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一旦開竅,孩子就是黑馬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在親子關係中,當媽媽不再執著改變孩子,擁有穩定的核心時,孩子更能找準人生的位置去實現人生價值,從而變得更加優秀。
——薩姐
作者:夕晨
來源:帆書育兒號(ID:readingclub_yeh)
網路上有位媽媽發起一個提問:“怎麼樣才能讓孩子聽話?”
眾多評論中,有一個高讚的回答:“先改變你自己。”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聽話,但經常忘了聽孩子的話。
其實愛是動態的,需要彼此之間的尊重和溝通,不應該是父母單方面的付出和犧牲。
如同樊登老師說:“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如果你使勁特別大,感覺特別累,孩子也特別痛苦,那一定是方法錯了。”
孩子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父母的模樣。
你想要孩子成為那匹賓士在人生賽道上的黑馬,就要成為能夠引領孩子前進的智者。

01
媽媽一開竅,孩子更優秀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自從當了媽媽,生活就一路伴隨著焦慮:
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一出生就上早教的焦慮;
是孩子剛上幼兒園就有媽媽在關注幼小銜接課程的焦慮;
是身邊很多家庭都在為孩子的學區房做準備的焦慮;
是孩子還沒出生時希望他們只要平安健康就好,到孩子成長的路上看到別人家孩子的優秀,不斷地要求他們一定要爭氣做第一的焦慮。
然而,父母焦慮之下的養娃,不僅無用還會給孩子帶來一種不安全感。
他們在孩子耳邊絮絮叨叨自己的焦慮,以為可以激勵孩子,實際是在破壞孩子的自信心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我的表姐就是一位典型的焦慮型母親。
她的兒子小叮噹上小學5年級,對學習總是提不起興趣,成績也始終在班級末尾徘徊。
每當看到兒子懶散的樣子,表姐就怒火上來,大聲呵斥。
她的情緒如同火藥桶,一點就著,家裡的氣氛也因此變得異常緊張,甚至表姐體檢時出現了甲狀腺結節。
醫生告訴她,這是長期情緒壓抑導致的內分泌失調。
看著鏡子中憔悴的自己,表姐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一天晚上,表姐坐在窗邊,看著窗外繁星點點,回想起自己小時候,在父母的嚴格要求下長大,但那種壓力讓她倍感壓抑,很想逃離父母。
那一刻,表姐彷彿開竅了。
當兒子再把全是叉叉的卷子,習以為常地拿到表姐前準備挨批時,表姐一改往日“潑婦”樣子,而是對兒子說:“沒關係,這次比上次多了五分了。”
兒子感到疑惑地看了看錶姐,表姐繼續說:“學習是你的事情,媽媽以後不再過多幹涉你,但是你需要幫助可以跟媽媽說。”
後來表姐真的就只管孩子生活起居的事,孩子的學習不再幹涉,家裡的氣氛變得輕鬆起來。
小叮噹也感受到了母親的變化,媽媽不會在因為心情不好時不時對他吼罵,他開始敞開心扉主動跟媽媽探討試卷上的題目哪些是粗心,哪些是不會的,漸漸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教育孩子不是一味地嚴格要求,而是需要理解和引導。
只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支援,他們才能茁壯成長。
在親子關係中,當媽媽不再執著改變孩子,擁有穩定的核心時,孩子更能找準人生的位置去實現人生價值,從而變得更加優秀。
02
愛是順應其性,非隨我願

有一次參加育兒講座,臺上老師提起一個問題:年輕人最怕父母說什麼?


