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哎呀媽
來源:媽媽抱團(ID: mmbaotuan)

網上有篇帖子,引發近30萬點贊。

博主在麥當勞吃飯,剛好看到旁邊有位媽媽不停嘮叨同桌的女兒:
“你口紅顏色太深了!你這樣打扮好看嗎?”“你口紅不好看,耳環太大了!”“你口紅太深了!你問問大家這樣穿好看嗎?”“你口紅能擦掉嗎?你這種打扮好像變態,心理有問題一樣!”
被罵的女孩看上去大概20歲,長得漂亮,身材也好,塗的深色口紅看上去很酷。
可媽媽就是不順眼,一直吐槽、嫌棄。
哪怕女孩忍不住求饒,叫媽媽不要說了,甚至道歉說“對不起好吧,我下次不穿了”,媽媽還是不依不饒,什麼都聽不進去。

可能真被說怕了,女孩突然摔掉手裡的可樂,掏出口紅往臉上發瘋似地塗了起來,塗到滿臉都是。
誰起來攔住她,她就推開,站起身繼續塗。
終於塗完後,女孩消停下來,摔掉口紅接著吃漢堡,像沒事人一樣。
然而,看到這一幕,媽媽愣了幾分鐘,繼續開始小聲唸叨:
“你真的是瘋了,我就說你精神不正常……”

實在難以想象,什麼樣的父母看到孩子做出這種舉動,還罵得下嘴,完全不顧及孩子的感受。
博主說,寫這個故事時,自己的手在發抖,突然明白新聞裡那些孩子為什麼突然跳樓了。
明明是生養自己的父母,卻說著最惡毒的話,強迫自己聽話、服從。
要是有一點點反抗,就會被套上“你有病”、“你瘋了”的帽子。
長久下去,孩子不出問題才怪。
心理專家李雪說:“父母控制慾的手伸向哪裡,孩子一生都將在哪裡體會到痛苦。”
那些被父母操控,被架著做不喜歡的事的孩子,內心藏著的絕望、崩潰,遲早會擊垮他自己。
01
父母的標準
是毀掉孩子最猛的武器
在上面故事的評論區,無數網友現身說法,分享自己類似的經歷。
穿稍微露腰的短袖,父母沒辦法接受,一直罵一直說,說到自己都想當場跳車撞死算了。

父母想看孩子手機,打著“關心孩子的動態”,刻意記下手機密碼,等孩子睡著瞭解鎖偷偷看。

甚至覺得孩子年齡到了不結婚有毛病,主動帶孩子看心理醫生。

這些父母,總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所有物,用自己的標準調教、修理孩子。
一旦被質疑、否定,就翻出各種藉口,“都是為你好”、“不是你媽才不會說你”,用盡所有力氣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
剛開始孩子還小,自我意識沒那麼強,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
可當他稍微大一點,有自己的想法、表達,如果總被限制、約束,對他而言,得到的只會是無盡的恐懼、憤怒和絕望。
而那些積攢在內心的火,遲早會反噬到父母身上。
《金牌調解》有個女孩,因為從小被媽媽管得很死,沒有自由,長大後心理出問題需要吃藥。
結果媽媽到她家,一見面就是各種數落。
從她的穿著、房子、工作,再到吃的飯、搞的衛生、添置的衣服,說了整整8個小時。

