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個學習心理諮詢的人,都多多少少聽說過“人本主義”。
作為心理諮詢領域的一大流派,大家都知道人本主義強調“以人為本”,知道人本主義代表人物卡爾·羅傑斯,知道他提出的“以來訪者為中心”的技術。
但,關於人本主義的前世今生,你又瞭解多少呢?
01
“人本主義”運動
其實,相較於一種理論、一個學派,“人本主義”更像是一種運動,一種革命,一種對“簡化的”心理治療的反抗。
在人本主義作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於1940年代發展起來之前,很多聲音在西方心理學界已經在發酵和醞釀:
在1930年,完形心理學派創始人之一Kohler(苛勒),在美國心理學會的會長致辭中就說到:“所有心理現象……由很多了無生機的原子所組成,僅僅是因為連線而成,構成了行動……本該生機勃勃、色彩繽紛的人生/生命,也因此變得無聊透頂”,表達了對於簡化的心理學、心理治療的反抗。
彼時,Maslow(馬斯洛)的動機理論也登上歷史舞臺,馬斯洛認為人的動機不僅僅是生理層面,還有更高等的自我實現的需求。
這都為Rogers(羅傑斯)的“以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開啟了序幕。
1940年代,羅傑斯開始使用“非指導性”的心理治療方法。與傳統的強調“症狀” “診斷” “干預技術”的心理治療不同,這種方法將個體看做一個“充滿潛能的” “應該被無限接納”的個體,透過幫助來訪者自我接納,瞭解和發展自我潛能,最後達到自我實現。
在此之後,人本主義在心理諮詢中快速發展,為更多心理治療師在工作中所使用。
02
“我不會形容「存在-人本」是一個流派”
我們曾對國際存在-人本心理學院(IIEHP)院長Mark Yang博士進行過刨根問底地詢問:“到底什麼是存在-人本心理治療?” “存在-人本主義究竟有哪些治療技術?” 他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
我不會形容「存在-人本」是一個流派。
存在-人本主義,更多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態度。作為一個存在-人本主義治療師,我很少去區分工作和生活,因為我覺得這是一致的。卡爾·羅傑斯也強調,這種一致性很重要。
我曾經在美國學過5年的臨床心理學,坦白講,我很失望,這不是我想學的心理學。有人說過,小心你學心理學會把自己身上“人”的那部分剝奪掉。
是的,我在學習臨床心理學的時候,從最開始的個案診斷,到學習怎麼用技術治療這樣的個案,我感覺自己身上“人”的、自然的那部分,慢慢就變少了。
我覺得,這不是我想要學的心理學。
畢業後,我開始讀Irvin Yalom(歐文·亞隆),讀Carl Rogers(卡爾·羅傑斯),才找到了我想要學的心理學。舉兩個例子——
在我5年的臨床心理學學習過程中,我幾乎沒怎麼聽到過“愛”(Love)這個詞。少數的聽到“愛”這個詞的時候,往往是“你要小心,不能「愛」上你的來訪者”這樣的語境。
但我總在想,愛是一種多麼大的力量啊!不該被“漠視”。在存在-人本的領域中,會更多強調“愛”的力量,以及將“愛”運用到諮詢中。存在-人本讓我知道,心理諮詢,不只是只有個案與干預,不只是有移情與反移情。
還有,在臨床心理學裡有一種說法,叫做“創傷”。但我想,其實對於“人”而言,不僅僅只是“創傷”,更多的是“苦難”。
如何在更深的層面、在存在主義的層面去解讀人的“苦難”,是值得我們討論和探索的。
03
“我們談存在-人本,
確實沒有太多在談具體技術”
確實,在存在-人本里沒有太多技術,無論大家去讀歐文·亞隆的書、去讀羅傑斯的書,裡面都沒有太多技術的介紹。
正如卡爾·羅傑斯所強調的,“諮詢裡面最重要的工具,是你(治療師)本人”。
羅傑斯說過一句話,“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is not what we must do, but how we must be”。也就是說,在心理諮詢中重要的不是我們要做什麼,而是我們是什麼,是我們的being,也就是你本人的氣質和存在本身。
還有,我們談到“共情”,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羅傑斯在一段時間內,其實是停止了談論“共情”,因為很多人將“共情”變為了一種“技術”,認為就是“你要反饋他的情緒”、“你去重複他最後幾句話”。
他覺得這並不是“共情”,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應該是“想去共情這個人”,而更多的是“深深地,我想去了解另外一個人”,去understand、去了解他。
因此,我們更願意去強調“Being”的部分,而不是“Doing”的那部分,這也是為什麼羅傑斯的書上、亞隆的書上,很少談到技術。
曾經有一位神學家,叫Martin Buber(馬丁·布伯),他談到過兩種關係:一種是“I – It ”,我和它,另一種是“I-Thou”(我和你/我和汝)。
羅傑斯認為,當我們用技術與另外一個人工作的時候,我們就把對方變成了一種“物質”,我們要把技術“用”在他們身上,彷彿那個人就變成了“物質”,變成了“It”。
而在存在-人本主義中,我們更強調“I-Thou”的關係,是一種“我和你”的關係。
歐文·亞隆說過:“存在-人本主義並不是想要跟其他心理學流派去對抗,爭奪誰對誰錯,這個沒有太多意義”。更多的是想跟人們去強調:在任何一個學派裡面,聆聽、陪伴、尊重,都是最基本的、也最重要的東西。
存在-人本主義由存在主義和人本主義兩部分組成。存在主義關心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感,是關乎於人類生存的終極課題,人本主義則關心人的潛能、自我實現。
一個在思考人類生存的本質,一個在展望人類無限美好的未來,相輔相成,給心理諮詢師提供了新的思路。
那麼你呢?你會不會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或感嘆生命的孤獨?你會不會好奇有多少人和你有共同的思索與疑問?你想遇見他們嗎?
2018年,簡單心理Uni與IIEHP攜手,推出存在-人本取向長期、沉浸式系統訓練。歷經7期的持續打磨升級,我們正式啟動第八期 「存在-人本心理治療2年系統培訓」。
楊吉膺 (Mark Yang) 博士等20位中美老師將帶領一群愛思考的夥伴們,感受自己獨特的存在,並彼此分享,緊緊連線。
👇掃碼新增顧問老師諮詢專案詳情👇

