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認識媽媽的時候,她就已經是一個媽媽了”

又是一年母親節。
“當我認識媽媽的時候,她就已經是一個媽媽了。”這是每個人和媽媽關係的起點,但這一次,我們想聊一聊,當我們的媽媽不是一位媽媽的時候,她是什麼樣子。
在過去兩天的徵集中,我們收到了不同年齡段讀者的真摯分享。有剛上大學的讀者,從一張普通的遊玩照片裡,猛然發現原來媽媽很美;也有人在多年以後意識到,當姥爺去世時,全身發抖的媽媽是多麼害怕;還有人在看到一本書時,忍不住想象,媽媽如果可以過上另一種人生……
在這些分享裡,我們看到,無論“媽媽”們是什麼職業,什麼身份,她們都有自己精彩而不凡的人生。這個母親節,我們祝福光環下的“媽媽”,也祝福我們曾崇拜過、惱火過、無法割捨的媽媽節日快樂,祝你們繼續做精彩的自己。
策劃 / 整理:然寧
編輯:王海燕
01
她是我的媽媽,更是她自己
@冰酒菠蘿包 21歲 女
上大學後的一個春天,看到媽媽遊玩的照片。照片裡,她坐在江灘的一片芳草地裡,蔥綠草地上落滿桃花,她笑著捧起一簇花扔向天空。我印象裡,她的半生都圍繞家庭的柴米油鹽,透過他人的拍攝,我意識到媽媽原來這麼美。
前幾天我在外婆家看到一張照片,攝於1994年:媽媽和她的二姐,我的外婆坐在床邊。那時媽媽二十歲,比如今的我還要小一歲。我以前從不覺得自己跟爸媽長得像,但看著那張照片,我發現自己跟媽媽又一縷神似。
那張照片過後的十年,媽媽有了我。照片上那個青澀的少女能想到嗎,三十年後,會有一個二十歲的女孩,跨過時間的河流,喊她一聲媽媽?
@Grace
12歲時,姥爺突然離去。媽媽哭得很傷心,她對我說:我再也沒有爸爸了。送姥爺時,媽媽抱著我的身體一直在抖動,一直問我害怕麼?我說,我不怕。現在我知道了,那時媽媽比我害怕,那時的她,是個無比想念爸爸的女孩。
@紫塵 21歲 男
小學二年級,我重感冒發燒到39度,但媽媽要處理學生打架事件,凌晨兩點才回家。我迷迷糊糊聽見她坐在床邊哭,說“小兒喲!媽對不住你”。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她不僅是我的“超人媽媽”,還是五十多個孩子的班主任,是被工作撕扯著的中年人。
以前覺得“媽媽”是她的全部使命,現在明白,這是她人生劇本里最用力演繹的配角。去年寒假,在書櫃底層發現她的手寫教案,按年份碼放,從1998年至今,泛黃的紙頁上留著水漬和修改批註。
作為高中語文老師,她會在改作文時偷偷擦眼淚,會因為學生考上985興奮得失眠——這些與“母親”無關的悲喜,才讓她成為立體鮮活的人。
另一個轉折點發生在大一寒假,我和母親的相處模式從“彙報”變成“對話”,她不再要求我執行她的計劃,很自然地從“領導者”變成了“建議者”,讓我迅速找回了主體性。那一刻,我突然覺得需要重新認識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女人。
《媽媽的神奇小子》劇照
@季茀
從我有記憶開始,媽媽就不只是我的媽媽,她還是病人的醫生,只要病人來叫,立刻就會去,哪怕我正在她懷裡睡覺。人們對她有兩種稱呼,陌生人叫她“錢主任”,熟人不管大的小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跟著我稱呼她“xx媽”。
後來父母都老了,媽媽照顧爸爸,累到偏癱。1995年春節媽媽去世了。現在我老了,87歲了,寫著這些,禁不住眼淚滾滾流落。我想媽媽!我從來也不缺少母愛!媽媽只生了我一個,我是媽媽的唯一!
@馬長軍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有一本小說《我的父親母親》,前半部分講作者虛構的父母可能的另一種生活,後半部分是作者父母的真實生活。讀這本書時,我總是忍不住想,如果我的母親在某個時刻可以有另外一種選擇,母親的人生將會有怎樣的故事發生?
