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不是控制,不是安排,也不是無限度地滿足孩子,
而是深深地看見、理解並接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
作者 | 天雅

上週末,一位媽媽帶著女兒小楓找到了我。
小楓即將步入高三,最近卻患上了厭食症——
只要一把食物放進嘴裡,就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感覺,怎麼都咽不下去。
即便強硬下嚥,她很快也會將食物吐出來。
這不是一個突發症狀,而是長期演化下來的一個症狀。
事實上,從高一開始,小楓就存在厭食傾向:
每天只吃很少分量的食物,就再也吃不下了。
媽媽擔心她營養跟不上,每天變著花樣給她做好吃的。
但沒用,她就是沒食慾。
後來媽媽又帶她去醫院做了幾次消化系統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
走投無路之下,媽媽聽從朋友推薦,帶著女兒找到了我,尋求幫助。
瞭解完小楓的基本情況後,我讓這位媽媽暫時迴避,留下孩子與我單獨聊一聊。
在聊天過程中,小楓向我坦言她很痛苦:
一方面是她明明肚子很餓卻吃不下,很是難受;另一方面是她看到媽媽每天如此用心為自己準備吃的,自己卻吃不下,很是內疚。

鑑於醫院並未檢查出小楓存在消化系統方面的疾病,
我決定暫時將目光從小楓的厭食症狀上挪開,轉移到小楓與媽媽的關係上。
我邀請小楓多談一談“媽媽每天用心為她做好吃的”這部分。
小楓告訴我,
從她記事起,媽媽就對她吃飯這件事特別上心——
每天密切關注著她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且費盡心思做她愛吃的食物。
比如有一段時間,小楓特別愛吃玉米。
媽媽每天變著花樣給她做:玉米煎餅、玉米沙拉、玉米炒肉,玉米燴飯……
且每次吃飯時,媽媽都會將這些食物不停地往她碗裡夾:“你愛吃就多吃點,這是我專門為你做的。”
小楓很是感恩,不停地吃;
即便吃到撐,她也會努力將食物吃完,因為她不想辜負媽媽的用心。
但沒過多久,她就對玉米發膩,再也咽不下。
於是媽媽又變著花樣給她做其它她愛吃的食物……
總之,無論小楓愛吃什麼,媽媽都會盡最大努力去滿足她。
聽起來,這是一個在「吃」上獲得了很好的滿足的孩子,
那她為什麼會患上厭食症,拒絕進食呢?

表面上看,小楓的厭食症,是身體對食物的抗拒;
但從心理層面來看,她很可能是在表達一種拒絕:
拒絕接受在「吃」上,被無孔不入地照顧著。
透過小楓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到:
她的媽媽非常用心、非常投入,對她的飲食極度關注。
這種愛,看似溫暖體貼,實則存在隱形操控——
媽媽用食物來表達愛,同時也用食物來掌控小楓的飲食節奏&飲食需求。
比如小楓雖然喜歡吃玉米,但她從未提出過要媽媽天天做玉米,
而每天變著花樣做玉米食物去滿足孩子,並期待孩子大口大口地吃,其實是媽媽的需求。
媽媽長期將自己的愛與需求凌駕於孩子的需求之上——
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父母對孩子的共生需求。
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
孩子往往容易將父母的愛與自己的需求混淆,最終導致一種內在的衝突。
小楓的厭食,很可能就是這種內在衝突的外在表現:
她一方面渴望被媽媽看見、愛和理解;
另一方面她又深感窒息:因為媽媽對她的愛實在太強烈,太“無孔不入”了。
她想滿足媽媽的期待,吃下媽媽精心為她準備的玉米食物;
但她的身體卻在一次次透過“吃膩、咽不下”等生理反應來表達抗拒:它並不想天天吃玉米。
媽媽看到了她愛吃玉米,卻意識不到她並不想要天天吃玉米;
媽媽看到了她對愛的需要,卻意識不到她對過度的愛的拒絕;

小楓的厭食,就像是一種無聲的吶喊——
她不是不想吃飯,而是不想被“餵養”;
她不是不想被愛,而是不想被“控制”。
她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食物,而是更多的空間;不是更多的關心,而是更多的尊重。
她想對媽媽說“不”,但她說不出口,因為她害怕讓媽媽失望,害怕破壞這段關係。
也因此,她只能透過“厭食症”來表達對媽媽的拒絕。

