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一把年齡了,最近竟然把很火的偶像劇《想見你》給看完了。
自從上大學之後,已經有7年都沒有完整看過一部劇了,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看電影,因為比較節省時間。

這部劇一開始打算用來下飯的,沒想到一看就一發不可收拾,用了好幾頓飯的時間,2倍速把他看完了,真的很贊!
好久沒有這麼期待可以一邊吃飯一邊看劇了。

這部劇有穿越、愛情、懸疑,穿越的劇情讓我覺得充滿好奇、愛情的劇情讓阿貓老叔叔回到年輕、懸疑的劇情讓我充滿期待,是一部好劇。

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陳韻如這種被人排斥的性格,獨來獨往、天天戴著耳機、討厭這個世界。
那這種性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最根本還是原生家庭,她來自單身家庭、母親是陪酒女、父母在她面前不斷地爭吵、弟弟對她大呼小叫。
在這種環境下,很難擁有一個健全的性格。
在加上這種性格一旦融入周圍的環境,會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把這種性格進一步強化,變得越來越壓抑,就算真的有人對她好,她也很難放下心防。
當然,還有另一部分原因就是天生的內向者,據統計,3個人裡面就會有1個人屬於內向的性格,他們比起社交,更喜歡獨處。
這一切原本可能並不會推向這麼糟糕的地步,因為外向和內向並沒有好壞之分。
而讓內向者變得自卑、陰暗,恰恰是來自外界對於內向的負面標籤,例如孤僻、不合群、傲慢等等,漸漸地不斷開始對自我進行否定。
我個人就是從一個陰暗的內向者,慢慢變成了一個開朗的內向者,一切都是我認識到了,內向並不是性格缺陷,只是性格不同。
而讓我一開始推向陰暗面就是不斷地勸我要改變的人,就像在陳韻如想要自殺的時候,黃雨萱還在說著這番“何不食肉糜”的話:

這番看似鼓勵的話,反而是最致命,最給人帶來壓力的:

就好像我是一個不喜歡聚會的人,但身邊的人卻不斷地勸我多社交多社交,這是最令我反感的事情。
彷彿只要我不社交,就是一個脫離社會的怪人。
其實,有時候我們都需要把人“拉黑”的勇氣,正如惡魔奶爸說的:
我以前身邊也有人說我這不行那不行的,說我性格古怪,太負能量,能力不行。不止以前,現在網上每天也有人這麼說我。我把他們都拉黑了,世界就清淨了不少。可惜很多人沒有這個能力,分不清身邊什麼人可交什麼人不可交。前兩天有個大學同學加我微信,第一句話就是,天吶你現在長好胖!我沒回,直接拉黑了。
勸我社交的人按照自己的價值觀來批判別人,卻不知道我更喜歡和某些知心的朋友相處就夠了,甚至本身獨處也是一種享受,根本不需要透過和別人交流才能帶來快樂,就好像陳韻如一個人聽著歌,也可以很開心。