前年網上意外發現張愛玲編劇的電影《不了情》,我忽然就想起,母親和張愛玲也算同時代的人。如果那時是和平年代,外爺或許會支援母親堅決脫離童養媳生活,如願讓她有機會繼續求學,然後回到家鄉做一個鄉村教師,或者去外爺描述過的城市勇敢面對一個嶄新的世界,就像張愛玲筆下那些獨立女性,以她的智慧創造屬於她自己的生活……
母親少女時代應該有自己的夢想,只是被她無力抗爭的現實碾碎。有人會說,如果母親選擇另外一種人生,就沒我什麼事了。我是不是該慶幸?可是,每每想起母親經歷的苦難,我有什麼理由“慶幸”?
《苦盡柑來遇見你》劇照
@Milly 43歲 女
23歲那年,媽媽到北京參加我的碩士畢業典禮,我帶她在園子裡看我學習了六年的地方。她在湖邊小聲唱起了秦腔,聲音婉轉動聽,我才知道原來媽媽也是一個文藝愛好者,那是我第一次聽她唱秦腔,魅力不輸於秦腔名角。
她的夢想因為時代和家庭的原因沒有成行,卻全力託舉我實現自己的夢想。我五歲時看到其他孩子在彈琴,但家裡物質條件不允許,彈琴只是想想而已。可媽媽看到了,連夜借錢買了琴,放在了我身旁。上個週末去看她,發現她在家裡也哼起了秦腔,聲音依舊婉轉動聽,似乎又回到了她年輕的時候。
@阿黛 27歲
13歲的時候,姥爺帶了些草莓來我們家,我和妹妹剛準備吃,姥爺攔住了我們,說:“這是給你們媽媽帶的。”那個時候,我意識到,媽媽不只是媽媽,也是姥爺的女兒。
小時候遇到什麼事情都第一時間找媽媽,如果媽媽解決的不是那麼完美,就有點失落,會想:“為什麼別的媽媽都那麼能幹,我的媽媽為什麼不可以?” 長大後,我逐漸接受了她只是個平凡的媽媽。
上大學之後,我們有了代溝,一碰面說不上幾句就吵架,但又彼此牽掛。最近偶然發現媽媽的抖音已有866名粉絲,有很多粉絲還跟她諮詢生活常識,媽媽沒上過幾年學,智慧手機也是她自己摸索學會使用的,她真的很聰明。
@陽陽光燦爛 38歲
我的母親是一個醉心科研的醫學專家,我小時候她常常因為做手術而徹夜不歸,對我的陪伴很少。我們卻異常親近,她一有機會就帶我看很多很多的書、鼓勵我做獨立女性、勇敢去看世界。她也是那個醫者仁心、25歲不顧生死去非洲的醫療志願者,是臨終前嘴裡念著與父親相識相戀的湖邊的少女……
媽媽,如果你知道了我在感情破裂時依然堅定地選擇留下我的孩子,獨自撫養他長大,一定會為我感到驕傲。我與孩子一起去了世界很多地方,最終留在北美的小島上生活,我們很幸福,而我很幸運遇到你這樣的母親——世界上我最敬佩的女性。
《生活家》劇照
@Misato
我媽長得很漂亮,大眼睛、鵝蛋臉,中正規整到不需要靠任何“特別”來加以修飾的美。但我繼承的從來不是她的美,而是她身上另外的東西——一個很美、有點酷的女人,她厭煩著許多瞬間的命運和生活,但有自己的方式對待它。
比如我知道,她少女時代靦腆到不敢去鄰居家借醬油,長大後社會化得很痛苦。她年輕時每天要騎兩個小時腳踏車,早上去上班,下班後穿越整個城市去擺攤。三十多歲,終於從一個沉默寡言、每個月領死工資的小文員,走到應酬的酒桌上和生意人搶地盤,搶到了。
初中時,我看見她每天路過擺放著紅色大衣的玻璃櫥窗,但一直捨不得買,每次路過都使勁看一眼,後來努力賺了錢,那件紅大衣已經被賣出去了。我高三那年,她去外地工作,所有人都指責她,“你小孩高三了你往外跑什麼”,她理直氣壯說“她高三,關我什麼事?”我想,這個女人真酷啊——她身體力行教會我,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跟別人都沒關係。
