦。我後來看了好些關於母乳餵養的書籍文獻。母乳餵養雖是主流提倡的餵養方式,但對此也有很多探討。去年《母乳主義》在國內出版,作者展現了母乳餵養從個人選擇演變成道德義務的過程。我們家兩個孩子可以作為參照:老大4個月厭奶期後,就給他改母乳加奶粉瓶餵了,他身體反而比我堅持親喂的老二好很多,很少生病。
到15個月,我實在受不了了,給老二斷了母乳。太開心了,終於不用餵奶了,我自由了。
當媽以後,我臉皮變厚了。哺乳期吃得多、餓得快,我一路飆升了近10斤體重。腹直肌分離,小肚子明顯,現在乘地鐵還經常被人讓座,這沒什麼,道聲“謝謝”就坐下了。
懷雙胎子宮撐得大,對盆底肌的影響也相應增加。我現在不能跑跳、咳嗽、或是大笑,我害怕漏尿。有一次在單位我偏頭痛發作,吐了,整個褲襠都溼了。這很恥辱,但臉皮夠厚就沒關係,我裝作沒事坐回位子上,等它自然幹。我去醫院問過,上海做盆底肌康復一個療程4000多元,全部要自費,就一直拖著,醫生也不能保證你做了一定有效果。

我不想回家面對這兩個小孩
生小孩是我的一個人生計劃。我10歲左右父母離婚,從小我就希望早點結婚,早點生小孩,經營一個幸福的家庭。至於有了孩子之後會怎麼樣?沒想過。
真正當媽以後,就感覺時間好像被黑洞吸了進去,有種巨大的被剝奪感。
產後整整一年沒有辦法睡好覺。平均幹躺一兩個小時才能睡著,而往往就快睡著了,寶寶醒來一吼,要起來餵奶或者換尿褲。搞定以後又睡不著了,如此迴圈往復,好多次通宵。有時候哄娃,真的是抱到哭著問:“你怎麼還不睡?”那段時間我每天昏昏沉沉,脾氣暴躁。
早幾年前讀博臨近畢業,忙著寫論文、找工作,那種焦慮到晚上睡不著要開安眠藥的地步,生完孩子又重新體會了一遍。可怕的是,之前我睡不好還會出現心慌、心律失常的症狀;現在心臟都沒什麼感覺了,我怕是身體已經失去警報能力,會不會哪天猝死?
產假結束後上班,每天一早如果孩子不鬧,我還可以快速洗漱、吃個早飯;如果吵著吃奶或者要媽媽,就只能先好好安撫小祖宗——我都已經可以帶著腕管綜合徵邊抱娃邊上廁所了。餵奶順利的話,可以趕上8點那班公交去擠地鐵;不順利時,就很感謝法定的一小時哺乳假了。
到了單位,趕緊開始工作吧。家裡老人會不時打來電話:娃今天吃飯不乖啦、做的輔食不吃、拉屎有問題啦,我得一一回應。
中午迅速吃完飯,把自己關進小會議室——這時可能已經極度睏倦,但由於要吸奶,無法午睡又不敢喝咖啡,只能靠吸奶器的嗡嗡聲吊吊精神。我知道自己已屬幸運,很多背奶媽媽只能躲在雜物間或廁所裡操作。一次我帶著吸奶器外出開會,發現會場根本沒有合適的空間,只能放棄下午的會議和晚宴結交人脈的機會,打車到公司附近商場裡的母嬰室。

