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率走低,經濟壓力不是全部

邏輯有對錯,觀念沒有對錯。
前不久,民政部官宣2024年全國結婚登記610.6萬對。這個數字,創下近40年來新低,同比下跌高達20.5%。看下圖也能看出來,短短十來年,跌了一半:
這些年一直挺關注這事,也沒少跟公司那幫年輕的聊,一開始他們說不結婚,我們這群中登覺得他們就是隨便說說,等年齡到了,自然就改變觀念了,沒想到他們玩真的。
那為啥這樣呢?
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房價貴,壓力大,沒錢,當然有這方面的因素,但不是全部。事實上大家有心的話,會發現不婚不孕這種行為,在高收入人群裡似乎更高一些,反而在那些收入不咋高的地方,好像沒那麼嚴重。所以說跟經濟有關係,但不是最關鍵的。全世界範圍內也呈現出“越富越不婚”的狀態。
具體原因咱們一個一個聊。
首先最麻煩的一個問題,無疑還是短影片對社會的衝擊。我一直在說一件事,人類歷史上對社會最大的幾個重塑力量,無疑就有短影片,堪比古騰堡印刷機對社會的影響。短影片把太多事情給透明化了,也把很多事給解構了,而且它是個“共識加速器”,能讓共識快速收斂。
比如你是一個生活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你可能也思考過結婚這事的必要性,但是你周圍的人都結婚,你父母也從小教育你,每個人都得結婚生孩子,你可能也就把這事當成“底層韌體”保留下來了。很少有人去質疑這東西的合理性,除非窮的揭不開鍋,或者有啥明顯殘疾,否則年齡到了,自然而然就把婚結了。
但是進入這些年,“婚姻觀”本身就遭到了質疑。
首先是婚後的各種雞零狗碎都被短影片挖了出來,比如婚後兩口子頻繁吵架,很多夫妻除了小孩和錢啥都不聊,不僅要工作,下班還要帶小孩,小孩剛出生整晚沒法睡覺,孩子生病通宵排隊掛急症,給小孩準備學區房,帶著小孩去補課,孩子是個學渣鬧心的不行。以及孩子上小學開始一直到高中畢業,長達16年情緒緊繃。這還是孩子一切都健康的前提下。
最起碼得一點,絕大部分是肯定沒幸福到哪去,因為現在的“結離比”已經跌到了1.9,啥意思呢?每結婚1.9對,就會離婚一對,如果真幸福,誰會這麼過分。
這其實也是婚姻的本質,本質就是兩個人為了下一代需要持續付出,屬於一個純粹的輸出系統,麻煩不斷才是常態,幸福溫馨反而是插曲。
這把不少人嚇夠嗆,甚至直接打上思想鋼印了,覺得婚姻這東西不咋地。
恰好現在年輕一代,應該是整個中國歷史上“受苦”最少的一代,恰恰又是知識最透明的一代。他們對痛苦極度敏感,一想到結婚後要承擔另一個人的喜怒哀樂,還得照顧另一個人,甚至還得照顧另一個人的老人,整個人就不好了。
這種情況下,一部分人自然也就選擇迴避。對責任的逃避是人的本性,恰好年輕一代可以逃。
以前應該也有這種思潮,但是短影片時代,這種思潮快速成了很多人的共識,相互不斷切磋,形成了理論,變得深入人心無比堅定。
上次回老家,一個小夥伴在大城市打工,餐桌上他說他開悟了。對自己的人生很悲觀,覺得自己整個前半生都在坑裡,如果將來結婚生孩子,那麼一家子都在坑裡。與其大家一起受苦,不如相忘於江湖,他自己輕鬆過完這一生,不把麻煩帶給另一半,也不想帶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繼續受苦。
後來他還笑話了一下那些“中產”,他覺得自己儘管沒啥錢,但是自己也沒地方花,甚至幹日結都可以活下去。反過來那些所謂的“中產”,說他們別看收入高,但車貸房貸一大堆,孩子開銷也大,年齡大了,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可能破產。
他順便又給大家科普了“中產破產三件套”,解釋了一下為啥中產是最慘的,滑落是必然的,痛苦也是必然的。反而是他們這些無牽無掛無貸款的群體是最爽的,享受了現代文明,卻不用承擔撫養下一代的義務,將來還要讓別人的孩子養自己。然後他又去講S3了,後來的我也沒記住。
我隨後在某短影片平臺隨手搜了一下他這些話題,發現他說的那些並不是他自己想出來的,已經屬於明確的網際網路共識之一,都成體系了。現在論證“有孩有房的中產最慘”已經成了一門顯學,結論自然就是“不婚不育不生孩子”是普通人最好的選擇。
還有個關鍵問題,他們的這套東西,到底對不對?
