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老外把福建“遊神”學走了!上街遊“耶穌”?真擲“聖盃”了…

最近,一段西班牙“遊神”活動的影片在全網刷屏。
畫面中,當地人抬著神像,穿著傳統服飾,沿街奔跑、呼喊的場景,與潮汕人熟悉的“營老爺”,以及閩南地區的“遊神”儀式驚人相似!
網友們一邊驚歎,一邊調侃:“這是中國文化‘外侵’了嗎?”
熱烈的討論為這場東西方民俗的“奇妙撞車”增添了幾分戲劇色彩。
在西班牙這場堪稱“狂熱”的活動中,參與者簇擁著裝飾華麗的神像,或莊嚴肅穆,或情緒高昂,甚至有人一路狂奔,現場場面宛如潮汕的“迎老爺”翻版。對此,網友們開啟了花式吐槽:

影片中的細節也讓人感到似曾相識:西班牙遊行隊伍肩扛神像,伴隨音樂、吶喊,虔誠中帶著熱烈,街道兩旁圍滿了圍觀群眾,掌聲與歡呼聲此起彼伏。

而這一幕,與閩南地區的“遊神”以及潮汕地區的“營老爺”習俗幾乎如出一轍
潮汕“營老爺”:莊嚴與熱烈的結合
潮汕地區的“營老爺”已有數百年曆史,是地方民眾表達對信仰虔誠的重要儀式。
每當“營老爺”活動開始,人們將神像請出廟宇,由村民抬著遊街,途經村落中的重要場所。
整個活動中,“興啊!旺啊!順啊!”的吶喊聲此起彼伏,鑼鼓鞭炮聲不絕於耳,彷彿一場全民的嘉年華。

閩南“遊神”:濃厚的文化傳承
與潮汕一衣帶水的閩南地區,亦有類似的“遊神”傳統,甚至更為複雜。
閩南“遊神”分為請神、巡境、送神三大環節,其中“巡境”尤為熱鬧,隊伍包括開路的“馬伕”、騎馬的“保長公”、高大的“塔骨”神像,以及各種舞獅、英歌舞等民俗表演。許多神像造型誇張、氣勢威嚴,甚至讓觀眾望而生畏,卻飽含驅邪祈福的寓意。
兩地的“遊神”活動雖有不同,但共同承載了人們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祈願,是根植於地方信仰與民間文化的瑰寶。
在遙遠的西班牙,“聖周”(Semana Santa)遊行同樣是當地重要的宗教儀式。
每年復活節前一週,信徒們抬著耶穌或聖母瑪利亞的雕像,沿街緩步而行。人們身著傳統服飾,高唱讚歌,街道兩旁擠滿了虔誠的教徒和圍觀群眾。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號@西班牙國家旅遊局

然而,也有些地方的遊行活動更顯“狂熱”。正如影片中,參與者不僅抬著雕像,還一路高喊口號狂奔,甚至還有人因過於激動而摔倒。這種既莊嚴又熱烈的場面,讓許多潮汕和閩南網友感嘆:“太像我們的‘遊神’了!”
文化的“外侵”,還是巧合?
面對西班牙“遊老耶”,不少網友戲謔道:“文化成功外侵!”“老爺保佑,變成老耶保佑了!”然而,仔細回顧歷史會發現,這更可能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巧合。
人類歷史中,信仰與民俗在不同地區都以相似的形式表達。在閩粵地區,“遊神”是對地方神明和民間信仰的傳承與敬仰;而在西班牙,“遊老耶”則象徵著對宗教核心人物的崇拜和紀念。兩者雖起源不同,卻都承載了人們對神聖力量的追求與依賴,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連遊老爺的馬伕都學會了?

從閩粵到西班牙:文化的多元與共鳴

無論是閩粵地區的“遊神”,還是西班牙的“遊老耶”,它們的存在都展現了文化的多樣性與生命力。正如網友所說:“興啊,順啊,旺啊”,這種對信仰和生活的熱情,是跨越語言、宗教與地域的共通語言。
與其說是文化的“外侵”,不如說是中西民俗的奇妙對話。它讓我們看到,無論地域和形式如何不同,人類對信仰與儀式的熱忱總能找到共鳴。而這樣的文化交流,也讓我們更加尊重和珍視不同民俗傳統的獨特魅力。
讓我們在歡笑與討論中,繼續探索更多文化碰撞的奇妙故事,發現世界的多彩與多元吧!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夥伴反饋說經常看不到我們的更新,這裡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我們的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