專案共計2年共計285+課時,採用「理論+體驗+技術+答疑」4大主題模組學習的形式,讓每一位學員充分學習、體驗和練習存在-人本取向心理治療理論和技術。
我們將每月圍繞一個主題進行沉浸式學習,按照「理論+體驗+技術+答疑」4大主題模組,深入20+1個學習主題。
-
第1周理論 | 外教系統介紹主題理論
-
第2周理論 | 中方教員深化理論,協助學員理解
-
第3周研討 | 結合本月主題,6-8人小組形式深度討論
-
第4周技術 | 小組臨床演練,影片解析主題下的臨床應用
-
第4周答疑 | 外教帶領主題討論與答疑
除了每週的線上學習,還有4次地面集訓(含結業典禮)。每次地面集訓持續4天,由IIEHP的老師帶領大家進行理論和技術的深化體驗學習,包括小組研討、技術練習,個案觀摩與演練等,共計100+小時,幫助大家深化體驗,整合學習內容。
上下滾動檢視課程詳情

本專案由來自國際存在-人本心理學院的強大師資團隊授課,共有20位中美老師提供教學,11位美方教師教授系統化理論課程,9位中方教師結合本土案例幫你全方面理解。其中,有4位老師為美國心理學會(APA)人本心理學分會的前會長。
上下滾動檢視師資團隊

為保證每位學員獲得充分關注,本專案堅持小班制教學,每年僅開放1期,本期全國限招52人,目前正在火熱招生中,所剩席位不多。
第八期課程時間
2025年7月31日-2027年8月1日
支付方式1
一次性繳納支付,享受優惠價41700元
(選擇全款支付的學員優先面試,在招生名額不足的情況下,且雙方入學溝通匹配的前提條件下,專案優先錄取全款支付的學員)
支付方式2
定金報名3000元,尾款42960元
(錄取後繳納尾款可選擇一次性支付或分三期支付,首期支付:15920元,二期及三期分別支付:15020元)
部分學員可獲額外優惠:

*以上優惠均不可疊加使用
*若入學溝通後,因個人情況退出,將扣除800元入學溝通面試費用
報名流程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專案詳細安排,選擇報名方式、填寫報名表、完成報名資訊填寫和費用繳納。
顧問老師會透過微信與你聯絡,告知申請情況及後續流程安排。資料稽核通過後,我們會透過線上影片的形式進行學前溝通,最後正式錄取。
如果你對專案內容和報名流程有任何疑問,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新增「顧問老師」進一步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