臨產前一個多月,家裡堆了很多別人送的衣服和玩具
之前豆瓣上一個挺火的作者,發文講生育對她的創作工作帶來的傷害。那時我沒有孩子,還去嘲諷過她,現在想來真是打臉——就像她當時說的那樣,生完孩子後我忘性大,專注力不夠,閱讀理解甚至都變差了——可能類似新冠的腦霧後遺症,總之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稿子一本壓著一本來不及審。以前如果當天進度沒完成,可以慢悠悠地回家接著審。現在一下班就得往家裡衝,一回到家,餵奶、餵飯、陪玩、洗澡、哄睡,不時還得動用下說學逗唱的功夫。以前週末我會去參加新書釋出會,見見作者和同行;現在週末得在家帶娃、出門遛娃。
兩個孩子一天到晚互相打架、搶玩具;如果一個叫起來,另一個也跟著一起。“媽媽——媽媽——” 這一聲聲堪比催命符。即使想在家裡努力工作,也找不到一個安靜地方。老二還非常黏我,我在房裡打電話談合作,她會不斷跑進來說:“媽媽媽媽,你幹嘛呢?”我讓她別煩了,就要發火,被老公看到又說我一通。
在家裡那十來分鐘的廁所時光,是我唯一的喘息時間,發發呆、刷刷手機。儘管有時候娃會像幽靈一樣浮現在廁所門外敲門;或在洗澡時突然聽到他們的哭叫,來不及擦乾身體就要跑出去安撫。
我跟老公抱怨,自己的時間被急劇壓縮。他回我一句:“也沒看你以前那麼努力呀。”對這種話我是非常生氣的。他可能不太能感同身受,育兒給女性在事業上帶來的打擊。
我在懷孕期間流失掉一些客戶。上週出差,我猶豫很久下的決心。所有領導、同事、朋友的第一反應都是:那你小孩怎麼辦?一些同行半開玩笑說我這是“拋夫棄子”。我回他們說家裡我都安排好了——老公願意接手,家裡請了阿姨,老人也可以幫忙。這三個因素缺任何一個,我肯定走不了。
經歷過兩年的拖沓以及不自由,去年我開始摸索提高工作效率。每天堅持先從一些難做的事著手;不再刷豆瓣、知乎,設立時間節點看完稿子;下午犯困時就處理一下郵件、填表格發快遞;到兩三點鐘有點力氣了,趕緊開始看稿子。現在感到時間的利用率比之前明顯提高了,當媽以後反而在工作上更加努力,這是好的一面。
但直到現在,我有時都不想回家去面對這兩個小孩。比起陪伴孩子,或許我的成就感更在於寫文章發表出來,或者做的書得到認可。現在每到禮拜一我都好開心,對我來講上班就是放假,回家就是上班。
但我也止不住內疚,“怎麼會有這種想法?”
我被兩種情緒拉扯著:又想做個好媽媽,又有野心在事業上有所成就。那能怎麼辦?只能學著去找一種平衡。

夫妻之間不就是隊友嗎
30歲那年,告別了不靠譜的前男友和一眾相親物件,我遇見了現在的老公。我們是十多年網友奔現,又是同一個專業出身,志趣相投,戀愛不久便領證結了婚。
老公基本滿足了我對隊友的大部分要求:他雖然不擅長做飯、做家務,但很願意做;也能尊重我、肯定我。2018年結婚第四個年頭,周圍人都在問我們什麼時候要孩子。而老公在生育方面從沒給過我壓力,一直跟我講:如果不想生就不要勉強。
我那時快35歲了,想在成為高齡孕婦前懷上。去生殖科檢查後,發現我輸卵管不暢,醫生建議我們做試管。
我回家抱著老公大哭一場,無法自然受孕讓我覺得自己很失敗。他安慰我:“沒事的,做就做唄。”接下來的一整年我都在往醫院跑。那時候他剛換了新工作很忙,但我取卵、移植時他都會請假陪同,還上心地算好日子按照排卵日同房。

