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防走失
公眾號右上角「設為星標」獲取每日推送
2025春晚,機器人表演火了!
當黑紅配色的機器人登上春晚舞臺,隨著秧歌的節奏地扭動,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在這一刻碰撞與交融,給觀眾們帶來了一種新奇的視聽體驗。
當把焦點從表演本身轉向背後的人工智慧技術,各位心理人們是否也躍躍欲試,想要探索這一前沿的方向?
人工智慧作為交叉學科領域,包括了計算機科學、數學、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等等熱門學科。
其中,認知心理學透過模擬人類的思維、記憶、感知等認知過程,為AI賦能,使得這些機器人能夠完成高複雜度的任務,並與周圍環境相協調。
今天,我們就與Barry Yao導師一起走進認知心理學,探討它如何為人工智慧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動力,推動技術走向更加智慧化的未來。
心理學是一門旨在研究人類行為和心智的科學。它探索人的認知,情感,動機,感知和人際關係等方面。
很多人對心理學的理解就是心理諮詢或者心理健康,但是從美國以及北美的文化環境來說,心理學是一門基礎科學,而不是以應用為主的學科,所以大部分情況下對心理學的探討是基於科學。
心理學的主要方向可以分為基礎科學方向(basic science)和臨床應用方向(applied/clinical)。博士生在培養的過程中,不可能把所有的每個方面都研究很清楚。專案會讓學生在一個領域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
-
基礎科學方向包含認知心理學(cognitive)、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社會心理學(social)、神經心理學(neuro)等分支。
-
臨床應用方向包含臨床心理學(clinical)、法醫心理學(forensic)、諮詢心理學(counseling)、心理藥理學(psychopharmacology)等分支。
除了心理學以外,很多其他學科也是屬於基礎科學,比如說數學、物理、化學等。那為什麼它們叫做基礎?為什麼心理學是基礎科學?因為基礎科學是對人類已知的一個知識範圍進行追求和探討,它不需要你為實際的問題解決出發去考慮,而是純粹為了擴充套件。
與之相對應的,是法醫心理學、諮詢心理學等,這些都是以基礎科學已有的知識進行在實際生活上應用的問題。所以認知心理學作為基礎科學,更考慮的是人類活動、軀體、生物體是如何運作的,我們是如何感知的、如何學習的。
例如:中英文的轉換過程我們是如何記憶的?我是如何記得關於心理學的這麼多專業知識的?我們是如何思考和決策的?我是何時決定我要需要用英文?
這些可能對我們日常生活不產生什麼特別的影響,但是它對我們未來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比如說人工智慧,都是有深刻意義的。
但在那些問題能被回答之前,我們需要考慮就是基礎的問題——我們的大腦到底是如何運作的。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裡,第一部分是記憶(Memory),涉及三個部分。第一個是編碼(encoding),我們是怎麼樣把一些新的資訊記錄到大腦中。
第二個是資訊被編碼後,我們在哪裡儲存(storage),它的儲存時間有哪些,我們如何保證這個儲存內容?我們都知道記憶有長期記憶、短期記憶,那我們是如何知道人到底有多少長期記憶容量的?短期記憶的容量是多少?這些都屬於對記憶儲存的研究。
記憶最後一個部分是提取(retrieval),因為假如把一個東西只存進去而不提出來的話,那記憶對我們來說是沒有用的。記憶之所以有用,是因為我們可以時刻在不同意識層面把資訊進行提取。
同時,記憶的研究不僅侷限於這三個方面,它往往會和其他的一些心理學的領域進行一些交叉。
比如發展心理學家,可能對記憶的研究,還會涉及到編碼儲存或者提取資訊的能力是怎麼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產生什麼樣的變化的。
