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內向者的中年覺醒:我終於不用“裝外向”了

本文系讀者投稿,來稿請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 | 讀者:雲音
表妹剛畢業,正在四處旅行,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落腳點。她是個典型的東北姑娘外向、開朗,自帶“社交光環”,從牙牙學語的幼童到滿頭白髮的老人,沒有她聊不來的。這次來我家,她一進門就迫不及待地和我分享了一段奇妙的經歷——因為“瞎聊”而意外收穫工作推薦機會的故事。
事情還得從她去蘇州旅遊說起。那天,在朋友的推薦下,她冒雨去聽評彈,沒想到可能因為大雨的關係,全場只有她一個觀眾。兩位評彈老藝術家登臺,看到臺下只有她一個年輕小姑娘,也愣住了表妹尷尬極了,心想“就我一個觀眾,人家都沒取消,就像是特意為我表演一場似的。出於尊重,雖然她聽不大懂,但還是認認真真地聽完了全部。“我連手機都沒敢拿出來,水都沒敢喝一口”,她說。
《春色寄情人》劇照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奇妙的場景:臺上的老藝術家們專注表演評彈,臺下的表妹努力扮演“乖巧寶寶”。結束後,作為唯一的觀眾,表妹又覺得直接離場有點不禮貌,於是特意跑去和評彈的爺爺奶奶表達感謝。沒想到,對方這個看起來不像是會喜歡聽評彈的小姑娘”的認真也頗為意外,左右無事,就和她攀談起來。
“聽評彈我不擅長,但我擅長聊天啊!”表妹眉飛色舞地說。她和兩位老人從聽評彈的緣由聊到在蘇州旅遊的感想,從去過的景點聊到當地的美食。幾杯茶下肚,兩位老人被她的真誠和熱情深深打動,簡直如見自己親孫女般,臨分別時還熱情邀請她第二天再來,免費聽。
表妹不僅第二天去了,第三天還去了對方在茶館附近的家裡拜訪。臨走時,評彈奶奶又送了她當地的特色,讓她帶著路上吃。
我聽得目瞪口呆,禁不住問:“那你媽媽怎麼說
“我媽說我連吃帶拿,蹬鼻子上臉”表妹哈哈大笑。但隨後又認真地說“姐,你知道嗎?那位奶奶有個侄子在XX電視臺工作關係特別親。奶奶讓我好好準備個作品集,有機會給我推薦推薦意外收穫啊!怪不得大人們總說得大大方方的呢!
《奇蹟·笨小孩》劇照
表妹的性格就是非常符合大眾認知的“東北性格”——熱情真誠、外向開朗、風趣幽默。網友調侃“只要一個東北人跟你沒仇,就絕不讓你的話掉地上。句句有回應,是東北人的社交自覺。即使是個性格內向的東北人,也自帶東北特色——他們是“內向中的外向”,也許看起來嚴肅,但冷不丁說一句話也能笑翻全場。外向的東北人則更是“社交天花板”,能五分鐘把你當親人,十分鐘就請你回家吃飯。
然而,我卻是一個典型的內向者——不是東北那種“內向中的外向”,而是如假包換的“內向中的內向”。當我的南方朋友得知是東北人時,都感到不可思議。“像你這樣的性格,生活在東北可能會有點辛苦。”朋友這樣感慨
《南來北往》劇照
的確,從小到大,我時常感到自己與周圍不太合拍。比如網友說的“東北人人均張口段子閉口梗”,我大概是拉低平均值的那個我媽媽和樓上樓下鄰里鄰外都混得很熟,我卻連在樓道里碰到人家都覺得打招呼尷尬。面對別人的熱情,總是有些不知所措,心裡覺得若是回應不足就好像是對對方不重視,卻又對這種熱情感到接不住
最怕的就是聚會發言。無論是生日宴、升學宴還是逢年過節的家庭聚會,每個人都要發言。這簡直太可怕了!還沒輪到時,我就已經緊張開始在心裡打草稿了,講完後還會反覆琢磨:“我說的沒問題吧?”
