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催婚可能會成為歷史

本文首發於2024年05

今天,我們重發一篇過往比較受歡迎的文章《劉潤:催婚可能會成為歷史》,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以下是這篇重發文章正文。

今天,讀到任澤平和梁建章的《中國婚姻家庭報告》。其中的資料,印證了我的一些零零散散的思考。

未來中國(以及全球)的婚姻制度,一定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或早或晚,或快或慢。
把這些零散的思考,與你分享。不成熟。僅供參考。
婚姻的本質,是一種契約安排。用薛兆豐老師的話說,是為了解決男(資源)女(生育)的貢獻,在人生時段上的錯配,而發明出來的一種契約安排,保證先貢獻的(生育)不吃虧,後貢獻的(資源)不抵賴。
然後,在這個基礎契約安排之上,各國文化為婚姻和家庭,賦予了越來越多的額外意義和功能。比如愛情意義。比如陪伴價值。比如養老功能。
尤其是在中國。孝文化作為一種道德準則,其核心“功能”,是把養老的責任,規範在婚姻和家庭範圍內。孩子被養。長大後養育。老年後再被養。這個以家庭為單位的養育迴圈,以螞蟻雄兵的方式,解決了整個中國社會的人口延續問題,而不用把壓力給到社會。孝文化,是這個制度安排的道德準則。
所以家庭,承擔著三個關鍵功能:財產功能(解決貢獻錯配),情感功能(愛情和陪伴),養老功能(迴圈養育)。婚姻,是進入家庭這個狀態的門檻。想實現這三個功能,先結婚。
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這三個功能都在被解構。
首先是財產功能。男女平等逐漸實現之後,女性擁有獨立的收入,不再需要靠另一半提供財產才能生存。為了這個功能而不得不結婚的女性,數量減少。換句話說,女性越獨立,結婚願望越低。經濟發生在文化之前。女性經濟獨立在先,丁克文化被廣泛接受,會逐漸發生在後。
然後是養老功能。社會養老制度越來越完善(社保,商業保險,個人財富的增加),養老未必一定需要靠孩子。所以,為了養老而先結婚後生子的願望,也會逐漸降低。沒孩子,老了也未必會必然悽慘。
最後是陪伴價值。強烈的激情,和激情褪去之後的溫情,用同居的形式也可以獲得。如果沒有財產功能和養老功能的動機驅使,長期同居而不結婚的群體會越來越多。
所以,結婚在年輕群體心目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嚴重下降。再加上婚育的成本高(這是另外一個重大話題),就更不結婚了。這是老一代無法理解的。就像老一代其實也未必理解,自己為什麼要結婚一樣。
看資料。
根據《中國婚姻家庭報告》的資料,我國的結婚率,從2013年9.9‰,逐年下降到2022年的4.8‰。離婚率從2000年的0.96‰,逐年上升到2020年的3.1‰。因為2021開始實行“離婚冷靜期”制度,離婚率下降到2.0‰。年輕人結婚的動力減小了,離婚的負擔減輕了。
春節催婚的難度越來越大。因為看上去,沒有什麼問題,今天是必須透過結婚來解決的。
同時,年輕人初婚的年齡,在不斷推遲。1990年,中國男性平均初婚年齡是23.59歲。女性是22.15歲。我父母差不多就是這個歲數結婚的。到了202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漲到了29.38歲。女性是27.98歲。也就是說,中國的婚禮,“平均”發生在30歲男和28歲女之間。結完婚,就直接奔四了。
這個趨勢還會繼續。因為發達國家的初婚年齡,更晚。美國是29.8歲/28.0歲,日本是31.2歲/29.6歲,德國是34.0歲/31.2歲,法國是35.2歲/33.1歲。也就是說,未來父母的催婚戰,不再是閃電戰,而是持久戰。
不結婚,是不是就是單身呢?也未必。同居是結婚的平替。80-84的中國人,男女同居率為33.33%/26.79%。85-89的中國人呢?變為了37.99%/33.13%。同居不婚(未婚)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每三個人中間,就有一個人同居不婚(未婚)。這個趨勢,可能也會繼續。80-84的美國人,男女同居率為:69.7%/64.6%。也就是每三個人中間,有兩個是同居不婚(未婚)。
簡單來說,晚婚,不婚,平替婚(同居),是社會趨勢。催婚,可能也很難改變這個趨勢。