試管移植後去測尿檢,兩條槓。當天很激動
他不是一個很大男子主義的人。和我爸正好相反,上小學的時候父母離婚,我跟著我爸生活。我第一次來月經,褲子上弄髒了,我爸打完麻將就會說,“給你洗衣服,我手氣沒了好幾天。”但我老公從來沒有這種想法,剖腹產的時候,他會幫我洗內褲、買衛生巾,他覺得我爸思想很封建,經常就說,這有什麼了。
最重要的是,他肯支援我。他一直讓我“先照顧好自己,再照顧小孩。”週末我想去健身,他都會說:“你去吧,我來帶小孩。”有時候會抱抱我安慰道:“你辛苦了。”身邊所有人,包括我媽都說:“你老公已經很好了。”
但我總覺得在生育這件事上,男女之間存在著一種天然的不平等。
就拿試管這件事來說,我需要經歷一系列打針、B超、取卵和移植的過程,忍受隨之帶來的各種併發症和後遺症。而他只需要在取精時出現,然後陪同我就好。
老二每晚睡前都要磨我一個多小時,而這時老公卻可以淡定地在客廳看書。同為知識創作者,我感受到一種同輩壓力:他在卷我。他是個有責任感的父親,但有時接手幫忙反而會惹毛孩子,我只能再多花十分鐘安撫。平時碰到孩子哭啊叫啊,我總忍不住要放下手頭的事去看一眼;他似乎對這些不敏感,經常無動於衷。
有孩子以來,基本上都是我在買東西,他不會主動過問。阿姨動不動就跑來找我:寶寶的這個東西用完了、那個東西快沒了,身上長個腫塊是怎麼回事。我覺得很奇怪,似乎從來沒有人要求爸爸去做這些決策、掌握相關知識。

去年封控期間正好趕上我生日,老公搶了兩個提拉米蘇蛋糕,用小朋友的巧虎玩具做個蠟燭
我有時生氣起來就衝他抱怨:“我覺得很不公平,你又沒做過什麼。”老公會因此被激怒,衝到我面前大吼大叫。吼完之後,他又在我面前委屈地哭起來。我後來明白,他不能忍受親密的人對他的貢獻做出否定。
之後再碰到吵架,我都先承認他對這個家的貢獻。他最近在學習《非暴力溝通》,說一定要讓我知道他的感受。他是個很需要釋放感情的人,我也在學習成為一個更好的傾聽者。

原諒媽媽好嗎
我以為自己會是個溫柔耐心的媽媽,但事實證明,我做不到。
上了一天班很累了,到家把陪娃的流程走一遍,給老大講完繪本,最後耐著性子去陪難纏的老二,可能是一本繪本講5遍,也可能是講5本。
都做到這份上了,她還在那兒嘰嘰咕咕跟我講話;要麼滿床翻滾,一會兒撲在小兔子玩偶身上,一會兒把它扔到床下;一會兒頂到我的肋骨,一下子又踢到我的腳。越想她快點睡覺,她就越不睡,好像知道我心思一樣。非要我發兩遍火,好了,到被子裡去了。
去年居家隔離期間,天天和女兒待在一起,她不肯午睡,我就沒法工作,憤怒起來簡直想掐死她。有一天我發火發得很厲害,用力拽她,把她推到牆角;怕進一步傷到她,我就使勁敲床墊、扔枕頭出氣,發了瘋一樣。
女兒站在一旁很驚慌,聲嘶力竭地喊我:“媽媽、媽媽!”我說了氣話:“媽媽想把你從13樓扔下去!”她哭著說:“不要不要,不要這樣!”我朝她喊:“不要喊我媽媽,我不是你媽媽!”有那麼一瞬間我就是不想做媽媽,太累了。
那天我實在沒法控制住情緒了,跑到育兒群裡去問該怎麼辦?他們說你不要太自責,你是很累的。他們的回覆讓我感到一些安慰,我也不是特例,原來很多父母都是這樣的。
第二天,我向女兒道歉:“對不起,媽媽昨天做得不對。你原諒媽媽嗎?”
她坐在我大腿上,沒回答。她看著我,又看看旁邊,像是在思考著要不要原諒我。一會兒她對我笑笑,伸過手來捧起我的臉。
她說:“原諒的。”
我說:“你要乖一點哦。”
她答應我:“嗯。”
看著她似懂非懂的表情,我很難判斷她到底是把這段記憶埋到了內心深處,還是說心大到已全然忘記,不在乎了。我很怕自己做了一些傷害她的事,成為她以後的心理陰影。

