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今日免費下載:2024年輕人校園戀愛報告
來源:網易數讀
作者:庫洛洛
有人說,“很多親密關係最終都敗在生活細節上。”
熱戀時,滿心滿眼都是對方,偶爾見面也總有說不完的話。可一旦朝夕相處,風花雪月變成柴米油鹽,人們對愛情的濾鏡便碎了一地。
在一個屋簷下,每個不起眼的小缺點都被無限放大,一點小事都可能引發一場爭吵。
很多人同居久了還會發現,明明這段關係沒有出軌、沒有家暴、沒有外界阻攔、沒有異地隔閡,但依然在日常瑣碎中歸於平淡,甚至像花束般凋零。
情侶同居,為什麼會這麼難?
婚姻降級,人們選擇先同居
2025年2月8日,民政部官方網站釋出《2024 年 4 季度民政統計資料》,顯示 2024 年全國結婚登記數只有 610.6萬對,創下自 1980 年以來的最低紀錄。
這既是因為適婚年齡的人群基數下降,也是因為年輕人結婚年齡推遲。而與之對應的,是不斷攀升的同居率。
北京大學做的 2022 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顯示,40歲以下的人群,婚前同居比例已經約為四成,遠高過 40 歲以上的人。

在 1994 年最高法院釋出的司法解釋中,沒結婚就住在一起的男女關係不受法律保護,並且在訴訟中還可能按“非法同居關係”處理。未婚同居,男生會被說不負責,女生會被罵不自愛。同居過的人找新的人結婚,會被認為等於二婚,在婚戀市場上掉價,還有“白紙找白紙,報紙找報紙”的說法。
而如今,許多人不再認為婚前性行為是十惡不赦的,同居也變得見怪不怪。
除了觀念的改變,城市化帶來的一些負面結果也導致了同居的增加。比如房價的快速上漲導致更多年輕人推遲結婚,暫時先同居。與此同時,一線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促使情侶更願意搭夥生活,平攤房租等開銷。
中國家庭追蹤調查資料顯示,有婚前同居經歷的人,結婚年齡會明顯推遲。

在一些發達國家,同居更是成了婚前標配,還有人索性就不結婚了,透過簽訂民事協議等方式終身同居。
同居,親密關係的照妖鏡
聽上去,同居完全是可以“既要又要”的選擇,既可以享受與伴侶相處的美好,又不用承擔一紙婚約帶來的種種負擔。
可是,當人們嘗試同居後,才發現事情沒有想象得那麼簡單。婚姻會有的大部分麻煩,同居都逃不過。
我們統計社交平臺上關於同居的貼文,發現同居後伴隨而來的問題可不少,第一個便是吵架。

同居後逐漸平淡,一回來兩人就是躺著玩手機不說話。
《貪婪的多巴胺》一書指出,人們的激情之愛是多巴胺主導的,使人興奮。但隨著時間推移,人們逐漸熟悉對方,多巴胺的分泌就會下降,原先的激情不再。
還有很多人在同居後才發現獨居的好。以前在家裡,一個人待著自在又清淨。現在屋裡多了個人,就多了些束縛感。幾點起、幾點睡、玩手機要不要外放聲音,都得過問另一個人的意見。

排在第二位的是性格不合。沒同居前,人往往會展現自己最好的那一面,但到同居後就不裝了,想裝也裝不下去。
距離拉近後,兩個人的性格也暴露無遺,沒準就發現一個是迴避型依戀,冷漠,不善溝通,另一個是焦慮型依戀,粘人,缺乏安全感。天天住在一起,總是互看不順眼。
生活習慣也是個同居大雷點。同居後才會知道,眼前看著人模狗樣的伴侶在家裡的生活習慣可以有多差。有時光是因為男生上完小便不把馬桶蓋放下來、女生的頭髮掉滿地不清理就能吵個百八十次。
靠同居來試婚,有用嗎
除了一起生活會出現的摩擦,擺在同居情侶面前的還有另一大難題是,同居本身是一種弱約束關係,比起婚姻更加地動盪和不穩定。
心理學家羅蘭·米勒在其著名的書籍《親密關係》中提到,比起已婚夫妻,同居情侶會經歷更多的衝突、嫉妒、不忠和身體攻擊。而且由於同居情侶對彼此的承諾更少,遇到問題隨時離開的可能性更大。
婚姻則不太一樣。因為子女、經濟、法律等各種約束,夫妻的婚齡越長,離婚的可能性越低。哪怕只是訂婚,這種同居情侶也通常比那些沒有結婚計劃的同居情侶相對來說更穩定。
不過,也正是因為同居能相互磨合,測試彼此的合適程度,很多情侶都把同居當做“試婚”。透過提前體驗婚姻生活,篩選掉不合適的結婚物件。
但令人意外的是,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大部分實證研究都表明,初婚前有婚前同居經歷的人,婚姻反而更不穩定。

學術界有一種解釋確實認為是同居本身影響了婚姻。因為在中國,同居的人仍被期望在同居後進入婚姻。這就帶來一定的社會壓力。哪怕人們發現對伴侶並不滿意,但可能還是會被動步入婚姻,而非主動地承諾婚姻 。
另一種解釋則是“自選擇效應”在作怪。也就是說,更偏向選擇婚前同居的人本身就有一些影響婚姻穩定的特質,比如說他們的婚戀觀往往更開放自由,對婚姻更加祛魅,更不覺得離婚是羞恥的事。不過,對於有更高學歷、更低收入和農村出身的人而言,這種效應會被削弱。
還有研究認為,同居是否影響婚姻,要看你是什麼時候結的婚。在改革開放前期(1980-1994 年),同居現象並不普遍,同居過的人容易在社會壓力下被動結婚。
也就是說,即使對方沒那麼合適,因同居形成的“關係慣性”促使他們步入婚姻,而這反而可能導致婚後離婚率的增加。
但對改革開放後期才結婚的人而言,由於此時同居愈發普遍,外界壓力減小,同居後發現不合適,人們可以及時止損,選擇分手,同居和離婚間的關聯便消失了。
歸根到底,無論是同居還是不同居,都未必就有完美的愛情。如果想維持更久的新鮮感,那可以選擇不同居。如果謹慎起見的話,婚前同居也無妨,總比直接開盲盒,一下就進入“寬進嚴出”的婚姻要好。

▲
歡迎關注他們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PS:點選詳情可檢視內容】

點選微信小程式👉:"報告搜一搜";免費下載各行業研究報告pdf和word、可視資料、學習資料。提供研究報告、市場研究報告、行業報告、行業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