憑藉天生的美麗,她從小就獲得了一些優待和痛苦,卻在我漫長的少女時代,身體力行地為我演示了她如何推翻這一切。並告訴我,美麗所能換取的東西,遠遠比不上靠自己的勞動所創造的價值、所獲得的尊嚴。
今天是母親節,我好像沒有什麼特別要和媽媽說的話,因為我對她的那些敬佩和愛,已經全都告訴了她。我只耿耿於懷一件事——上次給她燒的那鍋糖醋排骨其實不是我的巔峰水準,老抽有點放多了。
02
當我和媽媽的關係倒轉
@Claire
當媽媽90歲,自己也接近60歲的時候,幼年的時光竟然一幕幕重現,只是換我來做媽媽,媽媽成了我的“女兒”。
媽媽獨自下樓去找小區的阿姨散步,我在她出門前千叮嚀萬囑咐:“慢點兒走啊,過馬路要看兩邊,要走有護欄的人行道,天黑前要回家……”,媽媽會不耐煩地回我:“知道了,真囉嗦。”
冬天帶她外出散步,長長的毛絨圍巾她總系不好,每次出門,她都把長圍巾遞給我,我們面對面站好,她個子更矮了,仰起頭伸長脖子,一如小時候我等她系紅領巾;一進五月,媽媽看著檯曆上的母親節,若無其事地說:“現在還過母親節了,現在節日真多呀。”
如果我不接話,她會再重複幾遍,直到我說母親節帶她去做什麼,她會不好意思地笑笑,然後每天提醒我,盼望著,完美復刻了我小時候盼六一的場景。
@smily 25歲
2024年11月開始,我和媽媽同居在我租的房子,如今7個月過去了,我們好像更加離不開對方。以前媽媽是家裡的主心骨,家裡家外都是她說了算,脾氣倔做事雷厲風行,還容易嘮叨。現在感覺媽媽是一個小朋友,需要人哄著,而且很開放包容,我們之間像魚和水的關係。
54歲的她容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多了一絲怯懦卻不乏嘗試的勇氣,她會開車,會拍抖音,會織玫瑰花,會跟我爬黃山,會學英語,身上總有一種不氣餒的精神。今天早上她告訴我,怎樣端鍋裡的碗才不燙,我說你不要讓孩子走正確的路,要給她試錯的機會,媽媽笑著表示同意。我教我媽育兒經驗,多麼有意思的事情。
@糰子 29歲 女
在我大學畢業之後,媽媽來我上學的地方找我。需要我幫她訂車票,需要我去車站接她。我突然知道,出門在外,有時候她需要依靠我。從我聽她的話變成了她聽我的話,越相處越像朋友,這個變化是從她退休之後發生的。
步入社會之後,我突然面臨了很多催婚。我對媽媽說,我不明白結婚對於一個女生來說有什麼好處。我覺得如果沒有我,你會過得更加自由,更加舒適。但媽媽說,因為有我,她很幸福。
@momo
偶爾,在充滿感慨、與自己對話的時候,會想:如果我有一個女兒,我會告訴她blabla…而事實上,我連以女兒的身份與母親平等、理性對話的機會也幾乎少得可憐。記憶中,作為女兒的我,總是小心翼翼的、順從的、被好好保護的。
不知不覺,母親離開我已經 25 個年頭了,我也已經接近記憶中母親最後的那個年紀。偶爾的偶爾,我會與那時候的她對話,假想著我們可以平靜的、緩緩的、坦誠的、共同面對這個世界。
我多想抱抱她。

《媽媽》劇照
@木淮曉 30歲 女
上學時,某天晚上阿婆給我講了一個媽媽小時候的故事。有一次,她帶我媽媽出去玩,走在街上,我媽媽突然看著後面,大喊“好多汪汪!”。阿婆回頭一看,笑得不行,只是兩隻小狗而已。那時我就想,原來媽媽也曾是個小孩,還是個不太會數數的小孩呀。
