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會問題變成家庭問題,原來真有這麼體貼的專家……

教書二十多年,我從來沒有像這個學期這樣教這麼多課,雖然多出的第一門按課時付費,多出的第二門按照overload(超負載)加倍付費,但真是累得人仰馬翻,若不是為了在系裡最需要的時候「雪中送炭」,我是絕對不會因為錢而超載工作的,雖然孩子大三了,但是她自己越來越走向自立,暑假工作攢錢,現在參加科研掙錢,申請爭取的各種獎學金和基金,我需要負擔的部分每年在變少。
她不肯來「啃老」,雖然我願意承擔她的費用,丫爸也給她留下了可觀的信託,但是她從高中起就反覆宣告“I am proud I can earn and spend my own money”,也因此每個暑假都在做半工,所以當我告訴她國內有個教授專家建議有條件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後「啃老」3年的言論時,她淡然一笑說:都成年了,自己的父母怎麼下得去嘴啃,讓他們安心退休不好嗎?
我說,有此番言論的表面原因是建議年輕人尋找自己的人生道路,不要急著找工作,到外面去走一走,探索一下世界之後找到並追求自己真正喜歡的道路;但更深層的原因是目前的簡中年輕人失業率高,找工作比較難,這樣的建議是為國家分憂吧。
她有點不敢相信,對我說,找不到工作是社會問題,作為專家應該向相關部門提出好的建議幫助增加就業機會,社會問題就應該用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來解決,不能用啃老的方法把社會問題轉嫁成為家庭問題,再說,讀大學、工作都不影響自我探索和改變職業方向,人都成年了、畢業了還要父母資助來全職探索,讀書的這些年都幹什麼去了?再說:三年脫離社會了怎麼辦?簡歷上的空白怎麼辦?窮人家的孩子沒老可啃、甚至可能需要反哺怎麼辦……
果然是美國長大的孩子,有自立精神。
果然是第一代移民的孩子,有憂患意識。
果然是有思考的孩子,對社會問題的社會解決有清晰的認識。
在這裡,我並不是想吹噓自己的孩子有什麼特別之處,我只是認為作為家長我們的教育經常沒有留給孩子足夠自立和成長的空間,我還認為我們的某些專家對政府體貼過度、但對百姓的疾苦疏於關照,那些家裡條件好、上一代父母有財富積累的還好說,畢竟即使不想啃老但同樣的努力剛畢業的孩子並不能得到太多的回報;可那些出生於農村,回家啃不到老,還得做農活甚至需要打工養活自己並資助父母的怎麼辦?社會階層因此固化?上升通道從此堵死?為什麼不揪住矛盾的根源來解決問題,反而作出轉移社會矛盾的建議,這是真正的學者專家還是kiss ass專家,就不用我來說破吧?
前段時間讀了一個沈從文的傳,出身貧寒的他自學成才,當兵、當撰稿人養活自己,結婚錢不夠就一切簡辦,一有錢就把母親接到身邊養病,把妹妹送到公學讀書……我雖然算不上沈從文的粉,但卻很贊成他的擔當,作為從年輕時走過來的人,從出國到工作到成家到買房沒讓家人操心我認為是擔當,作為父母養育了一個能自立的孩子我認為是擔當,而作為專家學者,你們的擔當應該是什麼,我就不用說了吧?


相關文章