社會心理學家,會研究人在編碼過程中受到很多社會因素、外來因素影響如何決定了我們會記住某資訊,產生一些錯誤記憶,而同時又會覺得我們的記憶是正確的,這個社會環境是如何對記憶產生影響的。
認知心理學的主要研究領域還包括感知(Perception),大腦如何解釋(perceive)來自外部環境的感官資訊(sensation)。
這裡面比較有意思的有視覺感知、有面部感知。面部感知講的是我們大腦如何對人臉進行識別、人類為什麼天生對人臉識別會有一些優先性,以及為什麼有些人會有臉盲症。
認知心理學也會涉及注意力(Attention)的問題,我們的大腦是如何選擇和集中處理資訊的。這個也是和其他領域十分相關的,比如ADHD多動症等心理疾病,它到底是由於什麼原因導致的。
另外,在認知心理學中非常流行的一個領域就是語言(Language)。語言是如何形成的、語言是如何被理解的,以及語言在思維中的作用。
最後一個主要領域是決策與推理(Decision Making & Reasoning),人類如何做出選擇和解決問題?我們在不同年齡層次,我們的解決問題和推理能力受哪些方面的影響、什麼時候才能合理的做出選擇,什麼時候是受到一些偏見後形成了這種決定。
除了我們剛才說了擴充人類知識邊界,為未來做出發展以外,認知心理學主要的應用領域第一是在
教育
方面。比如研究對學生來說最好的提高記憶和成績的辦法。
假如學生需要參加一場考試,前一晚努力閱讀筆記,對短期記憶會有很大提升,展現在成績上。然而,在幾天以後再用同樣的方式去檢測學生,只通過這些重複的記憶方式來學習的話,成績會有非常顯著的下降。
那為什麼考試一直在教育中最廣泛的?因為它確實對記憶的提升是非常顯著。它可能提升顯著的方面不在於學生第二天能記住多少東西,而在於記憶的保留是非常持久的。哪怕在七天以後,可能也還是能夠維持一個相對高的記憶水平。
人工智慧方向就是模擬人類認知過程以及開放智慧系統。OpenAI或者ChatGPT等都是想發展出來一個接近於人類大腦的人工智慧系統。想研究人工智慧,就首先要了解人腦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它有哪些基本的邏輯,它有哪些基本的模組。
一些阿爾茲海默症、自閉症,或者ADHD的研究,這都是認知心理學能夠做非常大的貢獻的領域。
我們如何根據已知道人類的認知和行為上的理解,去設計更符合人類思維和行為的使用者去介面,也就是UI設計。比如很多人覺得蘋果UI設計互動做的比安卓好。可能是因為它在設計的過程當中,就已經考慮到了很多認知心理學方面,或者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中的內容,從而才不會有很多反人類設計。
第一個最主流的是教職。這個需要你在五年的或者甚至六年、七年的學習期間有很多的發表,以及有一個非常相關的研究專案。你能告訴你能貢獻的是什麼問題,能解決的是什麼問題。所以這需要以發表為中心,不需要去參加很多所謂的實習。主要還是暑假進行一些發表活動。
第二個方向是業界,矽谷也有很多機會,所以很多人在畢業以後會想去大工業,比如Uber、Google,進行人機互動人工智慧這方面的發展。
申請者需要具備的是非常完善和豐富的心理學知識與技能,這個所謂的完善與豐富主要是考慮到申請的是哪個方向的心理學。比如說認知心理學,需要有獨立做實驗、獨立設計實驗、完成實驗的能力。大部分的認知心理學都是透過實驗的形式去完成,所以需要熟知其中的各個流程,以及怎麼去做樣本估計,怎麼去做資料分析、怎麼運用不同的統計學檢驗方法。
假如對認知心理學中的腦電圖比較感興趣的話,那還需要額外學習Matlab,Python、R這些程式設計軟體。因為大部分對一級資料的分析,它是以矩陣的形式進行的。而Matlab,Python對矩陣的分析要好過常用的統計學軟體,如SPSS。
實際上的技能,我覺得是所有科研都需要注意的並且具備的,也就是你合作科研的能力。沒有任何一項科研成果在社科領域,是一個人可以獨立完成的。哪怕最後的名字署上的名字是隻有一個人或者兩個人,背後至少是五個人以上的團體。
首先想申請心理學,首先需要心理學、神經科學、教育學,或者在相關領域取得學士或者碩士學位。如果本科專業並不是心理學或者這些領域,那就需要讀一個轉換專案,去保證心理學知識與技能。