後來,媽媽會一大早帶我去公園看海棠花;我們一塊兒吃夏天的第一支冰激凌;爬山時,媽媽突然拉著我一溜小跑向山頂衝刺;跟阿公阿婆打電話,媽媽說想吃這個想吃那個;媽媽在店裡做了大單,回家超激動地跟我和爸爸表演還原銷售過程……媽媽“非媽媽”的時刻很多,她是一個很棒很棒的大人,一個依然保留著一些孩子氣的大人。
“如果真有下輩子,咱倆換換吧,我來當媽媽,你來當我女兒,我們繼續共享人生的快樂和幸福。”這些話我從沒對媽媽說過,畢竟……“我想當你媽”聽起來太奇怪啦。
@鳳梨酥 29歲 女
媽媽是一名小鎮語文教師,前半輩子都沒有離開本市。但她經常會說起一件舊事,就是懷上我的那一年教師節,學校組織老師去桂林旅遊,其他老師都去了,媽媽沒去。爸爸答應媽媽,等我出生再陪她去,但這個承諾一晃20多年了還沒實現。
上班之後,我做好了桂林陽朔攻略,帶上媽媽直飛桂林。媽媽超級開心,那趟旅程她像個小孩子一樣好奇地看著世界,而我像媽媽一樣安排好一切。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後面我又帶媽媽去了重慶、成都、廣州、佛山,希望在媽媽老去之前能去看更多的地方。孩子是站在媽媽的肩膀上往上攀爬的,在享受這個高度的風景時,請記得回頭拉媽媽一把。
@徐憶敤
媽媽是在33歲的時候生下的我,在70年代屬於絕對的晚育。因此小時候,我總有一些小小的自卑,相比別人的媽媽,我感覺自己的媽媽很老。但和媽媽在一起,她總會給我製造很多歡樂。幼兒園要求我們做手工,媽媽就很奢侈地帶著我去買了兩根大雪糕,她一根我一根,兩根雪糕棒中間粘上一張剪成圓弧型的鉛畫紙,用蠟筆畫些圖案,便成了一把漂亮的小扇子。
上小學時,有一部很轟動的電影《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媽媽不知從哪裡弄來了兩張電影票。為了帶我去看,媽媽到學校給我請假,藉口是老家的姑姑來了,想要見見我這個從未見過面的侄女。老師准假後,媽媽領著我走出學校,兩個人情不自禁笑出聲來。
二十出頭的時候,我迷上了《我本善良》中瀟灑帥氣的溫兆倫,知道我心思的媽媽,主動跑到我們家樓下的音像店,和關係要好的營業員小姐姐要來了溫兆倫的大海報。
現在回想起這些往事,忽然發現媽媽其實很可愛。母親節到來之際,希望我的老媽媽,在另一個世界裡能夠開心、快樂。
《你好,李煥英》劇照
@秦子 46
我媽媽留給外人的印象是書卷氣,有教養 ,顯年輕。而她的真實情況是:高中文化水平,鉗工,皮膚黝黑不好買衣服,一輩子幾乎沒打扮過自己。我曾在心裡暗自埋怨過,嫌媽媽沒帶我周遊世界,開闊眼界,沒讓我活得像公主一樣。
直到人到中年,有了兩個孩子,歷經生活打磨,我才意識到,媽媽給不了我浮華的生活,但給了我最實實在在的愛:比如研習很久的一道菜(雖然味道依然不怎麼樣),比如織了拆、拆了織的80年代風的毛衣……無論我遭遇了什麼,她永遠不會拋棄我,她能給予我的,已經是她能力所及的最好的東西了。
媽媽兄弟姐妹三人,她是老大,在特殊時期,是媽媽和姥姥艱難撐起了那個家,熬過了那伴隨著飢餓和匱乏的歲月。無論在原生家庭還是婚後,媽媽也從沒有過公主一樣的生活,又怎能給我這些。
沒關係,我現在有能力了,我可以給她把公主般的生活補上,可以帶她去看世界,盡我所能滿足她的心願。去寵媽媽,比被媽媽寵,更有成就感。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秋秋 / 稽核:然寧

招聘|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