“好性格=外向”的環境下,謹慎、慢熱、內向的我,始終覺得自己的性格是必須改掉的弱點。大人們也都覺得性格是可以塑造的,總是努力把我“外向”上引導
為了讓我更外向,父母會提醒我和各種我並不熟悉的人打招呼,讓我和他們朋友家的孩子們“多交流”,連中學的班主任也會催促我去競選班幹部。初一時“趕鴨子上架”做了班長,時不時都要硬著頭皮往教研室、校長室跑。我當然明白,這些都是大人們為我好,是對我性格的“打磨”
甚至,為了證明自己也能像別人一樣開朗、大方、自信、樂觀、積極,我花了十二分的力氣來努力配合無論心裡多麼不情願,我還是會去報名參加學校的演講比賽,每學期都參與班幹部競選,鼓起勇氣主動和不熟悉的人說話哪怕是上大學和工作後,無論多麼疲憊,都會表現很喜歡各種聚會的樣子
《點燃我溫暖你》劇照
可是,假裝外向這麼多年,我不僅沒有真正變得外向,反而越來越不快樂。
熱鬧的環境讓我身心俱疲尤其是在人多的聚會上,我雖然心裡極其想做“角落最安靜的人”,卻不得不弔起精神這邊那邊地回應著。若是突然被點到名,全身的細胞立刻進入到警戒模式,恨不得一半都用來聽、另一半都用來說,同時還要保持禮貌的微笑。可是,儘管說著笑著,心裡卻想逃離。
我渴望獨處,那是我心靈的避風港。無論是回到家坐在沙發上發呆,還是在陽光下舒舒服服地看書,哪怕是去街邊的咖啡店靜靜地坐一會兒,看看窗外的車來人往,都好——只要讓我自己待一會兒。
這種性格苦惱伴隨了我很多年。直到後來,我接觸到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才瞭解到內向或外向是與生俱來的在我們出生時,生理基礎就已經決定了我們是偏內向還是偏外向。外向與內向只是心理能量的消耗和獲得的方式不同而已內向者在和外界打交道時是在消耗心理能量的,需要透過獨處來恢復。而外向者雖然也可以做安靜的工作,但這對他們而言反而是耗能的。
《今天開始世界屬於你們》劇照
心理學家蘇珊·凱恩在《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一書中也提到,內向者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更敏感,神經系統在社交場合中更容易感到過度刺激,因此他們傾向於安靜的環境,喜歡獨處或一對一的交流。外向者則正相反,他們需要透過社交來獲得能量。
內向和外向,其實並無優劣之分。內向的人雖然不像外向的人那樣引人注目,卻自己的優勢。比如,內向者獨處時更容易進入“心流”的狀態,能夠長時間保持專注;他們傾向於在內心世界中探索,往往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許多的作家、藝術家和發明家都是內向者,獨處能夠激發他們的靈感,比如梵高和康德,都是在獨處中創造了偉大的藝術和思想的內向者。
認識到內向只是一個特點而非弱點後,我不禁反思:過往那麼多年,我為什麼執著於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外向的人?
或許是因為,在“外向理想型”社會里,從小在親人的期許下,我太害怕讓他們失望,也太希望去迎合社會的預期。每一次“外向型”努力,都是我在試圖證明:看,我也能做一個外向的人。
《朱同在三年級丟失了超能力》劇照
可是,別人真的那麼在意我的性格嗎?或者說,我是外向還是內向,真的那麼重要嗎?假裝外向這麼多年,我更多感受到的是生命力的耗竭,以及自我否定與自我質疑的痛苦
最近爆火的《哪吒2》裡,哪吒一開始拼命想甩掉魔丸”標籤,最後卻堅定地喊出小爺是魔,那又如何!”《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也提到“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不要害怕被別人討厭”。這些都在告訴我們,與其否定既定身份,不如肯定自我價值與其期待外在證明,不如尋求內在認同。只有先接納自己本身的樣子,才能活出更好的自己。
於是,我不再強迫自己去做一個外向的人。不是密友的聚會,能推則推不必要的寒暄,能免則免把時間還給獨處,把精力還給閱讀。哪怕是獨自一人在清晨的街巷散散步,也能像植物光合作用一樣給自己充充電,細細感知生活中的小確幸。
後來,我把表妹的經歷講給媽媽聽,媽媽感慨道:“這性格多好啊!又開朗又外向,多招人喜歡
我說:“是啊,我也喜歡她這樣的性格。但是,我也不錯啊!”
我是內向者,那又如何?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喬木 / 稽核:雅婷
三聯生活週刊微信公眾號 
徵稿要求
本刊對投稿的真實性有嚴格要求,個人故事必須為本人親身經歷,真實可靠,保證作品中不存在任何虛構內容。對於文章內容,作者應提供相應證明材料(圖片、影片均可),且願意接受核實(如職場類話題中將被核實本人真實職業資訊、行業、公司等)。稿件需能打動人心,或者具有現實意義,邏輯嚴密,文筆流暢,以第一人稱敘事,字數不低於5000字。
徵稿長期有效,投稿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將投稿與【作者投稿原創承諾書】一同上傳至附件,並在郵件主題標註【標題+字數】
詳細徵稿要求請點選👉【三聯生活週刊微信公眾號長期徵稿
稿件示例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實習生、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