這一點是很難說的,這些東西本質是觀念,而不是邏輯。邏輯有對錯,觀念是沒有對錯的。就好像美國人把人參當蘿蔔,有些人愛香菜,還有一些人喜歡榴蓮,這些都是觀念,爭論對錯本來也沒啥道理。
這也是為啥這些東西的支持者和反對者相互攻訐了很多年,但幾乎是各說各話,而且互相都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支援結婚生子的人說不結婚生孩子的人將來老了不幸福,對方說你年輕時候過得那麼慘,還惦記上老年了?又說沒孩子將來沒孩子養老院都欺負你,對方說你有孩子也被送養老院了?
反正是互相都覺得自己是對的,因為這玩意本身就是自己選擇自己承擔的事,談不上對錯。
繼續上文的那個小夥伴,他吃完飯走了,幾個人問他爹,你家兒子不結婚,你也不管管?
他爹無奈地說,咋管,你一管,兒子就說別的爹都在省城給買車買房,你買了我就結,一下子就卡住了。
不過他也說,自己早就想清楚了,他兒子極度不負責,又懶又虛,結了婚估計也是一地雞毛,跟老李兒子似的,老李的兒子結婚後天天兩口子鬧,每次鬧他都煩的不行,那兩口子也想離婚,可是孩子又沒地方弄。
後來瞭解了下,小地方那些青年們不結婚,父母一勸,基本上都是這套說辭,極少有父母能接得下的。
也就是說,短影片和其他高度發達的社交媒體,抬高了大家快樂閾值的同時,又把婚姻這個本事就困難重重的東西無差別展示給了大家,稍微精神虛弱點的人,都可能會被嚇到不敢去思考這事。與此同時,話術上也開發出來了嚴密的理論來支援自己的選擇。
大家肯定經常聽說,發達國家用了多少年結婚率/出生率才降到某個很低的數,我們很快就做到了。我覺得主要還是短影片和高度發達的社交媒體把那些不婚不育的後現代話術快速灌大家腦子裡了。
此外還有個問題。
咱們知道,我們古代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是兩口子結婚,可能之前都沒見過,讓長輩直接定。
這樣做毛病很明顯,可能兩個人根本不合適,強行被撮合在一起了。
但是優點也很明顯,從根本上否認了婚姻和愛情有啥關係,避免讓你對婚姻存在不切實際的妄想,可能反而能降低結合門檻,順便提升穩定性。
這麼說可能有點政治不正確,但事實就是,對婚姻預期太高,可能最後結果都不太好。這一點男女都一樣,上海那邊男性求婚成本中位數達53.7萬元,導致不少人罵罵咧咧退出競爭了。
再說點政治更不正確的,在農業社會或者前現代社會,女性是必須要結婚的,不然沒法生存,傳統社會女性是依附男性的,沒有男性在很多社會里根本活不下去,比如在草原的遊牧部落,哥哥死了,弟弟就得把他的媳婦和孩子都繼承了。
看出來了吧,婚姻這個時候又是一種風險對沖工具。農業文明裡的家庭,有點像是個公司,共同應對風險。
隨著女性就業率上升,婚姻對她們來說不再是必須的,越來越多的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職場女性對婚姻的看法非常苛刻,寧可孤獨一生,也不湊合。
這也是為啥全世界無一例外城市化導致結婚率和生育率下降,幾乎沒法避免。
也就是說,老一輩對婚姻的看法更多是“搭夥過日子”,而不是滿足感情需求。年輕一輩越來越多人,傾向於覺得婚姻的目的是讓自己過得更好,如果實現不了這個目的,那寧可單著。
這就普遍呈現出來一個明顯的特點,越是收入高的人,尤其女性,越不能接受湊合。
這也是為啥離婚率這些年越來越高企,以前婚姻裡不順利,女性更傾向於“湊合著過”,這些年隨著她們經濟獨立,對“湊合”這事也就極度反感。
某音上有個博主(之前在微頭條提過他,很多小夥伴也知道他是哪個),他從大廠離職後,用了很長時間才找到工作。這中間家庭矛盾爆發,經常吵架,他本來是想用離婚嚇唬他媳婦,沒想到他媳婦乾脆利索跟他離了。這在傳統社會是很難想象的,現代社會卻很正常,因為女方經濟獨立,根本不想忍。
此外,演算法也明顯推高了預期。
看出來了吧,婚姻從“忍耐的藝術”正在向“生意的算計”轉變。
西南財經大學的《中國女性經濟地位與婚育行為研究》顯示,月收入大於兩萬的女性,35歲未婚率39.2%(全國同齡女性未婚率18.7%),已婚者中丁克比例27.4%(全國平均4.2%)。在國外這個結構也一樣。