我給娃自制的忙碌板
養小孩真的像開盲盒。三歲多了,老二還是經常得給她講一個多小時繪本才能入睡;而老大到晚上9點多就自覺“我不看了,我要睡覺了。”同樣是雙胞胎怎麼那麼不一樣呢?
但老二是個很會表達的小姑娘,她給我的感情,是我從來沒在別人身上體驗過的百分百信任。有時候我跟她一起睡覺,她就會抱著我,爬到我身上表達親密。有時候捧著我的臉,“媽媽!”然後過來親親我的臉、眼睛,還會親我肚臍,因為我跟她講你是從媽媽肚子裡出來的。
老大就不一樣,我跟他說,媽媽很愛你,他會別過頭,轉身走開,不知道是不好意思還是沒當回事。
昨晚唸完繪本關燈躺下,黑暗中,聽覺和感受力被放大。熊孩子翻滾著,從床頭到床尾,又使勁跳了好幾下。我忍住怒氣。突然,一個毛絨絨的東西湊到我臉上,“啵”的一下,我被親了。
床上繼續一陣翻滾後,她慢慢挪到我的身邊,打了最後一個哈欠。我摸著她圓圓的腦袋親了親,輕輕拍著她的肩膀。終於,她平靜下來了,沒過多久,響起淺淺的打呼聲。
養小孩可能就是個接受的過程。
有一天我跟老公講,我們家老大不知道以後會找什麼樣的媳婦,老公忽然來了句:“你怎麼知道他找的是女的?”當時我真的覺得晴天霹靂,我是個很保守的直女。當他說起這個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上海本來就是個很多元化的城市,萬一我小孩以後要喜歡同性,那我也要試著去接受。
我要不斷跟自己說:他們有自己的路要走。孩子不是寵物,不是機器,他們是有獨立思想的人。如果你有控制慾,只會給你帶來挫敗。
我現在都已經想到,萬一以後他們上不了高中,也許可以做新東方廚師,或者在寵物店當美容師也挺好,考不考大學無所謂了。
之前給兩個寶寶買衣服時為了區分,我通常會給哥哥買藍色,妹妹買紅色;我兒子現在就喜歡藍色,女兒就覺得紅色的東西都該是她的。這引起了我的反思。我現在跟他們講:“男孩子也可以喜歡粉紅色,女孩也可以喜歡車子。”女兒對我說她將來要做科學家。”我就鼓勵她:“挺好的。”我想以後到了分家產的那天,我也不會委屈女兒,就把房子賣了,錢給他們兩人對半分。

你的苦難值得一提
中國家庭脫離不了老人,我和老公平時都要上班,需要老人照顧第三代。我們家現在就是這樣,週一我爸來,週二週三公公,我婆婆去世得早,週四週五我媽把倆娃和阿姨帶去她家。他們之中只要有任何一個人生病,或者要去看病,就必須要打電話去調整時間。
我和老公月薪各1萬多,有房貸,又生活在上海,每個月還要花7000塊請一個阿姨在家(因為一個老人真的帶不動兩個活蹦亂跳的娃),壓力很大。
其實我媽是最理解我的。當初決定做試管,我說:“媽,我有件事情要跟你講。”她還以為我不準備要小孩了,說她也有同事不生小孩,過得也還可以。後來我決定要孩子,她也勸我,一定要想好,反正是很辛苦的,不要也沒關係。一定要的話,她也可以幫我找好醫生。我媽不是思想特別開放的人,她能說出這種話,我特別感動。
有小孩以後,我會更理解我媽。備孕前我有個機會跳槽到更大的平臺,這意味著能得到更多的專案資助,做的書更容易獲獎、印量更高;甚至職位也有可能再往上升一升?考慮到我要開始做試管,生完小孩還要請產假,最終放棄了。心裡多少有些遺憾。
想到小時候我媽曾經說:“都是為了你,我沒有去上大專。“以前非常不能理解,這和我有什麼關係呢?是你自己不努力。直到有了自己的小孩,才明白,有時候不得不做出這種選擇。
我媽退休後很喜歡旅遊,跑了好多地方,新疆、西藏……那個時候她就對我說:“等到你有了小孩,我肯定出不去的。”現在因為知道她有孩子要帶,小姐妹們都不會隨隨便便來約她了。我在公司上班,她在家裡上班。有幾次她感冒了,人暈暈沉沉地還在給我們做飯,頭髮也已經全白了。

前兩年給我媽過生日買的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