外向者是透過社交充電,長時間獨處會消耗他們的能量,所以他們尋求社交只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能量和快樂。
而內向者則是透過獨處充電,長時間社交會消耗他們的能量,所以他們需要用獨處的時間充電和獲得快樂。
這兩者並沒有好壞之分,但卻被世人遭到排斥,把這類喜歡獨處的內向者標籤為孤僻,甚至說是性格缺陷。
也許因為本身3個人才有一個是內向者,所以更多的外向者是無法理解這些少數人的想法,畢竟社會經常都喜歡用“大多數所認為”的來衡量對錯。
在進一步瞭解,你會發現內向者其實也有很多類別,根據美國人格心理學家Jonathon Cheek,他把內向者分為四類,分別是:
1)社交型內向者
他們更喜歡小群體的社交,比起朋友數量,更追求的是質量,我個人也是屬於這一類。
2)思考型內向者
他們不習慣和別人分享事情的看法,更偏向於自我反省。
我也是屬於這一類人,所以我很少會透過交流的方式去傳遞看法,更多的是透過寫作,因為寫作的過程就是自省的過程。
剛好,現在有了網際網路這個媒介,反而寫作變成一個極強的優勢,因為說話永遠只能一對一、最多一對幾十就了不起了。
而寫作這種方式可以一對上萬,基本是沒有邊界的,所以寫作比起一對一,能夠得到和外界更多的交流和反饋,甚至還具備了商業價值。
獨處思考是內向者最強的地方,因為它能不斷地給人帶來新的靈感和創造力。
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作家、科學家、藝術家、音樂家、甚至企業家都是內向型的人格。
3)焦慮型內向者
他們在社交場合中會感到焦慮和不自信,擔心會冷場,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我曾經也是一個焦慮型內向者,前兩者內向型我覺得是中性的,社交型可以獲得少而親密的朋友,思考型的則可以更好的反省自己。
而焦慮型則會給人帶來負面的影響,主要原因是原本普通的內向者,遭到很多惡意的批評,開始不斷地自我否定,轉而變成焦慮型的。
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自信,無條件自信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或者可以參考巴菲特的所說的“內部計分卡”,看看這篇文章:毀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聽話。
在任何社交場合中,每一個人都是在扮演不同的身份。
有人喜歡說話,那就多說點,有人不喜歡說話,那就安靜做個聆聽者,這樣才形成了一個多元化、有意思的社會。
曾經我在社交場合中,會因為害怕別人的評價而不敢說話,但現在自信的我,是因為沒有話說,所以我不想說話。
只要討論到我感興趣的話題,我也一定會參與進來,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和評價。
所以,這個問題本身和內向外向無關,純粹只是自信的問題。
4)剋制型內向者
他們喜歡先思考而後行動。這樣的好處和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能夠作出更準確的判斷,壞處則是會猶豫不決。
這型別的內向者更需要學會敢於行動,先做起來再說,一邊行動一邊改善,就能不斷地進步。
那內向者需不需要改變呢?
最重要的還是,要區分到底是純粹的內向,還是一種心理障礙。
內向的人並不害怕和別人交流,他們只是不想,覺得這樣很累而已,要他們社交的話,是沒什麼問題。
如果你是害怕社交,那就不僅僅內向這麼簡單了,這可能是源於缺乏安全感,像陳韻如來自不太好的原生家庭。
1)找到信任你的人
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定要找到信任你的人,並且給你機會做最真實的自己。
就想劇中的陳韻如一樣,莫俊傑是懂他的人,如果他們彼此關照,不論是成為好朋友還是伴侶,他們都能敞開心扉。
因為在他們互相眼裡,這種性格一點問題都沒有,只是別人不理解而已。
這正正是莫俊傑遭到別人排斥,而李子維毫不介意的和他成為了朋友,所以莫俊傑才開始變得更開朗了。
很多內向者之所以害怕暴露自己,也是因為害怕遭到歧異的眼光。
我個人就很幸運遇到的另一半,允許我暴露自己,相處起來沒有壓力,基本和獨處的舒適感一樣,這都讓我在日後更加敢於做真實的自己。
2)降低期望
正如劇中黃雨萱所說:陳韻如不是對這個世界太失望,而是對這個世界抱有太多期待了。

3)看看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
包括《被討厭的勇氣》和《自卑與超越》,這兩本書特別好,他讓我們意識到凡事不要思考原因到底是什麼,而是目的是什麼。
例如,有些人覺得自己不敢社交,就怪原生家庭,這是原因論。
而目的論是,因為自己不敢社交,所以才怪原生家庭。
這兩者區別非常大,
原因論改變不了問題,而目的論則讓你不要有這麼多借口,去進一步突破自己。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是行為的動力,我們不斷追求卓越是為了克服自己的自卑感。

最後,帶大家參觀一下我的咖啡店

PS:下方微信掃碼,加入阿貓的付費社群【覺醒創富社】,可以優惠166元(限前20人)。
首次完成百日寫作打卡,每天寫100字,連續100天(可請假3次),全額退回門票錢。

推薦閱讀
老同學限時5折續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