臺下一位同學的回答引起了我的共鳴:“當父母說為你好。”
他說:小學的時候,父母總用“為你好”理所當然地給他報了好幾個培訓班,讓他一個不落下。
中學的時候,父母也是用:“為你好”干涉他的一切興趣愛好,讓他專心學習。
大學的時候,父母繼續用“為你好”讓他選擇離家近,自己卻一點也不喜歡的專業。
後來我習慣了父母的“為你好”,忘了自己也是有思想的。
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讓他們羽翼豐滿,而非用愛捆綁住孩子為你所用。
電視劇《承歡記》裡,麥承歡媽媽的愛真的讓人太窒息了。
她是個整日圍著家庭兒女團團轉的家庭主婦,特別是對女兒承歡愛過了度,沒有邊界感。
在承歡和富二代前男友已經分手的情況下,媽媽卻以“為你好”的名義,編織藉口把女兒帶到了訂婚現場。
女兒發現問題後拒絕媽媽的做法,最終媽媽的一個巴掌成為母女二人不可抹去的一道傷疤。
直到後來母女倆一次深入談心中,我們才發現媽媽對承歡窒息的愛,是因為自己的原生家庭讓她受盡委屈,所以她發誓以後有女兒一定要給她全部的愛。
然而,如果媽媽的愛太滿,滿到溢位來就會變成孩子的束縛。
其實,父母的愛有很多種表現形式,但愛在一個孩子身上具有能量作用的只有一種,那就讓孩子變得更獨立,更強大。
胡適先生曾說:“我養育你,只不過是血緣使然的生物本質,並非恩情,所以你無需報答我,反而我要謝謝你的參與,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和潛力,他們不是父母的翻版,而是擁有自己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獨立個體。
而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順應其性,非隨我願;是期待他們飛向更高,更廣闊的地方,而非困在身邊,為我所用。
03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
父母就要什麼樣
蘇聯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
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對孩子教導的時候才是教育,其實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瞬間,都是教育在孩子。
網上@點媽分享了一段身邊的故事:
“小張在一家外企工作,剛進公司滿腔熱血,每天早出晚歸,工作效率也是非常高的,但隨著兒子的出生,小張對工作的激情漸漸褪去。
他把重心全放在孩子身上,因為工作效率的降低,領導逐漸將他的工作轉移,但小張並沒有危機感,想著能混一天是一天。
孩子漸漸地長大,要高考了,可兒子對學習一點也不上心,小張一心想讓兒子考重點大學,看別人請家教,他也給兒子請。
面對小張不斷地逼迫學習,兒子進行了反抗。
小張對兒子說:“別人想請家教都請不起,你別身在福中不知福,沒有上進心讓我太失望了。”
兒子則反駁小張:“爸爸,你每天都督促我學習,可你每天就坐在沙發玩手機,看電視,你也沒有上進心不是嗎?”
小張聽了兒子的話一下子愣住了,他沒有想到兒子對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是因為自己沒有以身作則。
為什麼藝術家的孩子,教授家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聰明?
並不是因為基因遺傳得好,而是因為父母首先強大自己,給孩子樹立了好榜樣,孩子長期跟著學習,形成了同樣的習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是孩子品行的來源,不要對孩子抱有什麼期望,不要把自己的慾望加在孩子身上。

想讓孩子好好讀書,就自己先讀書;想讓孩子禮貌待人,就自己學會尊重別人。

父母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並積極引導他們向目標努力。
如果想讓孩子成為樂觀向上,勤奮好學的人,父母就應該充滿能量,積極鼓勵孩子探索知識,給予他們正面的反饋。
這樣孩子才能在我們的影響下成為我們期望的人。
04
寫在最後
曾看過一位媽媽發的一段微博,深有觸動:
“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媽媽,心安理得地休息,安排獨處時間,熱愛這個‘熱愛自己’的自己,做一個60分的媽媽,做一個過得去的媽媽就好,不求完美。”
在養育孩子的道路上,每一位父母都是探索者,面對孩子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都需要調整心態,用愛和理解去包容他們。
有時候孩子調皮、好動、自律,都是他們成長的一部分,只要父母保持平和的心態,用智慧和耐心去指引他們,就會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育兒是一場修行,更是一段愛的旅程,讓我們用平和的心態,陪孩子健康茁壯成長。
點個「在看」,與所有家長共勉。
-END-
來源:帆書育兒號(ID:readingclub_yeh),和孩子一起終身成長。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標題,檢視近期課程安: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