我其實能理解小楓媽媽在「吃」上對小楓投注的愛與關注,
因為沒有母親願意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孩子餓肚子。
包括我,其實也是一樣的。
記得在去年——
寶寶出生以後,我的乳汁非常有限,不足以讓寶寶吃飽,導致他有時餓得哇哇大哭。
為此,我經常跑醫院諮詢催乳技巧,喝了大量補氣血的湯藥,沒日沒夜地追奶,將自己搞得疲憊不堪。
後來有一天,寶寶突然就不鬧了,有時給他餵奶他也不吃,且連續3個星期體重都沒有增長。
我很擔心,抱著寶寶去醫院找醫生,對方是國際認證的泌乳顧問,同時也是一名心理諮詢師。
聽我闡述完一路來艱難的追奶歷程後,她問了我一句:
“沒能成為一個為寶寶提供豐盛乳汁的‘完美媽媽’,你是不是很內疚?”
“嗯,是的。”我點了點頭。
“你的寶寶跟你是共生在一起的;
他或許在無意識中感受到了你的焦慮、內疚和壓力,
於是他用這種方式來保護你——
他不想讓你繼續犧牲,不想讓你因為他的‘不滿足’而承受更多的痛苦。”
聽完醫生的話,我忍不住淚崩了——
初為人母,我努力去成為一個“完美媽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一切,
當做不到的時候,我充滿了內疚,並陷入了一種“我必須做到”的強迫性重複中。
我以為自己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但不知不覺地,我卻將自己給遺忘了。
而我的孩子,他或許正在用這種方式提醒我:
“媽媽,我不需要你犧牲自己去為我做這些,
我不需要你成為完美的媽媽,我只需要你成為真實的媽媽——
一個接納自己、允許自己有侷限、有脆弱的媽媽。”

跟醫生交談完過後,我果斷放棄了掏空自己去追奶的執著,改成了母乳與奶粉混合餵養。
後來沒多久,寶寶就恢復了對吃奶的興趣。
如今他差不多1歲了,身體各方面都發展得不錯,且在「吃」這件事上,他後來再也沒有出現過厭食的傾向。

回到小楓厭食的案例。
誠如前面所分析的——
小楓的厭食,很可能不是簡單的身體問題,而是心靈在發出求救訊號。
她的身體似乎一直在說:“我吃不下,我咽不下去。”
但其實,她真正抗拒的不是食物,而是來自媽媽那無微不至、卻可能存在過度入侵的“愛”。
或許小楓真正需要的,不是媽媽一如既往地給她準備精心烹飪的食物,
而是媽媽能夠放下讓她大口大口吃飯的期待,並給予她一個由自己說了算的空間——
在這個空間裡,她可以自由表達自己、自由決定吃什麼、吃多少,甚至可以決定不吃飯。
她需要有人堅定且溫和地告訴她:
“你有權利說‘我不餓’,你有權利選擇不吃,你有權利不按照別人期待的方式生活。”
只有這樣,她才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從“被迫迎合媽媽的需求”上挪開,迴歸到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和喜好中去。

而對小楓媽媽來說——
她則需要意識到自己“用心良苦”,可能已經變成了對孩子的“情感綁架”。
她以為自己是在愛孩子,卻可能正在剝奪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自主性。
她需要誠實地問問自己:“我真的瞭解小楓嗎?還是我只是在滿足自己的想象?”
如果答案是後者,那她就需要放下“完美媽媽”的執念,轉而去傾聽小楓的真實感受。
要知道,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不是控制,不是安排,也不是無限度地滿足孩子,
而是深深地看見、理解並接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存在。
或許小楓媽媽可以嘗試退後一步,不再執著於關注小楓每餐吃什麼&吃多少,而是更多地關注小楓的真實感受。
她可以試著問小楓:“你現在感覺怎麼樣?”而不是“你為什麼不多吃點?”
她甚至還可以直接告訴小楓:“你不需要為了迎合我而吃,你有權利按照自己的節奏&需求來。”
總的來說,
小楓和媽媽都需要嘗試放下那種“為了滿足對方而不斷壓抑自己”的關係模式,去體驗一種更真實、更自由的關係。
只有這樣,小楓才有可能能真正走出厭食的陰影,而媽媽也才有可能找到一種更健康的愛孩子的方式。
祝福她們。

作者: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廣州心協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體心理學長程在讀。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是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覺而活。
如果你正面臨親子養育、少兒成長等困擾,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可以為家庭提供專業支援。
心理諮詢師陪伴孩子找回身心的自在,緩解父母焦慮,共同探索更真實輕盈的愛的方式。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