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婚不育保平安”已經成為年輕一代的口頭禪。
當傳統婚姻模式備受詬病的同時,年輕一代正在透過顛覆從前的做法,摸索新式情感模式的更優解。
作者:立正媽媽,藍橡樹專欄作者。國家人社部高階兒童情商管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 兒童閱讀推廣人。本文來源:公眾號“藍橡樹”(ID: blue_oak)”

近日,“結婚率創45年新低”的話題,引起熱議。
2月8日,據民政部官網釋出的《2024年4季度民政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全國結婚登記數為610.6萬對,創下自1980年以來結婚登記數量新低。

實際上,早在2023年以前,全國結婚登記數就已持續多年下跌。
民政部統計資料顯示:全國結婚登記量的巔峰是2013年的1346.9萬對,2014年開始逐年下降,後於2019年跌破1000萬對大關,2021年跌破800萬對大關,2022年降至683.5萬對,跌破700萬對大關,下降速度讓人瞠目。
但與之相反的,是2024年的離婚登記數為262.1萬對,增加了2.8萬對,這個比例相當於,民政局每走進去10對新人,就有4對可能會再來離婚。

年輕人不願意結婚,卻容易離婚,現狀讓人唏噓。
我國近十年來的婚姻資料,不僅是一部當代青年的婚戀選擇變遷史,也折射出隨著時代發展和觀念更新,一場悄無聲息的“婚姻革命”正在興起。

“白首不相離”成過去時,
新一代改寫婚姻“劇本”
2025 年《中國社會心態調查報告》顯示——
“婚姻是人生必經階段” 的傳統觀念認同度,已從 2010 年的 86.7% 降至 42.3%。
婚不起、不想婚、婚不下去,成了許多年輕人的現狀。
-
婚不起:
“以我目前的收入,根本不敢想結婚的事,感覺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王瑞,深圳,29歲,男
有人調侃道“如果說這一代人口減少是‘天災’,經濟壓力則是壓垮年輕人婚姻意願的‘人禍’。”
買不起房、結不起婚、養不起娃。在青年失業率(16 – 24 歲)創18.8%新高的背景下,養活自己都成問題,高昂的婚姻成本,嚇退了眾多年輕人,讓他們對邁進婚姻殿堂這事望而卻步。
-
不想婚:
“一個人的生活自由自在,沒必要為了結婚,去過將就的人生。”——凌思蓉,杭州,32歲,女
工作壓力山大的996、007,生活中個人支配的空間和時間,已經被壓榨得所剩無幾,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經營一段親密關係。
追求自我的新一代年輕人,更傾向於把有限的精氣神,投資在“活出精彩人生”中,而不願屈就於“高犧牲、低質量”的婚姻生活中。
-
婚不下去:
“結婚的目的是追求幸福,如果在一起矛盾重重,那不如及時止損,放過彼此。”——唐萌,西安,30歲,女
當激情退卻後,伴隨著朝夕相處,在生活中的柴米油鹽碰撞帶來的雞飛狗跳中,婚姻的乏味和疲憊,很容易讓新一代小夫妻在爭執無果後,毅然決然走向決裂。
傳統的婚姻觀念的“從一而終”逐漸被打破,年輕一代則更注重個人幸福和自我實現。
在他們的認知裡,結了婚也不代表必須白頭偕老,如果“婚不下去”,一別兩寬,各生歡喜,才是最佳選擇。


“一夫一妻制”走向衰落,
“新型婚姻模式”正在興起
傳統婚姻模式下,“一夫一妻,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相夫教子,傳宗接代”,是延綿世代,約定俗成的的相處模式。
但新一代的90後、00後,早已活出了多元化的婚姻觀。
自由、平等、心靈契合、共同成長、生活質量,都是他們在追求親密關係時的考量指標。

隨著現代年輕人婚戀觀的重大轉變,近幾年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突然孕育出一種婚姻新風尚,各類新型的婚姻模式開始出現,既突破了大多數人的常規思維,也顛覆了傳統的婚姻制度。
早前在微博上,就有人列出了一種新型婚姻模式,詢問網友們是否能夠接受:
1.男方不出彩禮,女方不出嫁妝;
2.只領證不舉行結婚儀式;
3.買房買車的錢,男女雙方各出一半;
4.生兩個孩子,一個隨父姓,一個隨母親姓;
5.各項生活開支AA制;
6.各自贍養各自的父母;
7.不與任何一方父母,進行同住;
8.逢年過節各自回家,各自看各自爸媽;

沒想到底下的回覆中,讚賞並且能夠接受的,大有人在。
畢竟,從前在物資匱乏年代,夫妻之間需要相扶相持,共度艱難歲月,才能勉為其難撐起一個家。家庭是彼此面對風雨的可靠戰友,不可或缺。那會的婚姻,愛不是最重要的,生存才是。
而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科技手段協助下,夫妻之間的直接聯絡變得不再那麼緊密,做飯可以點外賣,體力活可以外包,連帶娃都能請保姆,就算一個人也能生活得很好。
加上重男輕女的陋習逐漸被摒棄,職場上的巾幗不讓鬚眉,使得擁有經濟權力的女性,在家庭中也具有更多的選擇權和話事權,不再需要像從前那樣作為男人的附庸。於是,追求平等和尊重,成為了越來越多女性的婚姻訴求。