女孩最後實在忍受不住,直接跪在地上求媽媽離開,不然她走。
結果媽媽還是絲毫不理解,也不關心,反過來指責她說這麼頂嘴就是戳媽媽的心。

女孩的呼救、請求,媽媽閉耳不聽,始終認為自己沒錯,問題都是出在孩子身上。
想想,這些孩子心裡該有多苦啊!
他們需要的不過是一些認可、一點空間,可卻被父母無情地扼殺、打壓。
歸根到底,是很多父母壓根不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看待,始終覺得“這是我的孩子,我有權利讓他聽話”。
然而他們不知道,正是這樣的自以為是,給孩子造成了一生無法修復的傷痛。
02
不是孩子有問題
需要吃藥的是父母
高分書籍《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的作者琳賽·布吉森,花30年的時間專門研究控制型父母背後的心理動機,結果發現:
喜歡控制孩子的父母,都是情感不成熟的父母。
在生活上,他習慣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的感受、想法放在第一位。
之所以盡其所能支配孩子,從根本上說,就是不想孩子破壞自己內心的秩序,讓自己有充分的安全感。
孩子學習好,考第一名,能給自己長臉,自己也獲得榮耀;
孩子彬彬有禮,乖巧聽話,是自己教子有方,證明自己比其他父母厲害。
在他們眼裡,孩子更多是工具,做什麼都得配合自己的劇本來,不該有任何的忤逆和背叛。
有位媽媽因為初二女兒厭學、疑似抑鬱症,向心理諮詢師求助。
一來,她就把女兒學習不認真、自己多操心的細節全說了遍,包括她怎麼找輔導老師、發勵志影片和文章給女兒。
可心理諮詢師卻發現,她事無鉅細的安排,背後全是焦慮和擔心。
比如嚴格控制女兒的飲食,一看到女兒吃零食就會不停講道理,就是害怕女兒身體變差,自己沒時間照顧,被別人指責不是一個好媽媽,很失敗、沒價值。
所有的問題,看似是孩子的,投射出來卻是父母對自己的焦慮、擔心、不接納。
孩子也不是父母用來炫耀、獲得面子的工具。
有病的父母,養不出快樂的孩子。
因為他親手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還妄想孩子能在自己控制下自由、開心。
只有父母認清和孩子之間的邊界,從孩子的世界裡抽離出來,孩子才不用替父母“吃藥”,才能安然地長大,享受屬於自己的幸福和自在。
03
父母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
而是自己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做父母,最好只做“一隻手”父母。
所謂“一隻手父母”,就是:
你需要我的時候,我隨時伸出援手;不需要我了,我就放手,還你自由。
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父母可以給孩子這5個自由:
-
3歲,吃飯自由
一位在幼兒園教書的朋友說過:
現在好多小孩剛入園,基本都不會自己吃飯,有的到了大班,還不會用筷子。
這並不少見。
現在有很多父母、長輩,生怕孩子不吃飯、吃得慢,喜歡喂孩子,甚至追著喂。
這會限制孩子的自我發展意識。
孩子到了兩三歲時,在很多小事上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想自己吃飯、穿鞋、走路,不想大人插手。
這時應該退出餐桌,還孩子自由,孩子才能更有主見、獨立性強。
-
5歲,睡覺自由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3歲的孩子已經能分清楚性別,這時候分床睡,可以幫他更清晰認知自己的性別,學會和別人交往的邊界。
不是說3歲就得逼孩子和父母分開,而是看孩子對父母的依賴程度。
如果還沒適應,可以先告訴孩子未來會分床,然後循序漸進培養“分床睡”的意識。
陪孩子選購喜歡的床,陪他一起裝飾自己的房間,讓孩子意識到“我要自己睡了”,再從陪他睡一步一步過渡到他自己睡,5歲左右分房睡最合適。
其實分床睡,某種程度需要父母控制自己的分離焦慮,不要覺得孩子一個人會害怕就讓孩子回來睡。
堅持給孩子一個人睡的機會,孩子才能真正走向獨立。
-
8歲,家務自由
朱莉·海姆斯女士在擔任斯坦福大學教務長的10年期間,發現很多新入學的學生,連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欠缺。
要父母送來上學,幫忙佈置宿舍,做任何決定都得先問父母意見,習慣什麼事都父母包辦。
為此她呼籲,要培養孩子做人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從做家務開始,從小在家體驗“主動性”。
放手讓孩子做家務,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行為的意義,擁有“能做、會做”的成就感。
收拾自己的書包、洗自己的衣物、打掃自己的房間……
一個從小就能料理自己生活的孩子,未來走向社會的適應力、獨立性也會更強,表現更出色。
-
10歲,交友自由
和同伴交往,是孩子脫離父母視線開始走自己的路的開始。
如果太多限制和干涉,覺得孩子結識的人這不好那不好,很容易打擊孩子的社交積極性,破壞他走向社會的獨立性。
適當的把關沒問題,但不要因為擔心孩子“交友不慎”就嚴加控制。
誰才是真正的朋友,應該讓孩子自己決定。
父母的責任是,尊重、引導。
提前跟孩子定幾條交友原則,告訴孩子什麼樣的朋友能交,什麼樣的朋友慎交。
一旦發現孩子交的朋友“不好”,不要急著否定,而是找合適的機會,平靜地跟孩子分析、講道理。
給孩子交友自由,一方面給孩子社交活動空間,另一方面也滿足他的情感需求。
-
13歲,關門自由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一到青春期,都會不約而同選擇“關門”、“鎖門”。
放學一回到家,就關上房門,問他幹嘛他不應,不樂意的話還把父母鎖在門外不讓進。
事實上,“關門”對十幾歲的孩子來說很正常,就像老虎大了會撒尿圈地盤一樣。
既然孩子用實際行動說“我長大了”,父母就要學會理解、接納。
知道孩子開始有自己的小天地,就別試圖撬開孩子的門。
下次要進的話,提前敲門。
允許孩子關門,才能開啟他通往獨立的路。
04
為人父母多年,愈發覺得有句話說得很對:
“這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別離。”
我們給孩子生命,不意味著他永遠屬於我們的,更不應該用我們的意願去書寫他的人生。
真愛孩子,就試著放手,慢慢退出孩子的世界。
站在遠處守望自己的孩子,允許孩子做自己的主人,才能換他美滿的後半生。
-END-
來源:媽媽抱團(ID:mmbaotuan),媽媽的辛苦和幸福,我們都懂;媽媽們的成長交流平臺,歡迎關注。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