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注公眾號, 點選上邊藍字——皮皮蝦。
突尼西亞 — 北非的彈丸之地
作者:劉向紅
(所有發表於本公眾號的劉向紅的文章均經作者授權)
突尼西亞是二月初郵輪之行的最後一站,也是我最嚮往的一站,最後成為最失望的一站。
我對突尼西亞的興趣源於對非洲大陸的嚮往和神秘感。在早計劃好的七月東非之行前踏入非洲的土地,也算是先去踩一下點吧。
突尼西亞全稱突尼西亞共和國(Tunisia),這個北非最小的國家,只一千多萬人口,16萬多平方公里的面積。它是歐洲的鄰居,是離歐洲最近的三個北非國家之一。它位於地中海的中央地帶,與歐洲同享一個地中海,與義大利隔著突尼西亞海峽相望,海岸線長達一千多公里,地理位置和資源與歐洲不相上下,差距卻是天壤之別。
我們去的是它的首都突尼西亞市(Tunis)。這個三百萬人囗的城市是突尼西亞最大的城市。儘管來自當地的導遊反覆說他們美麗的國家,盛產橄欖油,花兒,是歐洲農產品的主要供應地,可我一點也沒感受到美在哪裡,麗在何方,也沒看到一棵橄欖樹,一家花店。看到了零亂狹窄的商業區,破破爛爛、塵土飛揚的馬路;一杯飲料在手,蹲在大門口遊手好閒的壯漢;又髒又破的警車,裹著頭巾的女警……
從導遊的介紹中感覺到突尼西亞是一個沒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脊樑的國家,參觀過後這種感覺得到證實。突尼西亞的歷史就是一部侵略史、殖民史。它先後被羅馬、西班牙、法國佔領,最後成為阿拉伯人的領地。如今突尼西亞90%的人口是阿拉柏人,98%是穆斯林,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與傳統意義上的非洲沒有多大關係。
我們參觀的第一站是突尼西亞國家博物館,又名馬賽克博物館。博物館建成於1888年,有一百多年曆史了。這座外殼完全是白色的建築,裡面像羅馬宮殿,空曠的圓頂,粗壯的圓柱,半圓形拱門,典雅肅穆,貴氣逼人。眾多的展廳,除了一個突尼西亞各個時期使用的金幣和鑄幣工具展廳,大多數展廳都是羅馬時代的馬賽克,還有一個羅馬雕塑廳,最後的一個展廳是皇帝的龍床,也是屬於羅馬帝國皇帝的。
國家博物館前門
馬賽克
羅馬雕塑廳
博物館的純金幣
鑄幣工具
那些馬賽克,無論是鋪在地上的,還是貼在牆上,亦或是鑲在天花板上的,無一不精美絕倫。導遊告訴我們,天花板和牆上的馬賽克更精細,不像地上的那樣可以任遊客踩踏。馬賽克上的圖案,大多為人物、動物和花草,有航海圖,狩獵圖,聚會圖等等,包羅永珍。我知道每一幅圖畫的背後都有著一個古老的故事和傳說,只是無法細究。由於極其精美,這些馬賽克初看起來像一幅幅構圖十分逼真的純毛或真絲掛毯,走近才知道是由一顆顆方方圓圓的小小石塊拼成的圖案。這些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的馬賽克,既是當時羅馬統治者奢華生活的記錄,也是當時人類智慧和精湛技藝的展示。
離開博物館,下一個目標是當地人的自由巿場。我們坐的專用旅遊大巴,除了一位司機,一位導遊,還有一位帶槍的保鏢。可見首都的治安狀況不是很好。從車窗外公路兩邊掠過的居民建築來看,大概相當於現在中國農村鄉鎮的水平。
由於堵車,導遊示意我們下車步行。先來到一個廣場,廣場不大,後面是市政大樓,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前方遠處是突尼西亞政府大樓和總統的行宮,只看到白牆藍頂,沒有近觀。顯而易見的是,周圍都是貧民區,總統府被貧民區包圍也是少見了。