第二,不管在本科階段還是研究生階段,都需要(儘量)保持至少3.5以上的GPA。我看過很多從申請人者的簡歷,尤其是一些來自大陸的申請者,他們本科或者研究生都是在陸本學習的。很多情況下大陸的學校會壓GPA,但是假如你是低於一個3.5GPA,可能會對你的學習能力打上一個問號。
如果沒有心理相關經驗,可以參加線上課程或工作坊。或者和教授打好關係以後,去實驗室當一個專案主持者,或者透過gap一年去當一些全職RA,這些方式來積累的學習相關技能。最簡單就是多上課,多跟教授聊天,或者是多參加一些線上課程。
最後,如果已經具備了上面所有的東西,GPA、學術背景、技能……接下來的問題是怎麼把它呈現在申請材料中,肯定需要一個非常出色的個人陳述,或者是你的專業目標陳述,然後還需要準備2-3封推薦信,其中必須保證至少有一封是“強推”。最後還需要CV上的所有內容都是與心理學相關的,或者是即使不與心理學相關的,也是能體現你個人軟實力,是一個綜合立體的人物。
最後需要回答的問題,是獲得這個學位以後,個人的發展是什麼?希望成為某學校教職,繼續為學界輸送各種各樣的人才,還是想去工業。但去工業不建議直接寫到目標裡面。因為美國對PhD就業還是有一些隱性歧視。進入工業是因為教職找不到工作才會去,也不希望培養完的博士,目標就是賺錢。
個人陳述(Personal Statement, PS):個人背景、成長經歷、挑戰和獨特身份。目的是維拉展示你作為個人的特質和你如何克服困難,回答你是誰以及你能為這個專案/學校帶來什麼?寫作風格和語氣可以較為個性化,允許更加感性和敘事化,展示出你自己的個性和人文關懷,輔以一些學術內容,難點在於寫出一個立體的人物形象。
動機陳述(Statement of Purpose, SOP):學術背景、成就、申請動機以及個人發展。主要目的是回答為什麼你適合這個專案的問題。寫作風格和語氣專業且正式,更多客觀描述學術和職業經歷,難點在於如何合理講出rationale以及契合度。
寫文書不是生搬硬套你的CV,不要覺得CV上的內容都需要搬到文書,這是一個大忌。因為假如你是招生官,看完CV以後再看文書,發現他只是把CV都寫成了具體的話,那你沒有獲得任何新鮮的資訊。
SOP是來體現申請者的準備度 (Readiness), 從三個維度:
-
能力 (Capacity):知識儲備、技能儲備、科研能力
寫RA/thesis經歷:技能上的獲取、思想上的進步、短板的補強
-
興趣 (Interest):大方向下的niche的尋找
認知心理學太大,神經節細胞在視覺感覺中的作用(the role of ganglion cell in visual sensation)太小,視覺感知的神經基礎(neural underpinning of visual perception)正好
最後就是把以上的所有東西合成動機。前期經歷產生了什麼樣的興趣,根據這個興趣未來做出了什麼樣的努力,以及現在為什麼要申請這個PhD專案,未來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要把這些所有東西都串聯起來。
有時候我還會在小紅書上看到很多人說北美的申請,關係決定了一切。我們陸本沒有認識美國這些大牛,怎麼辦?根據我和我導師,還有很多我以前導師和現在導師等等的瞭解,美國這邊申請,關係從來不會佔超過30%。
最重要是研究興趣的契合,有了這個合理的研究興趣的鋪墊以後,教授才會去考慮其他方面,去看推薦信。當然每一次申請可能都需要加一點運氣,因為即使這些都特別好,假如它確實沒有位置,或者是今年人特別多,那也不一定能申到,所以20%的需要運氣,但是50%以上肯定都是以契合度為主。
2、請問導師在CV裡研究經歷需要寫作過的行政類工作嗎?
3、經濟專業,工作都是教育相關,想申請心理方向,哪個方向比較好?
4、請問導師之前用過的工具只有SPSS會讓老師覺得技能很少嗎?怎麼樣去解釋和彌補這個部分的?
5、諮詢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一般什麼背景可以申請這個?
6、怎樣高效率尋找匹配度高的導師,有什麼建議嗎?
iWanna國際心理人作為全網領先心理學留學輔導、全球心理人發展平臺,擁有100+位全球多國多方向心理學專業師資,服務範圍涵蓋20+心理領域細分方向,獲得95.96%的服務滿意度,學員申請成功率達到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