隨著這個趨勢的不斷發生,各國的文化(甚至道德準則),甚至也會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愛情和婚姻,可能會逐漸不再緊密繫結。婚前財產公證的接受度,可能也會越來越高。社會化養老後,家庭關係也會發生微妙變化。我問周圍年輕的朋友,你們願不願意給未來的子女帶孩子。沒一個願意的。自己管好自己的事。
結婚與否,是個人的選擇。只要自己選擇,自己喜歡,別人也沒什麼好評價的。但是,這個人的選擇,還同時影響著關乎整個人類的另外一件事:生育。
在很多國家,婚姻除了和愛情緊密繫結之外,也和生育緊密繫結。現在,相愛的人,可以不結婚,越來越被接受。但是,沒有結婚就生了孩子,還不太被接受。就算沒結婚懷孕了,也要奉子成婚。
但是,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晚婚、不婚、平替婚,就必然造成生育率的下降。不婚、平替婚,造成生育率下降可以理解。晚婚也影響生育率,是因為會錯過最佳生育年齡。所以,“結婚才能生孩子”的一個次生結果,就是生育率下降。
那怎麼辦?如果晚婚、不婚、平替婚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那麼,就要把生育和結婚同樣解綁。有些國家已經這麼做了。比如美國。未婚生子比率是39.60%。法國是60.40%。智利是73.65%。73.65%是什麼意思?就是每100個新生嬰兒中,73.65個嬰兒的父母,沒有結婚。為什麼?因為如果文化和制度中不能包容未婚生子,這些國家的生育率會更低,甚至低到危險的地步。
所以,很多國家在想辦法保護未婚生子。比如法國,不管是婚生還是非婚生,都能得到相同的家庭補助。瑞典也是。對婚生、非婚生一視同仁,也是法國和瑞典生育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中國也頒佈了類似法規。我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一條規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雖然現實中還沒有真的做到一視同仁,但是其趨勢已經在上升。70年代父母,非婚生子比率只有0.3%。但80年代父母,非婚生子比率已經有1.2%。
非婚生子的一視同仁,會非常嚴重地衝擊中國的道德文化觀念。很多人認為,這項制度,就是為“小三”設計的,讓“私生子”可以與“婚生子”分家產。這項制度會怎麼往下演進,還要觀察。但是,根據人口趨勢,這項制度應該是不可逆的。
愛情,婚姻,生育這三件事,過去都被裝在“家庭”這個容器裡。但是,隨著經濟底座的變化(夫妻財產問題,父母養老問題),這三件事,可能會發生一些裂縫,甚至是分離。最終導致家庭規模越來越小。
1953年,中國家庭規模平均4.3人(四口之家)。1990年時,減少為3.96人。2010年時,減少為3.10人(三口之家)。2020年時,減少為2.62人。那發達國家呢?美國是2.53人。日本是2.33人。德國是2人。瑞典只有1.8人。家庭也會越來越小。我們所知道的妯娌、姑奶奶、大舅子等等,這些只有在大家庭才存在的稱呼,可能會逐漸消失。我們的下一代可能再也不能理解這些稱呼的含義。
愛情,婚姻,生育,家庭問題,是人口問題的子問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文化,是社會契約的心理版。所以,人們關於愛情、婚姻、生育、家庭的文化理解,可能會逐漸發生緩慢但巨大的變化,最終合理化人口變化所帶來的制度變化。
這些變化,是劇烈的。因為它會改變很多東西。這些變化,是痛苦的。因為它和自己從小所接受的文化不完全一樣。但無論如何,要理解這些變化。
然後才能不管身處什麼變化,都能平靜而幸福。
P.S.
新的一年,開始了。
有很多同學問,2025年,對個人有什麼建議?
其實,再多的建議,都不如做多自己。
所以,春節期間,我依然會在“劉潤·進化島”,保持日課的更新。
在“劉潤·進化島”上,你可以直接向我提問,收聽我的商業日課;可以認識2.71萬名創業者朋友,提升自己的商業認知;可以回看商業訪談,聽大咖講書,收穫更多的思路和視角……
更多關於“劉潤·進化島”的資訊,歡迎你點選下方圖片進行了解。
我在島上,等你。
同時,春節期間,我們也為你準備了,劉潤·進化者“接龍”特別檔。
從除夕到初七,讓我們一起,開啟企業家/創業者們的商業錦囊。
就讓我們,不見,不散!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1、《中國婚姻家庭報告》,澤平宏觀。
作者 / 劉潤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