離開廣場沒走多遠就到了自由巿場。導遊說這裡是突尼西亞主要的黃金市場和小商品市場。市場中間的青石板路狹窄而彎曲,凹凸不平。保鏢寸步不離地跟著我們這群人。
自由市場入口的街道
來之前導遊就說過,如果市場裡看到很便宜的黃金首飾,那黃金一定是假的,因為那裡幾乎所有首飾都是從歐洲進口的,不可能比歐洲便宜。如果看到價格很高的首飾,那價格也是假的,突尼西亞不像美國,沒有統一的價格,你必須狠狠地砍價。這讓我立即失去了所有的購物興趣,便宜是假的,貴也是假的,橫豎都是一個假。我在一個沒有統一商品價格的國度長大,最不喜歡購物時砍價的環節,喜歡統一的價格,省心放心。在市場看了一圈,還真沒有什麼實用的東西,黃金首飾不知真假自然不屑一顧,小商品也大都是一些雷同的虛頭八腦的裝飾品,最多的是各色花碗,估計很多來自亞洲國家,買回去就是扔在一邊吸引灰塵了。
導遊在插著突尼西亞國旗的黃金市場
商鋪裡的金色首飾
自由市場到處都是這種花碗
街道兩邊不全是商鋪,夾雜著門窗緊閉的住宅。那門都是深淺不一的藍色,上面都有各種不同的花紋。導遊說上面的花紋都是突尼西亞本地產花的花紋。門上的金屬釦環也是有講究的,兩大一小或兩大兩小,大小釦環敲門的聲音是不同的。家人會用小釦環敲門,裡面的女人知道是家人,開門時不用蒙上臉。陌生人或朋友用大釦環敲門,裡面的女人必須把臉蒙上才能岀來開門。
像我們這種不懂當地習俗的人,如果圖方便用下面的小釦環敲門,裡面的女人誤以為是家裡人,不蒙上臉來開門,豈不是犯了大忌?想想都有點可怕。
最後導遊帶我們去了一家賣香水的小店,叫我們通通進去坐在一條矮矮的很長很長的木櫃子上。店主是一位中年男子,他拿出一個不規則的,表面凹凸不平似乎被摔過的,看不出是什麼顏色的金屬壺狀的東西,上面有幾個像管道似的突出部分,男士說是用來煉香料的,還對著壺比劃香料是怎麼煉成的,說純花煉成的香料,具有美顏功能。然後拿出一瓶女士專用香水在每個人手上放一滴,我一聞,好刺鼻,純花裡提煉的香水哪有這麼濃這麼刺鼻的?隨後他又拿出一瓶男士專用香水滴在我們手上,也是一樣的刺鼻。小店牆壁的架子上擺滿了一瓶瓶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香水,男士讓我們儘管去試,喜歡就買。我們哪裡敢買,這麼刺鼻的東西,沒毒就萬幸了,還談什麼美顏。望著我們一個個空手離開,男士和導遊恐怕很失望。
導遊說我們將在突尼西亞用午餐,作為吃貨的我心中充滿了期待,以為可以吃上一頓原汁原味的美味大餐,就像中國農村的土雞土鴨活魚大餐一樣。
不料午餐貌似是在當地高階餐廳,食物卻無法下嚥。一個小碟子上擺著一小塊煮雞蛋,幾粒沙拉丁主要是洋蔥,另一碟子裡放著一個金黃金黃的大炸餃,叉開一看裡面裹著一個雞蛋。一碗黃色的小米飯,上面一個洋雞腿,一片土豆,一片胡蘿蔔,桌上一瓶低度酒,每人一杯水,這就是全部。
我吃完那一丁點兒沙拉,吃了炸餃的邊邊,不敢吃裡面的雞蛋,怕有腥味兒,再吃了那片土豆和胡蘿蔔,嚐了一口飯,就無法下口了。沒鹽沒油沒味,不知道是怎麼煮出來的。最後上水果了,心裡舒了一口氣,水果總是可以吃的。可是那經理模樣的人端著兩盆水果,站在我們面前,卻遲遲不把水果放下,在那裡大聲說話,指揮手下人幹這幹那,等到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那兩盆水果不知道承接了多少口水,我們那裡敢吃。