當然了,還有一種後現代的小眾想法,在高知女性裡廣泛流傳,這現年呈現外溢趨勢。可能是女性思維細膩的緣故,很多人產生了葉文潔那樣的想法,或者說佛教裡的想法,覺得眾生皆苦,世界就是個大監獄,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就是受苦。
而且可能是她們收入高的緣故,對這個想法更加堅定一些。因為很多沒錢的人覺得只要有錢就好了,那些高收入的卻覺得自己有錢也不會好,所以他們堅定地選擇丁克。
可以理解為,社會里一直存在一些堅定的“不婚派”,只是技術的進步讓他們有了選擇的空間。
此外演算法透過273個標籤對你進行精確側寫之後,給你推送你心目裡完美女神,提高了你的預期,但是卻解決不了現實中你根本找不到這麼一個人的問題。此外就算找到,對方大機率也看不上你。
這還沒考慮一些因素還沒發力,以前AI配偶這東西挺魔幻,到了這兩年估計也沒人覺得魔幻了。
而且傳統社會里的壓力機制也失效了。
以前大家一輩子生活在一個很封閉的熟人社會小圈子裡,無形中就會對那些不婚不育的年輕人形成巨大的壓力,如果再來一些流言蜚語,誰都受不了。
但是現在城市化之後,熟人社會解體了,大家變成了大城市裡的原子化狀態,那種小地方特有的壓力就沒了。這也是為啥很多大齡未婚青年過年不想回去,因為回去就得承擔那種壓力。
幾種情況綜合在一起,演算法、城市化、後現代思潮共同作用下,最後就呈現出越來越不像樣的結婚率。
這種狀態的極致是什麼樣呢?
北歐呈現出了那種“去婚姻化”,也就是大家終身都是未婚狀態,感覺不錯就在一起,處不下去就分手。很多發達國家也都出現了這種趨勢。
說到這裡,明眼人都看出來了,去年阿富汗禁了女性上學,也就掐斷了女性進入職場經濟獨立的路,就可以順利把女性變成生育機器。
但是這就跟我們發展經濟、實現現代化的目的徹底相違背了,如果需要剝奪女性受教育權利、降低她們的經濟地位來維持生育率,這生育率不要也罷。
這讓我想起來一件事,1944年美軍調查團抵達延安,他們最震驚的事,就莫過於當時延安那麼窮,但是女性享有完全相同的受教育權利,並且很多崗位上也都是女性,這讓美軍觀察團第一次感受到來自我黨的震撼,原來我黨玩真的。
那有解沒?
整體趨勢估計很難逆轉,但不是沒有改進空間。
可以這麼理解這個問題,人群中基本上是這樣的,可以分成三種人:
第一種是無論如何要結婚的,這種人從來沒想過不結婚的選項,生活的目的就是結婚生子。
第二種是搖擺的,一方面怕孤單,另一方面卻害怕婚後壓力大。
第三種是第一種的反面,有各種理由,反正是堅決不結,神仙來了也不好使。
第三種其實沒必要管,這些人往往學歷收入較高,對激勵也不敏感。
應該做的是激勵第一種,給他們創造更好的婚姻環境,畢竟中間的搖擺群眾是會參考那些已婚人士生活狀態,這樣搖擺群眾就更容易加入到結婚陣營裡來。
同理生孩子也是這樣,如果大家發現生孩子果然太慘了,那就更不生了。
比如提高生育補貼,創造良好的生育環境,延長產假什麼的。當然了,我反對有些人慷他人之慨,動不動要求企業承擔一年生育假,那樣可能會導致沒有企業敢僱傭女性了。後續可以由政府來推動,比如適當給那些做的好企業退稅什麼的,分擔一部分企業成本。
長期來看,整個社會可能要接納結婚率持續走低的現實,發達國家幾乎都這樣。
但生育率又不能不保,發達國家比如瑞典、法國、德國這些國家,都透過增加補貼、延長假期,實現了嬰兒出生率的觸底反彈。
需要注意到是,結婚率和出生率相關,但沒有必然聯絡,很多國家已經徹底脫節了。因為很大比例的孩子都是未婚生育。發達國家的大量補助措施,都是針對非婚家庭和單親家庭。咱們國家這幾年也在最佳化非婚生子女的社會環境。
長期來看,結婚率走低是個很麻煩的事,屬於現代數字時代對農業文明的一次大反攻,各國基本上都陷入了“越發達越不婚”的困境,咱們後續估計也只能最佳化卻沒法徹底解決。
不過歸根結底,無論是提升結婚率還是出生率,唯一途徑可能就是提升社會保障,降低撫養壓力,除此之外沒啥特別好的辦法。
本文轉載自:九邊 (ID:ertoumu893),作者:九邊,原文標題:《結婚率走低這個事,還比較麻煩》。
點選推薦」,錦鯉附身!
– END –
歡迎關注“首席商業評論”影片號留言討論!
投稿及內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廣告及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