例如在江浙地區,就流行一種名為“兩頭婚”的新型婚姻形式 。
它既不屬於傳統的男娶女嫁,也不是完全的女招男入贅。而是夫妻雙方在結婚後,仍然保持與各自原生家庭的緊密“黏性”。
如保持獨立生活,夫妻雙方成家後可各住各家;逢年過節,夫妻兩人會輪流去雙方父母家中居住;孩子通常會生兩個,一個隨父姓,一個隨母姓,並由各自的家庭撫養,如果只有一個,則孩子用父母姓氏的組合;男女雙方各自承擔結婚和婚房費用,不需要支付彩禮和嫁妝;小孩稱呼父母的雙親為爺爺奶奶,而沒有外公外婆的說法。
去年剛奪下2024屆奧運會射擊冠軍的天才射擊手盛李豪,家裡就是江浙滬“雙頭婚”的典型代表。他隨母親姓,帶姓名裡融入父姓,網友們解讀為“盛李豪,盛媽李爸的自豪”,幸福感洋溢。

“兩頭婚”作為一個新穎的結合方式,是在尊重傳統與個人自由之間尋找平衡的一種新型模式,為不願受限於傳統框架,希望兼顧個人發展與家庭責任的年輕人提供了新選項,所以被越來越多的90後、00後所採納。
隨著個體價值覺醒與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這一代年輕人的婚姻觀念和行為早已顛覆從前。
婚禮不再是門面和話語權的體現,彩禮嫁妝也不再是家庭物質條件的代表,“男尊女卑”也不再是家庭分工的束縛,“門當戶對”也不再是擇偶的硬性標準。

在傳統婚姻觀念日漸淡化的今天,新一代探索婚姻形式的更多可能性,由此衍生出來的一些婚姻新趨勢和現象,重新整理我們認知的同時,也帶來新的思考和啟發——
-
試婚不領證:年輕人透過同居來測試彼此的適應性,減少倉促結婚後可能出現的離婚風險。
-
週末夫妻:各自住,偶爾聚。跳出了傳統婚姻的藩籬,給予夫妻雙方更大的自主空間,旨在“距離產生美”。近年在中國大城市悄然興起,有10%左右的已婚人群採取了這種模式。
-
AA制婚姻:夫妻在經濟上獨立,費用平均分攤。90後夫妻中接近1:1的男女比例在婚後理財上面採取AA制。
-
丁克婚姻:夫妻選擇不生孩子,過二人世界。上海一項調查顯示,有超過20%的已婚夫婦有意成為丁克家庭。
-
合同式婚姻:兩個人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段內選擇結婚,共同度過一段時光後,再根據彼此的意願決定是否繼續維持婚姻關係。
-
結婚搭子:與異性好友結婚,搭夥過日子。抵禦父母催婚,共同應對生活瑣事,組合雙方資源,共同過上更好的小日子。

甚至出現了一些非傳統家庭結構,比如:單親家庭、同性伴侶家庭、組團養娃、無親緣關係(收養、送養)家庭、甚至是數字化伴侶。
據2021 年民政部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約有 3000 萬的單親媽媽。83% 的離異家庭都由媽媽來撫養孩子,近些年催生出 “離婚搭子” 這種組團養娃形式。
我國每年的收養登記數量在 2 萬件左右,涉及收養的家庭數量大致也在這個範圍波動。
有超過 30% 的單身年輕人群體表示可以接受在一定程度上與數字化伴侶進行情感交流等互動。
著名性學大師李銀河曾奇葩大會上分享過自己的觀點——“婚姻制度終將消亡。”

但其實她的核心意思並非指婚姻制度將解體,而是指隨著社會轉型期家庭觀念的重構,多元化的婚姻形式才符合趨勢。
畢竟,當年輕一代追求的婚姻核心,已經從家庭本位向個人本位傾斜時,舊的模式難以滿足新追求,必然會發生變化。

婚否?婚否?
婚姻劇本沒有最佳選擇
那麼,較為合理的婚姻究竟應該是怎樣的?
“愛情三角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的。他認為——“真正的愛情需要激情的火花、親密的聯結和承諾的支撐,三者缺一不可。”
這三個基本成分的具體含義是指:
-
激情:愛情中的性慾成分,是情緒上的著迷;
-
親密:在愛情關係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
-
承諾:維繫關係的決定期許或擔當。
並據此衍生出七種不同型別的愛情形態。
如果說傳統的相親結婚是“空洞式愛情”,如今的年輕伴侶更追求的是“浪漫式愛情”和“友伴式愛情”。

有情感專家指出——
“現代人的愛情承諾,已不再依賴於一紙婚書的傳統監督機制,而是集中在兩個人之間的自願和合力,同時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異,保有親密關係裡的獨立性,是經濟和情感上的公平統籌。”
儘管新型的婚姻模式也存在各種利弊,但卻給與我們一個新的視角,看到年輕一代在追求愛、激情和責任的平衡之道中的上下求索。
沒有完美的婚姻,只有合適的選擇。

正如羅翔老師曾經談到的——
三年後,你結婚了。下班回家看著自己不愛的人,飯也吃不下,話也不想說,床更不願意上,你會不會後悔太聽家裡人的話。又或者,三年後,你結婚了。看著曾經奮不顧身選擇要嫁的人,激情褪去如今只剩下相看兩生厭。吵鬧的孩子、沒洗的碗、雜亂的房間和打遊戲的老公,你會不會後悔當初不聽家人的話?再或者,三年後,你仍然選擇了獨身。看著別人一家三口幸福美滿,內心不禁產生孤獨感。這時候,你會不會後悔決定不結婚?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無論怎樣選擇都會有遺憾和圓滿。
關於婚姻,聽過最好的答案——“不是不婚主義,也不是結婚主義,而是幸福主義。”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