沒什麼可吃了,萬般無奈之下我盯著那盛主食的碗開始仔細打量,見那碗厚厚的,十分粗糙,用手指敲了敲,聲音空空的,便猜測是次等陶瓷產品。對面的娜也在打量那碗,細心的她指著那破損了的帶藍色花紋的碗邊給我看,我看到了土黃色的底色,這才明白原來那碗不是陶瓷的,只是在土陶的底坯上鍍了一層白底和藍色花紋,和我們在美國買的土陶花盆一樣的原料。這種原料有不有毒也未可知,做花盆還行,怎麼可以做餐具?小時候物資那麼匱乏也沒用過此等餐具。我與娜相視而笑,腹中空空的,倒還有閒心研究起餐具來了,該是多麼的隨遇而安。
與Fin 、莉在餐館外海灘合影
面對那些令人難受的食物,我拉著先生和幾位女士儘快逃離了餐廳,來到餐館後面的小小的海灘上,雖然也不怎麼幹淨,總歸是室外。我們雖然還餓著肚子,卻樂呵呵的在海灘上嘻笑拍照。
娜也跟著出來了,笑我們這些來自舊金山灣區和洛杉磯的人,竟對著這麼個海灘著迷。我們哪裡是著迷,我們只是及時行樂,什麼都擋不住我們這顆追逐快樂的心,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能找到快樂的理由。
吃完午飯,直奔古羅馬浴場遺址,這是我們突尼西亞之行最大的看點了。
浴場平面圖
這個依海而建的浴場,是又一個古羅馬輝煌歷史的見證。雖然只剩地面一層,最高的第二層已經不存在,從僅存的幾個花岡岩石柱、殘破的懸在空中的門檻以及殘存的浴池,可以想像出當年的高大雄偉和壯觀。從平面設計圖可以看出它的浩大,設施的完備和先進。周圍的綠地和花草樹木如今雖疏於打理,但可以看出當年是按照公園的標準設計的。羅馬的貴族們在這麼一個美妙的地方沐浴休閒加狂歡,一定很享受吧。
無論是博物館還是大浴場,彰顯的都是古羅馬的繁榮。盛極一時的羅馬,給突尼西亞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如今還被突尼西亞人當作旅遊資源來消費,可並沒有給突尼西亞帶來持久穩定的繁榮。難道突尼西亞的輝煌都留在了古羅馬?難道這就是突尼西亞人引以為自豪的地方?
最後來到突尼西亞的富人區,導遊說這是突尼西亞的比弗利山莊(Beverly Hills)。這裡當然不能與比弗利山莊相比,但比我們之前看過的地方倒是乾淨清爽了很多。白色的房子,藍色的門窗,護窗也是藍色的。底層的窗戶家家戶戶都有護窗,不像美國的大多數住宅區,家家戶戶都是裸露的玻璃門窗。希望美國的住宅區永遠都不需要有護窗,可誰知道呢?如果治安繼續惡化,或許哪一天就需要了。
富人區的商鋪
富人區也到處是商鋪,沿街的商鋪幾乎賣的都是一模一樣的小商品和裝飾品。飢腸轆轆的我們想找點小吃,無處可找。好不容易看到一處賣蔥油餅似的東西的小店,正想進去,大家都認為前面應該還有同樣的店,如果沒有,走到最高處回頭再來。可到了最高處卻順勢從另一邊走下了坡,再也沒見到賣蔥油餅的店了,也不想再上坡去找那家店,導遊叫我們到最高處便返回的,人生地不熟,我們不敢造次。女士們說,這裡的人真不會做生意,與其開那麼多無人問津的裝飾品店,不如多開幾家小吃店,生意一定會好。男士們說,開小吃店多辛苦,開裝飾品店只需坐等遊客。這似乎有道理。
導遊說旅途業在突尼西亞市的經濟中佔比很高,每年都有大量的歐洲人帶著家人到這裡度假。很好奇是什麼東西吸引了歐洲人來這裡?是不是都像我一樣去過一次就不會去第二次了?或許是導遊把我們帶偏了,看到的太片面,錯過了所有好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陽的光芒,一天的首都遊難道不說明一些問題?
入關口前方的郵輪
我們一路餓著肚子,在停車場與導遊匯合,坐巴士來到早上出關的地方入關。望著停靠在前方的郵輪,想想船上有豐盛的晚餐等著我們,不禁加快了步伐直奔郵輪而去。
向紅03/06/2025 於舊金山灣區
劉向紅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